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自己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代表人物,读《易》,韦编三绝,读了一遍,心有所悟、所惑,再读一遍,又有新的感想,反复再三,可孔子犹未满足,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对于“习”有不同解释。一种意见认为此处的“习”为温习、复习之意;一种意见认为此处的“习”是实践、实习之意;还有一种意见是二者之意都有。
站在教师的立场,我更喜欢将“习”理解为既要练习,又要整理,更要复习,在不断地践行中习得知识,获得智慧。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理解为:学生学习了,然后时时练习,(教师帮助学生)时常进行整理和复习,(使学生)不断习得知识,获得智慧,这不是一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情吗?
信息的长时记忆和保持规律及遗忘发生的规律告诉我们,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进行系统的不断复习。第一次最佳复习时间为学习刚刚结束后的5~10分钟,所以我们在新授内容后一定要及时进行学习总结和巩固练习;第二次最佳复习时间为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第二天,所以我们需要求学生按时完成课外作业;后续的最佳复习时间分别是学习一个星期和一个月后,所以,我们在每隔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相关章节的整理和复习。
一
下面我谈谈“学而实习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导学案的编写中,如何体现“学”与“习”呢?
第一,课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法,设计好自学层进式问题,并指导好学生使用合理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学习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如通过小黑板、投影、资料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必要时,教师要督促不自觉、动作慢的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对学习目标进行适当解释,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确保学生理解学习目标的内涵,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有一个明确认识。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学习方法的掌握,不是靠学生自己摸索,主要还是靠教师教给,即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这就有一个从模仿到创新,从尝试运用到熟练运用的阶段性问题,即有一个从初始阶段到熟练运用分阶段的发展性问题。这样一来,对于学习新的数学概念课,更需要做好数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接触的起点低,但达到效率高的效果。
第二,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设疑导疑解疑并对学生进行导学诊断。设疑可从易错易混的知识中设置,从引导思维循序渐进的需要中设置,也可从思维的变换中产生。学生通过预习,会有自己的感悟,也会有自己的疑虑,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问题,特别是要模拟情景导出问题。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选择利用实验、类比、分析、归纳等激活学生思维的方式,利用小组讨论、多媒体课件演示、典型问题分析等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在导疑过程中出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及时地分析、归纳、总结,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把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结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本、笔记本上面进行标注、抄录,把感悟、体会作为知识进行记忆。
第三,课后要导练达标巩固。巩固练习,要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让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
以上三点主要是介绍一堂课的教学从课前预习的导学情境设计开始到当堂结束的作业设置流程。体现了“学”的过程和当堂的练“习”,忽视了阶段性巩固的重要环节。为了能使学生能更牢地掌握知识,并能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好各知识的结构和体系,使学生学习后不容易遗忘。我建议对导学教学模式增加一个程序——导学测评。
导学测评可以是在一小单元或一章节结束后,定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操作流程是:
首先,把一个班集体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选出一名组长(要求数学基础好),两名副组长(人缘关系好有团队精神,有利于本组合作探究和小组间的合作)。这样一来,数学基础好的同学能更拔尖,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也有机会当副组长,使得他们更想加入学习队伍,不会掉队。
其次,布置任务。规定每小组出一份给定范围同时尽量覆盖较多重难点知识的试卷并附有答案,试卷题量由老师根据内容确定,但要求本小组成员每题都懂,基础不好的同学小组长负责讲解,如果觉得太难就自己更换简单的题目。然后上交给老师,老师对所出的试卷进行评价,不合理的地方建议修改,其实也是对好生的一种能力升华,并抽几个题目随便问该组成员,如果通过验收就给予鼓励。然后由副组长拿着自己出的试卷与其他小组交流成果,老师再把所有试卷收集上来编号,由各小组长进行抽签小测。如果不懂就可进行小组间再次交流。多个小组的试题量总和为数不少,如果这个环节学生能落到实处,则不但可以营造班级的良好学习氛围,而且是培优与辅差的最好方式。
站在教师的立场,我更喜欢将“习”理解为既要练习,又要整理,更要复习,在不断地践行中习得知识,获得智慧。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理解为:学生学习了,然后时时练习,(教师帮助学生)时常进行整理和复习,(使学生)不断习得知识,获得智慧,这不是一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情吗?
信息的长时记忆和保持规律及遗忘发生的规律告诉我们,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进行系统的不断复习。第一次最佳复习时间为学习刚刚结束后的5~10分钟,所以我们在新授内容后一定要及时进行学习总结和巩固练习;第二次最佳复习时间为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第二天,所以我们需要求学生按时完成课外作业;后续的最佳复习时间分别是学习一个星期和一个月后,所以,我们在每隔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相关章节的整理和复习。
一
下面我谈谈“学而实习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导学案的编写中,如何体现“学”与“习”呢?
第一,课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法,设计好自学层进式问题,并指导好学生使用合理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学习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如通过小黑板、投影、资料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必要时,教师要督促不自觉、动作慢的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对学习目标进行适当解释,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确保学生理解学习目标的内涵,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有一个明确认识。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学习方法的掌握,不是靠学生自己摸索,主要还是靠教师教给,即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这就有一个从模仿到创新,从尝试运用到熟练运用的阶段性问题,即有一个从初始阶段到熟练运用分阶段的发展性问题。这样一来,对于学习新的数学概念课,更需要做好数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接触的起点低,但达到效率高的效果。
第二,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设疑导疑解疑并对学生进行导学诊断。设疑可从易错易混的知识中设置,从引导思维循序渐进的需要中设置,也可从思维的变换中产生。学生通过预习,会有自己的感悟,也会有自己的疑虑,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问题,特别是要模拟情景导出问题。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选择利用实验、类比、分析、归纳等激活学生思维的方式,利用小组讨论、多媒体课件演示、典型问题分析等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在导疑过程中出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及时地分析、归纳、总结,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把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结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本、笔记本上面进行标注、抄录,把感悟、体会作为知识进行记忆。
第三,课后要导练达标巩固。巩固练习,要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让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
以上三点主要是介绍一堂课的教学从课前预习的导学情境设计开始到当堂结束的作业设置流程。体现了“学”的过程和当堂的练“习”,忽视了阶段性巩固的重要环节。为了能使学生能更牢地掌握知识,并能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好各知识的结构和体系,使学生学习后不容易遗忘。我建议对导学教学模式增加一个程序——导学测评。
导学测评可以是在一小单元或一章节结束后,定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操作流程是:
首先,把一个班集体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选出一名组长(要求数学基础好),两名副组长(人缘关系好有团队精神,有利于本组合作探究和小组间的合作)。这样一来,数学基础好的同学能更拔尖,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也有机会当副组长,使得他们更想加入学习队伍,不会掉队。
其次,布置任务。规定每小组出一份给定范围同时尽量覆盖较多重难点知识的试卷并附有答案,试卷题量由老师根据内容确定,但要求本小组成员每题都懂,基础不好的同学小组长负责讲解,如果觉得太难就自己更换简单的题目。然后上交给老师,老师对所出的试卷进行评价,不合理的地方建议修改,其实也是对好生的一种能力升华,并抽几个题目随便问该组成员,如果通过验收就给予鼓励。然后由副组长拿着自己出的试卷与其他小组交流成果,老师再把所有试卷收集上来编号,由各小组长进行抽签小测。如果不懂就可进行小组间再次交流。多个小组的试题量总和为数不少,如果这个环节学生能落到实处,则不但可以营造班级的良好学习氛围,而且是培优与辅差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