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撒拉族是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传统文化艺术。撒拉族祖先是中亚撒玛尔罕人,800多年前迁徙到中国青海循化,在循化这片沃土繁衍生息。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如今撒拉族人口已发展到7万多人,是国务院扶持全国人口少小的22个民族之一。
撒拉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乌古斯语组。撒拉族在历史上有自己的文字——图尔克撒拉文,但这种只被极少数的宗教人士和民间语言文化研究者掌握,在群众中未能较好地普及,因而对保护和发展撒拉族语言文化未能产生足够的影响,从而导致撒拉语词汇不断流失。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撒拉族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民族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加上长期以来未能确定科学的语言拼写符号并加以书面化,撒拉语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消亡速度最快的濒危语言。目前,撒拉语日常会话中的汉语词汇已经超过60%,即便在撒拉族聚集的农村地区,在撒拉族儿童中能用撒拉语数到20以上的寥寥无几。撒拉族人对他们本民族的文化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民族语言的掌握主要从日常生活中习来,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由于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制的要求和压力,于是在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很可能忽略和放弃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语言文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根本载体,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撒拉族语言文化和随之快速消亡的撒拉族文化遗产,循化县积极组织撒拉族语言专家会同世界少数民族语言专家,根据国际突厥语音标符号确定了科学的撒拉语拼写符号,为保护和发展撒拉族语言文化奠定了基础。
一、通过首部撒拉语电影译制片《举起手来》探讨保护和传承撒拉族语言的途径
通常,我们对一部轻松搞笑的喜剧电影都情有独钟,《举起手来》就是这样一部国产电影,它不仅是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带有浓厚的喜剧风味,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抗日战士和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靠智慧和团结在一起的心抗击了日本侵略者。这样一部富有娱乐的爱国教育片,每一幕深深地扎进了国人的心里,难以平复,这也正是它被很多译制中心看好的原因。作为青海第一部正式出品的撒拉语电影译制片《举起手来》,在译制过程中投入很大。
首先,这部影片不仅从主题曲到人物对话为撒拉语,而且首次将撒拉语拼写符号用字幕打入影视作品中。该片的问世在不断丰富撒拉族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可以通过影片学习推广撒拉语拼写符号。这对于保护和发展撒拉族语言产生深远影响,也填补了撒拉族语言文化上的空白。对撒拉语中濒临失传,亟待抢救的部分艺术语言起到保护和传承作用。
其次,该片在译制过程中,运用了撒拉谚语和歇后语,撒拉族谚语、歇后语是撒拉族传统艺术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的撒拉谚语歇后语是集实用性、趣味性、哲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民间文学形式。更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和艺术趣味性,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撒拉族谚语、歇后语对了解撒拉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撒拉族口头文学的珍贵遗产。由于撒拉族没有文字,撒拉族谚语、歇后语由代代心口相传,目前濒临失传,亟待抢救和保护,从这个角度来讲,该片对撒拉谚语和歇后语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该片中我们还听到撒拉语的“玉尔”(即:和撒拉族的“花儿”差不多,高亢奔放的高音悠长豪迈,音域以间歇音和颤音见长)是撒拉族人们表达内心感受和发泄情绪的一种途径,也是撒拉族民俗文化艺术的瑰宝,体现了撒拉族人民对艺术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现在由于大众主流文化的冲击,撒拉语的“玉尔”濒临失传。该片对撒拉族文化艺术中部分濒临失传的珍贵文化的拯救和保护是个很好的开始,也是对撒拉族人民拯救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警醒。
二、政策体制上对撒拉语影视译制片的大力支持是对拯救和保护撒拉族语言文化濒临失传的保障
国家民委、国家文化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解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看不懂汉语影视片的问题,就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工作,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增加少数民族语影视片译制的投入,加强译制队伍的建设,为少数民族群众译制出更多高质量的影视故事片和科教片,满足边远地区广大群众看电影和学习科技的迫切要求。”并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不仅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特殊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这个《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可以说是撒拉语影视译制事业的一颗启明星,撒拉语影视译制片看到了希望。只有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其实应该承认,在民族语言影视译制问题上,我们的各方面的做法都不足,观念上也是有问题的,一些人认为,民族语影视片的译制是多余的,其原因是认为大多数少数民族已经懂汉语,说汉话,这样做是徒劳的。其实多搞些民族译制片和拍摄民族影视片,既能很好地保护其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又能使少数民族群众在观看影视片中寓教于乐 ,提高我们国家边缘疆域少数民族群众的全面素质,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撒拉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简介:姜多,女,青海广播电视台。)
撒拉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乌古斯语组。撒拉族在历史上有自己的文字——图尔克撒拉文,但这种只被极少数的宗教人士和民间语言文化研究者掌握,在群众中未能较好地普及,因而对保护和发展撒拉族语言文化未能产生足够的影响,从而导致撒拉语词汇不断流失。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撒拉族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民族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加上长期以来未能确定科学的语言拼写符号并加以书面化,撒拉语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消亡速度最快的濒危语言。目前,撒拉语日常会话中的汉语词汇已经超过60%,即便在撒拉族聚集的农村地区,在撒拉族儿童中能用撒拉语数到20以上的寥寥无几。撒拉族人对他们本民族的文化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民族语言的掌握主要从日常生活中习来,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由于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制的要求和压力,于是在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很可能忽略和放弃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语言文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根本载体,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撒拉族语言文化和随之快速消亡的撒拉族文化遗产,循化县积极组织撒拉族语言专家会同世界少数民族语言专家,根据国际突厥语音标符号确定了科学的撒拉语拼写符号,为保护和发展撒拉族语言文化奠定了基础。
一、通过首部撒拉语电影译制片《举起手来》探讨保护和传承撒拉族语言的途径
通常,我们对一部轻松搞笑的喜剧电影都情有独钟,《举起手来》就是这样一部国产电影,它不仅是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带有浓厚的喜剧风味,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抗日战士和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靠智慧和团结在一起的心抗击了日本侵略者。这样一部富有娱乐的爱国教育片,每一幕深深地扎进了国人的心里,难以平复,这也正是它被很多译制中心看好的原因。作为青海第一部正式出品的撒拉语电影译制片《举起手来》,在译制过程中投入很大。
首先,这部影片不仅从主题曲到人物对话为撒拉语,而且首次将撒拉语拼写符号用字幕打入影视作品中。该片的问世在不断丰富撒拉族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可以通过影片学习推广撒拉语拼写符号。这对于保护和发展撒拉族语言产生深远影响,也填补了撒拉族语言文化上的空白。对撒拉语中濒临失传,亟待抢救的部分艺术语言起到保护和传承作用。
其次,该片在译制过程中,运用了撒拉谚语和歇后语,撒拉族谚语、歇后语是撒拉族传统艺术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的撒拉谚语歇后语是集实用性、趣味性、哲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民间文学形式。更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和艺术趣味性,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撒拉族谚语、歇后语对了解撒拉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撒拉族口头文学的珍贵遗产。由于撒拉族没有文字,撒拉族谚语、歇后语由代代心口相传,目前濒临失传,亟待抢救和保护,从这个角度来讲,该片对撒拉谚语和歇后语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该片中我们还听到撒拉语的“玉尔”(即:和撒拉族的“花儿”差不多,高亢奔放的高音悠长豪迈,音域以间歇音和颤音见长)是撒拉族人们表达内心感受和发泄情绪的一种途径,也是撒拉族民俗文化艺术的瑰宝,体现了撒拉族人民对艺术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现在由于大众主流文化的冲击,撒拉语的“玉尔”濒临失传。该片对撒拉族文化艺术中部分濒临失传的珍贵文化的拯救和保护是个很好的开始,也是对撒拉族人民拯救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警醒。
二、政策体制上对撒拉语影视译制片的大力支持是对拯救和保护撒拉族语言文化濒临失传的保障
国家民委、国家文化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解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看不懂汉语影视片的问题,就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工作,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增加少数民族语影视片译制的投入,加强译制队伍的建设,为少数民族群众译制出更多高质量的影视故事片和科教片,满足边远地区广大群众看电影和学习科技的迫切要求。”并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不仅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特殊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这个《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可以说是撒拉语影视译制事业的一颗启明星,撒拉语影视译制片看到了希望。只有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其实应该承认,在民族语言影视译制问题上,我们的各方面的做法都不足,观念上也是有问题的,一些人认为,民族语影视片的译制是多余的,其原因是认为大多数少数民族已经懂汉语,说汉话,这样做是徒劳的。其实多搞些民族译制片和拍摄民族影视片,既能很好地保护其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又能使少数民族群众在观看影视片中寓教于乐 ,提高我们国家边缘疆域少数民族群众的全面素质,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撒拉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简介:姜多,女,青海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