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为培养更多的热爱中医药事业且德才兼备的高级中医药人才提出相关建议。方法:在罗定市基层医院走访中医生和群众。结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考虑将中医经典背诵的内容纳入教学大纲的考核范围,推广中医经典诵读工程;学校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学习经典的条件和环境
关键词:中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01
一、引言
中医药不仅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06—2020年》和《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1]对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建设中医药强省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2]的颁布有利于完善中医药治理体系,弥补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上的不足。本研究在罗定市基层医院走访中医生和群众,并从中医师培养的角度切入,分析中医师培养的现状及针对不足提出相关的建议,对中医人才培养振兴和发展中医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中医院校对传统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中医院校对传统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中医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上。近年来,由于教材编写、课程调整等等原因,中医专业本科生的经典课课时被不同程度地压缩,有的专业被改为选修课,或被人为合并,甚至取[3]。
一代名医孙思邈尚且要“博极医源”,现代中医学生更是不应该轻视中医经典著作。除了熟读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外,中医学生也要浏览各家方书,汲取前人经验,从中形成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实际上,尽管平时在课堂上老师也建议和鼓励学生背诵经典,但由于学校没有硬性的规定,考试的内容也不涉及经典背诵,而且学生仍有较大的学习负担和学生部门的工作,这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重视中医经典学习,相关职能部门应当考虑将中医经典背诵的内容纳入教学大纲的考核范围,推广中医经典诵读工程;学校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学习经典的条件和环境,如开展相关知识竞赛,举行专题讲座,设置经典等级考试等。
三、讨论
师承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据访谈资料显示,罗定生江镇的中医生成长(掌握医术)的环境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一是有学医背景的人通过参加卫生局1年的培训学习中医;二是祖辈从医,世代相传。从医经历也相应的有以下两种情况:通过卫生局培训的中医生由当地医院分配到各个镇、村卫生所工作;而那些世代相传的中医生则通过相应考试获取资格证后行医。参加卫生局1年培训的医师,在1年时间内学习的还是以疗效好的经验为主,而轻视了理论学习,更不用说学术研究了;师从祖辈的医师更是以世代经验为主,重临床疗效,轻理论依据。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民间中医的成長环境,拜师学艺和世代相传成才的中医占据了民间中医中的极大比重。郑炳生、何学敏将中医师承教育定义为“以师承家传为主要形式,以跟师临证、口传心授、理论与实际密切配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中医教育”[4]。相对于学院教育来说,师承教育重经验,重临床。师承教育是民间中医的主要培养模式,对于学院中医学生来说师承教育也是一个学习中医的很好的途径,可作为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但目前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许多不足。比如,有于师承班多是“一带一”或“一带多”的小班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卫生事业发展对中医学人才的需求;容易偏执于一家之言,“各是师说”,不利于学术交流;目前对师承教育的质量监控力度不足,考核缺乏统一且量化的标准等。
有识之士提出“一师带多徒”、“一徒跟多师”和“集体带,带集体”[5]的新型带徒方式或许对不同学术流派思想的交流,博采众长会有所帮助;其次,政府应当加强对师承教育的监管力度,统一其考核标准,规范化管理;此外,国家也应加强立法工作,使师承教育遵循法制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J].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03,31:2-22.
[2]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N].中国中医药报,2016-02-29003.
[3]马骥.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ECM,2009,28(4).
[4]郑炳生,何学敏.中医师承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5):19-20.
[5]杨志敏,毛炜,陈海.现代创新师承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4):255-257.
作者简介:黄诗敏(1993-),女,广东湛江人,在读本科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中医教育。第一作者。
项目基金:2016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610572091)。
关键词:中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01
一、引言
中医药不仅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06—2020年》和《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1]对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建设中医药强省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2]的颁布有利于完善中医药治理体系,弥补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上的不足。本研究在罗定市基层医院走访中医生和群众,并从中医师培养的角度切入,分析中医师培养的现状及针对不足提出相关的建议,对中医人才培养振兴和发展中医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中医院校对传统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中医院校对传统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中医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上。近年来,由于教材编写、课程调整等等原因,中医专业本科生的经典课课时被不同程度地压缩,有的专业被改为选修课,或被人为合并,甚至取[3]。
一代名医孙思邈尚且要“博极医源”,现代中医学生更是不应该轻视中医经典著作。除了熟读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外,中医学生也要浏览各家方书,汲取前人经验,从中形成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实际上,尽管平时在课堂上老师也建议和鼓励学生背诵经典,但由于学校没有硬性的规定,考试的内容也不涉及经典背诵,而且学生仍有较大的学习负担和学生部门的工作,这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重视中医经典学习,相关职能部门应当考虑将中医经典背诵的内容纳入教学大纲的考核范围,推广中医经典诵读工程;学校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学习经典的条件和环境,如开展相关知识竞赛,举行专题讲座,设置经典等级考试等。
三、讨论
师承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据访谈资料显示,罗定生江镇的中医生成长(掌握医术)的环境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一是有学医背景的人通过参加卫生局1年的培训学习中医;二是祖辈从医,世代相传。从医经历也相应的有以下两种情况:通过卫生局培训的中医生由当地医院分配到各个镇、村卫生所工作;而那些世代相传的中医生则通过相应考试获取资格证后行医。参加卫生局1年培训的医师,在1年时间内学习的还是以疗效好的经验为主,而轻视了理论学习,更不用说学术研究了;师从祖辈的医师更是以世代经验为主,重临床疗效,轻理论依据。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民间中医的成長环境,拜师学艺和世代相传成才的中医占据了民间中医中的极大比重。郑炳生、何学敏将中医师承教育定义为“以师承家传为主要形式,以跟师临证、口传心授、理论与实际密切配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中医教育”[4]。相对于学院教育来说,师承教育重经验,重临床。师承教育是民间中医的主要培养模式,对于学院中医学生来说师承教育也是一个学习中医的很好的途径,可作为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但目前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许多不足。比如,有于师承班多是“一带一”或“一带多”的小班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卫生事业发展对中医学人才的需求;容易偏执于一家之言,“各是师说”,不利于学术交流;目前对师承教育的质量监控力度不足,考核缺乏统一且量化的标准等。
有识之士提出“一师带多徒”、“一徒跟多师”和“集体带,带集体”[5]的新型带徒方式或许对不同学术流派思想的交流,博采众长会有所帮助;其次,政府应当加强对师承教育的监管力度,统一其考核标准,规范化管理;此外,国家也应加强立法工作,使师承教育遵循法制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J].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03,31:2-22.
[2]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N].中国中医药报,2016-02-29003.
[3]马骥.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ECM,2009,28(4).
[4]郑炳生,何学敏.中医师承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5):19-20.
[5]杨志敏,毛炜,陈海.现代创新师承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4):255-257.
作者简介:黄诗敏(1993-),女,广东湛江人,在读本科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中医教育。第一作者。
项目基金:2016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61057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