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著名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几千年来人们推崇的治家、治国、立身安命重要的理念。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无为”达到“无不为”之目的。
把“无为”思想引进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课改题中应有之义。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是教育对象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理解和掌握运用课本知识,发掘潜能,提高能力,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学中就要做到“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一、课前准备中的“无为”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生命过程,“教学的设计”过程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同时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在教学设计理论中,新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变化难以预料,具有不确定性。“教学设计”不能是完全预测的、精确的、而应是一般的、生成的。由于政治教学内容与现时、家庭、社会、环境紧密相联,课堂生成性的东西随时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设计”应该是宽松的、灵活的,不可能面面俱到,适当地留有“空白”,以“无为”的姿态来容纳和利用意外事件,通过学生的质疑、不解、发问,教师的课堂教学才更具生动活泼,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才更深刻。
二、导入中的“无为”
政治教学空洞说教,似乎已形成共识。作为政治教师除了改变传统教法外,还应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要在新课的导入上做点文章。好的导入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但导入也不能成为教师一人之天地,在导入中,仍然要把握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故事导入,学生身边实例导入,诗句、谚语、俗语导入,历史事件导入,社会热点导入等。不管哪一种导入,教师不要做主角,更多扮演观众或者配角,把主角留给学生,但教师要适时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引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智慧天窗,促成学生进入角色,实现学生的自我导入。
三、主题探究中的“无为”
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其核心特点是“探究”,而不是灌输。教师的一言堂是扼杀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最大杀手。教师的自问自答、教师的越俎代庖,教师的一手包办无疑是在唱独角戏,这种低劣的演技还能吸引多少学生呢?该放就放,教师多余的“牺牲”博不来学生的喝彩。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教师要用最少的时间去精讲,或者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求新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上升到“无为而无不为”境界。
四、强化巩固中的“无为”
新课程理念下的强化巩固环节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过程,使其愉悦的接纳,高兴的吸收,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能顺利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是在学生自我建构基础上的巩固,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所进行的自我理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对外在于自我的客观知识的巩固,而是生成性的理解与巩固。所以强化巩固环节的合理安排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要想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政治基本原理,并积极地运用于社会生活中,推动社会进步,促进自身发展,就必须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投入训练,以提高实践能力。
五、总结拓展中的“无为”
总结归纳也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重要手段,应该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利,回归本位。教师可以在做一两次示范后,把课堂总结的权利还给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善始善终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存有“不放心”、“会搞砸的”、“耽误时间”等念头。教师要多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展现自我,在总结中把握“难点”,吃透“重点”,关注“热点”,展现“亮点”,这才是有效的总结。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能过于关注学生的认知,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如果过于关注学生的达成,将会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好的课堂总结还应该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拓展。在总结的过程中,要能够发现新问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还要带着问题走,决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要有“且听下回分解”的盼头,这才能持久地抓住学生,他们探求真理的热情才经久不衰。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方法,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就为之,压抑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就不为,要遵循教学规律,把握教学中的“道”,正确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努力营造政治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天地。
把“无为”思想引进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课改题中应有之义。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是教育对象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理解和掌握运用课本知识,发掘潜能,提高能力,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学中就要做到“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一、课前准备中的“无为”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生命过程,“教学的设计”过程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同时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在教学设计理论中,新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变化难以预料,具有不确定性。“教学设计”不能是完全预测的、精确的、而应是一般的、生成的。由于政治教学内容与现时、家庭、社会、环境紧密相联,课堂生成性的东西随时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设计”应该是宽松的、灵活的,不可能面面俱到,适当地留有“空白”,以“无为”的姿态来容纳和利用意外事件,通过学生的质疑、不解、发问,教师的课堂教学才更具生动活泼,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才更深刻。
二、导入中的“无为”
政治教学空洞说教,似乎已形成共识。作为政治教师除了改变传统教法外,还应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要在新课的导入上做点文章。好的导入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但导入也不能成为教师一人之天地,在导入中,仍然要把握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故事导入,学生身边实例导入,诗句、谚语、俗语导入,历史事件导入,社会热点导入等。不管哪一种导入,教师不要做主角,更多扮演观众或者配角,把主角留给学生,但教师要适时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引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智慧天窗,促成学生进入角色,实现学生的自我导入。
三、主题探究中的“无为”
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其核心特点是“探究”,而不是灌输。教师的一言堂是扼杀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最大杀手。教师的自问自答、教师的越俎代庖,教师的一手包办无疑是在唱独角戏,这种低劣的演技还能吸引多少学生呢?该放就放,教师多余的“牺牲”博不来学生的喝彩。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教师要用最少的时间去精讲,或者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求新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上升到“无为而无不为”境界。
四、强化巩固中的“无为”
新课程理念下的强化巩固环节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过程,使其愉悦的接纳,高兴的吸收,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能顺利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是在学生自我建构基础上的巩固,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所进行的自我理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对外在于自我的客观知识的巩固,而是生成性的理解与巩固。所以强化巩固环节的合理安排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要想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政治基本原理,并积极地运用于社会生活中,推动社会进步,促进自身发展,就必须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投入训练,以提高实践能力。
五、总结拓展中的“无为”
总结归纳也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重要手段,应该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利,回归本位。教师可以在做一两次示范后,把课堂总结的权利还给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善始善终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存有“不放心”、“会搞砸的”、“耽误时间”等念头。教师要多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展现自我,在总结中把握“难点”,吃透“重点”,关注“热点”,展现“亮点”,这才是有效的总结。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能过于关注学生的认知,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如果过于关注学生的达成,将会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好的课堂总结还应该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拓展。在总结的过程中,要能够发现新问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还要带着问题走,决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要有“且听下回分解”的盼头,这才能持久地抓住学生,他们探求真理的热情才经久不衰。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方法,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就为之,压抑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就不为,要遵循教学规律,把握教学中的“道”,正确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努力营造政治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