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五字预习法”,就是由“读、看、写、记、研”这五个环节组成的,一套针对高中语文的课前预习方法。
一
“读”,就是每学习一篇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先把课文读熟。“读”,是“五字预习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读第一遍(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读准字音,扫除文字障碍。读第二遍则要求在大概理解字句内容的基础上,画出关键词句,这些画出的词句就是课堂上研读课文的切入点。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注释可以高效地解决许多问题。一般来说,除了一些简短精炼的段落或诗篇需要背诵,应反复读外,其它课文有了这样的两遍阅读,就可以往下预习了。
“看”,是针对课后练习题而言的。这里之所以用“看”,而不用“思”或“做”等词,是因为在上课之前,如果马上让学生准确而完整地解答课文后面的练习题是不必要,也不太可能的。通过浏览,有了点思路和方向就达到目的了。这个环节要掌握好尺度,要求太高,会增加畏难情绪,要求太低,又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作用。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是不可或缺的。
“写”,就是完成基础的字词练习。这里用“写”,而不用“练”,是为了和课堂教学之后的练习区别开。学生手中大多都有一些资料,如《优化设计》等。“读”和“看”了以后,就应趁热打铁,进行巩固练习,《优化设计》中的“知识归纳”部分一般包括字音字形,重要词语,词语辨析三部分。这个时候来写这些练习,巩固的效果是很好的。这个部分都是需要识记的基础知识,可以给学生适当的答案参考。当然,如果连题目都不看的照搬答案,也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还需要特别指出,进行强化训练。
“记”,就是识记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文学常识。学语文要养成“知人论世”的良好习惯,因为作品总是表达作者的思想,同时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没有深入地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是不太可能真正读懂课文的。文学常识一般在文章的注释,会有一些简短的介绍,《优化设计》的“知识归纳”部分也有较详细的介绍,如果不够,还可以上网或借助其它资料查询后互相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研”,就是对问题进行研讨。所谓研讨,那是相对问题而言的。问题从何而来?通常课后的练习会提出一些思考题,学生在“读、看、写、记”这四个环节中也会产生很多疑问,特别是在“读”的时候所画的关键词句,都是值得研讨的问题。《优化设计》里有一个版块叫“自主探究”,这里提出的几个研讨问题都是理解课文的钥匙,而且一般都附有参考答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反复的研讨,对理解课文会大有帮助。当然,预习的研读主要还是学生个人浅层次的理解,更多的疑问,还需要学生记录下来,等到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
“研”是“五字预习法”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大概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经行分析综合,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与开始的“读”共同组成研读的要素。
二
“五字预习法”运用在文言文的时候,还要加上“疏”和“译”两个环节。这时的“五字预习法”就演变成“读、(疏、译)、看、写、记、研”“七字预习法”。
“疏”,就是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这个环节要求学生使用符号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需要圈点勾画的有生僻字、古今字、通假字、多音字等重点字词,以及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译”,就是对课文进行翻译。运用“一拆、二理、三连补”的传统方法进行翻译,虽然有些费力费时,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有好處,应该扎实有序地进行长期的训练。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这种方法,不但效率越来越高,而且终生受益无穷。对于翻译难度较大的文言文,可以参照一些资料来降低难度。《文言文全解》和《完全解读》等都是很好的资料,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来配备。
三
以上是对“五字预习法”的简单介绍,下面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十三课《灯下漫笔》这篇文章,谈谈“五字预习法”的实际运用。
《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5月写的一篇随笔,目的是批判当时军阀专制的罪恶,揭露民众的奴性思想。因为时代的原因,也因为鲁迅的原因,这篇文章很不容易读懂。因此,预习这篇课文时,“读”这个环节的难度就加大了。为了降低难度,第一遍读,可由“读”改为“听”,就是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或录音朗诵。听读要求校正字音,扫除文字障碍。第二遍读,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要求对照注释,大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并画出认为重要的或难懂的词句。特别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这三个表明作者观点的关键句一定要画出来,以备课堂上研讨。这个环节大概需要10分钟左右。
“看”这个环节只要大略地浏览就行了,因为相对难读的鲁迅文章,在没有上课之前,面对这些课后问题,学生也许是一头雾水。这时候,只要让学生把这些句段在文中的位置找出来就可以了。如果要求太高,反而适得其反。这个环节只要3—5分钟就行了。
“写”这个环节让学生完成“知识归纳”的字词练习后,需要指出“蒙古”的“蒙”字的声调是第三调,因为两个第三调连读,所以变调了。这个环节约需要5—10分钟。
“记”这个环节的重点应放在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方面。而这个方面的内容课文注释和《优化设计》里几乎都没有,这就需要教师补充介绍,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让学生查询后交流共享。这个环节大概需要5分钟。
“研”读“自主探究”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发现问题应及时记录下来,待课上提出一起讨论。《优化设计》共提出了六个问题,并且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反复研读,对理解课文是有很大帮助的。这个环节需要10—15分钟。
这样,运用“五字预习法”预习《灯下漫笔》这篇文章,一节可就可以完成。
一
“读”,就是每学习一篇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先把课文读熟。“读”,是“五字预习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读第一遍(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读准字音,扫除文字障碍。读第二遍则要求在大概理解字句内容的基础上,画出关键词句,这些画出的词句就是课堂上研读课文的切入点。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注释可以高效地解决许多问题。一般来说,除了一些简短精炼的段落或诗篇需要背诵,应反复读外,其它课文有了这样的两遍阅读,就可以往下预习了。
“看”,是针对课后练习题而言的。这里之所以用“看”,而不用“思”或“做”等词,是因为在上课之前,如果马上让学生准确而完整地解答课文后面的练习题是不必要,也不太可能的。通过浏览,有了点思路和方向就达到目的了。这个环节要掌握好尺度,要求太高,会增加畏难情绪,要求太低,又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作用。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是不可或缺的。
“写”,就是完成基础的字词练习。这里用“写”,而不用“练”,是为了和课堂教学之后的练习区别开。学生手中大多都有一些资料,如《优化设计》等。“读”和“看”了以后,就应趁热打铁,进行巩固练习,《优化设计》中的“知识归纳”部分一般包括字音字形,重要词语,词语辨析三部分。这个时候来写这些练习,巩固的效果是很好的。这个部分都是需要识记的基础知识,可以给学生适当的答案参考。当然,如果连题目都不看的照搬答案,也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还需要特别指出,进行强化训练。
“记”,就是识记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文学常识。学语文要养成“知人论世”的良好习惯,因为作品总是表达作者的思想,同时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没有深入地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是不太可能真正读懂课文的。文学常识一般在文章的注释,会有一些简短的介绍,《优化设计》的“知识归纳”部分也有较详细的介绍,如果不够,还可以上网或借助其它资料查询后互相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研”,就是对问题进行研讨。所谓研讨,那是相对问题而言的。问题从何而来?通常课后的练习会提出一些思考题,学生在“读、看、写、记”这四个环节中也会产生很多疑问,特别是在“读”的时候所画的关键词句,都是值得研讨的问题。《优化设计》里有一个版块叫“自主探究”,这里提出的几个研讨问题都是理解课文的钥匙,而且一般都附有参考答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反复的研讨,对理解课文会大有帮助。当然,预习的研读主要还是学生个人浅层次的理解,更多的疑问,还需要学生记录下来,等到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
“研”是“五字预习法”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大概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经行分析综合,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与开始的“读”共同组成研读的要素。
二
“五字预习法”运用在文言文的时候,还要加上“疏”和“译”两个环节。这时的“五字预习法”就演变成“读、(疏、译)、看、写、记、研”“七字预习法”。
“疏”,就是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这个环节要求学生使用符号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需要圈点勾画的有生僻字、古今字、通假字、多音字等重点字词,以及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译”,就是对课文进行翻译。运用“一拆、二理、三连补”的传统方法进行翻译,虽然有些费力费时,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有好處,应该扎实有序地进行长期的训练。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这种方法,不但效率越来越高,而且终生受益无穷。对于翻译难度较大的文言文,可以参照一些资料来降低难度。《文言文全解》和《完全解读》等都是很好的资料,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来配备。
三
以上是对“五字预习法”的简单介绍,下面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十三课《灯下漫笔》这篇文章,谈谈“五字预习法”的实际运用。
《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5月写的一篇随笔,目的是批判当时军阀专制的罪恶,揭露民众的奴性思想。因为时代的原因,也因为鲁迅的原因,这篇文章很不容易读懂。因此,预习这篇课文时,“读”这个环节的难度就加大了。为了降低难度,第一遍读,可由“读”改为“听”,就是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或录音朗诵。听读要求校正字音,扫除文字障碍。第二遍读,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要求对照注释,大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并画出认为重要的或难懂的词句。特别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这三个表明作者观点的关键句一定要画出来,以备课堂上研讨。这个环节大概需要10分钟左右。
“看”这个环节只要大略地浏览就行了,因为相对难读的鲁迅文章,在没有上课之前,面对这些课后问题,学生也许是一头雾水。这时候,只要让学生把这些句段在文中的位置找出来就可以了。如果要求太高,反而适得其反。这个环节只要3—5分钟就行了。
“写”这个环节让学生完成“知识归纳”的字词练习后,需要指出“蒙古”的“蒙”字的声调是第三调,因为两个第三调连读,所以变调了。这个环节约需要5—10分钟。
“记”这个环节的重点应放在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方面。而这个方面的内容课文注释和《优化设计》里几乎都没有,这就需要教师补充介绍,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让学生查询后交流共享。这个环节大概需要5分钟。
“研”读“自主探究”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发现问题应及时记录下来,待课上提出一起讨论。《优化设计》共提出了六个问题,并且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反复研读,对理解课文是有很大帮助的。这个环节需要10—15分钟。
这样,运用“五字预习法”预习《灯下漫笔》这篇文章,一节可就可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