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文是大多数学生唯恐避之而不及的,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评改学生的作文也成了教师心中永远的“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多年来,作文评改均由教师包揽到底,教师对全部作文逐篇精批细改,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批改作文形式单一。教师总认为对学生的作文从内容、结构到语言、卷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批改,会给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带来极大的好处,容易形成教师包办代替,使学生缺乏主动性。
好不容易把作文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却并不在意,只是看一眼分数或等级,很少去琢磨、思考教师的评改意见。再者,从学生完成作文到教师评改完毕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到时学生的兴奋点已经转移,对相关内容也已经有所淡忘,难以产生心理共鸣。由此看来,精批细改的做法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其实质上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行为,严重制约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作文评改不能再因循守旧,沿袭传统的做法,亟需变革、创新。
新课标指出:“要改进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的方式,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讲求实效”。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小学高段作文教学实践,列举几种作文评改的新方式,以求突出多年来作文传统评改的重围。
一、主题帖,网络的圆融
如今学生对网络已经不再陌生,很多学生在上网时也会发帖、跟帖,真正参与进去。如果把学生的一篇作文就当作是网络中的一个主题帖,其他同学来点击读帖后跟帖发表自己的建议、意见,学生、家长、老师都可以很方便地参与进来,进行对话,这样可以提高作文评改的互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学生兴趣高、教师评改的压力也可以适当减轻。具体可以这样来操作:
1.同学“点击”。每一篇学生的主题帖(作文)必须由不少于三名同学阅读,读帖的同学要善于发现帖子中诸如标点、字词、句段等闪光点,以“跟帖”的形式,用几句或者一句话阐述自己的见解或意见,送上有个性的符号,如苹果、鲜花、笑脸等。“点击”一次加一分,评选“最佳主题帖”“最佳跟帖”等。让学生互相评改也是一种很好的评改方法。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经过多次评改实践,学生对写作的基本要求会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引导学生互相评改就是让学生在跟帖中提炼自己的语言,感悟习作的方法、技巧,从而学会写作,善于写作。学生都有这样的心理,他们都乐意当别人的老师,愿意给人家挑毛病。每次评改三篇,负担不重。对于评改的学生来说,每次评改的对象不同,评改起来有新鲜感;对于被评改的学生来说,自己的作文每次都换人评改,可以看到不同的同学对自己作文的评改,也有新鲜感。
学生因为自己的作文要给其他同学评改,写作时就会格外认真,以尽量避免“出丑”。多次评改的实践,能使学生牢记住作文的几项常规要求,而评改别人的作文,既提高了发现错误的能力,也培养了自觉修改的习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可以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缺点也能引以为戒。这对于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形成勤奋向上的学风,有着明显的作用。
2.家长“点击”。家长阅读自己孩子的主题帖和同学们的跟帖,发表意见。教育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打破校内、校外的界限,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体现在作文的评改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请他们对孩子的作文进行评价。有的给孩子的作文指出优点和不足,有的给孩子提出了希望。家长参与作文评改虽不能从写作技巧上给予学生多大的帮助,但是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使校内外的教育得以延伸。
3.自我“点击”。思考同学、家长的意见,进行“回复”,并修改作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监控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对学习的促进功能将越大。因此,在作文评改中我尝试了让学生自我修改。学生在浏览了同学们和家长的跟帖后,经过思考,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可以就值得改进的方面谈自己的认识。
教师采取学生自我评改,其实将评改的权力最大限度地下放给学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叶圣陶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改,他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自我评改能很好地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的评改中来,打破了教师一个人评改作文的传统做法,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4.教师“点击”。教师阅读“主题帖”和同学们的“跟帖”,写出具有激励和指导作用的评语,并评出等级,为作文讲评做好准备。
教师的这一环节异常重要,因为在发帖的学生心中,无论是同学还是家长的评改意见都比不上教师的分量重,教师的评语有盖棺定论之功效。如果教师在评语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不足、缺点,在“众目睽睽”之下,发帖的学生会落得无地自容的境地。因此,教师写评语时,尽量以激励性话语和指导写作方法为主。另外,教师不仅要关注“横向比较”,还要注重“纵向比较”。让基础差的学生在和自己过去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同时也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有被别人超越的压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努力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局面。
由于作文要接受同学、家长、老师的评改,还要参与“最佳主题帖”的评选,所以学生的写作态度是端正的,从构思到书写都一丝不苟;由于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很多学生充分利用课外零散时间,见缝插针,有的甚至带回家完成;由于有“最佳跟帖”的评选,学生“跟帖”时都字斟句酌;由于“点击量”大可以加分,学生们都主动要求评改别人的文章,这样才能换取更多的同学来评改自己的文章。
经过实践,学生在“读帖”和“跟帖”中学会了欣赏和评价相结合,家长的“跟帖”中肯、真诚,也是难得的亲子过程,学生在“回复”时会自我对照、自我反思,能对自己的作文加以解读与诠释,老师具有鼓励和指导性的评语,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下水文,最佳的参照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经常“下水”——动动笔,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下水文不宜过早介入,否则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受到制约,文章会千人一面。下水文的出示要抓住时机,并且结合每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使得评改时更有针对性。如果下水文是一篇范文,那么评改时需要学生抓住范文的“亮点”,如某个人物的外貌描写特别好,大家可以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如某个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描摹得非常传神,大家也可以来模仿一番。这样的下水文才有其真正意义。其实,在作文评改中,下水文并非一定是一篇范文,也可以是有缺点和不足的文章。当学生指出老师下水文中的缺点时,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原来老师的文章也不过如此啊!另一方面,学生则会更好地避免这样的行文不足。作文评改时甚至可以拿下水文的最大不足和学生作文中的最大亮点来作个对比,只要是写作中同一方面的内容或技法,强烈反差下学生会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的写作水平在学生中“非正常的降低”也是大可告慰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批改固教者之要务,然须进一步想,必使学生能自改其文,或文成而竟不须改,乃有济也。”这段话告诉我们作文批改的深层次要求,是学生自改。而要让学生能自我修改后作文再上一个台阶,必须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作文不足在哪里。下水文就应该起到这个作用,所以下水文只要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或者呈现出典型的不足,都应该说是真正的下水文。因此,学生根据下水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二次修改,是很有必要的。
三、习作秀,课堂的延伸
通常情况下,教师对作文评改的认识都认为是始于课堂,终于课堂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课堂上的作文评讲固然重要,但作文评改完全可以延伸到课后,且影响力深广而久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活动应“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生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作文教学也应如此。
为了能创造一种“欣赏和被欣赏的愉悦情感充盈整个作文评改过程”的课堂环境,我在教室一角开辟了“习作秀”专栏,定期挑出学生的优秀作文,把作文本挂上墙,让同学们互相传阅,好好地“秀”一把。当学生在“习作秀”专栏看到自己的作品,看到很多人投去钦佩的目光,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于是写作热情更加高涨。在这里,学生获得被集体认可所产生的成功体验,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作文交流,而这种交流是自发真实的。“习作秀”专栏成了许多学生课间的好去处。
其中也遴选出一些有亮点的作文,作进一步的修改,然后发到学校班级网站,让更多的学生、家长、老师来阅读。有的作文是语言俏皮活泼,有的作文是构思巧妙,有的作文是选材精彩,只要有值得同学们去学习的亮点,都可以经过修改后发到班级网站,使得自己的作文能拥有更多的读者群。
发表文章,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绝大多数学生直至毕业都没有这样的机会。在每次学生的习作中,教师精选出高质量的习作并加以修改,推荐给相关报刊杂志。本学期已经有近10篇学生习作发表在省市区级报刊杂志。每一篇学生的作文变成油墨文字,都能让学生产生莫大的愉悦感,在班级内引起轰动,发表者对写作的兴趣也是与日俱增,对教师以后的作文评改更是会予以更多的关注。而其他学生看到后,也会尽力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力争上游,早日迎来自己的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
好不容易把作文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却并不在意,只是看一眼分数或等级,很少去琢磨、思考教师的评改意见。再者,从学生完成作文到教师评改完毕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到时学生的兴奋点已经转移,对相关内容也已经有所淡忘,难以产生心理共鸣。由此看来,精批细改的做法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其实质上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行为,严重制约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作文评改不能再因循守旧,沿袭传统的做法,亟需变革、创新。
新课标指出:“要改进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的方式,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讲求实效”。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小学高段作文教学实践,列举几种作文评改的新方式,以求突出多年来作文传统评改的重围。
一、主题帖,网络的圆融
如今学生对网络已经不再陌生,很多学生在上网时也会发帖、跟帖,真正参与进去。如果把学生的一篇作文就当作是网络中的一个主题帖,其他同学来点击读帖后跟帖发表自己的建议、意见,学生、家长、老师都可以很方便地参与进来,进行对话,这样可以提高作文评改的互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学生兴趣高、教师评改的压力也可以适当减轻。具体可以这样来操作:
1.同学“点击”。每一篇学生的主题帖(作文)必须由不少于三名同学阅读,读帖的同学要善于发现帖子中诸如标点、字词、句段等闪光点,以“跟帖”的形式,用几句或者一句话阐述自己的见解或意见,送上有个性的符号,如苹果、鲜花、笑脸等。“点击”一次加一分,评选“最佳主题帖”“最佳跟帖”等。让学生互相评改也是一种很好的评改方法。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经过多次评改实践,学生对写作的基本要求会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引导学生互相评改就是让学生在跟帖中提炼自己的语言,感悟习作的方法、技巧,从而学会写作,善于写作。学生都有这样的心理,他们都乐意当别人的老师,愿意给人家挑毛病。每次评改三篇,负担不重。对于评改的学生来说,每次评改的对象不同,评改起来有新鲜感;对于被评改的学生来说,自己的作文每次都换人评改,可以看到不同的同学对自己作文的评改,也有新鲜感。
学生因为自己的作文要给其他同学评改,写作时就会格外认真,以尽量避免“出丑”。多次评改的实践,能使学生牢记住作文的几项常规要求,而评改别人的作文,既提高了发现错误的能力,也培养了自觉修改的习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可以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缺点也能引以为戒。这对于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形成勤奋向上的学风,有着明显的作用。
2.家长“点击”。家长阅读自己孩子的主题帖和同学们的跟帖,发表意见。教育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打破校内、校外的界限,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体现在作文的评改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请他们对孩子的作文进行评价。有的给孩子的作文指出优点和不足,有的给孩子提出了希望。家长参与作文评改虽不能从写作技巧上给予学生多大的帮助,但是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使校内外的教育得以延伸。
3.自我“点击”。思考同学、家长的意见,进行“回复”,并修改作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监控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对学习的促进功能将越大。因此,在作文评改中我尝试了让学生自我修改。学生在浏览了同学们和家长的跟帖后,经过思考,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可以就值得改进的方面谈自己的认识。
教师采取学生自我评改,其实将评改的权力最大限度地下放给学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叶圣陶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改,他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自我评改能很好地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的评改中来,打破了教师一个人评改作文的传统做法,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4.教师“点击”。教师阅读“主题帖”和同学们的“跟帖”,写出具有激励和指导作用的评语,并评出等级,为作文讲评做好准备。
教师的这一环节异常重要,因为在发帖的学生心中,无论是同学还是家长的评改意见都比不上教师的分量重,教师的评语有盖棺定论之功效。如果教师在评语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不足、缺点,在“众目睽睽”之下,发帖的学生会落得无地自容的境地。因此,教师写评语时,尽量以激励性话语和指导写作方法为主。另外,教师不仅要关注“横向比较”,还要注重“纵向比较”。让基础差的学生在和自己过去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同时也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有被别人超越的压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努力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局面。
由于作文要接受同学、家长、老师的评改,还要参与“最佳主题帖”的评选,所以学生的写作态度是端正的,从构思到书写都一丝不苟;由于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很多学生充分利用课外零散时间,见缝插针,有的甚至带回家完成;由于有“最佳跟帖”的评选,学生“跟帖”时都字斟句酌;由于“点击量”大可以加分,学生们都主动要求评改别人的文章,这样才能换取更多的同学来评改自己的文章。
经过实践,学生在“读帖”和“跟帖”中学会了欣赏和评价相结合,家长的“跟帖”中肯、真诚,也是难得的亲子过程,学生在“回复”时会自我对照、自我反思,能对自己的作文加以解读与诠释,老师具有鼓励和指导性的评语,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下水文,最佳的参照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经常“下水”——动动笔,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下水文不宜过早介入,否则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受到制约,文章会千人一面。下水文的出示要抓住时机,并且结合每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使得评改时更有针对性。如果下水文是一篇范文,那么评改时需要学生抓住范文的“亮点”,如某个人物的外貌描写特别好,大家可以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如某个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描摹得非常传神,大家也可以来模仿一番。这样的下水文才有其真正意义。其实,在作文评改中,下水文并非一定是一篇范文,也可以是有缺点和不足的文章。当学生指出老师下水文中的缺点时,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原来老师的文章也不过如此啊!另一方面,学生则会更好地避免这样的行文不足。作文评改时甚至可以拿下水文的最大不足和学生作文中的最大亮点来作个对比,只要是写作中同一方面的内容或技法,强烈反差下学生会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的写作水平在学生中“非正常的降低”也是大可告慰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批改固教者之要务,然须进一步想,必使学生能自改其文,或文成而竟不须改,乃有济也。”这段话告诉我们作文批改的深层次要求,是学生自改。而要让学生能自我修改后作文再上一个台阶,必须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作文不足在哪里。下水文就应该起到这个作用,所以下水文只要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或者呈现出典型的不足,都应该说是真正的下水文。因此,学生根据下水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二次修改,是很有必要的。
三、习作秀,课堂的延伸
通常情况下,教师对作文评改的认识都认为是始于课堂,终于课堂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课堂上的作文评讲固然重要,但作文评改完全可以延伸到课后,且影响力深广而久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活动应“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生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作文教学也应如此。
为了能创造一种“欣赏和被欣赏的愉悦情感充盈整个作文评改过程”的课堂环境,我在教室一角开辟了“习作秀”专栏,定期挑出学生的优秀作文,把作文本挂上墙,让同学们互相传阅,好好地“秀”一把。当学生在“习作秀”专栏看到自己的作品,看到很多人投去钦佩的目光,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于是写作热情更加高涨。在这里,学生获得被集体认可所产生的成功体验,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作文交流,而这种交流是自发真实的。“习作秀”专栏成了许多学生课间的好去处。
其中也遴选出一些有亮点的作文,作进一步的修改,然后发到学校班级网站,让更多的学生、家长、老师来阅读。有的作文是语言俏皮活泼,有的作文是构思巧妙,有的作文是选材精彩,只要有值得同学们去学习的亮点,都可以经过修改后发到班级网站,使得自己的作文能拥有更多的读者群。
发表文章,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绝大多数学生直至毕业都没有这样的机会。在每次学生的习作中,教师精选出高质量的习作并加以修改,推荐给相关报刊杂志。本学期已经有近10篇学生习作发表在省市区级报刊杂志。每一篇学生的作文变成油墨文字,都能让学生产生莫大的愉悦感,在班级内引起轰动,发表者对写作的兴趣也是与日俱增,对教师以后的作文评改更是会予以更多的关注。而其他学生看到后,也会尽力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力争上游,早日迎来自己的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