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种各样的改革浪潮冲击着教育教学领域,期间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教师,比如北京特级数学教师孙维纲,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还有特级教师钱梦龙等。当这些教师在回顾他们的成长及成功之路时,无不提到了“自我反思”,是科学的教育教学反思使他们成长,最终成功。
Jcalderheal说过:“成功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刘捷博士也认为: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最难的不是应用新的理论知识,而是从经验中学习,专业人员必须培养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的能力。众所周知,教师面对的永远是变化的环境、变化的个体,很难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和与之相关的不变的教育教学手段,永远没有一个措施是符合所有的学生的(因为学生之间有差异,就像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也没有一个教育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如果教师仅满足于已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她)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即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张立昌,2001)这些所谓的经验还极有可能变为自己今后教学创新的障碍。因为这些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可能只是肤浅的认识,很容易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不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深刻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的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得到运用,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这是林崇德教授的主张。他强调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多一份反思,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了一程。我们知道,教师的中心工作就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当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后能积极地进行反思,反思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所用到的教育教学理念,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学生的需要,以及这些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等。在这种反思活动中教师不仅问“怎么样”,还会问许多“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就会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促使教师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各种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方面得到改进;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去获得深刻的体验,知道了学生的需要,就会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措施,教育教学效果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会学习,也使得教师变得成熟起来。这样的反思不但可以全面地发展学生,也可以全面地发展教师。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多年的教育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当中的许多人有这样的习惯:遇到疑问或问题时只是在脑子中作个简单的回顾,而不在问题的驱使下,为消除困惑和疑问而作深入的思考,结果这样的问题或疑问在经过比较长的时间之后在脑海中便没有了什么印象,反思虽然做了,但是这样的反思没有什么效果。许多成功教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们,对问题或疑问必须要作深入的思考,当作了深入的思考之后,我们应该及时地把我们思维的轨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的过程是艰难的,它的艰难不只体现在有时心中似乎有满腹的话语,但当提起笔时却一字也写不出来,或者只能写上只语片言,成不了文章,同时还体现在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因为反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些大教育家之所以能成为大教育家,他们除了有丰富的实践、大量的阅读、深入的思考外,更重要的是年复一年地笔耕不断。这种不间断的写作状态和写作行为之中,他们的反思行动就在不断地进行,理论与教育实践才转化为教育思想,吸纳的教育智慧才转化为教育艺术,个人的教育特色才转化为教育风格。也许我们当中许多教师经历没有他们丰富,如果只反思三、四次就想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大的提高,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样的期望也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只要坚持下去,经过时间的积累,对提升自身的素质就有一个积淀。
回忆自己从教十多年来的经历,我的第一次真正的反思缘于几年前的一次研讨课。课前的准备无论是从备教材、备教法、还是备学法等方面都认为是相当充分的,课前的设想是:这一节课一定会得到师生的喝采。但是四十分钟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当我静下心回顾整节课的各个环节(每一位上研讨课的教师必须撰写反思文章)时,其结果却令一向自信的我惊恐。虽然这节课也有精彩和成功之处,但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致使学生“吃不饱”;在讲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时引导不到位,使课堂提问“一问三不知”,课堂气氛沉闷;在讲解新知识时,由于预备知识准备不充分,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我没能及时给予点拨,致使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善于捕捉能激励学生的那一瞬间,也吝啬那些褒义词。没有了赞美和鼓励,就缺少了能激起千层浪的那一颗石子,学生的激情难以点燃。这样的结果不应是有着十几年教学经历的教师有的。短短的四十分钟,它留给我的思考实在是太多了,在不知不觉中,头脑中便有了很多、很多的假如:假如我再上这个内容,我有信心使得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它的精彩。假如……,假如……。太多的假如,也只不过是假如。但是正是这些假如,促使我不断地去探索、实践、反思、总结。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之中,心身有一种被涤荡的感觉,这种感觉之后便有了无穷的创造冲动,这些冲动又促使我去探索、实践,去思考,去总结。正是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之中,我的观念、思想逐渐由混沌变为清晰,由零碎变为系统,由肤浅变为深刻,由单一变为丰富。反思带给我的有痛苦(有的时候心中有很多个“为什么”,但却一个“为什么”都解答不了,心情郁闷到了极点),但是也带给我很多实践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正像蛇的一生是在经历一次次痛苦的蜕皮后才能一点点长大一样,我也是在不断地反思、实践中慢慢地成长的。
历史的车轮已将我们带入了二十一世纪,这一世纪的改革将会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和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上、意志上不断地调适,而且要具备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即要具有反思能力。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也就没有飞跃;没有反思,教师就没有生命。要用反思改变着教师的行走方式;要用反思延续教师的生命。在反思中挑战自我,在实践中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教师》2003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一中学)
Jcalderheal说过:“成功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刘捷博士也认为: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最难的不是应用新的理论知识,而是从经验中学习,专业人员必须培养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的能力。众所周知,教师面对的永远是变化的环境、变化的个体,很难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和与之相关的不变的教育教学手段,永远没有一个措施是符合所有的学生的(因为学生之间有差异,就像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也没有一个教育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如果教师仅满足于已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她)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即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张立昌,2001)这些所谓的经验还极有可能变为自己今后教学创新的障碍。因为这些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可能只是肤浅的认识,很容易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不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深刻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的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得到运用,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这是林崇德教授的主张。他强调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多一份反思,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了一程。我们知道,教师的中心工作就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当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后能积极地进行反思,反思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所用到的教育教学理念,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学生的需要,以及这些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等。在这种反思活动中教师不仅问“怎么样”,还会问许多“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就会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促使教师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各种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方面得到改进;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去获得深刻的体验,知道了学生的需要,就会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措施,教育教学效果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会学习,也使得教师变得成熟起来。这样的反思不但可以全面地发展学生,也可以全面地发展教师。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多年的教育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当中的许多人有这样的习惯:遇到疑问或问题时只是在脑子中作个简单的回顾,而不在问题的驱使下,为消除困惑和疑问而作深入的思考,结果这样的问题或疑问在经过比较长的时间之后在脑海中便没有了什么印象,反思虽然做了,但是这样的反思没有什么效果。许多成功教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们,对问题或疑问必须要作深入的思考,当作了深入的思考之后,我们应该及时地把我们思维的轨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的过程是艰难的,它的艰难不只体现在有时心中似乎有满腹的话语,但当提起笔时却一字也写不出来,或者只能写上只语片言,成不了文章,同时还体现在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因为反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些大教育家之所以能成为大教育家,他们除了有丰富的实践、大量的阅读、深入的思考外,更重要的是年复一年地笔耕不断。这种不间断的写作状态和写作行为之中,他们的反思行动就在不断地进行,理论与教育实践才转化为教育思想,吸纳的教育智慧才转化为教育艺术,个人的教育特色才转化为教育风格。也许我们当中许多教师经历没有他们丰富,如果只反思三、四次就想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大的提高,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样的期望也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只要坚持下去,经过时间的积累,对提升自身的素质就有一个积淀。
回忆自己从教十多年来的经历,我的第一次真正的反思缘于几年前的一次研讨课。课前的准备无论是从备教材、备教法、还是备学法等方面都认为是相当充分的,课前的设想是:这一节课一定会得到师生的喝采。但是四十分钟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当我静下心回顾整节课的各个环节(每一位上研讨课的教师必须撰写反思文章)时,其结果却令一向自信的我惊恐。虽然这节课也有精彩和成功之处,但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致使学生“吃不饱”;在讲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时引导不到位,使课堂提问“一问三不知”,课堂气氛沉闷;在讲解新知识时,由于预备知识准备不充分,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我没能及时给予点拨,致使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善于捕捉能激励学生的那一瞬间,也吝啬那些褒义词。没有了赞美和鼓励,就缺少了能激起千层浪的那一颗石子,学生的激情难以点燃。这样的结果不应是有着十几年教学经历的教师有的。短短的四十分钟,它留给我的思考实在是太多了,在不知不觉中,头脑中便有了很多、很多的假如:假如我再上这个内容,我有信心使得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它的精彩。假如……,假如……。太多的假如,也只不过是假如。但是正是这些假如,促使我不断地去探索、实践、反思、总结。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之中,心身有一种被涤荡的感觉,这种感觉之后便有了无穷的创造冲动,这些冲动又促使我去探索、实践,去思考,去总结。正是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之中,我的观念、思想逐渐由混沌变为清晰,由零碎变为系统,由肤浅变为深刻,由单一变为丰富。反思带给我的有痛苦(有的时候心中有很多个“为什么”,但却一个“为什么”都解答不了,心情郁闷到了极点),但是也带给我很多实践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正像蛇的一生是在经历一次次痛苦的蜕皮后才能一点点长大一样,我也是在不断地反思、实践中慢慢地成长的。
历史的车轮已将我们带入了二十一世纪,这一世纪的改革将会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和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上、意志上不断地调适,而且要具备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即要具有反思能力。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也就没有飞跃;没有反思,教师就没有生命。要用反思改变着教师的行走方式;要用反思延续教师的生命。在反思中挑战自我,在实践中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教师》2003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