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我们可喜地发现在现在的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中已越来越多地融合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利用,体验学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用心观察便能发现某些课堂上,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人简单、肤浅、虚伪和做作之感,让情感体验应有的真实、自然、深刻变了味。
一、越俎代庖的虚假体验
【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雾凇》第一自然段,首先教师范读,然后问学生:“雾凇美不美?”学生异口同声:“美。”教师接着问:“那你们认为读这一段应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呢?”学生又不约而同地回答:“带着赞美的情感去读。”教师表扬:“大家体会得真准确。”接下去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名朗读,学生朗读时教师在不断地提醒,暗示朗读的语气、语速等,但学生的朗读总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
剖析:
本片断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意地暗示给学生,让学生无法拒绝地走进教师预先画好的圈里,学生成了情感体验的“奴隶”和“傀儡”,学生只是简简单单地接受,然后按教师的要求去读书,学生遭受了教师的“情感绑架”。这样的情感体验缺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缺少了学生的真切感悟,学生根本没有走进文本去感悟和理解文本,何谈与作者心灵碰撞、情感共鸣呢?又怎能读出感情,读出这种、那种语气呢?
二、放任自流的低效体验
【案例】
苏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教学片段:
师:学完了《鹬蚌相争》,大家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下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做事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
生:要懂得谦让,不争强好胜。
师:很好,还有吗?(无人举手)再想想。
生:鹬和蚌都值得我们学习。(师惊愕片刻)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它们身上有一种不认输的精神。
师:(带头鼓掌)你的见解与众不同,有创新,值得表扬。
生:我觉得渔翁不道德,乘人之危。
生:渔翁不爱护动物。
生:对,渔翁应该将鹬和蚌分开,然后将它们放了。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深刻,谈得真精彩。
剖析:
《鹬蚌相争》这则寓言的主旨是要告诉我们不能为眼前的利益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否则让他人从中得利。然而,由于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让学生放任自流,使不少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严重偏离了课文的原意。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之外,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是对文本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尊重学生的的独特体验,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基础之上,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违背了文本的本旨,甚至有时是背道而驰的感受,即使有多独特,多生动,多有创造性,也是言不及义的题外话。
三、花里胡哨的作秀体验
【案例】
苏教版第六册《少年王勃》的第4自然段讲的是王勃即兴写下《滕王阁序》,为了让学生体会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一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听课文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你可以感受到王勃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生: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
师:谁来用动作把这些词的意思告诉大家?
一生站起来拍了拍胸(胸有成竹);一生站起来拿起笔在本子上做疾书状(笔走如飞)。
师:很好。谁来模仿一下当时的王勃,表演给大家看一看?(一生昂首挺胸地站起来,大声说:“让我来试试吧!”然后,提笔低头做疾书状,片刻抬头收笔。)
师:好,这位同学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王勃。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写的诗好?
生: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师:对!谁来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一生做念书状,突然,一拍大腿,说道:“奇才!真是奇才!”(生大笑,师纠正:“案”指桌子,不是大腿。)
师:我们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播放课文录音。)
师:后来《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大家想不想听一下它的全文?
生:(异口同声)想。
师配乐朗诵《滕王阁序》选节。
剖析:
本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王勃的才华横溢,可谓是煞费心机,极尽其情境创设之能事。课堂上一会儿播放录音,一会儿模仿表演,一会儿配乐朗诵,好不“热闹”。殊不知,这“热闹”的背后,落下的是情感体验的肤浅做作,华而不实。不是说情境创设不好,而是要知道创设情境为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从而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体验作者的情感。情感体验离不开情感创设,但不是越花哨越复杂越好,而应是简约的,有效的,以生为本的,能给学生一种真实、自然之感的。本案的教者只注重了教学形式的新奇,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没有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诵读和体情揣意,学生会出现牵强附会的理解、啼笑皆非的表演就不足为奇了。
阅读教学离不开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的是真实的、深刻的、自然的体验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应依据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学生心理,拨动学生情弦,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浓郁的课堂教学情感氛围,让学生在真情的激荡下去感受和体验,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情感的诗意之旅。
(责编 钟 岚)
一、越俎代庖的虚假体验
【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雾凇》第一自然段,首先教师范读,然后问学生:“雾凇美不美?”学生异口同声:“美。”教师接着问:“那你们认为读这一段应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呢?”学生又不约而同地回答:“带着赞美的情感去读。”教师表扬:“大家体会得真准确。”接下去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名朗读,学生朗读时教师在不断地提醒,暗示朗读的语气、语速等,但学生的朗读总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
剖析:
本片断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意地暗示给学生,让学生无法拒绝地走进教师预先画好的圈里,学生成了情感体验的“奴隶”和“傀儡”,学生只是简简单单地接受,然后按教师的要求去读书,学生遭受了教师的“情感绑架”。这样的情感体验缺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缺少了学生的真切感悟,学生根本没有走进文本去感悟和理解文本,何谈与作者心灵碰撞、情感共鸣呢?又怎能读出感情,读出这种、那种语气呢?
二、放任自流的低效体验
【案例】
苏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教学片段:
师:学完了《鹬蚌相争》,大家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下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做事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
生:要懂得谦让,不争强好胜。
师:很好,还有吗?(无人举手)再想想。
生:鹬和蚌都值得我们学习。(师惊愕片刻)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它们身上有一种不认输的精神。
师:(带头鼓掌)你的见解与众不同,有创新,值得表扬。
生:我觉得渔翁不道德,乘人之危。
生:渔翁不爱护动物。
生:对,渔翁应该将鹬和蚌分开,然后将它们放了。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深刻,谈得真精彩。
剖析:
《鹬蚌相争》这则寓言的主旨是要告诉我们不能为眼前的利益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否则让他人从中得利。然而,由于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让学生放任自流,使不少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严重偏离了课文的原意。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之外,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是对文本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尊重学生的的独特体验,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基础之上,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违背了文本的本旨,甚至有时是背道而驰的感受,即使有多独特,多生动,多有创造性,也是言不及义的题外话。
三、花里胡哨的作秀体验
【案例】
苏教版第六册《少年王勃》的第4自然段讲的是王勃即兴写下《滕王阁序》,为了让学生体会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一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听课文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你可以感受到王勃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生: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
师:谁来用动作把这些词的意思告诉大家?
一生站起来拍了拍胸(胸有成竹);一生站起来拿起笔在本子上做疾书状(笔走如飞)。
师:很好。谁来模仿一下当时的王勃,表演给大家看一看?(一生昂首挺胸地站起来,大声说:“让我来试试吧!”然后,提笔低头做疾书状,片刻抬头收笔。)
师:好,这位同学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王勃。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写的诗好?
生: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师:对!谁来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一生做念书状,突然,一拍大腿,说道:“奇才!真是奇才!”(生大笑,师纠正:“案”指桌子,不是大腿。)
师:我们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播放课文录音。)
师:后来《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大家想不想听一下它的全文?
生:(异口同声)想。
师配乐朗诵《滕王阁序》选节。
剖析:
本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王勃的才华横溢,可谓是煞费心机,极尽其情境创设之能事。课堂上一会儿播放录音,一会儿模仿表演,一会儿配乐朗诵,好不“热闹”。殊不知,这“热闹”的背后,落下的是情感体验的肤浅做作,华而不实。不是说情境创设不好,而是要知道创设情境为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从而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体验作者的情感。情感体验离不开情感创设,但不是越花哨越复杂越好,而应是简约的,有效的,以生为本的,能给学生一种真实、自然之感的。本案的教者只注重了教学形式的新奇,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没有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诵读和体情揣意,学生会出现牵强附会的理解、啼笑皆非的表演就不足为奇了。
阅读教学离不开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的是真实的、深刻的、自然的体验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应依据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学生心理,拨动学生情弦,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浓郁的课堂教学情感氛围,让学生在真情的激荡下去感受和体验,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情感的诗意之旅。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