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大班第一课欣赏《快乐的一天》,音乐在播放,儿童正听着。不一会儿,一些儿童在“动荡”,又一会儿,全班在“沸腾”:说话的、扭动的、玩耍的……。
有经验的老师想方设法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他(她)不急着让儿童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断;用动作表演将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获取身心快乐。用儿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乐的一天”,儿童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觉得音乐真有趣。
鉴于七岁儿童多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音乐欣赏要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认知水平,创造条件,把陌生的音乐转化为熟悉的音乐,同时重视身体活动去感应音乐,获取音乐带来的快乐。幼儿大班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教幼儿大班《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咬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的劳动。听赏结果表明:二年级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方案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儿童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儿童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儿童:“优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儿童:“音乐慢慢的、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儿童:“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儿童:“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儿童有的哼一、二小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
幼儿大班生是上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看出,幼儿大班儿童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有些儿童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儿童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为儿童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儿童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幼儿大班儿童在欣赏《苗岭的早晨》和《瑶族舞曲》时,均能从节奏、速度、乐器音色、拍子改变等认识作品结构、音乐层次和音乐情绪。一些儿童还能听出乐曲的末段音乐语言与首段相近,这说明他们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在细听中,他们能结合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音色性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欣赏《苗岭的早晨》时,儿童说:“太阳出来了,阳光射进树林,一鸟醒来站在高树梢上快乐的练声,众多小鸟听到后也都起床跟着练声”(A段);“鸟儿非常愉快,叽叽喳喳,人们唱着歌,跳着舞,开始一天的生活”(B段);“再次表现清晨的清新、美丽的景色”(A段)。因此,欣赏教学要精心策划,整体音乐的感受达到什么要求,细听音乐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具体设计。要立足“听”去感知音乐,立足“想”去认识音乐,激励儿童谈自己听音乐时的内心感受,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审美评价。
笔者曾以欣赏《喜庆胜利》观察幼儿的感知能力:
首先,儿童能从音乐表现要素感知音乐情绪、气氛。他们说:“《喜庆胜利》充满喜悦与欢乐。音乐节奏热烈欢快,曲调活泼舒展”。
其次,儿童能从音乐表现手法感知音乐层次与结构。他们说:“乐曲分快——慢——快三部分。快的部分力度强,音乐情绪强烈,气氛热烈;慢的部分力度弱,情绪温和。”
再次,儿童能从音响中初步感知乐器的音色。他们说:“乐曲以唢呐为主,还有锣、鼓、钹等民族乐器。”
最后,儿童能感受到音乐的高潮。他们说:“结束部分音高、音长、音强,气氛最热烈”。
高年级儿童虽能用学过的知识去领悟作品,但毕竟还很肤浅,因此,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每次欣赏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使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要求。
有经验的老师想方设法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他(她)不急着让儿童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断;用动作表演将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获取身心快乐。用儿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乐的一天”,儿童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觉得音乐真有趣。
鉴于七岁儿童多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音乐欣赏要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认知水平,创造条件,把陌生的音乐转化为熟悉的音乐,同时重视身体活动去感应音乐,获取音乐带来的快乐。幼儿大班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教幼儿大班《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咬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的劳动。听赏结果表明:二年级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方案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儿童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儿童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儿童:“优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儿童:“音乐慢慢的、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儿童:“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儿童:“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儿童有的哼一、二小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
幼儿大班生是上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看出,幼儿大班儿童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有些儿童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儿童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为儿童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儿童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幼儿大班儿童在欣赏《苗岭的早晨》和《瑶族舞曲》时,均能从节奏、速度、乐器音色、拍子改变等认识作品结构、音乐层次和音乐情绪。一些儿童还能听出乐曲的末段音乐语言与首段相近,这说明他们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在细听中,他们能结合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音色性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欣赏《苗岭的早晨》时,儿童说:“太阳出来了,阳光射进树林,一鸟醒来站在高树梢上快乐的练声,众多小鸟听到后也都起床跟着练声”(A段);“鸟儿非常愉快,叽叽喳喳,人们唱着歌,跳着舞,开始一天的生活”(B段);“再次表现清晨的清新、美丽的景色”(A段)。因此,欣赏教学要精心策划,整体音乐的感受达到什么要求,细听音乐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具体设计。要立足“听”去感知音乐,立足“想”去认识音乐,激励儿童谈自己听音乐时的内心感受,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审美评价。
笔者曾以欣赏《喜庆胜利》观察幼儿的感知能力:
首先,儿童能从音乐表现要素感知音乐情绪、气氛。他们说:“《喜庆胜利》充满喜悦与欢乐。音乐节奏热烈欢快,曲调活泼舒展”。
其次,儿童能从音乐表现手法感知音乐层次与结构。他们说:“乐曲分快——慢——快三部分。快的部分力度强,音乐情绪强烈,气氛热烈;慢的部分力度弱,情绪温和。”
再次,儿童能从音响中初步感知乐器的音色。他们说:“乐曲以唢呐为主,还有锣、鼓、钹等民族乐器。”
最后,儿童能感受到音乐的高潮。他们说:“结束部分音高、音长、音强,气氛最热烈”。
高年级儿童虽能用学过的知识去领悟作品,但毕竟还很肤浅,因此,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每次欣赏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使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