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ps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语文教学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面临巨大的挑战。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法的改变,更要重视观念的转变,将语文教学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思维领域,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与技能、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出成效,实现有效教学。现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如下体会。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结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处于教与学的对立面上,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学生则处于次要从属地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预案的机械执行,学生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这样的教学只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将学生排除在教学之外,会严重地扼杀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教学如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呢?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转变对立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被动接收,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变为全体学生全面参与的“多言堂”,在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思考中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充满热爱与期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对语文学科产生亲近感,变传统的“师道尊严”为现代的“良师益友”,进而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与活跃的思维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勇于质疑,善于探究,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发现的基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艺术,以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以问题为主线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1.以问题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能够快速而准确地作答,在教学中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初步了解,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1)介绍《皇帝的新裝》一文的作者的相关信息,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2)用简洁的话语复述故事梗概。(3)作品中最可笑、最可恨的、最可鄙、最可爱的人物是谁?并说明原因。(4)概括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2.以问题训练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即学生人盲从,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迷信教师,而是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见解与感受。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东京也无非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句中的关联词设问。也是关联词,但在这句话中却没有关联内容,那么也字与哪里关联呢?这样在简单而平凡之处巧妙设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将这句话置于整篇文章中思考。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不会浅显地浮于字面层次,而是结合整篇文章、结合社会环境理解,学生更能产生不同的见解,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3.以问题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即从多个角度展开多向思考,而不是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开放性与封闭性问题相对,并没有标准答案,并不是简单地从文本中提取信息,而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将之与生活结合起来,需要学生展开思考与思维,体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这正是展现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将教学置于宽广的生活空间中,为学生设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课外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宽广的学习空间,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不能只是将教学的视野局限在教材上,限定在教室内,而是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才能让学生宽广的学习空间中学到教材上知识与技能之外更多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为此我们要配合课堂教学,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活动,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进行分析与比较、内化与提升,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在教学苏洵的《六国论》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和李祯的《六国论》,开展比较性阅读,并在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应用文的写作较枯燥抽象,如果只是在课内机械地讲解,学生就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应用文写作,如写启示、写请柬等,让学生收集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广告,并展开分析与讨论。这样的课外活动将学习与运用结合在一起,是贴近学生最近发展所开展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对应用写作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广大教师要对语文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展开主动思维,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训练思维,这样才能发挥语文功效,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创新与思维等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很多时候,校园暴力是一个恶性循环。它让受害者被孤立、伤害,从而变得内心脆弱,行为退缩,进一步变得“好欺负”,越来越多的人都倾向于去欺负这样的人。要摆脱这个恶性循环,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升学、转学等环境的变化,都是打破恶性循环的机会。   相当一部分在小学总被欺负的同学,到了中学突然就没人再敢欺负TA了。这是因为人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特别深刻,而且持久。所以当你到了一个新环境时,
期刊
摘 要: 施琅是一个伟大人物,年少时,在郑芝龙手下任左冲锋,后因与郑成功不和,而投靠清廷,这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清廷统一台湾的过程中,施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收复台湾后,他不计私仇,善待郑氏后裔,坚决反对清廷弃台湾不守,这对台湾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施琅 统一台湾 弃守台湾之争 反对迁界  施琅(1621-1696),字尊候,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施琅七岁
摘 要: 人们对“表演”的认识是在不断提高、不断深入的,从认识论和艺术学的角度出发,表演就是要将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文章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白族歌唱表演的本质和作用并提出了思考和看法。  关键词: 白族 歌唱表演 本质 作用  1.白族歌唱表演  白族歌唱表演就是白族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在千百年来的歌唱艺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客观存在的歌唱表演。在被誉为“歌舞之乡”的大理,白族民歌的表演几乎随时都在发
摘 要: 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愉悦、互信的课堂教学关系是实现学生与教师互动合作的前提。无论课前备课还是课堂教学都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要出发。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读书、探究,让他们在自学中不仅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受到情感熏陶。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合作关系 有效学习 沟通合作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满堂灌式的讲”而剥夺了学
苏轼说:“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长期诵读国学经典诗文,不但能增强记忆力、提高道德素养,还能增强学习自信心。久而久之,一部部经典还将成为孩子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进而有效滋养孩子未来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我校结合新教育实验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研发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孩子们从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获得国学经典蕴含的精神滋养。  一、呵护生命成长,开发“国学经典”课程  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