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3年没有离开过学生工作岗位”
《教育》旬刊:您认为培训对辅导员有什么作用?
马立梅:我担任辅导员的时间比较长了,从1989年进校就算的话,已经23年了,没有离开过学生工作岗位。经过这么多年,我感觉对于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越来越重视了,从当初跟着老教师一起干,到现在有了各种培训,辅导员工作趋于专业化,经过了一个很长的路程。自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我校辅导员队伍越来越壮大,各类培训越来越多,包括职业指导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学生发展辅导培训等能够获得资格或相应等级证书的培训,每年还有各种分类研讨、交流、学习等活动。
《教育》旬刊:作为辅导员,在心态上应具备哪些品质?
马立梅:作为一个辅导员,除了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有较强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临危不乱、临阵不逃的意志品质等各种各样的能力。干好,真的是不容易,要比一般教师付出的多得多。所以,加强辅导员的各种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在工作中,我比较注重学习,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力争在各种锻炼、磨练中成长。
《教育》旬刊:您是如何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
马立梅: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从新生入校教育时就有涉及,我们主要是通过请高年级同学和校友来跟新生交流,以他们的切身体会和获得的经验来影响新生们对专业、对将来的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每年我都参与讲授《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在平时工作中,我也比较注重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会抓住任何机会去和学生交流就业问题,引导学生做测评,然后根据测评来给学生做解读,使学生对自身性格特点、对职业、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清楚的认识,从而有的放矢,加强学习,增长能力。
《教育》旬刊:新时期,辅导员应面临什么新任务?
马立梅:辅导员工作平凡但却伟大,做好不容易,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爱心、热心,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要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要肯付出而不求回报,要能担当并且能胜任。新时期,面对大学生新的思想特点,我们感到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多,各项能力要提高,心理素质要加强,理论水平要过硬,我们需要学习的太多。
“我的进步得益于学校的培养和引导”
《教育》旬刊:您是何时胜任辅导员这一职位的?
鲁燕:2007年我留校担任专职辅导员,一直工作在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刚入职时,我参加了学校的“辅导员岗前培训”,学习了辅导员工作职责、大学生党建、学工队伍作风建设、大学生就业、资助育人等诸方面内容;通过三次新老辅导员分组讨论,认识到辅导员的角色与定位以及学生工作的特点和方法;参加学校定期举办的辅导员沙龙,同其他辅导员共同探讨交流;根据学校定期编印的《学工简报》和《学工导报》,学习其他辅导员的先进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此外,我们每月都会举行“学工研讨会”,由党总支组织大家结合日常工作重点和突出问题进行工作研讨。特别是对刚入职的辅导员,会安排一位老辅导员进行指导,形成了较好的“传帮带”。此外,学校还多次推荐我外出参加培训学习。
《教育》旬刊: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您是如何克服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的?
鲁燕:2007年,我带的第一届学生也是我国的第一批免费师范生。当时,受到10年基础教育协议的影响,很多免费师范生对未来发展抱有悲观情绪,甚至出现“一纸协议买我10年青春”的论调和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尽管我多次向学生讲道理,也尝试通过举办讲课比赛、主题演讲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职业的重要性和高要求,但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2008年12月,我与同事组织策划了理科部免费师范生代表赴西乡二中学习体验活动。来到这所位于国家级贫困县的西乡二中,看到破旧的校舍和充满渴望的孩子们,经过课例观摩、与青年教师座谈、自我反思和讲课体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们很受触动。返校后,我把活动视频剪辑成纪实专题片,在学校主页发布仅3天,就有6000多人观看,有4000多人留言。此后,每年我都会在理科部开展“免费师范生寒暑假赴中小学学习体验活动”的倡议和安排。截至目前,已有近6000名学生参与其中。
《教育》旬刊:您是如何引导大一新生快速适应高校环境?
鲁燕:每年学校还没开始报到,我都会在新生宿舍贴上“辅导员鲁燕老师给大家的一封信”,亲手写上每个学生的名字,并告诉大家“大学与高中的不同以及如何利用大学来提升自我”,注上自己的知心热线。新生入校后,我采取许多措施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新环境。比如,根据班级和学生的类别进行入学教育;安排所在学院主管教学老师进行“学科专业导航”;经常到宿舍走访,及时发现新生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个别谈话;设计了一份“面对面成长建言册”,考察学生的综合情况,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此外,我还开辟了一种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新方式“LULU加油站”,在学生宿舍楼设置7块辅导员交流小板,包含“鲁燕老师知心话”“一周新闻热点播报”“每月好书推荐”等内容,及时解决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人际交往、文明修身等各类问题。学生们都亲切地叫我“大鲁鲁”。
《教育》旬刊:您对“十佳辅导员”称号,有何感受?
鲁燕:能获得陕西省高校“十佳辅导员”这个称号,我很高兴,同时也深知自己其实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完善和学习。“辅导员”三个字不仅代表着融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于一体的多重角色,更代表着学生道德情操、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的引导者。我感觉自己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因为我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一个个鲜活而与众不同的个体,一颗颗渴望成长热情敏感的心灵,有时候我怕自己做不好,但我会秉持着一个“爱”字不断努力,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创新自己的育人之道,希望带给学生更多地帮助和引导。
“帮助新生学会独立生活是首要课题”
《教育》旬刊:您是如何引导大一新生适应学习模式的转变?
姜利波:对于大一新生,我会按照学校迎新方案做好各项工作。第一,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新生的各种学习问题。同时建档备案,针对相应问题制定具体解决方案。第二,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激发学生的爱校情、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邀请学院的优秀导师、教授和优秀毕业生与新生们座谈交流,畅谈大学生活。第四,我经常“现身说法”,利用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将自己在大学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大家,帮助新生树立奋斗目标,制定长、中、短的学习计划等。
《教育》旬刊:新生遇到困难时,您是如何帮助他们克服的?
姜利波:通过与大一新生接触,我发现他们在生活自理、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很大的问题。现在的大一新生是标准的90后,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一般比较娇惯;进入大学后,对这种“群居”式的集体宿舍生活难免会感到不适应。因为衣服要自己洗,吃饭要自己买,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动手,所以有些学生不知从如何入手。特别是,大多数学生不会理财。有的学生刚入学时花钱大手大脚,逛街、旅游、聚餐……短短两个月就把钱花得差不多了,以后的日子只好节衣缩食、过着“前松后紧”的日子,或再向父母索要。
如何帮助新生学会独立的生活,是我首要面对的问题。在开学的前几周,我会经常到学生寝室走动,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同学们树立独立生活的观念和信心,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旬刊:您认为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
姜利波:新生入学后,除了在学习和生活上会遇到各种问题,还会有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经济问题等。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上,我通常会组织一些团体心理趣味游戏、现场交流等集体活动来拉近新生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和隔阂感,建立信任,以尽快融合到集体中来。同时,我会在在班级里挑选性格开朗、善解人意的同学担任班级心理委员,使他们成为教师和同学们之间的“心理桥梁”。一方面可以向班里同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协助教师开展各种心理工作。此外,辅导员还应加强与校级心理机构的专业人员合作,帮助学生接受心理知识培训,提高自身对心理问题的甄别能力。对于过度焦虑、严重适应不良的学生,则建议他们到校级心理机构获取专业辅导,缓解心理压力。
《教育》旬刊:您认为培训对辅导员有什么作用?
马立梅:我担任辅导员的时间比较长了,从1989年进校就算的话,已经23年了,没有离开过学生工作岗位。经过这么多年,我感觉对于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越来越重视了,从当初跟着老教师一起干,到现在有了各种培训,辅导员工作趋于专业化,经过了一个很长的路程。自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我校辅导员队伍越来越壮大,各类培训越来越多,包括职业指导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学生发展辅导培训等能够获得资格或相应等级证书的培训,每年还有各种分类研讨、交流、学习等活动。
《教育》旬刊:作为辅导员,在心态上应具备哪些品质?
马立梅:作为一个辅导员,除了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有较强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临危不乱、临阵不逃的意志品质等各种各样的能力。干好,真的是不容易,要比一般教师付出的多得多。所以,加强辅导员的各种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在工作中,我比较注重学习,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力争在各种锻炼、磨练中成长。
《教育》旬刊:您是如何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
马立梅: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从新生入校教育时就有涉及,我们主要是通过请高年级同学和校友来跟新生交流,以他们的切身体会和获得的经验来影响新生们对专业、对将来的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每年我都参与讲授《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在平时工作中,我也比较注重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会抓住任何机会去和学生交流就业问题,引导学生做测评,然后根据测评来给学生做解读,使学生对自身性格特点、对职业、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清楚的认识,从而有的放矢,加强学习,增长能力。
《教育》旬刊:新时期,辅导员应面临什么新任务?
马立梅:辅导员工作平凡但却伟大,做好不容易,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爱心、热心,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要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要肯付出而不求回报,要能担当并且能胜任。新时期,面对大学生新的思想特点,我们感到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多,各项能力要提高,心理素质要加强,理论水平要过硬,我们需要学习的太多。
“我的进步得益于学校的培养和引导”
《教育》旬刊:您是何时胜任辅导员这一职位的?
鲁燕:2007年我留校担任专职辅导员,一直工作在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刚入职时,我参加了学校的“辅导员岗前培训”,学习了辅导员工作职责、大学生党建、学工队伍作风建设、大学生就业、资助育人等诸方面内容;通过三次新老辅导员分组讨论,认识到辅导员的角色与定位以及学生工作的特点和方法;参加学校定期举办的辅导员沙龙,同其他辅导员共同探讨交流;根据学校定期编印的《学工简报》和《学工导报》,学习其他辅导员的先进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此外,我们每月都会举行“学工研讨会”,由党总支组织大家结合日常工作重点和突出问题进行工作研讨。特别是对刚入职的辅导员,会安排一位老辅导员进行指导,形成了较好的“传帮带”。此外,学校还多次推荐我外出参加培训学习。
《教育》旬刊: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您是如何克服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的?
鲁燕:2007年,我带的第一届学生也是我国的第一批免费师范生。当时,受到10年基础教育协议的影响,很多免费师范生对未来发展抱有悲观情绪,甚至出现“一纸协议买我10年青春”的论调和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尽管我多次向学生讲道理,也尝试通过举办讲课比赛、主题演讲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职业的重要性和高要求,但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2008年12月,我与同事组织策划了理科部免费师范生代表赴西乡二中学习体验活动。来到这所位于国家级贫困县的西乡二中,看到破旧的校舍和充满渴望的孩子们,经过课例观摩、与青年教师座谈、自我反思和讲课体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们很受触动。返校后,我把活动视频剪辑成纪实专题片,在学校主页发布仅3天,就有6000多人观看,有4000多人留言。此后,每年我都会在理科部开展“免费师范生寒暑假赴中小学学习体验活动”的倡议和安排。截至目前,已有近6000名学生参与其中。
《教育》旬刊:您是如何引导大一新生快速适应高校环境?
鲁燕:每年学校还没开始报到,我都会在新生宿舍贴上“辅导员鲁燕老师给大家的一封信”,亲手写上每个学生的名字,并告诉大家“大学与高中的不同以及如何利用大学来提升自我”,注上自己的知心热线。新生入校后,我采取许多措施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新环境。比如,根据班级和学生的类别进行入学教育;安排所在学院主管教学老师进行“学科专业导航”;经常到宿舍走访,及时发现新生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个别谈话;设计了一份“面对面成长建言册”,考察学生的综合情况,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此外,我还开辟了一种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新方式“LULU加油站”,在学生宿舍楼设置7块辅导员交流小板,包含“鲁燕老师知心话”“一周新闻热点播报”“每月好书推荐”等内容,及时解决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人际交往、文明修身等各类问题。学生们都亲切地叫我“大鲁鲁”。
《教育》旬刊:您对“十佳辅导员”称号,有何感受?
鲁燕:能获得陕西省高校“十佳辅导员”这个称号,我很高兴,同时也深知自己其实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完善和学习。“辅导员”三个字不仅代表着融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于一体的多重角色,更代表着学生道德情操、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的引导者。我感觉自己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因为我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一个个鲜活而与众不同的个体,一颗颗渴望成长热情敏感的心灵,有时候我怕自己做不好,但我会秉持着一个“爱”字不断努力,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创新自己的育人之道,希望带给学生更多地帮助和引导。
“帮助新生学会独立生活是首要课题”
《教育》旬刊:您是如何引导大一新生适应学习模式的转变?
姜利波:对于大一新生,我会按照学校迎新方案做好各项工作。第一,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新生的各种学习问题。同时建档备案,针对相应问题制定具体解决方案。第二,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激发学生的爱校情、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邀请学院的优秀导师、教授和优秀毕业生与新生们座谈交流,畅谈大学生活。第四,我经常“现身说法”,利用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将自己在大学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大家,帮助新生树立奋斗目标,制定长、中、短的学习计划等。
《教育》旬刊:新生遇到困难时,您是如何帮助他们克服的?
姜利波:通过与大一新生接触,我发现他们在生活自理、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很大的问题。现在的大一新生是标准的90后,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一般比较娇惯;进入大学后,对这种“群居”式的集体宿舍生活难免会感到不适应。因为衣服要自己洗,吃饭要自己买,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动手,所以有些学生不知从如何入手。特别是,大多数学生不会理财。有的学生刚入学时花钱大手大脚,逛街、旅游、聚餐……短短两个月就把钱花得差不多了,以后的日子只好节衣缩食、过着“前松后紧”的日子,或再向父母索要。
如何帮助新生学会独立的生活,是我首要面对的问题。在开学的前几周,我会经常到学生寝室走动,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同学们树立独立生活的观念和信心,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旬刊:您认为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
姜利波:新生入学后,除了在学习和生活上会遇到各种问题,还会有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经济问题等。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上,我通常会组织一些团体心理趣味游戏、现场交流等集体活动来拉近新生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和隔阂感,建立信任,以尽快融合到集体中来。同时,我会在在班级里挑选性格开朗、善解人意的同学担任班级心理委员,使他们成为教师和同学们之间的“心理桥梁”。一方面可以向班里同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协助教师开展各种心理工作。此外,辅导员还应加强与校级心理机构的专业人员合作,帮助学生接受心理知识培训,提高自身对心理问题的甄别能力。对于过度焦虑、严重适应不良的学生,则建议他们到校级心理机构获取专业辅导,缓解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