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中和已有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时还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心设计引言,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教师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引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创新学习,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准备状态.
例如,在教学“正数和负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东坡佳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阴与晴、圆与缺、悲与欢、离与合,都描绘了自然世界、人类生活截然相反的真实状态,这些矛盾的东西融为一体,营造出了和谐而真实的氛围.在数学世界里,一对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也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它们彼此矛盾而又和平相处,为数学世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教师以古诗句作为开堂白,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转移到数学课堂上来,很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知热情
在广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利用情境教学,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产生顿悟,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
例如,在教学“不等式的性质”时,我就是随手拈来这一情境:小亮16岁,王明14岁,小亮和王明今年谁大?5年后谁大?10年前呢?抽象成数学问题:由16>14,得出16 5>14 5,16-10>14-10.这样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引起共鸣,以至于主动地参与活动和思考,让学生体验到不等式性质①的存在与正确性.
三、创设故事情境,开启乐学大门
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大量引人入胜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穿插和引用这些材料,能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抓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这一心理特征,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个国王,迷恋下棋,在全国范围内征召高手并许诺:谁胜了国王,国王就满足他一个要求.后来,一个僧人胜了国王,他就要求国王在棋盘上放麦粒,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他只要棋盘上的麦粒.国王笑他:“真傻,就要这么一点麦粒.”僧人说:“恐怕你的国库中没有这么多麦粒!”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麦粒吗?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知道64格棋盘,如果按10克/千粒计算,那么所放麦子约1800亿吨.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为讲述有理数的乘方设下伏笔.
四、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思维火花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创设实验情境,即教师配合教材,把实物、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或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几个正方体纸盒,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看看能展成几种平面图形,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根据实验操作,分析讨论,所有问题都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得到解答.学生经历亲身体验,亲切自然,水到渠成.整堂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边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抽样调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赵大叔承包了一个鱼塘,想知道:①鱼塘里有多少条鱼?②你能帮他想出办法求出共约有多少千克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设置悬念,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想了解的心理,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答案,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冲突,教师这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让他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他们吃着自己做的“馒头”,其乐无穷.
总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融入新课程的一个很好的手段,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学生提供攀爬支架,这样,课堂才会有生气、有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数学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时还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心设计引言,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教师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引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创新学习,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准备状态.
例如,在教学“正数和负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东坡佳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阴与晴、圆与缺、悲与欢、离与合,都描绘了自然世界、人类生活截然相反的真实状态,这些矛盾的东西融为一体,营造出了和谐而真实的氛围.在数学世界里,一对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也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它们彼此矛盾而又和平相处,为数学世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教师以古诗句作为开堂白,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转移到数学课堂上来,很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知热情
在广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利用情境教学,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产生顿悟,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
例如,在教学“不等式的性质”时,我就是随手拈来这一情境:小亮16岁,王明14岁,小亮和王明今年谁大?5年后谁大?10年前呢?抽象成数学问题:由16>14,得出16 5>14 5,16-10>14-10.这样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引起共鸣,以至于主动地参与活动和思考,让学生体验到不等式性质①的存在与正确性.
三、创设故事情境,开启乐学大门
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大量引人入胜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穿插和引用这些材料,能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抓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这一心理特征,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个国王,迷恋下棋,在全国范围内征召高手并许诺:谁胜了国王,国王就满足他一个要求.后来,一个僧人胜了国王,他就要求国王在棋盘上放麦粒,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他只要棋盘上的麦粒.国王笑他:“真傻,就要这么一点麦粒.”僧人说:“恐怕你的国库中没有这么多麦粒!”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麦粒吗?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知道64格棋盘,如果按10克/千粒计算,那么所放麦子约1800亿吨.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为讲述有理数的乘方设下伏笔.
四、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思维火花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创设实验情境,即教师配合教材,把实物、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或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几个正方体纸盒,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看看能展成几种平面图形,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根据实验操作,分析讨论,所有问题都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得到解答.学生经历亲身体验,亲切自然,水到渠成.整堂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边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抽样调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赵大叔承包了一个鱼塘,想知道:①鱼塘里有多少条鱼?②你能帮他想出办法求出共约有多少千克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设置悬念,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想了解的心理,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答案,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冲突,教师这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让他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他们吃着自己做的“馒头”,其乐无穷.
总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融入新课程的一个很好的手段,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学生提供攀爬支架,这样,课堂才会有生气、有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数学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