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编制序列里,有一支专门以展示古老华夏礼仪为神圣使命的礼仪部队,也是唯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媲美的“特色”部队。它就是蜚声军内外、国内外的武警北京总队十一支队礼炮中队。
“国之命在礼”。鸣放礼炮成为各国盛大庆典和迎宾仪式中普遍应用的一种礼遇,是近现代人类文明程度提高后各国政府用来表达对来访国家的尊重和崇敬的礼节。即:迎接外国国家元首来访鸣放礼炮21响,迎接外国政府首脑鸣放礼炮19响,国家级的重大庆典活动根据惯例拟定。1994年国庆45周年的时候,我国专门制作了一批新式礼炮,形状类似于我们平常在战争片中所看到的那种大炮,虽说只能打空气弹,当所有的炮一同鸣响的时候,即使在炮后1公里地方听到的声响也高达110分贝。为防止炮声震坏玻璃,礼炮中队官兵不得不在玻璃上按米字形贴上了胶带,但他们想不起为自己的耳朵采取措施。
肩负着展示国威、壮我军威的神圣使命,这支部队令国人自豪,外宾关注。在共和国50周年庆典上,礼炮部队第一个亮相。礼炮官兵用50响响彻寰宇的炮声拉开了国庆大典的帷幕,它在向世界昭示伟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国走过了50年光辉历程的同时,也把礼炮部队的威武雄姿展现给了世人。建国35周年、40周年、45周年和第十一届亚运会也都是他们闪亮登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港、澳、台贵宾汇报等216次重大活动都留下了礼炮兵的足迹。天安门广场隆隆的礼炮声成为首都北京最优美的晨曲,行驶在中轴线上的礼炮车队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自1984年担负迎宾鸣放礼炮任务到今天——2004年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马来西亚总理阿卜杜拉·巴达维访华举行欢迎仪式,礼炮中队“安全放齐、万无一失”共鸣放礼炮550响。他们用独特的语言向来宾和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向五洲宾朋送去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真诚心愿。
作为军人,对“炮”谈不上陌生,它是一种用于战争的重武器。可是在“炮”字前面加个“礼”字,官兵们一时犯了难,老百姓更是互相打听,互相追问。全新的词汇,全新的职业。礼炮是两个几乎水火不相容的字眼组成。“礼”字在含义上给人温文而雅的感觉,而“炮”字则充满了火药味,后面缀一个“兵”字,这就注定了礼炮兵的训练是十分残忍的。为了完成鸣放任务,他们必须每天跪下站起上千次,而活动范围只有8米,一天平均下来要跑十几公里,在规定的位置,日复一日磨出了一个个锃亮的圆坑。1984年3月22日,日本首相访华前两天,组建不到一个礼拜的官兵迎来了礼炮第一次试放,11门礼炮一字摆开,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兴奋。随着“炮手就位”、“装填炮弹”、“放”的口令下达,“轰……”地动山摇的时刻,犹如春雷掠过。3月24日,天安门广场的华灯灯杆上飘扬着中日两国的国旗,中国政府为中曾根康弘首相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上摄像机转动,镁光灯频闪,中国礼炮兵首次亮相。只见蓝天白云下,八门礼炮交替鸣放,好似醒狮的宣言,揭开了共和国礼仪史上新的一页。
于无声处听惊雷,礼炮声声报兴盛。为了练就过硬的操作技能,高质量完成鸣放任务,他们不惜把橄榄绿军装变成水衣。当礼炮鸣响的时候,苦和累又被自豪所代替。礼炮兵的付出无法用言语形容,流下的汗水无法用数字表现,刻骨铭心的数字可以说明:时代不同的炮闩小到8公斤,大到20公斤,开膛、送弹、装填三个动作,3秒钟内完成,每天推上拉下开栓2万次,8米炮位日行30多公里,二炮手跪下起立,一天1万多次。一位在这里视察工作的将军与一位炮兵握手,感觉他们的手粗大得惊人,感动得流下了泪水,而礼炮兵打趣地告诉首长,男孩子就要手大,手大拿礼炮稳,打礼炮响。鸣放礼炮训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训练,当一名合格的礼炮手,就要完全合乎标准,无论是21响还是19响,响数必须绝对准确,多一响少一响,等于改变对国宾的礼遇,惹来外交上的麻烦,其次,少则2门,多则50门礼炮一齐鸣放,都必须响在一个点上,礼炮声和国歌声同步,国歌响,炮声响,国歌停,炮声停,还有礼炮兵形象必须一流、一板一眼、动作规范。礼炮中队组建21年来,领导换了一位又一位.礼炮兵走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视炮为第二生命的情结丝毫没有改变。礼炮中队原来使用的86式礼炮设计寿命只有5年,而在官兵手中竟奇迹般地使用了11年之久。礼炮兵们都有一条特殊意义的皮腰带。在这条腰带上,战士们用密密麻麻的字迹.如数家珍般记下了他们服役期间完成迎宾仪式和重大庆典活动鸣放礼炮的时间和次数。当兵3年,一个礼炮兵至少要在天安门广场参加50次以上的礼炮鸣放任务。在有关部门的关心下,现在配置了电子打火,劳动强度有所减轻,但他们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却从未减少。由于长时间受高分贝炮声的震荡,礼炮兵的听觉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也许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欣赏动听的音乐,但他们心中却永远激荡着一曲“祖国至上”的交响乐章。礼炮中队指导员徐鹏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鸣放的礼炮声是祖国走向强大的呐喊,同时也是我们呼唤世界和平的最强音,礼炮兵默默地流汗就是渴望世界和平。愿隆隆的礼炮声在世界各国回荡……”
礼炮兵有幸成为首都国庆50周年盛典第一个亮相的部队,精彩的表演被誉为首都国庆盛典上第一亮点,对于礼炮兵来说是幸运的。记得那天天刚蒙蒙亮,礼炮早已成八字形,分两组列阵于毛主席纪念堂与正阳门之间。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宣布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会现在开始!鸣礼炮!伴随着国旗护卫队沿着天安门中轴线向国旗基座挺进的脚步,50响礼炮昂首齐鸣,震天撼地,50响仿佛响过50年风雨,悠远而震撼,深沉而奋进。
从1984年接受任务至今,迎宾礼炮已经更换了五代,每一次更换都带来了训练方法的改变。为尽快适应任务需要,从指挥员到每 个炮兵都要进行强化训练,第二代礼炮装备后,开闩推力一下子由5公斤增加到20多公斤,训练难度和强度倍增。时至严冬寒风刺骨,战士们用钢铁般的意志进行着艰苦的训练。每天成千上万次地推上拉下,使得双手血肉模糊,但礼炮兵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与此同时,礼炮牵引车也更换了四代。第一代“老解放”先用吊车将礼炮装到车上,用绳子拴牢拉到广场上再卸下来,机动不便,误工费时,第二代牵引车北京212A,牵引能力有所改善,但速度还是跟不上,第三代2020SJ,速度增快了许多,现在的礼炮牵引已被豪华气派的“猎豹”所代替,与新礼炮相配套,前有“红旗”警车开道,后有八辆“猎豹”紧随,漂亮而威武。礼炮中队在“赞颂新成就,迎接新挑战”的教育中,运用礼炮和牵引车的更新换代教育引导官兵感受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大家坚定了高举旗帜、维护荣誉、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坚强信念。
这共和国之礼,不仅锤炼了礼炮兵的意志,而且熏陶了礼炮兵的文化修养,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礼炮赞歌》是一名远在大西北的大学生在看到歌颂礼炮兵的电视报道后即兴创作寄给礼炮中队的一首小诗。礼炮兵邹四海为这首诗谱了曲向世人展示了新代礼炮兵的风采:“星光中礼炮威振山河,广场上高唱壮丽的歌,炮位上铸就钢铁长城,汗水中挥洒你那无悔青春。谁让你绿色永远不老,谁让你鲜花永开不败,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主席的嘱托我们记在心上。礼炮兵啊,礼炮兵,是你谱写着祖国的尊严。男子汉啊,男子汉,你是新代最可爱的人。礼炮兵啊,礼炮兵,是你谱写着和平赞歌。礼炮兵啊,礼炮兵,你让世界为你喝彩,为你感叹!”十一支队政委姜德根告诉记者:“我们中华民族是东方文明之邦。我们礼炮兵代表国家行使最高礼仪。礼仪文化丰富而厚重,只有不断地学习。钻研和体会,才能把它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我们不仅代表着武警部队,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广大礼炮兵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形成共识,演绎好礼炮鸣放这台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大戏,再铸武警劲旅——共和国礼炮兵的辉煌。”
形象重于生命,祖国高于一切。在天安门广场外交礼仪上,礼炮兵们以一流的形象,一流的作风和一流的技术构筑了首都道亮丽的风景线。礼炮21响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同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这是《荀子·礼论》上的经典,也是礼炮兵对祖国的献礼。
“国之命在礼”。鸣放礼炮成为各国盛大庆典和迎宾仪式中普遍应用的一种礼遇,是近现代人类文明程度提高后各国政府用来表达对来访国家的尊重和崇敬的礼节。即:迎接外国国家元首来访鸣放礼炮21响,迎接外国政府首脑鸣放礼炮19响,国家级的重大庆典活动根据惯例拟定。1994年国庆45周年的时候,我国专门制作了一批新式礼炮,形状类似于我们平常在战争片中所看到的那种大炮,虽说只能打空气弹,当所有的炮一同鸣响的时候,即使在炮后1公里地方听到的声响也高达110分贝。为防止炮声震坏玻璃,礼炮中队官兵不得不在玻璃上按米字形贴上了胶带,但他们想不起为自己的耳朵采取措施。
肩负着展示国威、壮我军威的神圣使命,这支部队令国人自豪,外宾关注。在共和国50周年庆典上,礼炮部队第一个亮相。礼炮官兵用50响响彻寰宇的炮声拉开了国庆大典的帷幕,它在向世界昭示伟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国走过了50年光辉历程的同时,也把礼炮部队的威武雄姿展现给了世人。建国35周年、40周年、45周年和第十一届亚运会也都是他们闪亮登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港、澳、台贵宾汇报等216次重大活动都留下了礼炮兵的足迹。天安门广场隆隆的礼炮声成为首都北京最优美的晨曲,行驶在中轴线上的礼炮车队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自1984年担负迎宾鸣放礼炮任务到今天——2004年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马来西亚总理阿卜杜拉·巴达维访华举行欢迎仪式,礼炮中队“安全放齐、万无一失”共鸣放礼炮550响。他们用独特的语言向来宾和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向五洲宾朋送去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真诚心愿。
作为军人,对“炮”谈不上陌生,它是一种用于战争的重武器。可是在“炮”字前面加个“礼”字,官兵们一时犯了难,老百姓更是互相打听,互相追问。全新的词汇,全新的职业。礼炮是两个几乎水火不相容的字眼组成。“礼”字在含义上给人温文而雅的感觉,而“炮”字则充满了火药味,后面缀一个“兵”字,这就注定了礼炮兵的训练是十分残忍的。为了完成鸣放任务,他们必须每天跪下站起上千次,而活动范围只有8米,一天平均下来要跑十几公里,在规定的位置,日复一日磨出了一个个锃亮的圆坑。1984年3月22日,日本首相访华前两天,组建不到一个礼拜的官兵迎来了礼炮第一次试放,11门礼炮一字摆开,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兴奋。随着“炮手就位”、“装填炮弹”、“放”的口令下达,“轰……”地动山摇的时刻,犹如春雷掠过。3月24日,天安门广场的华灯灯杆上飘扬着中日两国的国旗,中国政府为中曾根康弘首相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上摄像机转动,镁光灯频闪,中国礼炮兵首次亮相。只见蓝天白云下,八门礼炮交替鸣放,好似醒狮的宣言,揭开了共和国礼仪史上新的一页。
于无声处听惊雷,礼炮声声报兴盛。为了练就过硬的操作技能,高质量完成鸣放任务,他们不惜把橄榄绿军装变成水衣。当礼炮鸣响的时候,苦和累又被自豪所代替。礼炮兵的付出无法用言语形容,流下的汗水无法用数字表现,刻骨铭心的数字可以说明:时代不同的炮闩小到8公斤,大到20公斤,开膛、送弹、装填三个动作,3秒钟内完成,每天推上拉下开栓2万次,8米炮位日行30多公里,二炮手跪下起立,一天1万多次。一位在这里视察工作的将军与一位炮兵握手,感觉他们的手粗大得惊人,感动得流下了泪水,而礼炮兵打趣地告诉首长,男孩子就要手大,手大拿礼炮稳,打礼炮响。鸣放礼炮训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训练,当一名合格的礼炮手,就要完全合乎标准,无论是21响还是19响,响数必须绝对准确,多一响少一响,等于改变对国宾的礼遇,惹来外交上的麻烦,其次,少则2门,多则50门礼炮一齐鸣放,都必须响在一个点上,礼炮声和国歌声同步,国歌响,炮声响,国歌停,炮声停,还有礼炮兵形象必须一流、一板一眼、动作规范。礼炮中队组建21年来,领导换了一位又一位.礼炮兵走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视炮为第二生命的情结丝毫没有改变。礼炮中队原来使用的86式礼炮设计寿命只有5年,而在官兵手中竟奇迹般地使用了11年之久。礼炮兵们都有一条特殊意义的皮腰带。在这条腰带上,战士们用密密麻麻的字迹.如数家珍般记下了他们服役期间完成迎宾仪式和重大庆典活动鸣放礼炮的时间和次数。当兵3年,一个礼炮兵至少要在天安门广场参加50次以上的礼炮鸣放任务。在有关部门的关心下,现在配置了电子打火,劳动强度有所减轻,但他们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却从未减少。由于长时间受高分贝炮声的震荡,礼炮兵的听觉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也许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欣赏动听的音乐,但他们心中却永远激荡着一曲“祖国至上”的交响乐章。礼炮中队指导员徐鹏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鸣放的礼炮声是祖国走向强大的呐喊,同时也是我们呼唤世界和平的最强音,礼炮兵默默地流汗就是渴望世界和平。愿隆隆的礼炮声在世界各国回荡……”
礼炮兵有幸成为首都国庆50周年盛典第一个亮相的部队,精彩的表演被誉为首都国庆盛典上第一亮点,对于礼炮兵来说是幸运的。记得那天天刚蒙蒙亮,礼炮早已成八字形,分两组列阵于毛主席纪念堂与正阳门之间。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宣布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会现在开始!鸣礼炮!伴随着国旗护卫队沿着天安门中轴线向国旗基座挺进的脚步,50响礼炮昂首齐鸣,震天撼地,50响仿佛响过50年风雨,悠远而震撼,深沉而奋进。
从1984年接受任务至今,迎宾礼炮已经更换了五代,每一次更换都带来了训练方法的改变。为尽快适应任务需要,从指挥员到每 个炮兵都要进行强化训练,第二代礼炮装备后,开闩推力一下子由5公斤增加到20多公斤,训练难度和强度倍增。时至严冬寒风刺骨,战士们用钢铁般的意志进行着艰苦的训练。每天成千上万次地推上拉下,使得双手血肉模糊,但礼炮兵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与此同时,礼炮牵引车也更换了四代。第一代“老解放”先用吊车将礼炮装到车上,用绳子拴牢拉到广场上再卸下来,机动不便,误工费时,第二代牵引车北京212A,牵引能力有所改善,但速度还是跟不上,第三代2020SJ,速度增快了许多,现在的礼炮牵引已被豪华气派的“猎豹”所代替,与新礼炮相配套,前有“红旗”警车开道,后有八辆“猎豹”紧随,漂亮而威武。礼炮中队在“赞颂新成就,迎接新挑战”的教育中,运用礼炮和牵引车的更新换代教育引导官兵感受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大家坚定了高举旗帜、维护荣誉、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坚强信念。
这共和国之礼,不仅锤炼了礼炮兵的意志,而且熏陶了礼炮兵的文化修养,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礼炮赞歌》是一名远在大西北的大学生在看到歌颂礼炮兵的电视报道后即兴创作寄给礼炮中队的一首小诗。礼炮兵邹四海为这首诗谱了曲向世人展示了新代礼炮兵的风采:“星光中礼炮威振山河,广场上高唱壮丽的歌,炮位上铸就钢铁长城,汗水中挥洒你那无悔青春。谁让你绿色永远不老,谁让你鲜花永开不败,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主席的嘱托我们记在心上。礼炮兵啊,礼炮兵,是你谱写着祖国的尊严。男子汉啊,男子汉,你是新代最可爱的人。礼炮兵啊,礼炮兵,是你谱写着和平赞歌。礼炮兵啊,礼炮兵,你让世界为你喝彩,为你感叹!”十一支队政委姜德根告诉记者:“我们中华民族是东方文明之邦。我们礼炮兵代表国家行使最高礼仪。礼仪文化丰富而厚重,只有不断地学习。钻研和体会,才能把它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我们不仅代表着武警部队,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广大礼炮兵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形成共识,演绎好礼炮鸣放这台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大戏,再铸武警劲旅——共和国礼炮兵的辉煌。”
形象重于生命,祖国高于一切。在天安门广场外交礼仪上,礼炮兵们以一流的形象,一流的作风和一流的技术构筑了首都道亮丽的风景线。礼炮21响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同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这是《荀子·礼论》上的经典,也是礼炮兵对祖国的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