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着理想,怀着信念。来自千里之外的贵州赤水少年——十六岁的袁咨桐,牺牲在雨花台,成为长眠于此的最年轻的烈士。
十六歲,正值灿烂无忧的青春岁月。而他,却将十六岁的年华定格在雨花台的纪念墙上,定格在人生最华美的乐章中,定格在流芳百世的史册里。
清明前夕,当我走进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感受先烈的灵魂时,我发现这里的美竟如此纯粹与壮丽。
崇敬着革命先烈的豪情壮志,我将瞻仰的目光停留在一个年轻的脸庞上——袁咨桐。
纪念墙上的袁咨桐与凭吊瞻仰的我,有着共同处。我和他都姓袁,或许是五百年前的本家;我们都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读过书;而此刻,在雨花台这片热土上,我正穿越时空,踏寻他的足迹。纪念墙上的袁咨桐,年轻的脸,清澈的眼,透过黑白相片,我看到了他坚毅的眼神,执着的信念,深远的目标,无畏的情怀。
这位年仅十六岁的烈士,1914年出生于贵州赤水一个偏僻山村,1924年到贵阳读小学,深受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爱国爱民思想的影响。1927年黄先生遭军阀通缉,少而有志的袁咨桐离开家乡,义无反顾地追随黄先生前往四川。
1928年,14岁的袁咨桐来到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求学,受到该校中共地下支部的教育。次年冬天,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后,袁咨桐积极阅读革命书籍,参加革命活动,广泛进行革命宣传。
1930年初,袁咨桐担任晓庄师范学校共青团支部书记,参加了晓庄学生声援声势浩大的反帝反政府斗争的示威游行。同年8月,他在从事革命活动时被捕。
伫立于烈士的遗像前,我默默无语。眼中唯有照片、唯有文字,心中油然升起感动敬仰之情。个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在瞬间烟消云散,我被眼前的纯美与壮美所震撼、所折服。
我的目光沿着烈士的足迹,越过历史的烟云,穿透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回到了那个恐怖的白色年代。
我走入监狱,静立烈士身边,我如忠实的记录者,把历史的记忆定格在我的脑海,然后在近百年后的中华盛世里,用文字将烈士的壮美尽情演绎。
在狱中,敌人严刑拷打,让袁咨桐招出地下党员的名单。袁咨桐毫不畏惧,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令敌人无从下手。
在国民党首都卫戍司令谷正伦眼中,这个十六岁的小同乡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他想给袁咨桐留下一条活路,前提是在悔过书上签字。面对生死抉择,袁咨桐毅然拒绝,他义正词严,他大义凛然,他刚硬决绝,他慷慨以赴,一番言语驳得谷正伦无地自容。
恼羞成怒的谷正伦朱笔一挥,“判处死刑,立刻执行”。
让我震惊不已、义愤填膺的是:按照当时的法律,未满十八岁不能判死刑。但是,穷凶极恶的敌人,却无耻地将袁咨桐的年龄由十六岁改为十八岁,判处极刑。
1930年9月17日,袁咨桐被敌人枪杀于雨花台。
“我们各有着不同的处境,有人在忍辱顺受,有人在观望徘徊,有人在勇往直前。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走得很美、很美!”
读着袁咨桐在狱中写给哥哥的绝笔信,我蓦地想起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其传记文学《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赞美征服南极却不幸遇难的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的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最伟大的悲剧。
袁咨桐的青春之花过早凋谢却独放其美,为了信仰而英勇献身的人生之美,如万丈光芒。他足以让一个冰寒的世界融化成碧波荡漾的暖江,他足以使一棵幼小的纤苗长成参天大树。
这份美,令人敬仰和崇拜;这份美,是对革命青春的最好注解;这份美,是对理想与信仰所描绘的赤诚华彩。走出雨花台纪念馆,仰望蓝天,宁静而澄澈,天空中一片纯洁的白云,慢慢地,向西南飘去。
袁传宝: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协会员。
编辑 闫清
十六歲,正值灿烂无忧的青春岁月。而他,却将十六岁的年华定格在雨花台的纪念墙上,定格在人生最华美的乐章中,定格在流芳百世的史册里。
清明前夕,当我走进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感受先烈的灵魂时,我发现这里的美竟如此纯粹与壮丽。
崇敬着革命先烈的豪情壮志,我将瞻仰的目光停留在一个年轻的脸庞上——袁咨桐。
纪念墙上的袁咨桐与凭吊瞻仰的我,有着共同处。我和他都姓袁,或许是五百年前的本家;我们都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读过书;而此刻,在雨花台这片热土上,我正穿越时空,踏寻他的足迹。纪念墙上的袁咨桐,年轻的脸,清澈的眼,透过黑白相片,我看到了他坚毅的眼神,执着的信念,深远的目标,无畏的情怀。
这位年仅十六岁的烈士,1914年出生于贵州赤水一个偏僻山村,1924年到贵阳读小学,深受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爱国爱民思想的影响。1927年黄先生遭军阀通缉,少而有志的袁咨桐离开家乡,义无反顾地追随黄先生前往四川。
1928年,14岁的袁咨桐来到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求学,受到该校中共地下支部的教育。次年冬天,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后,袁咨桐积极阅读革命书籍,参加革命活动,广泛进行革命宣传。
1930年初,袁咨桐担任晓庄师范学校共青团支部书记,参加了晓庄学生声援声势浩大的反帝反政府斗争的示威游行。同年8月,他在从事革命活动时被捕。
伫立于烈士的遗像前,我默默无语。眼中唯有照片、唯有文字,心中油然升起感动敬仰之情。个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在瞬间烟消云散,我被眼前的纯美与壮美所震撼、所折服。
我的目光沿着烈士的足迹,越过历史的烟云,穿透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回到了那个恐怖的白色年代。
我走入监狱,静立烈士身边,我如忠实的记录者,把历史的记忆定格在我的脑海,然后在近百年后的中华盛世里,用文字将烈士的壮美尽情演绎。
在狱中,敌人严刑拷打,让袁咨桐招出地下党员的名单。袁咨桐毫不畏惧,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令敌人无从下手。
在国民党首都卫戍司令谷正伦眼中,这个十六岁的小同乡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他想给袁咨桐留下一条活路,前提是在悔过书上签字。面对生死抉择,袁咨桐毅然拒绝,他义正词严,他大义凛然,他刚硬决绝,他慷慨以赴,一番言语驳得谷正伦无地自容。
恼羞成怒的谷正伦朱笔一挥,“判处死刑,立刻执行”。
让我震惊不已、义愤填膺的是:按照当时的法律,未满十八岁不能判死刑。但是,穷凶极恶的敌人,却无耻地将袁咨桐的年龄由十六岁改为十八岁,判处极刑。
1930年9月17日,袁咨桐被敌人枪杀于雨花台。
“我们各有着不同的处境,有人在忍辱顺受,有人在观望徘徊,有人在勇往直前。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走得很美、很美!”
读着袁咨桐在狱中写给哥哥的绝笔信,我蓦地想起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其传记文学《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赞美征服南极却不幸遇难的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的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最伟大的悲剧。
袁咨桐的青春之花过早凋谢却独放其美,为了信仰而英勇献身的人生之美,如万丈光芒。他足以让一个冰寒的世界融化成碧波荡漾的暖江,他足以使一棵幼小的纤苗长成参天大树。
这份美,令人敬仰和崇拜;这份美,是对革命青春的最好注解;这份美,是对理想与信仰所描绘的赤诚华彩。走出雨花台纪念馆,仰望蓝天,宁静而澄澈,天空中一片纯洁的白云,慢慢地,向西南飘去。
袁传宝: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协会员。
编辑 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