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忠:抚平青铜的伤痕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han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你还记得这则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2007年1月,在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和江苏丹阳联合举办的“2007民间寻宝记”评选“十大宝物”时突然出现了意外状况——一面据称曾经被陈逸飞出价100万美元的战国青铜镜在展示时,因为礼仪小姐不小心失手,古镜竟从盒内摔落在地面碎成几片……一时在场众人瞠目结舌,藏品主人更是异常痛心。栏目负责人赶紧表示将邀请国内最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尽力修复。
  “当时我把古镜从丹阳带回北京,经过一周的修复,终于‘破镜重圆’。”时隔数年,贾文忠说起这件当年的往事,依然记忆深刻,这个51岁的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就是当时被请来“救场”的人。
  
  贾氏文物修复之家
  在驳杂的传统技艺行当中,商周时期就已诞生的“青铜器修复技艺”可谓是冷门中的冷门,但却又是考古与博物馆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修复师的“妙手回春”,很多青铜器也就没有机会展示在世人面前。
  如同小说中那些高深的武功秘籍一样,青铜器修复这门手艺也有着有趣和传奇的历史传承。贾文忠的技艺来自于他的父亲贾玉波,而这一门派的创始人则是一位详细姓名已不可考、江湖人称“歪嘴于”的清宫造办处工匠。这位能工巧匠于1898年出宫后在前门内府胡同开办修古铜作坊,并收徒传艺。后来的传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古铜张”张泰恩,王德山,再然后就是贾文忠的父亲贾玉波。
  贾玉波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学艺数十载,手艺精湛,在解放前就修复过大批古青铜器,解放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青铜器修复专家,曾参加过国宝重器司母戊方鼎、马踏飞燕和秦兵马俑的修复、复制工作,经他之手的青铜器和其他文物现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受到他的影响,贾氏一家都精通青铜器的修复,行里称“贾氏文物修复之家”,而贾文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楼办公室里,贾文忠对我们娓娓道来:“青铜器修复是一个和作诗一样,‘功夫在诗外’的技艺。绘画、篆刻、色彩,乃至相关的历史知识,都要会,要精通。”这也难怪,青铜文物年代各异,纹饰多样,造型复杂,再加上光阴荏苒可能还有部分缺失,要想修复得完美无缺不仅仅是对修复师美术、修复功底的考验,对其文化素养也要求极高,修复者需要十分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青铜器知识,掌握其特点,才能最终完成修复。
  贾文忠从六七岁就开始画画,刻图章,很小就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父亲的口传心授,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好学,让他渐渐掌握了父亲的真传。后来他到北京文物局工作,在青铜修复组接触到很多珍贵文物,并受到了很多名师的指点。“这对我帮助很大。”贾文忠渐渐在工作中积累下了丰富的修复经验,技艺也日趋精湛。
  让国宝重生
  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修复摔碎的古铜镜之外,修复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和江西新干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文物是贾文忠青铜器修复不得不提的两件大事,尤其是被称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的三门峡西周虢国墓青铜编钟,更是对贾文忠的巨大考验。
  由于已沉睡地下千年之久,这套珍贵的虢国墓青铜编钟出土时已经千疮百孔,锈迹斑斑,要让其恢复原状异常困难,再加上还要重现编钟的原始发声,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为了摸索编钟的发声原理,贾文忠专门拜师学习,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编钟碎了后敲出的声音跟破锣一样,如果用胶粘,它的声音不脆、发闷。只能在热温情况下用另一种金属严密焊在一起,让它中间没有一点缝隙,这样还能回到原来的声音。”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次比较,贾文忠终于找到了办法。“最好的方法就是锡焊法,不会对编钟产生破坏,又能重现编钟最初的声音。”话虽简单,但操作起来无疑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最终,贾文忠完成了这一浩大而又重要的工程——不仅仅让编钟恢复原貌,更让这套珍贵的编钟,在诞生上千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发出与当初一样悦耳的声音。
  普通文物最难修复
  修复一件青铜器过程相当复杂,青铜文物大多年代久远,长埋于地下,被泥沙层层包裹,有的部分会腐蚀,甚至会严重变形,碎成很多块的不在少数。因此青铜器修复工作第一步就是拼对,像做拼图游戏一样将碎片大致拼出个完整的形状;其次是清洗,即拿清水将青铜器表面的杂质去除掉,如果洗不掉就用刀子或是刻字笔之类的电动工具挫掉,另外还要用弱酸溶解去锈;接下来对变形的地方还需要整形,用锤打、顶压、撬扳等方法复原形状。以上这些准备妥当之后,就要开始挫焊口,进行焊接。
  据贾文忠介绍,损毁严重的青铜器还需要补配,用铜、锡或者树脂材料补齐缺失的部分,有时还需要在补配的部分雕刻和原物一样的花纹;然后是打腻子,上色和做锈,做出和原来一样的腐蚀生锈的效果。
  发展到今天,修复青铜器的工具除了锉刀、量具等传统工具,一些新技术也被引入了这门古老的技艺,比如焊接用的电烙铁,和用来清除杂质的牙科大夫用的洁牙机等等。而修复青铜器所花的时间也因物品品相而定,少则五六天,多则数月不等。
  “每一道工序都很难,每一道也都要做好,否则下一步就进行不下去。”几十年来,贾文忠修复过的青铜文物已不下千件,其中被称为“国宝”的不在少数,但他并不以为意。“大家可能有个误区,认为修复国宝级的青铜器是最高境界。其实国宝级的文物是最容易修的,因为它们通常保存得很完好,稍微有磕碰的地方也容易修复。最难的其实是普通文物,碎成100多片的都有,这才需要高超的手段。”
  
  “捡漏”不靠谱
  近些年来的收藏热让贾文忠也“火”了一把,作为央视“鉴宝”栏目的专家顾问,他多次到全国各地品鉴当地的民间宝物,所到之处都受到藏宝人的热烈欢迎。
  “不过总是伪多真少。”贾文忠还记得有一次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进行鉴宝,上千名收藏者递交了3000多件藏品上来,结果最后发现只有几件是真的,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捡漏不是件靠谱的事儿。”贾文忠说,好多民间收藏爱好者都热衷于“捡漏”,认为电视剧、电影经常演的那种一跤跌得个大元宝的事也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实际上,在当下“捡漏”的结果往往就是上当。
  有一次他在浙江鉴宝时就见到过一个民间收藏者,兴冲冲地拿了个“战国青铜鼎”来鉴定,贾文忠看了下,一问,被告知是花了6万块买来的。“其实那是个赝品,现代人仿制的,如果是真品的话,单价起码在10万元以上。遇到这样买到赝品假货的情况,也只能当自己交学费了。”而这样想“捡漏”却买到赝品的例子在贾文忠这些年鉴宝的过程中可谓屡见不鲜。
  当然,民间的藏品也不乏珍品,在眼花缭乱的各路赝品假货中鉴得少数珍品,对收藏者和鉴定者来说都是一桩美事。贾文忠还记得一位叫叔大生的民间收藏者拿了个铜鼎到“鉴宝”栏目,这件铜鼎来得可谓传奇,是当年叔大生的祖父母搭救了一位落难的客商,后来客商为了报答就把这个铜鼎送给了两位老人家。
  “经鉴定那是一个清中期制成的铜鼎,有些仿商周时期的铜器,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像这种就不能跟赝品等同,青铜器的仿制从宋代就开始了,比如有宋仿、明仿、清仿等,像这个鼎就有自己朝代的特点,也很有收藏价值。”最后贾文忠为这个鼎给出了11万元人民币的参考估价。
  “做文物修复的修复师看这些古物眼睛很‘毒’,有时比鉴定专家看得还准。”贾文忠这样说道。文物的修复和复制可以说是一套技术,目的都是恢复原貌,让人看不出有修复或是新造的痕迹。“这些年赏鉴了很多民间藏品,可以说,现在一些赝品的制作技术十分‘高超’,甚至有时骗过专家的眼睛,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说到这里,贾文忠呵呵一笑。“但在修复师眼里,因为熟知修复的整套工序,所以往往能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从而辨认出真假。”
  “先看型、后看花,拿在手里看底下;紧睁眼、慢开口;铭文要细查,锈斑、地子是关卡。”贾文忠告诉了我们一个口诀,“这是老前辈们总结出来的。”赏鉴青铜器要注意很多细节之处,比如铭文的款式,锈质,氧化层等。“这几年走南闯北到各地鉴宝也是个‘学习’的过程,看看现在造假又有什么‘新技术’。”贾文忠说,知己知彼,才能辨伪存真。
  从业30多年,为了将青铜器修复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贾文忠曾多次举办各类青铜器、古陶瓷鉴定和修复培训班,相关著作也出版了多本。而他的儿子贾树也受其影响进入了文物修复的行当,继续将“贾氏文物修复之家”发扬光大。
  全形拓艺术
  除了青铜器修复与鉴定,贾文忠还精通全形拓技艺。这门技艺又称立体拓、器物拓、图形拓,是一种以墨拓技法完成,要求拓技者具备熟悉素描、绘画、裱拓、剪纸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一种特殊技艺。
  在上个世纪初,照相技术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要想欣赏和描述青铜器形制与纹饰,所采取的手段之一,就是以墨传拓青铜器全形。即使在照相技术发达的今天,青铜器的线图仍广为采用。全形拓这种费时费工的纯手工艺术,师父难寻,传承不易,逐渐成了希罕而珍贵的艺术品。
  贾文忠师从全形拓高人傅大卣,颇得真传。他创作了上百幅青铜器全形拓作品,其中“西周伯矩鬲全形拓”被选为赠送给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礼物。
其他文献
90后女生黄妮用互联网思维经营家乡的传统辣酱,立志要把萍乡的辣酱带到全世界。  提到辣酱,脑子里会浮现出超市货架上陈列的一排排玻璃瓶,标签雷同、色彩类似,如果不仔细辨别很难区分生产厂家。这些玻璃瓶在全国的超市里都能见到,只是口味有些许不同,但辣酱就只能是这样吗?黄妮想要做不一样的辣酱,她要赋予辣酱互联网的新思维。  黄妮从小就吃着萍乡特有的辣酱长大,留学英国也要坚持带着几大瓶妈妈亲手做的辣酱。而在
步入齐云的家,有一种误入“藕花深处”的错觉:一个精致的小院,曲径通幽,小小荷塘边,一棵垂柳正吐新芽,正值阳春,院内百花盛开,轻风拂过,送来阵阵香气……穿过小院,一栋小巧的混凝土建筑立在眼前,部分墙面被爬山虎、蔷薇包围,阳台、廊檐上满是绿植。一楼柱廊被漆成红色,配着两盏暗红宫灯,透过玻璃墙面,隐约可见屋内情景。  走进去,第一眼就见到对面的天井,两棵枯木桩充当花器,“关节”上填着土,种着凤梨、文竹、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读徐志摩的《偶然》,一直感叹如何让白云能长时间“留影”呢?  荷兰艺术家伯恩德诺特·斯米尔德(Berndnaut Smilde)找到了答案。2010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发明室内云朵。经过两年研究,他设计出一种叫“Nimbus(星云)”的装置,可以在房间内召唤出一朵完美的白云。这一套极其精确的方案必须保证温度、湿度与光照都恰到好处。当一切准备就绪,斯
近年来,皮艺圈朝气蓬勃,不断有新生力量投身其中,他们不拘泥于皮雕工艺,将其他工艺技法和设计元素融入皮艺创作中,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卡通皮雕有点萌  作者:卢莽  2006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雕塑系,一直从事卡通手办、动漫衍生品的设计与制作工作,去年开始皮雕创作。  因为有手工基础,皮雕这门技艺我算是无师自通。荷花卡套,是我的第一件皮雕作品,前辈们都不相信这是我的处女作。  做卡通手办设计
让世界沸腾的大足石刻,为大足带来的不仅是旅游产业上的收入,更是形成了以石雕为基础的传统技艺产业。而这些从事石雕技艺的工匠,大都是当地人,伴随大足石刻的开凿,宗教与文化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或是自学摸索,或是拜当地有名的石刻匠人为师,或是机缘巧合遇到四川美术学院的老师……这些工匠的手艺,代代相传,直到今天聚集成一个庞大的石雕群体,遍布全国。毫不客气地说,只要有做石雕的地方,就有大足的石雕传人。
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千年古刹报国寺,如今是以经营书籍、邮票、钱币为主的文化市场。而“古权斋”的出现,完全打破了藏品格局。这间十几平米的小屋内,堆放的却是重量级藏品——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的秤砣。  古权斋的主人叫郑海生,年近6旬的他虽已头发花白,但依然面如春风,精神饱满,单手提起拳头般大小的秤砣,毫不费力。“这个是元代秤砣,铜制的。”他手中的秤砣呈葫芦状,散发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韵味。在他的1000余件藏品
作者:宁远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定价:29.8元  这是关于童年生活的共鸣故事集,也是大部分80后共同的甜美追忆。作者宁远从小生活在偏远的小山村,爬树、捉泥鳅、采蘑菇、跳皮筋、织毛线等等占据了她的童年生活,她和闺蜜小贝壳在这样的童趣里肆无忌惮地成长。追忆这些由朦胧印象组成的片段,让人忍不住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不管身处何地,无论贫穷富有,让自己任性一次,回忆过去,重
赵丽华,作家,诗人,擅长用口语化的诗歌作品幽默地勾勒一幅幅形象的生活画卷。虽然距离那次诗界“大战”已经过去8年多,但“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这饱受争议的诗作,如今却被大家广泛使用,反倒成了平淡生活的调剂。“比方说妻子做了一盘土豆丝,对丈夫说‘毫无疑问,我做的土豆丝,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夫妻反而会觉得很有趣,比‘看我这个酸辣土豆丝怎么样啊’效果好很多。”赵丽华微博里的众多粉丝们
展览地点:廊坊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3.1.12~2014.3.10  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间剪纸艺术,河北省廊坊市博物馆与蔚县剪纸博物馆通力合作,推出“蔚县剪纸艺术展”。展览中展出的70余幅蔚县剪纸作品刀工精细、色彩浓艳、形神兼备,令人大開眼界。蔚县剪纸俗称“蔚州窗花”、“蔚州戏人儿”、“察哈尔窗花”等,是全国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本次展览在展出大量珍贵精美的剪纸作品
展览时间:6.13~8.31  展览地点:北京前波画廊  木、水晶、陶瓷,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材质,到了艺术家艾未未手中,被赋予了全新的艺术内涵。走进前波画廊举办的“艾未未: 彪”展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参天大树”,“大树”枝蔓连绵缠绕的形态栩栩如生,犹如中国文化中备受尊崇的蟠龙。从2009年起,艾未未就收集古树,这棵“树”是他运用传统木工榫卯技术,将所收集的不同古树的树枝、树根和树干混合,组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