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人心,人生

来源 :世界博览·中国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斯密的体系中,自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倾向,它既不是什么美德,也不是什么恶行。在恪守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自利能够为社会带来最大的好处,这才是“看不见的手”的真意。
  
  提起亚当斯密,多数人并不陌生,很多人都知道他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国富论》的作者。斯密的另_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现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比于《国富论》,作为伦理学家的斯密可能更加看重《道德情操论》,此书的内容酝酿于斯密早年求学二期,初版于1759年,之后的三十多年,斯密在不断地修订这本书,一共修订了六次,1790年第六次修订版出版后四个月,斯密就去世了。可以说,对《道德情操论》的撰写和修订贯穿了斯密的一生。
  《道德情操论》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著作,得到了知识界的普遍赞誉。斯密是著名的修辞学家和散文家,文笔优雅流畅。很多人津津有味的阅读这本书,对里面精妙入微的观察击节叹赏,甚至把它作为送人的礼物。埃德蒙伯克评价斯密,“他从朴素的真理中建立起一座前所未有的最为壮丽的道德理论大厦,书中的例证丰富而恰当,表明作者是一个具有非凡观察力的人,他的语言平实而富于感染力,把事物完美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与其说它是著述,不如说是绘画。”
  伯克不愧是当时最有见地的批评家,这段评论凸显出斯密写作的精髓,即,斯密著述的主旨不是建立评判善恶的严格标准,也不是进行不厌其烦的道德说教,而是如训练有索的丹青国手,为人类的道德行为作传神写照的“绘画”。
  《道德情操论》是一部伦理学著作,不过,斯密的讨论不是围绕“是非善恶”展开的,它更像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分析。这部巨著的核心概念是“同情共感”,也就是“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他人”的能力。这是人类心灵蕴含的基本能力,日常生活中也不乏这类例子,惊悚片或恐怖片之所以能看得我们头皮发麻、心跳加速,并非因为真有妖魔鬼怪从屏幕里爬将出来,而是因为我们在欣赏时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代入了演员的处境之中。“性格脆弱和体质孱弱的人看到街上的乞丐暴露在外面的疮肿时,自己身上的相应部位也会产生瘙痒不适之感”。
  同情共感并不仅局限于负面情绪,也包括喜悦高兴之类正面情绪,“我们为自己关心的悲剧或罗曼史中的英雄们获释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困苦而感到同样的悲伤,两者同样是真诚的……”。同情共感的能力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又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最近的几位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证明猕猴这类动物也不缺乏同情心。被测试的猴子可以拉一下悬挂在笼子上方的绳子,立刻就会掉下个香蕉,与此同时,对面笼子里的猴子会被电击一下,发出尖利的哀鸣。在这种情况下,猴子们宁可少吃香蕉甚至挨饿,也不会去拉动那根绳子。
  真理从来都是朴素的,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五分钟之内就能讲清楚,但几百年来一直都没有人这样想。斯密提出,伦理道德导源于“人同此心,情同此理”的同情,“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反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
  同情共感是美德的源泉,但它的作用是双向的,如果一个人努力去理解体谅他人的感情,就会产生诸如温柔、和蔼、平易近人的美德;如果一个人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妄图要求别人完全体贴自己,而是试图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期许,就会产生诸如端庄、知礼、严于律己的美德。斯密把前一种美德称为“可亲之德”,后一种美德称为“可敬之德”。
  斯密有个很有趣的发现——这两类美德尽管在逻辑上和谐统一,但在生活中却不可兼得,往往是可亲的人不可敬,可敬的人不可亲。而同时具有两类美德的人,在斯密看来如同凤毛麟角,他们是具有最完美德性的人,“既能充分地控制自己本源的自私的感觉,又能最敏锐的感觉到他人本源的同情的感觉”。
  不过,仅有天生的同情共感,尚不足以产生道德。同情共感的局限多多,除非具有特异功能,灵魂附体,否则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体验别人的心境;还有些时候,别人的感情和我们的感情“不合拍”,例如,在发生严重灾难的时候,少数人不但不捐款救灾,还谈笑自若,说风凉话;再如有的人因为宠物生病而丧魂落魄,自己的亲人病了却毫不悲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同情”这些当事人。必须对同情共感原理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否则,事事逢迎的老好人就变成完美的道德家了。
  斯密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引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他认为,具有同情共感能力的人,不但可以跳出自己的躯壳,还可以跳出他人的躯壳,站在一个冷静公正的“第三方”的立场上审视世事,做出自己的判断。例如,当我们判断罪犯的行为的时候,不但会把自己代入罪犯的立场,更会把自己代入受害者的处境,然后从罪犯和受害者的处境中一跃而出,站在法官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斯密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公正的旁蹰者,指引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公道自在人心”。休谟认为,“人心是相互之间的镜子”,而斯密则认为,人的心中还有一面更大的镜子,它能把方方面面的当事人纤毫不爽地映照出来。不可否认,当事情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由于激情和懒惰的影响,我们的行为常常不符合公正旁观者的建议,然而,一旦发生了背离,我们迟早会觉得良心有愧,惶惑不安,罪恶感和忏悔心,就是从这里生起的;而无数公正旁观者意见的交集,就形成了社会的伦理秩序。
  斯密的突出贡献还在于,《道德情操论》对“自利”给予了充分讨论,并赋予“自利”以适当的地位,从而为《国富论》打下了理论基础。正如阿马蒂亚森经常评论的,后世的经济学家对斯密“看不见的手”有严重误解,斯密本人并不是利己主义的吹鼓手。事实上,斯密既不像基督教和宋明理学那样,完全否认自利的重要性;又不像霍布斯和曼德维尔那样,认为“私人的恶就是公共的善”,把自私自利作为社会秩序构成的基础。在斯密的理论里,作为社会秩序建构基础的始终是同情共感原理。在斯密的体系中,自利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倾向,它既不是什么美德,也不算什么恶行。
  对自利的评价取决于公正旁观者的看法。斯密提出,在公正旁观者看来,每个人都最适合照顾自己,因为他比任何旁人都更了解自己的爱好和需要。但是,这种对自身的关注和照顾决不能以肆无忌惮地损害他人和破坏规则为代价,否则就不能得到公正旁观者的赞同。“在追求财富、名誉和显赫职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以尽其所能和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他们不允许做出不光明正大的行为”。
  在恪守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自利能够为社会带来最大的好处,这才是“看不见的手”的真意。唯利是图,违反规则的自利行为,给市场秩序、人民健康、生态环境、弱势群体造成的严重灾难,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也历历可睹吗?
  以同情共感为脉络,斯密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伦理道德的画卷。梁漱溟先生说,“一切伦理学派总有他自己的心理学作为基础,所有他的伦理思想(或人生思想)都不外从他对人类心理或人类生命那一种看法(认识)而建树起来”。伦理学是研究人性的学问,在以往的学术争论之中,“人性”常常被简单地划分为“善”、“恶”、“非善非恶”等几个范畴,而以斯密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学派,以直面现实的理论勇气,精湛的观察艺术和深入的洞察力,把人类对人性的理解大大地深化了。
  在汉字里,“性”是“心”与“生”的结合,“人性”,可以很自然地看作是“人心”与“人生”的合一。通畅地知晓人心,深透地了解人生,才能把人性中最和谐、最完美的一面充分地发挥出来。《道德情操论》决非说教性的读物,而是从日常生活出发,深入分析人心与人生的经验,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受启发,从那些含义深永,耐人咀嚼的段落中,得到智慧的洗礼。
其他文献
如非特别,一般来说,人们很难回忆起自己在四五岁时做过什么事或想过什么,不过,科学家们对此很感兴趣,并想对此进行医学科技方面的研究,对幼童的大脑进行医学扫描或许可得到一些他在思考什么或想做什么的线索  今年初,瑞典厄帕萨拉大学婴儿研究室的有关“认识过程”学的医学科学家帕·尼斯托勒姆教授,给一名叫阿尔米塔·娜达的出生仅5个月大的女婴头部套上由上百根金属弦线组成的网状结构物,对其进行脑电流波图的测试这个
面对媒体、商业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中间群体,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谁才是中产?    如今在中国,“中产”似乎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流溢着财富的光彩、宣扬着品位的追求,让人怦然心动。当我们刚踏入21世纪,还在玩昧着以香薰、幽灯为代表的小资情调时,敏感的媒体已经大张旗鼓地“寻找城市中间人群”。从《北京青年报》、《经济观察报》到《新闻周刊》、《新周刊》等,他们都感受到中国社会中孕育着一股新的社会力量,
摘要:以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注重知识间断点、起始点、空白点和解法关键点的“四点”课堂教学策略,能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的学习.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4134(2020)01-0054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章维辉(1974-),男,福建柘荣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学科教学.  初中物理知识大多取材于
中国文化讲究“以小见大”,而从一个有着300年历史的四合院的命运上,我看到了商业、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完美结合。    奥运之后,作为首都的北京城似乎意识到最关键的一点:城市建筑文化需要一致性,现在还为时不晚。2006年,北京市推行了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关于建筑的保护,这不仅仅是为了北京人,也是为了来自中国各地的游客,像我这样不远万里寻找中国文化的“老外”们。其中还传达了
【摘要】 企业对外提供以会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是作为法律主体的企业同其他利益体签的一项契约,任何契约的有效执行都依赖于签约者的自律、签约方的互相监督和无直接利益的第三方的监督,文章结合会计信息自身的特点和提供会计信息契约的特殊性,从契约监督的视角阐释了如何保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仅仅依靠一方或者两方的监督都不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把三种监督方式以适当的途径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我国,
“找个人抱抱”。这是情感专栏作家连岳给处于金融危机中的单身男女的荐言。对于热衷于情感辩证和星座命理的上海读者来说,这句话无疑是具有理性轮廓的煽情力量。  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了,或者说,周围的人经历了。被自己真切感受到了,才知道有多么残酷。金融危机还刚刚开始的时候,诸如失业之类的事,还没有进入多数人的防范日程里,事实上,失业和股票惨跌具有同样的走势,只是人们已经习惯了股票狂跌,而不习惯大面积失业。
庞茂琨把对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反映,作为他作品的内容,这也是艺术家在“当代绘画究竟表现什么”这个问题上的自我挑战。    上海美术馆在近段时间展览之密集,几乎到了每天一个的频率。但是于9月4日亮相的“今日之神话——庞茂琨个展”,以绘画语言的纯粹和尖锐,还有对当下现实的拷问力度而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展出的作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庞茂琨于2009至2010年创作的近20幅油画作品;另一部分是庞茂琨为
我在北京的公寓正好可以俯瞰这个城市的一个长途汽车站。许多农村来的人在这里开始寻找新生活或者永远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年10月起,我们就看到越来越多风尘仆仆,拖着笨重被褥和编织袋的工人在这里离开。附近一个巨大的新办公楼一周之前还有高耸的起重机在摆动着钢臂,但现在工地上已经空无一人。一个大巴司机告诉我,“现在根本就没活儿干也没钱赚了,大家只好回乡下去。”  奥运会带来的良好的空气、漂亮的建筑和便捷的交通似
2009年3月间,美海军“无瑕”号监测船擅入南海中国经济专属区,遭到5艘中国渔船的热情“欢迎”。按惯例这种程度的双边“暗战”屡见不鲜,只是双方心照不宣,美军在中国周边海域进行各种侦察(间谍)活动已经成为常态,而军方对美国舰艇和飞机也往往采取这种“热情陪伴”的方式来加以“劝退”。  2002年9月,被誉为“海底情报吸尘器”的美军“鲍迪奇”号监测船闯入中国黄海专属经济区进行海底地形绘图,并用拖曳式声呐
读《韩非子》,里面涉及“言”的话题,很有意思。  “言无端末,辩无所验者,此言之责也;以不言避责持重位者,此不言之责也。”  依照韩非子的意思,“言”有“言”的错,“不言”也有“不言”的错,真是叫人左右为难呀!  但细细分析韩非子的话,觉得他说得还真有道理。“言”之罪,在胡说八道,没有事实作为依据,有时是捕风捉影,有时是以讹传讹,有时甚至还可能是无中生有,故意编造事实,陷害栽赃。这样的“言”,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