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养成教育,我们可能过多地在操作层面上说这说那,比如用什么方法,如何做才有效,等等。其实,养成教育不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更应该是一种文化关照。文化关照下的养成教育,技术层面固然需要,但透过技术之外的文化观念介入则是关键所在。
养成教育需要健康而智慧的引领
苏茜·佩珀丝是一个先天愚型的孩子,为了让她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她的父母又让她有了一个妹妹朱迪丝。朱迪丝九个月大开始走路时,苏茜看着她东倒西歪地走过起居室,便也想模仿她。慢慢地,苏茜竟然蹒跚着迈出了步子。
七岁那年,苏茜见喜欢体操的妹妹在平衡木上表演,她也想学,这让看在眼里的妹妹也跟着着急。自懂事起,朱迪丝就一直想着如何帮助姐姐。于是,她就劝说父亲把起居室改成了训练场,并装了一个距离地板四英寸高的平衡木,姐妹俩一块坚持不懈地练习。
在朱迪丝的帮助下,苏茜进步神速。1993年秋天,谢菲尔德室内体育馆体操比赛开始后,苏茜信心十足地步入场地。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她完成了一系列漂亮的动作,赢得了自由体操金牌、跳马银牌、高低杠铜牌。
苏茜的父母是智慧的,他们不是只在生活中精心呵护她,怕她受到任何的伤害,而把她包裹在家中,也不是强硬地逼她去适应生活需要,而是通过妹妹的引领与帮助,让她看到希望,让她明白,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做到正常人能够做到的事情。
苏茜的成长不是自然成长的结果,她的自我突破、自我超载,如果没有妹妹的引领,是做不到的。这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可塑性、发展性、适应性是很强的,找到孩子成长的路径,把握住孩子可以达到的目标,并切实加以健康智慧的引领,这才是助孩子成长的最佳方式。
养成教育要让孩子成为参与者
在这一语境中,孩子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积极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是养成教育的重要一方。
一个叫吉米的小男孩,很有天赋。多数孩子开始学说话时只会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吉米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几个字连说。九个月的时候,吉米就会到处爬了,十八个月大的时候,小家伙就能整句整句地说话。
这种天赋也给吉米带来烦恼。刚上幼儿园时,吉米的母亲就发现,他很容易被同龄的孩子孤立起来,因为他的优秀让许多同学不愿意跟他一起玩。
有一天,吉米气汹汹地回到家,狠狠地推开门,就倒在沙发上哭了起来。母亲赶紧上去问他怎么了,他哭着说,班级里有个叫瑞克的同学,说他是个“书呆子”!
母亲感到要让孩子自己明白一些道理才是,于是,她开始跟吉米一起在网上搜索起来。她输入“比尔·盖茨”,然后喊吉米过来一起看。母亲跟吉米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起先也被人叫过“书呆子”。母亲又输入另一个词“巴拉克·奥巴马”,吉米马上说他知道这是美国总统。母亲说,他上学时也被人称作“书呆子”。她告诉吉米,有这两个成功的先例,就是被人叫做“书呆子”,又有什么呢?
吉米这时笑眯眯地说他知道了,当个“书呆子”也挺好的。
第二天,母亲盼着吉米能够笑着回家,不再伤心,所以,一听到校车的声音她就跑去窗口。她看见吉米下了车,一路跑着,说要出去玩了。母亲还是忍不住问吉米今天跟瑞克相处得怎么样,瑞克有没有再叫他“书呆子”。吉米随口说他还是叫了。不过,吉米随后说他跟瑞克说了,自己就是一个“书呆子”!而且还告诉瑞克,长大后,自己很乐意雇他为自己工作呢。吉米笑着说完就跑了出去。
吉米的同学叫他“书呆子”,一开始他痛苦极了,而在母亲的引导鼓励下,他明白了“书呆子”不是坏事,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聪明,与众不同,是杰出的先兆。于是,他再听到这个称呼后,就能从容面对,自卑感没了,而自豪感油然而生。如果光是母亲安慰、鼓励,吉米只是被动地接受,效果是不会太理想的,可见,吉米的参与是多么得重要。
养成教育要唤醒孩子的内心
孩子的内心是单纯的,当他们遇到一些事情与他们内心所感受的不完全一样时,就会产生困惑,这时,就需要我们设法唤醒孩子的内心,让他们自己能够有所发现,有所感知,进而理解他们所认知的世界。
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放学以后泪水涟涟地回了家。她告诉母亲,老师让她扮演一条mullet,而其他一些孩子则称心如意地扮演着石首鱼、笛鲷或蓝鱼。
小女孩不知道mullet为何物,只估计它可能是一种鱼,但这名字的发音太陌生了,怪怪的,她一点也不喜欢,因此就不希望别人拿它来称呼她。这时,她的继父说,那是鲻鱼,除了海豚,它大概是最棒的鱼啦。他告诉女儿,能扮演它,是一件很光荣的事。看到女儿怀疑的神情,他说可以带她去趟海边,亲眼见识见识鲻鱼。
一家人来到海边,他把双手拱在自己嘴边像个拉拉队长一样喊着:“跳!鲻鱼,跳!”真是太神奇了,就在数米之外,一条胖乎乎的翘鼻子鱼笔直地跃出水面,跳得老高,然后“扑通”一声落回水中。
小女孩睁着大眼,惊奇万分,接着就欢快地模仿继父,和他一起齐声喊着:“跳!鲻鱼,跳!”
第二天一大早,她就高兴地赶到学校,加入到扮演鲻鱼群的小伙伴当中。
这个小女孩的变化来自她继父智慧性的唤醒。继父没有一味说教,安慰她怎样怎样,而是让她现场感觉到鲻鱼的可爱与执著,从而使她改变原先较为狭隘的看法,欣然接受老师分配的角色。
养成教育要注重成长性
所谓养成教育的成长性,就是关爱行为本身具有智慧性、感染性,使得孩子在受助中能自我觉悟,自我提高,自我进步。
美国前总统里根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忆一直被贫穷所笼罩。上学的年龄到了,他甚至都没有一双像样的鞋子,只能穿一双补了又补,破旧不堪的鞋子去上学。每天,看到同学们穿着漂亮的鞋子跑来跑去,他羡慕极了,在内心里渴望自己也能有一双漂亮的鞋子。
临近圣诞节的时候,他听同学说,圣诞节那天晚上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向上帝提出一个愿望,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告诉上帝,上帝就能满足他的要求。
他真的这样做了。在圣诞节晚上零点时,他走进一家鞋店,在选好了喜欢的鞋子后,他对老板说,今天是圣诞节,他特别喜欢这双鞋子,希望老板和上帝说一下,把这双鞋子送给他。老板先是一愣,看了看他脚上穿着的破旧鞋子,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老板把鞋子接过去,说要去跟上帝商量商量。过了一会儿,老板出来了,手里的鞋子只剩下了一只,他把那只鞋交给小里根,并且说,上帝不给他想要的全部东西,只能给他一只鞋子,剩下的那只鞋子,得由他自己想办法赚钱来买,而买下那一只鞋需要两美元。
就这样,小里根拿着一只鞋回了家,把鞋子放在了箱子里,每天拿出来看一遍。他开始想办法赚钱。他想到垃圾箱里每天都有人扔一些饮料盒,于是就每天早起一个小时,到垃圾箱里捡饮料盒,然后卖到废品回收的地方,换一些钱回来。他把钱全部存起来,一分也不花。两个月后,他终于凑够了两美元,高高兴兴地跑到了那家商店,把钱给了那个老板。老板表扬了他一番,把另一只鞋子给了他。从此,他就拥有一双漂亮的新鞋子了。
在这个故事里,小里根显然得到了老板的帮助,而这样的帮助,使得小里根在受助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成长。老板本可以直接就送给他一双鞋子,但那样的效果显然不好。老板假托上帝的意思,让小里根明白自己的事除了别人帮助外,还得靠自己努力才成。
由此可见,有了文化关照,养成教育就有了全新的视角。让具体的操作手段有智慧的文化支持,养成教育的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
养成教育需要健康而智慧的引领
苏茜·佩珀丝是一个先天愚型的孩子,为了让她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她的父母又让她有了一个妹妹朱迪丝。朱迪丝九个月大开始走路时,苏茜看着她东倒西歪地走过起居室,便也想模仿她。慢慢地,苏茜竟然蹒跚着迈出了步子。
七岁那年,苏茜见喜欢体操的妹妹在平衡木上表演,她也想学,这让看在眼里的妹妹也跟着着急。自懂事起,朱迪丝就一直想着如何帮助姐姐。于是,她就劝说父亲把起居室改成了训练场,并装了一个距离地板四英寸高的平衡木,姐妹俩一块坚持不懈地练习。
在朱迪丝的帮助下,苏茜进步神速。1993年秋天,谢菲尔德室内体育馆体操比赛开始后,苏茜信心十足地步入场地。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她完成了一系列漂亮的动作,赢得了自由体操金牌、跳马银牌、高低杠铜牌。
苏茜的父母是智慧的,他们不是只在生活中精心呵护她,怕她受到任何的伤害,而把她包裹在家中,也不是强硬地逼她去适应生活需要,而是通过妹妹的引领与帮助,让她看到希望,让她明白,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做到正常人能够做到的事情。
苏茜的成长不是自然成长的结果,她的自我突破、自我超载,如果没有妹妹的引领,是做不到的。这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可塑性、发展性、适应性是很强的,找到孩子成长的路径,把握住孩子可以达到的目标,并切实加以健康智慧的引领,这才是助孩子成长的最佳方式。
养成教育要让孩子成为参与者
在这一语境中,孩子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积极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是养成教育的重要一方。
一个叫吉米的小男孩,很有天赋。多数孩子开始学说话时只会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吉米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几个字连说。九个月的时候,吉米就会到处爬了,十八个月大的时候,小家伙就能整句整句地说话。
这种天赋也给吉米带来烦恼。刚上幼儿园时,吉米的母亲就发现,他很容易被同龄的孩子孤立起来,因为他的优秀让许多同学不愿意跟他一起玩。
有一天,吉米气汹汹地回到家,狠狠地推开门,就倒在沙发上哭了起来。母亲赶紧上去问他怎么了,他哭着说,班级里有个叫瑞克的同学,说他是个“书呆子”!
母亲感到要让孩子自己明白一些道理才是,于是,她开始跟吉米一起在网上搜索起来。她输入“比尔·盖茨”,然后喊吉米过来一起看。母亲跟吉米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起先也被人叫过“书呆子”。母亲又输入另一个词“巴拉克·奥巴马”,吉米马上说他知道这是美国总统。母亲说,他上学时也被人称作“书呆子”。她告诉吉米,有这两个成功的先例,就是被人叫做“书呆子”,又有什么呢?
吉米这时笑眯眯地说他知道了,当个“书呆子”也挺好的。
第二天,母亲盼着吉米能够笑着回家,不再伤心,所以,一听到校车的声音她就跑去窗口。她看见吉米下了车,一路跑着,说要出去玩了。母亲还是忍不住问吉米今天跟瑞克相处得怎么样,瑞克有没有再叫他“书呆子”。吉米随口说他还是叫了。不过,吉米随后说他跟瑞克说了,自己就是一个“书呆子”!而且还告诉瑞克,长大后,自己很乐意雇他为自己工作呢。吉米笑着说完就跑了出去。
吉米的同学叫他“书呆子”,一开始他痛苦极了,而在母亲的引导鼓励下,他明白了“书呆子”不是坏事,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聪明,与众不同,是杰出的先兆。于是,他再听到这个称呼后,就能从容面对,自卑感没了,而自豪感油然而生。如果光是母亲安慰、鼓励,吉米只是被动地接受,效果是不会太理想的,可见,吉米的参与是多么得重要。
养成教育要唤醒孩子的内心
孩子的内心是单纯的,当他们遇到一些事情与他们内心所感受的不完全一样时,就会产生困惑,这时,就需要我们设法唤醒孩子的内心,让他们自己能够有所发现,有所感知,进而理解他们所认知的世界。
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放学以后泪水涟涟地回了家。她告诉母亲,老师让她扮演一条mullet,而其他一些孩子则称心如意地扮演着石首鱼、笛鲷或蓝鱼。
小女孩不知道mullet为何物,只估计它可能是一种鱼,但这名字的发音太陌生了,怪怪的,她一点也不喜欢,因此就不希望别人拿它来称呼她。这时,她的继父说,那是鲻鱼,除了海豚,它大概是最棒的鱼啦。他告诉女儿,能扮演它,是一件很光荣的事。看到女儿怀疑的神情,他说可以带她去趟海边,亲眼见识见识鲻鱼。
一家人来到海边,他把双手拱在自己嘴边像个拉拉队长一样喊着:“跳!鲻鱼,跳!”真是太神奇了,就在数米之外,一条胖乎乎的翘鼻子鱼笔直地跃出水面,跳得老高,然后“扑通”一声落回水中。
小女孩睁着大眼,惊奇万分,接着就欢快地模仿继父,和他一起齐声喊着:“跳!鲻鱼,跳!”
第二天一大早,她就高兴地赶到学校,加入到扮演鲻鱼群的小伙伴当中。
这个小女孩的变化来自她继父智慧性的唤醒。继父没有一味说教,安慰她怎样怎样,而是让她现场感觉到鲻鱼的可爱与执著,从而使她改变原先较为狭隘的看法,欣然接受老师分配的角色。
养成教育要注重成长性
所谓养成教育的成长性,就是关爱行为本身具有智慧性、感染性,使得孩子在受助中能自我觉悟,自我提高,自我进步。
美国前总统里根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忆一直被贫穷所笼罩。上学的年龄到了,他甚至都没有一双像样的鞋子,只能穿一双补了又补,破旧不堪的鞋子去上学。每天,看到同学们穿着漂亮的鞋子跑来跑去,他羡慕极了,在内心里渴望自己也能有一双漂亮的鞋子。
临近圣诞节的时候,他听同学说,圣诞节那天晚上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向上帝提出一个愿望,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告诉上帝,上帝就能满足他的要求。
他真的这样做了。在圣诞节晚上零点时,他走进一家鞋店,在选好了喜欢的鞋子后,他对老板说,今天是圣诞节,他特别喜欢这双鞋子,希望老板和上帝说一下,把这双鞋子送给他。老板先是一愣,看了看他脚上穿着的破旧鞋子,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老板把鞋子接过去,说要去跟上帝商量商量。过了一会儿,老板出来了,手里的鞋子只剩下了一只,他把那只鞋交给小里根,并且说,上帝不给他想要的全部东西,只能给他一只鞋子,剩下的那只鞋子,得由他自己想办法赚钱来买,而买下那一只鞋需要两美元。
就这样,小里根拿着一只鞋回了家,把鞋子放在了箱子里,每天拿出来看一遍。他开始想办法赚钱。他想到垃圾箱里每天都有人扔一些饮料盒,于是就每天早起一个小时,到垃圾箱里捡饮料盒,然后卖到废品回收的地方,换一些钱回来。他把钱全部存起来,一分也不花。两个月后,他终于凑够了两美元,高高兴兴地跑到了那家商店,把钱给了那个老板。老板表扬了他一番,把另一只鞋子给了他。从此,他就拥有一双漂亮的新鞋子了。
在这个故事里,小里根显然得到了老板的帮助,而这样的帮助,使得小里根在受助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成长。老板本可以直接就送给他一双鞋子,但那样的效果显然不好。老板假托上帝的意思,让小里根明白自己的事除了别人帮助外,还得靠自己努力才成。
由此可见,有了文化关照,养成教育就有了全新的视角。让具体的操作手段有智慧的文化支持,养成教育的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