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模式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e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学支持服务模式,实现泛在知识环境下教学支持服务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是高校图书馆凸显自身价值、实现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向知识型服务转变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泛在知识环境的概念与特征,以及对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的影响,指出了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发展的困境。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培养课程馆员和开展嵌入式延伸服务等方面提升教学支持服务能力,满足用户需求,实现高校图书馆对教学科研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支撑保障作用。

关键词:泛在知识环境 高校图书馆 教学支持服务 课程服务

泛在信息时代传统知识发生、传播、交流和学习的线性模式被打破,泛在知识环境逐步形成,信息的获取渠道、交流方式以及信息资源的服务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图书馆的工作形态、管理形式和服务方式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学支持和教学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责,泛在知识环境下的新技术和创新实践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学习、教学和创造性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作为泛在知识环境中信息资源的组织者,知识交流链中的关键节点,需要不断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以教学支持服务为目标,从时间、空间、人员、资源、技术和创新服务等维度强化对教学支持服务的力度,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和核心实力。

一、泛在知识环境的概念、特征

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是一个以泛在计算、移动通信和泛在网络技术为核心,基于用户提供泛在服务模式的信息共享环境。2003年,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召开的泛在知识环境研讨会上,国外学者首次提出了这个新概念。[1]作为一种基于新型知识存在的基础结构,泛在知识环境旨在引导人们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知识的开放存取和共建共享。泛在知识环境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人机交互,利用资源、技术和工具发挥作用所构建的知识信息环境,具有泛在化、个性化、共享性、协同性等基本特征。

二、泛在知识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的影响

(一)交互、协同、多元化需求

泛在知识环境下,一方面信息环境越来越复杂,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超出了人们组织、管理、利用信息所能承受的程度,导致人们对于信息处理的恐慌和焦虑;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信息环境对于高校的课程教学、课堂模式、学科建设和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影响深远。因此,如何处理信息的搜集、整理、组织、管理、揭示和利用,实现数字资源的开放获取,提供智能高效的交互平台,促进知识的交流、共享、应用、创新与增值,都成为高校图书馆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二)基于用户的个性化服务

泛在知识环境下,泛在服务理念在图书馆得以传播,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模式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就需要图书馆关注知识创造和知识利用周期,创新知识服务模式,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嵌入用户日常工作和学习,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知识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用户教学模式不断变化,高校图书馆必须从用户需求出发,将资源和服务嵌入网络教学平台、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教学内容,努力通过知识服务促进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建立资源开放存取的新模式。[2]

(三)多维度的空间服务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不仅只是文献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还要为用户创造全方位的立体知识空间和泛在知识环境。随着教学环境灵活多变,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丰富多样,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协助能力,这种转变体现在对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的重新设计上。因此,图书馆作为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提供者,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构建系统架构,设计核心功能模块,实现实体信息资源向虚拟网络的空间延伸发展,进而满足读者泛在学习需求。[3]

三、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发展的困境

(一)信息技术更新慢,资源平台整合程度低

泛在知识环境下,技术对于高校及高校图书馆影响深远,网络技术的运用和IT 技术的创新发展带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快速变革。《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现代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4]因此图书馆的核心是服务,是通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辅助教学,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统一部署,缺失统一标准的制订,数字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分散,资源和平台整合程度低,更新速度慢,资源与技术无法深度融合,严重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和智慧化的发展。

(二)战略管理缺失,缺乏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

教学支持服务是一项整体性很强的系统服务项目,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技术、资源和专业人员的投入,更需要其他职能部门如教务系统、财务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目前,各大高校图书馆资源重复建设,服务系统平台独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只有在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以文献资源联盟形式,嵌入校内教务教学管理平台,建立信息服务合作机制,才能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智慧云服务。

(三)馆员教学支持服务意识不强,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支持服务的推进和发展需要高素质的馆员队伍, 泛在知识环境下,馆员既需要了解和掌握个性用户的信息需求,又需要具备提供专业、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能力。根据南京农业大学刘磊、郭诗云的《国内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现状调查分析》得知,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并未设置学科服务部门,学科馆员也以兼职为主,专业素质欠缺,服务理念被动,缺乏创新意识。[5]学科专业馆员是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的基本保障,图书馆需要将参考咨询服务和课程教学服务有机结合,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加强与用户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动,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服务。

(四)教学支持服务推广力度不足,服务模式落后

随着移动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顺应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信息环境变化,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专属APP 等信息服务平台展示推广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有效提升了用户的关注度。但是从线上关注整体情况看,服务受众面还是比较狭窄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缺乏,话题仅限于被动应答模式,与教学服务工作联系不太紧密,主动服务意识欠缺。高校图书馆用户对专业信息的需求多种多样,而图书馆个性化、交互性信息服务推送能力却远未达到专业教学服务的要求,用户对图书馆的认知和满意体验还有待提升。

四、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模式发展的对策

(一)重视制度建设,重新定位,树立教学支持服务理念

教学支持服务需要嵌入学校发展目标,融入学校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评估、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高校图书馆需要将教学支持服务理念贯穿到图书馆组织结构、服务模式以及前景规划中,围绕这一使命确立图书馆中心目标和任务,配合高校各项教学活动, 深入了解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需求,明确教学支持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延伸并拓展教学支持服务内涵。
  (二)多途径整合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面向教学的课程服务
  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应依据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教师发展以及特色学科、重点专业等方面构建,一方面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合理购买电子资源,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可以采取与学院合作的模式,共同制定文献发展政策,统一采购,提升资源使用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整合课程资源,提供一站式统一检索服务。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开放获取(OA)资 源、MOOC 资源和网络免费资源,提供多媒体中心服务和多在特色资源建设方面,电子教参服务系统和课程导航系统是实现课程服务的具体途径。目前国内现有的电子教参服务功能单一、封闭,无法与学校课程系统深度融合,服务主体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不够,难以实现教参资源的个性化和主动服务。[6]高校图书馆需要在学校整个教学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进行教参系统的持续建设,全面融入课程管理系统, 整合各类教学平台,推动图书馆、教务处、网络中心、院系师生的参与合作,同时加强对电子教参的评估和改进。课程资源导航在国外发展迅速,课程导航内容包含课程信息、课程资源、网络免费资源、图书馆服务导航、资源推介等,具体包括课程详解、任课教师、图书、期刊、报纸、论文、多媒体资源、写作论文指导等。[7]为创新图书馆服务,以“一课一导航”记录动态教学过程演变,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定制服务,高校图书馆应重视课程服务,加强课程导航建设。

(三)培养教学支持服务的课程馆员

课程馆员把资源、信息技术、个人智慧等融入课程教学,在课程规划与设计、教学过程、学习资料提供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服务,开展嵌入式课程教学全程跟踪,提供贯穿整个课程的服务支持,是教师教学的助手和合作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8]。负责教学支持服务的课程馆员主要职责有: ①系统掌握课程教学内容,熟悉辅助教学资源,了解教学动态。
  ②利用课程服务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编写课程指南,整理网络信息资源,定期向学生推送有价值的课程资源。③承担信息素养培训,结合专业课程讲解数字资源、信息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升用户的信息素养和研究能力。当然,图书馆还需要建立健全课程馆员选拔、聘用、培训及考评制度,完善课程馆员服务体系。

(四)创新教学支持服务模式,提供嵌入式延伸服务

一是主动服务,开展融入课堂的合作式教学。通过课程馆员与对口院系教师的联系,将课程资源、技术资源及智力资源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为教师课程设计、课件制作、课程规划、教学案例提供技术支持和学习资源,使专业知识与专业课程对接。二是定制推送,提供深层次多元化教学支持。课程馆员可以通过定制服务向用户推送经过筛选匹配的精品课程、科研情报及行业信息,利用文献管理工具和数据管理专业软件,帮助用户开展学术研究。三是融合新技術、新媒介,打造泛在化智慧课堂。随着移动阅读和MOOC 资源的流行,高校图书馆尤其需要关注信息化建设,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泛在环境。

参考文献:

[1]谢剑敏.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3).
  [2]傅饶,刘军男. 我国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用户服务研究综述[J]. 图书馆学研究,2019,(10).
  [3]余鹏彦,陈珏静. 面向泛在学习的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17).
  [4]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5]刘磊、郭诗云. 国内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现状调查分析[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4).

[6]施晓华. 融入创新教学模式的电子教参服务体系构建——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 图书情报研究,2017(2).

[7]屈南. 国外电子教参和课程导航的实践进展及启示[J].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1).

[8]黄晓斌,杨敏. 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为本科教学服务的做法与启示[J]. 图书馆论坛,2019(7).

其他文献
平昌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认真执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紧紧围绕“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群众导向”,从严从实落实“两个责任”,扎实建立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营造“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氛围。  抓学习促提升。坚持会前学法学纪,让全体职工树立法制思维,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常态开展“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组织生活。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职级晋升、评优选先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抓警示促警醒。开展学习红军精
期刊
摘 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小说取得了瞩目成就。女性作家们在作品中不懈传达出具有现代性意涵的女性意识,其中男权批判意识表现得蔚为鲜明。在破除男权神话之路上,女性作家们采取的男权批判策略发生了相应的流变,从最初的“对峙策略”到中期的“调和策略”再到后期的“放逐策略”,观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小说的困境与发展。  关键词:女性小说 男权批判策略 对峙 调和 放逐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女作家
摘 要:旅游景区公示语是我国各大景区做好入境旅游服务工作的关键。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统一规范,5A 级旅游景区导览标识的英译须“准确、科学”,且不得有任何“错字、错译和语病”,故此旅游景区导览标识的翻译质量尤为重要。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之余,将景点介绍类文本也包罗在公示语翻译内,分析相关文本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旅游景区 公示语 翻译  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山大川美不胜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截
摘 要:林损是现代著名学者,永嘉学派的殿军,也与学衡派多有交集,其文章及文论思想见于《林损集》中。林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在东南大学任教,与东南大学和后来的中央大学的“学衡派”人士具有思想共鸣。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学衡派属于广义上的二十世纪初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晚清国粹派等保守主义有紧密的联系。林损在《学衡》上刊登了不少文章, 但学界较少重视林损与学衡派之间思想上的联系,作为学衡派谱系的边缘人
摘 要:儿童视角叙事是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叙事策略,《饲育》《感化院的少年》等是早期作品中使用儿童视角叙事的代表作。以大江健三郎早期小说中的儿童视角叙事为中心,从童年经验、作家个人气质及山村“童子”传说三个方面可以探究大江健三郎儿童视角小说创作的原因。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 儿童视角叙事 创作原因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战后文学的旗手,他的文学走出了国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受到了世
摘 要:作为一代文学大师,莫言先生以凌厉的笔触描绘着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个体的挣扎与渺小,站在生命的高度上创造文学。重视莫言作品中的“生命意识”,能够为后续的文化研究活动提供新的参考经验,对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进行理性分析,感受真实的社会环境之下的文学造诣,不仅能够帮助现代文学创作者深入理解“生命意识”的内涵,更能够对莫言的作品进行透彻解读。本文立足于莫言的经典小说作品,在对其作品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摘 要:自媒体时代是网络时代的最新延展,各类自媒体平台是大学生参与网络生活的重要渠道。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浏览信息、发表观点、表达态度,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效顾及的场域。在这种时空境遇下,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型,从教育者、教育载体、教育内容等入手,探索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建构策略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
摘 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对纲领中平等的权利、教育、分配等问题的深刻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等观,认为只有差异化的权利才能使人们得到平等的结果。本文分别对马克思对平等教育、分配问题的批判进行探讨,强调现实主义观念的重要性,并从理论层面到具体的教育、分配层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中国社会平等问题的意义。  关键词:平等的权利 教育 分配 当代中国社会  一、《哥达纲领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