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地方如何作为?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6vi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改革要更勇敢”
  《决策》: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改革内容非常多,很多方面人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从地方上看,哪些是要特别注意的?
  袁钢明:《决定》中体现了改革的东西非常多,而且很多问题上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进取心强一点,但风险可能大一点;另一种是稳一点,但是保守一点。这次大多数选择了进取,哪怕前景不太可靠、不太保险,这一点特别值得肯定。
  我觉得地方上理解全会的精神,应该朝着一切有进取心的描述去理解。这方面是非常多的,比如《决定》中有一句话,“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句话其实是矛盾的。那么,我觉得地方要选择“胆子要大”。
  现在很多人理解《决定》,总喜欢说我们还是要稳妥的进行,你没有推进怎么稳妥?中国还存在很多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地方,一些思想障碍和教条的东西,还在严重地束缚着我们,特别是基层所受到的束缚更多。要不然《决定》中也不会说,要“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
  所以,地方上要勇敢地突破尝试,要比中央还有更大的决心和力量。
  《决策》:过去地方上改革常常希望有中央顶层设计,这次三中全会作出了这样的顶层设计,那么地方上还有没有主动改革的空间?
  袁钢明:《决定》中说,改革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进行,但是这个说法也有一定的妥协性。
  “摸着石头过河”的提法是很有创造性的,意思是说在高层还没有提出的情况下,基层可以先行一步、先试一步,地方有这个权力。过去我们国家改革的特点,就是地方迈的步子可以比中央更大、更快。反过来如果先提出顶层设计,那么顶层设计如果更保守一点就糟糕了。
  为什么地方发展形成差距呢?就是有的地方改革早于中央,有的晚于中央。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发挥我们国家改革的特点,很多方面地方上可以先行先试。《决定》中很多改革可以看出有不同的进展和力度,地方上要高度敏感,抓住一些先行的、可以突破的内容。
  一些地区之所以还处在落后状态,在于政策上没有像浙江等发达地区那么灵活,改革是最重要的因素。中西部地区应该向改革开放比较活的地方学习,而不是仅仅看文件上的表述。
  “政府投资过大
  是最大的问题”
  《决策》:具体来看,下一步,地方上在深化改革中,哪些方面可以去重点突破?
  袁钢明:《决定》中关于所有制方面的表述,很多人可能并不在意,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当前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这个方面上来。
  很多关于民营经济同等同权、平等市场待遇,这些提法是以前没有的,要特别注意。
  地方上要淡化,或者说不要过多地被“公有制为主体”的话所框住,对非公有制经济应该更加大胆,比以前更加支持。
  所有经济成分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哪一个经济成分表现得更有效率,我们就应该支持哪一种经济;哪一种经济成分做哪些事更合理,我们就支持哪一种成分。
  公有制在承担社会责任的事情上做得更好,但它缺少活力,要靠国家支持,国家承担不了那么多,所以比重要低一点,越到基层比重就越低。所以,地方上要更加重视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一定要高度明确,这样我们下一步整个经济形势才能得到改变。
  如果我们以政府为主、投资过重的结构和方向不改变的话,中国经济下滑就改变不了。
  《决策》:所有制的问题跟经济结构和经济下滑有关系吗?
  袁钢明:当前经济下滑,而且下滑压力还没有减轻,主要原因不是国际上,是中国自己出了问题,就是结构上的问题,重工业过重、投资比重过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率下滑。
  大量政府出台的大投资项目,造成很多银行贷款沉淀在这些项目中,这些项目未来收益期很远,导致经济低效率、政府负债过重、金融风险等问题。
  如果发展多种所有制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的话,绝不可能出现政府主导的规模过大的投资。因为民营企业一定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投资决策,不会有过大的投资,形成过重的负担。
  所以,中国经济目前犯的毛病不在于市场,还是我们的政府投资权力太大,政府干预过深。政府不仅做了投资的决策者和审批者,还是投资的主要实施者,主要的组织者和承担者。
  一些大型建设项目,还有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或者财政资金配置,都是国有经济承担的,导致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投资比重过高。结构不合理造成经济下滑,这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发展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这对解决目前的困难能起到有效的作用。要把过大的摊子砍掉,重新缩小,使压死的资金重新周转起来,这很大程度上就要靠市场的力量和多种所有制的力量。
  《决策》:所以,《决定》中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被看作是突破性的。
  袁钢明:这是理论上的重大推进,但谈不上什么突破。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如何运用,如何落实。
  “忌上‘大、长、远、重’项目”
  《决策》: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下,地方上应该如何做?
  袁钢明:我觉得地方政府尽可能的少上大项目,再好再大的项目,即使未来可以改变一个地方,也要尽可能少上。
  因为一上就下不来了,上了之后后续资金就得跟上,地方发展多年都会受制于这个决策。项目越大所造成的后续拖累越大,对以后其他决策都会产生巨大的拖累影响,可能多年都翻不过身来。这方面的教训很深刻。
  比如高铁等大项目开展太快,造成大量资源都压在大项目上。从现在开始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经济以后很难再达到8%的增长了,就是项目太大造成的。
  现在很多地方之所以还能发展得好,就是因为它没有大项目拖累。所以,地方上尤其要注意减少大项目,谨慎对待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宏伟目标。   《决策》:地方应该怎样来选择项目和产业?
  袁钢明:地方要忌上“大、长、远、重”的项目,而应该上“小、轻、快、灵”的项目,干成一件就是一件。宁可不要大项目,也不要让它把地方经济拖住。
  只有资金周转快,经济才有活力,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失去这个判断力了。
  民营企业的产品都是短周期的,民营经济不会发生项目过大、资金周转不开的问题。而国有企业刚好相反,就喜欢选那种重工业、长周期的,未来才能见效的,它要规模大,哪怕亏损也要先把钱占过来,所以效率就低。这是中国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所在,地方政府千万要注意这样的问题。
  从产业选择来说,技术也不能选得过远。尤其是在经济实力比较弱的地方,注意发展一些短平快的产业。不要轻率选择看起来有远大前景的重化工,避免陷进过深的债务泥潭里头。
  我们很多说法实际上都是计划经济思维,尤其是刻意支持某些大企业,过度强调某些产业的集中度,其实这种结构阻碍了经济发展,凡是越强调就越强调不起来。比如手机产业,越不强调越充分发展,如同汪洋大海一样的中小企业集群,这是我们成功的发展模式之一。
  “产能过剩说法是颠倒黑白”
  《决策》:《决定》中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力度也非常大,地方上应该如何理解和落实?
  袁钢明:政府职能转变,《决定》中有一个解释就是地方的投资项目一般情况下中央政府不再干预。现在,中央已经把各种投资决策权审批权都下放了,有人就担心,中央不管不行吧,万一地方乱上马怎么办?出现问题怎么办?
  我觉得地方一定要对中央已经确定的禁区,比如污染、安全、质量等,要非常严格的划定,投资决不能跨越,说到做到。只要把底线卡主,其他所有事情就能更加灵活地放开。
  很多地方政府该管的问题没管好,而去管投资什么投资多少,这是需要转变的。一定要把该管的管好,其它的彻底放开。可是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放不开,什么也放不开。总是认为,如果放开的话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或者产能过剩。
  《决策》:现在产能过剩的说法似乎非常流行。有人说地方政府干预导致产能过剩,也有人说治理产能过剩需要政府审批。
  袁钢明:产能过剩的说法很有问题。政府现在不能放弃审批就是害怕产能过剩,我认为这是完全不成立的。我们国家总的来说发展水平不高,供给能力是不足的,不存在产能多到过剩的程度。产能过剩的提法是颠倒黑白的。
  产能过剩在经济学上也不合理,它可能指在一个经济波动期间,当经济下行时,原来高潮时期的产能就变得过剩了,这是阶段性现象,不是常态现象,不能把经济下行时期需求下滑的现象当做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产能过剩往往是一种结构性问题。
  过去压缩治理产能过剩的做法,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是矛盾的。产能是否过剩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过剩了,东西都卖不出去,民营企业不会进去;如果企业有更强竞争力,即使市场饱和,仍然可以进入。
  产能过剩往往成为一些没有效率企业的借口,而且一般是国有企业。它用这个借口来要求政府替它打击竞争对手,为它提供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发展空间。
  政府以产能过剩来执行政策,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不要以什么技术要求、产能过剩等行政标准来执行政策,真正要做到让市场中有竞争活力的企业,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有些地方用财政资金或银行贷款去支持那些亏损的企业,或者中央红头文件中标上的某些大企业,认为它有靠山。其实这是靠不住的,最靠得住的就是效益和市场的优胜劣汰,它是源源不断的财富来源。我觉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真正要义就在这一点上,它决定了一个地方经济的兴衰存亡。
  “GDP背后隐含各种关系的协调”
  《决策》:《决定》中提出要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不唯GDP,加大一些指标的权重。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批判唯GDP论,但似乎改变很难。
  袁钢明:很多人批判考核唯GDP,这个说法不成立。唯GDP的说法是强加的帽子,因为没有哪一个省市考核真的敢唯GDP。其实任何一个地方长官,真正影响他的不是考核,而是地方本身的运行状态。比如底线管理,如果出现安全、污染,不稳定等事件,政府根本就无暇顾及经济发展。
  我认为所谓的指标调整都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任何经济增长本身就包含了质量,包含对各种矛盾的协调。如果对贫富差距、安全等不重视,造成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无法发展。没有合理的结构、协调各种矛盾,经济就上不去。所以,在高度增长的GDP的背后,就隐含各种关系的协调,你不可能在关系不协调的情况下单打一个GDP。
  能不能多设计几个指标,让考核更全面科学?似乎很难。比如各种关系协调、各种结构合理,等等,指标可以多到列不完,所以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如果考核必须要量化的指标,我认为GDP考核还是一个办法。
  但考核本身就是带有计划经济的做法,只要一搞考核就必然有争论。如果找不出非常合理的办法,只会越拧越多。
其他文献
《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写的诗词总是充满画意诗情,《渔歌子》也是如此。教师在教这首词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词句的理解来想象画面,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接触过词,对词的表达形式有所了解。所以本课教学设想如下。  一、自读《渔歌子》,进行诗词对比和词语教学  教师课前导入:“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词——《渔歌子》
对于爱情与婚姻,女人是充满幻想的,她们希望自己是男人心中永不褪色的初恋,时刻被关爱、呵护。尤其是那种不愿从恋爱中醒来的女人,总是渴望那份平实自然的婚姻能被男人编织成情调的花篮。正因为如此,她们才会滋生出许多浪漫的奢求:生日的到来,盼望能得到一份意外的惊喜;情人节或其他特殊日子,会期待有红艳欲滴的玫瑰……的确,平淡的婚姻中能有这样一些意外的惊喜,也确实令人感动。  不过,婚姻是现实而又琐屑的,只有双
若水你好:  我是《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的读者,今年三十五岁,我知道在下半月的读者当中,我属于大龄读者了,可是喜欢一本杂志的感觉是无法因年龄的原因而被替代的,所以我还要一直坚持下去。  近来,我遇到了一件事。我以前的一个朋友找到我,让我买股票。本来我对于这种投资方法并没有兴趣,但是经不起朋友的鼓动,于是也就买了几千元钱的。我对于股票是一窍不通的,别人买什么我也跟着买什么,但很奇怪,别人买赚钱,我就赚
阿蓉和阿辉结婚3年,也辛苦地在广州打了3年工,钱是挣了一点,可是两人总没有“喜讯”。家里的老人按捺不住心焦,三天两头打电话来“嘘寒问暖”。时间久了,两口子听着心里也觉得有了疙瘩似的。  这天,两人来到医院要求作检查。经过系统的检查,一系列生殖健康的检查结果都没有发现“漏洞”。经医生进一步询问才知道,原来阿蓉的工作是三班倒,经常上夜班,而阿辉是干销售的,出差是常事,所以两人常阴错阳差,一个月下来,性
[摘 要]对话在译林版英语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着明显作用。教师需要从听、说、读、写四个维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充分发挥感知器官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关键词]对话练习;比重;课堂剧;素材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55-01  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充分体现了
宋代文学的第一主角,是词。其实,宋诗也不错,但是面对前辈唐诗和同辈的宋词,应该谦让了。宋代的散文超过唐代,但是边上有了词,也应该谦让了。  “词”这个东西,就像我们现在歌唱界常说的“歌词”“曲词”一样,与音乐有紧密关系。唐代是一个充满歌声的时代,从胡乐到燕乐的歌词,常被称为“曲子词”。中唐之后,一些文人開始认真地依声填词,这就形成了与诗很不一样的“长短句”。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等人都写过不错的词
第一次对环佩琳琅产生直观的印象,是小时候看电视剧《红楼梦》的时候。忘了是哪一集,只记得女眷丫鬟都躲在帘子后面,影影绰绰的只见珠玉满头,只闻环佩叮当。  总觉得旧时的女人千娇百媚,和那些“环佩”有着直接的关系。试想,一个女子袅袅婷婷地走来,裙袂飘然,朱粉幽香,环佩琳琅,比起现代女子,已是先声夺人了。  究其本源,最初的首饰都和女人受奴役或者受禁锢有关,可是经过千百年来的肌肤相亲,女人的凝脂已经把这种
纪晓岚一生治学严谨,尤其对学生的教育,几乎近于苛求。  一次,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给纪晓岚看。纪晓岚阅过之后,在后面写了这样一句批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是杜甫《绝句》的前两句,是那个学生非常熟悉的诗句,怎么成了文章的批语呢?学生很不理解,就问纪晓岚这是什么意思。  纪晓岚一听,大声说:“你不明白是吧?那我告诉你,‘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是说唧唧喳喳不知说些什么;‘一行白鹭上
“文学是人学。但这个‘人’又必须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一个’。”(黑格尔语)因此,经典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小说把塑造人物形象视为重要目标,但具有先锋意义的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小说总是试图颠覆这个目标,所以,后来就有了所谓的“三无小说”。   可喜的是,进入新世纪,尤其迈入新时代,小说写作出现了回归现实主义的种种征兆。读完2018年度《海外文摘》刊登的小说后,这种印象就更加强烈了。比如廖静仁的《钟声
何谓老男人?相对而言,一指年纪,二指经历。这种年纪一大把,经历无数感情和女人的男人,绝对是初涉江湖的少女杀手。而且,杀人不见血,却丝毫不客气地白白凋零了你最好的青春。  偏偏有些女孩,天生对老男人发生兴趣。抵抗不了久经沙场的老男人,让自己如花美貌大好年华轻易沦陷,从此坠入泥潭很难翻身。  这有一个现成的实例,是紧邻的女孩小蓉,和我一起长大的,生得清秀可人,并且读着军校的通信学院,前途一片灿烂。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