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起至今,已有4年之久。美术教育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从教材到教学过程、方法、评价等各领域都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变革。
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赋予了教学方式、内容拓展新的生命。新课程理念使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可供开拓的空间。我们能利用本地方所拥有的条件,服务于新课程教学,为美术教学提供可操作、探究、展示和运用的平台。
造型表现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但是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乡土资源是学生所熟知的,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教学研究的两个举措总结如下。
一、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是训练造型能力的有效方法
废旧物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现在的美术教材吸收了很多相关的内容。在这变废为宝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探究和造型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次教师基本功大赛,要求教师利用废旧物品做装饰物,在构思和制作过程中,可供参考的创意很少,只有靠自己对造型经验的积累和理解,通过发现、尝试和创造,使一件艺术品慢慢地展现,最终取得满意的效果。从普通的物品到“爱不释手”的作品,这其中要付出很多努力。在浩如烟海的生活废弃物中,我们要把它的变成什么样的作品,应该怎样合理利用它们天然的形状、色彩、质地、硬度等,这些都要去认真地思考、探索和发现。在制作中,同一种材料正反面不同地运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在教学生用易拉罐做人物和动物时,体会颇深。
一件作品的制作过程,既要考虑完成品的比例、形体、动作、各部件插接的合理性,更要考虑它的各个角度的观赏性和审美特质。在反复地接合、修改的制作过程中,学生的造型能力得到了合理的训练,这种感觉是在绘画中不能体会到的。不同的学生用同样的材料做同一题材的作品,最终所出现的效果截然不同。这与他们对制作对象的理解的水平有关。比如制作人物时,如果不了解最起码的人体比例结构和性别特征,就很难将其做好。开始学生只能制作成人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制作的人物出现了生动的动作、表情和年龄、性别特征,从而具有了一定的表现性。学生的造型能力、对物象的理解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在教学生用易拉罐制作马的造型时,首先让学生看有关的图片,了解马的形体特点,各部分的比例、结构等,待到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马的形象后,再让学生把易拉罐剖开,看哪些部分的形状与马的造型有联系。开始,我们把一个易拉罐作为马的身体。然后,用剖开的铝片通过卷曲作为马的胫部;用易拉罐的圆形顶部卷曲成月牙形,看起来很像马的头部;再用铝片做出马的四肢,用塑料袋做尾巴,这样一匹马就做出来了。然而,经过反复的观察,并与马的图片对照,总感觉缺少点马的精神。马的起伏美丽的形体、剽悍劲健的精神特色没能得以充分展现。于是,又经过反复的实验,发现利用易拉罐的圆形顶部和凹凸的底部,经过扎接、弯曲、插接等方法制作出的马体,具有马的背部、臀部的曲线和特征,既符合马的运动规律,又具有美感,且与骡子、驴子的体形拉开了距离,这种对比对学生的造型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接着用两个弯曲成月牙形的易拉罐底扎接成马的脖子,再用一个月牙形反过来做成马头,最后把洗碗用金属丝通过扎接做成马鬃、马尾把四肢做成行走或奔跑状,一匹劲健剽悍的骏马就这样诞生了。再为它配马鞍,使其更有装饰性,具有审美特质。从探索、发现到制作完成,学生对马的表达、对马造型的理解到审美表现都有了很大的长进。
废旧物品是生活中的垃圾,也是学生常接触的,但被注入探索、发现、创造等因素以后,它就成了一件艺术品,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表达都有了一定发展,造型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地方特色材料的利用使造型训练充满了乐趣
地方的特色材料也是学生所熟悉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比如连云港地处沿海,贝壳很多,连云港的金镶玉竹也很有名。这些是我们运用到工艺制作对学生进行造型训练的很好的材料。学生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创造出很多艺术造型,且具有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在创造的过程中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贝壳的形状、花纹、色彩可谓是丰富多彩。我们到海边采风,能找到很多造型各异的贝壳,如果能到渔民家去寻找,还能得到浅海见不到的精美贝类。我们把搜寻到的贝壳分类,在构思中,考虑到贝壳的形状、色彩、质地与要制作的某种动物、人物或建筑物等有哪些内在的联系。就像霍去病墓的雕刻一样,随类赋形,追求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在教学中,有的学生用贝壳制作恐龙,不用添画的因素,就将恐龙的形象制作得活灵活现。一件恐龙工艺品的出现是建立在对考古学相关知识的研究,对恐龙形象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学生在从贝壳的收集到制作探索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应该说这种造型训练,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造型能力,而且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感知觉等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相比来说,没有哪一种教学比这样的造型训练更能使学生感兴趣的了。
连云港山区的金镶玉竹不仅美化了家乡环境,使我们的家乡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且是我们用来制作工艺品、雕塑,进行造型表现教学的绝好材料。这种竹子质感细腻,色彩碧绿,有玉之温润色彩,故有“玉竹”之称。用它来做的工艺品,有一种玉树临风、仙风道骨之感,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制作的方法并不复杂,只要掌握要领,每个人都能制作。在制作中,选材、切割、插接等工序并不是一挥而就的,就像做泥塑一样,要经过反复地推敲、修改,使它的比例、形状、结构等更加合理。这与造型训练的要求是一样的。因此,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造型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著名的未来学家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在这创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造型、表现的乐趣,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这才是寓教于乐。
时代在发展,科技使我们所想到的一切都一一得以实现。造型表现教学是绘画技能、技巧训练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表现能力,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多研究、探索,采用更多、更有效的与学生生活经验有联系的教学方法,教学相长,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多体验一些快乐,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化生活,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各地和个人特色的美术教学特色,让新课改之花姹紫嫣红、丰富多彩。
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赋予了教学方式、内容拓展新的生命。新课程理念使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可供开拓的空间。我们能利用本地方所拥有的条件,服务于新课程教学,为美术教学提供可操作、探究、展示和运用的平台。
造型表现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但是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乡土资源是学生所熟知的,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教学研究的两个举措总结如下。
一、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是训练造型能力的有效方法
废旧物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现在的美术教材吸收了很多相关的内容。在这变废为宝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探究和造型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次教师基本功大赛,要求教师利用废旧物品做装饰物,在构思和制作过程中,可供参考的创意很少,只有靠自己对造型经验的积累和理解,通过发现、尝试和创造,使一件艺术品慢慢地展现,最终取得满意的效果。从普通的物品到“爱不释手”的作品,这其中要付出很多努力。在浩如烟海的生活废弃物中,我们要把它的变成什么样的作品,应该怎样合理利用它们天然的形状、色彩、质地、硬度等,这些都要去认真地思考、探索和发现。在制作中,同一种材料正反面不同地运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在教学生用易拉罐做人物和动物时,体会颇深。
一件作品的制作过程,既要考虑完成品的比例、形体、动作、各部件插接的合理性,更要考虑它的各个角度的观赏性和审美特质。在反复地接合、修改的制作过程中,学生的造型能力得到了合理的训练,这种感觉是在绘画中不能体会到的。不同的学生用同样的材料做同一题材的作品,最终所出现的效果截然不同。这与他们对制作对象的理解的水平有关。比如制作人物时,如果不了解最起码的人体比例结构和性别特征,就很难将其做好。开始学生只能制作成人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制作的人物出现了生动的动作、表情和年龄、性别特征,从而具有了一定的表现性。学生的造型能力、对物象的理解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在教学生用易拉罐制作马的造型时,首先让学生看有关的图片,了解马的形体特点,各部分的比例、结构等,待到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马的形象后,再让学生把易拉罐剖开,看哪些部分的形状与马的造型有联系。开始,我们把一个易拉罐作为马的身体。然后,用剖开的铝片通过卷曲作为马的胫部;用易拉罐的圆形顶部卷曲成月牙形,看起来很像马的头部;再用铝片做出马的四肢,用塑料袋做尾巴,这样一匹马就做出来了。然而,经过反复的观察,并与马的图片对照,总感觉缺少点马的精神。马的起伏美丽的形体、剽悍劲健的精神特色没能得以充分展现。于是,又经过反复的实验,发现利用易拉罐的圆形顶部和凹凸的底部,经过扎接、弯曲、插接等方法制作出的马体,具有马的背部、臀部的曲线和特征,既符合马的运动规律,又具有美感,且与骡子、驴子的体形拉开了距离,这种对比对学生的造型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接着用两个弯曲成月牙形的易拉罐底扎接成马的脖子,再用一个月牙形反过来做成马头,最后把洗碗用金属丝通过扎接做成马鬃、马尾把四肢做成行走或奔跑状,一匹劲健剽悍的骏马就这样诞生了。再为它配马鞍,使其更有装饰性,具有审美特质。从探索、发现到制作完成,学生对马的表达、对马造型的理解到审美表现都有了很大的长进。
废旧物品是生活中的垃圾,也是学生常接触的,但被注入探索、发现、创造等因素以后,它就成了一件艺术品,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表达都有了一定发展,造型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地方特色材料的利用使造型训练充满了乐趣
地方的特色材料也是学生所熟悉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比如连云港地处沿海,贝壳很多,连云港的金镶玉竹也很有名。这些是我们运用到工艺制作对学生进行造型训练的很好的材料。学生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创造出很多艺术造型,且具有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在创造的过程中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贝壳的形状、花纹、色彩可谓是丰富多彩。我们到海边采风,能找到很多造型各异的贝壳,如果能到渔民家去寻找,还能得到浅海见不到的精美贝类。我们把搜寻到的贝壳分类,在构思中,考虑到贝壳的形状、色彩、质地与要制作的某种动物、人物或建筑物等有哪些内在的联系。就像霍去病墓的雕刻一样,随类赋形,追求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在教学中,有的学生用贝壳制作恐龙,不用添画的因素,就将恐龙的形象制作得活灵活现。一件恐龙工艺品的出现是建立在对考古学相关知识的研究,对恐龙形象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学生在从贝壳的收集到制作探索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应该说这种造型训练,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造型能力,而且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感知觉等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相比来说,没有哪一种教学比这样的造型训练更能使学生感兴趣的了。
连云港山区的金镶玉竹不仅美化了家乡环境,使我们的家乡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且是我们用来制作工艺品、雕塑,进行造型表现教学的绝好材料。这种竹子质感细腻,色彩碧绿,有玉之温润色彩,故有“玉竹”之称。用它来做的工艺品,有一种玉树临风、仙风道骨之感,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制作的方法并不复杂,只要掌握要领,每个人都能制作。在制作中,选材、切割、插接等工序并不是一挥而就的,就像做泥塑一样,要经过反复地推敲、修改,使它的比例、形状、结构等更加合理。这与造型训练的要求是一样的。因此,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造型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著名的未来学家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在这创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造型、表现的乐趣,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这才是寓教于乐。
时代在发展,科技使我们所想到的一切都一一得以实现。造型表现教学是绘画技能、技巧训练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表现能力,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多研究、探索,采用更多、更有效的与学生生活经验有联系的教学方法,教学相长,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多体验一些快乐,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化生活,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各地和个人特色的美术教学特色,让新课改之花姹紫嫣红、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