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师陈寅恪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shixiao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享有“盖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太老师”等赞誉,是不折不扣的一代大师。
  
  没有文凭的清华导师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的教师职称中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导师。它的含义大概有下列几条:第一,他们的主要职责不是“教”,而是“导”;第二,他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生(包括研究生),但又不限于学生,助教、教员、专任讲师以至教授,都可以从他们的教学和研究中获得教益;第三,他们的物质待遇一般都高于普通教授。
  1925年,时任清华国学研究院院长的吴宓和国学院刚到任的导师梁启超,分别向清华校长曹云祥竭力推荐陈寅恪任国学院导师。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还有这样一段戏剧性的对话:
  曹云祥:“他是哪一国博士?”
  梁启超:“他不是学士,更不是博士,他没有文凭。”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
  梁启超:“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摇了摇头,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事就难了。”
  梁启超一听这话,很不高兴地问:“那我写的书多么?”
  曹很恭敬地说:“可谓著作等身。”
  梁启超忿然:“可我这些书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1926年,年仅36岁的陈寅恪被破格聘为清华导师。
  陈寅恪既然满腹经纶,为什么没有学历呢?这个问题他的侄子问过,陈寅恪是这么回答的:“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1918年,陈寅恪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主攻冷僻的梵文和巴利文。由于学业突出,他很快名噪哈佛校园,与吴宓、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陈寅恪在哈佛学了两年半,认为该掌握的都已掌握了,就马上动身去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学习东方古文学。老师和同学都极力劝阻,要他再耐着性子等半年,等拿到学位再去。陈寅恪说,留学是为了学知识,既然已完成了任务,再待下去就是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岂可为了学位而浪费生命?
  
  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治学面广,对宗教、历史、语言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到清华不久,他就给学校出了个难题:校方开始为找不到更大的教室而犯愁。因为,每次陈寅恪讲课,抢先而来的教授、副教授比学生还多,比如吴宓、朱自清、冯友兰以及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学生无法靠前听课,甚至连座位都没有,又不敢和老师争抢,很有意见。教室一换再换,但总是满足不了要求,陈寅恪很快赢得了“教授中的教授”的美誉。
  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乌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遍访欧洲知名学者求助,都未能解决。德国柏林大学向他推荐了陈寅恪,问题迎刃而解。前苏联学者在蒙古发掘了三件突厥碑文,谁也看不懂,后来陈寅恪成功破解,各国学者同声叹服。
  当时有个叫刘文典的教授,水平极高,自视更高,说“中国只有两个人懂《庄子》,一个是庄周,一个是刘文典”。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对陈寅恪心服口服。“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一个月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400块钱是个什么概念?当时毛泽东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月薪8块钱,逢人就说:“收入极高。”
  
  惊人的记忆力
  
  普通人一生能把一门语言学好就很不容易了,能掌握两三门外语更属很有天份,而陈寅恪竟掌握了十几种语言文字,其中对梵文和巴利文尤为精通。
  据金岳霖回忆,曾经有学生问陈寅恪一些资料,陈寅恪的回答是:你去图书馆,在某个书柜的第几本书的第几页去找,脚注上详细地列举了你需要的资料。学生瞠目结舌。
  上世纪40年代中期起,陈寅恪就几近失明,只能略辨光影。但从1953年末开始,只用半年,他就完成了6万多字的《论再生缘》。具体的过程是:陈寅恪开具书目,由助手去把书借来读给他听,陈寅恪边听边思考,然后将想法口述给助手记录下来。以同样的方式,煌煌8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也在1965年完成。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其他文献
读书并不在于读的数量多少,一个人一生,能认真地读上几本好书,比囫囵吞枣地读上许多书要好得多。  就像人生需要时时回顾一样,好书也是需要不断地重读的。好书是那种读后能让我们思索的书,它可以是一本故事书,可以是漫画,可以是小说,甚至可以是工具书,一切因人而异。总之,好书就像一座矿山,里面有无尽的矿藏;好书就如一片深海,里面蕴藏着许多有待我们去寻找的珍奇。古语说“涉深水者见蛟龙,涉浅水者见泥沙”,道理和
张贵永(1908—1965),字致远,浙江宁波鄞县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0年留德,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留英研究西洋史。1934年归国,任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讲西洋史、西洋史学史、西洋外交史等课程。他作为历史学界较少的留德学人,其对德国史学的引介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可能因为他日后去了台湾,所以大陆对他较少提及。  张其昀称:“致远兄盛年凋落……学术界都深表哀悼,
城市雕塑通常是指城市公共场所中的雕塑作品,可以缓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带来的拥挤、迫塞和呆板单一的现象,同时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城市雕塑多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等,优秀的城市雕塑甚至被人们视为该城市的logo。
在小河边,在青色的田埂上,在野花丛生的田里,在炊煙袅袅的小屋旁,我努力找寻那张拨动风弦的笑脸。  夏天,每当河边的芦苇郁郁葱葱的时候,我的心便禁不住这绿意的诱惑,缠着爷爷给我折风车。爷爷利索地摘下几片又大又宽的芦苇叶,左一下右一下,还未等我看清,一个可爱的风车便呈现在我面前。爷爷拾掇着田里的荒秽,我便在田边看着风儿吹过风车,吹得风车咯咯笑。太阳似乎也陶醉于这欢乐的场面,晕红了脸。直到傍晚时分,太阳
黄西,北美著名华裔笑星。在美国顶尖脱口秀节目《莱特曼秀》表演的亚洲第一人。  黄西出生于中国吉林,是美国莱斯大学的生物化学博士,之前曾服务于美国一家制药公司,年薪达6位数,还拥有治疗癌症方面的专利。但他却选择了做—名专职的相声演员。他说,成功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要做—个独特的人。  过去的11年中,他有空就收集笑料、不辍创作,每天坚持写10个笑话,最多的时候一天写二三十个,积累了几千个段子。他
胡适的“绩溪”  胡仰曦的《一颗清亮的大星——胡适传》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传记文学作品。胡适是一个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有巨大影响的人物,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是北京大学教授,是《新青年》撰稿人和编辑,是新文化的先驱。后来,又担任过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国民政府驻美大使、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北大校长、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在一个风云激荡、天翻地覆的大时代,他扮演了各种举足轻重的角色。可这样的人物
大家简介  郭宝昌,著名导演、编剧、作家,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曾导演电影《神女峰的迷雾》《联手警探》《雾界》等,电视剧《日落紫禁城》《大宅门》等,另著有长篇小说《特区移民》,影响广泛。  初见“奇人”  作为来到这个世界上才十几年的新新人类,我们以前常常听说世界上有一种人叫作“奇人”,但我们都觉得,所谓的“奇人”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今年4月14日,我们终于有幸见到了一位传说中的
我是个开朗真诚的男孩,我的写作也追求真实质朴,贴近生活。看到“我终于圆了一个梦”这个题目,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我从小就有“学会游泳”这个梦想,文中村民口中的“水妖”不仅仅是河中的“水妖”,也是我心中实现理想的沟壑。我用了许多笔墨着重描写实现梦想的困难,也是为了突出梦想的价值和实现梦想后的自豪心情。    我的老家在安徽农村,每逢暑假,我们一家都会到那儿消暑。乡村淳朴的气息,是我童年记忆里,永远挥
那次。学校组织社员们到东台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采风,以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到了目的地,我眼前一亮:绚丽的自然风貌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不用面对冷冰冰的黑板、生硬的粉笔字,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田野、茂密的树林。传人耳中的是欢快的鸟鸣,我们如同身处流动的画中。原来自然中有这么多我们未曾发掘的创作之源呀。  在教育实践基地,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空中断桥”。十多米高的铁杆上有两块铁板,铁板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近年来。口语交际题对考生的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进行了考查。  口语交际题,考查的是在特定情境中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一般没有标准答案。但没有标准答案不等于就可以乱说一通。口语交际题有其自身特点。首先,“说话”要注意根据特定的情境说得文明得体、清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