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当回归本真——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对字词进行解释,而是要立足全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根据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对字词、短语、句子乃至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所包含的情感、意蕴作深入的解释透析,从而嚼出文章的深意与内涵。
一、 运用朗读技巧,读出效果,品出真情
朱自清的《春》一文语言很有表现力,“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此句在朗读中要用欢快而急切的语调,重音突出“盼”“来”“近”,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春的热切期盼和喜爱之情。《安塞腰鼓》一文中:“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学生朗读此句中“百十个”“碰撞”“蓦然”“隆隆”等词语,体悟到安塞腰鼓气势的雄壮,场面的壮阔。通过读,将语言符号化成具体可感的想象,进而感受作品的意境。
通过研析不难发现,辅以朗读,对朗读的语速、停顿、节奏、语调升降、声音高低等技巧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能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形象地感受不同的景象特点,切实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蕴含的艺术魅力。朗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朗读的抑扬顿挫、快慢节奏、升调降调,都在透视着读者对文章准确到位的理解。朗读是以对文章语言品析理解为前提的,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更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更能促进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二、从修辞赏析入手,品析语言,悟出真情
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此句细细品读,应从什么角度来赏析呢?我认为突破点就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我”背上的是母亲,她背上的是孩子,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中年一代担负着承前启后的巨大使命,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体悟到作者和妻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雨果的《给巴特勒的信》一文中“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此句中的“更彻底,更漂亮”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残忍强盗手段的辛辣讽刺。
通过修辞赏析使学生领会语汇不同的色彩、情调和情感,辨析不同句式的表达重点、意味、语气语调,感受不同结构的作用、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并且突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局限,进而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审美创造。
三、 从人物描写着手,赏析语言,感悟真情
《背影》一文中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对于这样的句子着眼点应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攀”“缩”“倾”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这些动词体现出父亲买橘子的艰难,更突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孔乙己》一文中“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一句是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身材高大”说明他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营养不良,“常夹些伤痕”说明他常遭人打,“又脏又破”说明他生活窘困,简短地刻画出孔乙己凄惨的人生境况。
人物描写主要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品析,让学生在阅读中更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者的写作意义。
四、 从表现手法出发,品赏语言,体悟真情
对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一类古诗的品赏,应该从描写的景物入手,这些景物描写渗透着作者的内心情感。诗句精心选取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营造了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表现手法包含象征、渲染、烘托、对比、衬托等。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在阅读教学中从表现手法入手,让学生更容易融入情景写作中,挖掘作品的内涵,体悟作者的情感。
五、通过“换一换”“改一改”“删一删”,品语言,悟真情
在品析语言实践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换、改、删等多种方式揣摩语言的妙处。例句:“只要鱼群一到,这上万只大海鸟便一起腾空,做低空滑翔,然后一抿(合)翅膀,像炸弹一样,射(窜)入水中,钻(露)出水面时,嘴中必有活蹦鲜灵的鱼。”如果孤立地赏析动词“抿”“射”“钻”,学生可以感知语言的形象性,但是作者用词的精妙则很难体会;通过換词,结合语境,学生体悟到作者用词的传神之处,体会到“像炸弹一样”这个比喻的妙处,在朗读中充分感受到画面的生机与活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语言品析训练,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策略。通过语言品析,促进学生阅读欣赏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通过语言品析,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丰厚的词句,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石。
(责任编辑 陈剑平)
一、 运用朗读技巧,读出效果,品出真情
朱自清的《春》一文语言很有表现力,“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此句在朗读中要用欢快而急切的语调,重音突出“盼”“来”“近”,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春的热切期盼和喜爱之情。《安塞腰鼓》一文中:“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学生朗读此句中“百十个”“碰撞”“蓦然”“隆隆”等词语,体悟到安塞腰鼓气势的雄壮,场面的壮阔。通过读,将语言符号化成具体可感的想象,进而感受作品的意境。
通过研析不难发现,辅以朗读,对朗读的语速、停顿、节奏、语调升降、声音高低等技巧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能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形象地感受不同的景象特点,切实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蕴含的艺术魅力。朗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朗读的抑扬顿挫、快慢节奏、升调降调,都在透视着读者对文章准确到位的理解。朗读是以对文章语言品析理解为前提的,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更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更能促进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二、从修辞赏析入手,品析语言,悟出真情
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此句细细品读,应从什么角度来赏析呢?我认为突破点就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我”背上的是母亲,她背上的是孩子,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中年一代担负着承前启后的巨大使命,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体悟到作者和妻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雨果的《给巴特勒的信》一文中“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此句中的“更彻底,更漂亮”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残忍强盗手段的辛辣讽刺。
通过修辞赏析使学生领会语汇不同的色彩、情调和情感,辨析不同句式的表达重点、意味、语气语调,感受不同结构的作用、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并且突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局限,进而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审美创造。
三、 从人物描写着手,赏析语言,感悟真情
《背影》一文中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对于这样的句子着眼点应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攀”“缩”“倾”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这些动词体现出父亲买橘子的艰难,更突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孔乙己》一文中“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一句是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身材高大”说明他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营养不良,“常夹些伤痕”说明他常遭人打,“又脏又破”说明他生活窘困,简短地刻画出孔乙己凄惨的人生境况。
人物描写主要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品析,让学生在阅读中更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者的写作意义。
四、 从表现手法出发,品赏语言,体悟真情
对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一类古诗的品赏,应该从描写的景物入手,这些景物描写渗透着作者的内心情感。诗句精心选取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营造了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表现手法包含象征、渲染、烘托、对比、衬托等。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在阅读教学中从表现手法入手,让学生更容易融入情景写作中,挖掘作品的内涵,体悟作者的情感。
五、通过“换一换”“改一改”“删一删”,品语言,悟真情
在品析语言实践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换、改、删等多种方式揣摩语言的妙处。例句:“只要鱼群一到,这上万只大海鸟便一起腾空,做低空滑翔,然后一抿(合)翅膀,像炸弹一样,射(窜)入水中,钻(露)出水面时,嘴中必有活蹦鲜灵的鱼。”如果孤立地赏析动词“抿”“射”“钻”,学生可以感知语言的形象性,但是作者用词的精妙则很难体会;通过換词,结合语境,学生体悟到作者用词的传神之处,体会到“像炸弹一样”这个比喻的妙处,在朗读中充分感受到画面的生机与活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语言品析训练,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策略。通过语言品析,促进学生阅读欣赏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通过语言品析,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丰厚的词句,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石。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