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记得,夏天一入伏,树林里就“伏凉儿—伏凉儿”地叫起来。这是一种蝉的叫声。我们都管这种蝉叫“伏凉儿”,这是因为它叫得好听,所以就用拟声词代替了它的名字。
它的声音的确好听,幽细绵长,缕缕如丝,一叫就是一整天。记得从我很小的时候,每天早晨,我一睁眼,耳朵里就灌满了这“伏凉儿—伏凉儿”的叫声;它一叫,别的声音都被压住了。当初,我就凭着这叫声,想当然地以为这种蝉的个头一定会很大。
后来,有人捉住了它,我才看清楚了,它的个头其实很小。这么小的蝉,叫声却这么大,传得这么远,还没日没夜地叫,我就很佩服这种蝉,认定它必有特异的器官和功能。
我曾经多次想捉住它,但很难。我曾经把蜘蛛网丝缠绕在竹竿头上捉它,用面筋粘它,后来还用烧烤熔化的轮胎废料试着粘它,都没成功。这个头小、叫声大的伏凉儿十分警觉,只要你把竹竿伸进树的枝叶间,它立刻就“吱”的一声飞走了。
后来我断了捉住它的念头。我觉得伏凉儿只凭借它的叫声就可以成为夏天的一种象征,象征着夏天的炎热,也象征着夏天的树荫;象征着夏天的宁静,也象征着夏天的喧闹;象征着夏天的焦躁,也象征着夏天的平和。总之,伏凉儿独特的叫声,在这个林叶葱茏、花草繁茂的季节,给了我一种独特的享受:一种天籁般的无法复制的韵律。
我想,只要能在夏天听到这“伏凉儿—伏凉儿”的歌唱,能不能捉住它都已无所谓了,特别是当我渐渐告别了童年,对于昆虫的赏玩,已不再是捉到手里嬉戏把玩了。也许这才是一种更真切的赏玩,保持距离地听赏它的歌唱。
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有一天,有一只伏凉儿,不知怎的钻进了我家的纱窗,还来回爬着,在那儿正“伏凉儿—伏凉儿”地叫。我毫不迟疑,手到擒来,就把它收养进小竹笼子里了。我把它高挂于阳台上,喂它菜叶。我不知道它喜阳还是喜阴,就把它先放在向阳处,它不叫,又把它拿进屋里,还是不叫。整整一天,它都沉默着。窗外的伏凉儿叫得此起彼伏,一点儿也不停歇,我请进来的这只,却矜持至极。我思忖着,它可能是因为人生地不熟,所以不敢大声叫。我自信地想,好好养它一两天,它会叫的。
我每天都精心地飼养它,喂它菜叶,喂它萝卜,甚至甜汁较多的柚子,但它依然不叫。到后来,我只是盼望它能吃一些东西,不致饿死。我静静地站在笼子前面,专注地观察它,看它有无吸吮这些蔬菜或水果汁液的动作。我站了很久,都不见它动一动。那天,我暗自许下承诺,如果今天不叫,我会在天黑之前,把它放生。
那天,中午过后,我一面谛听它有无叫声,一面观望天气的变化。渐渐地,太阳照旧西沉,伏凉儿依然沉默。我信守诺言,推开窗子,放走了那只伏凉儿,目送着它飞向最近的那棵苦楝(liàn)树。
我有些失落,它一声没叫,我无奈地送走了它。
第二天,天刚亮,这是一个晴好的天气。我站在窗前,我听见从树林间传来“伏凉儿—伏凉儿”的叫声,不知为什么,我认定那就是我放生的那只伏凉儿的叫声……
(选自《自然笔记:昆虫印象》,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从听觉入手,由“伏凉儿”这种特殊的叫声引出被“我们”称作“伏凉儿”的蝉。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了伏凉儿的叫声给“我”带来的独特的享受,指出在“我”心里它是夏天的象征。文章通过“我”饲养伏凉儿最后不得不放生的经历告诉大家万物有灵,应该尊重和保护和谐的自然环境。
本栏目插图:庄慧慧
它的声音的确好听,幽细绵长,缕缕如丝,一叫就是一整天。记得从我很小的时候,每天早晨,我一睁眼,耳朵里就灌满了这“伏凉儿—伏凉儿”的叫声;它一叫,别的声音都被压住了。当初,我就凭着这叫声,想当然地以为这种蝉的个头一定会很大。
后来,有人捉住了它,我才看清楚了,它的个头其实很小。这么小的蝉,叫声却这么大,传得这么远,还没日没夜地叫,我就很佩服这种蝉,认定它必有特异的器官和功能。
我曾经多次想捉住它,但很难。我曾经把蜘蛛网丝缠绕在竹竿头上捉它,用面筋粘它,后来还用烧烤熔化的轮胎废料试着粘它,都没成功。这个头小、叫声大的伏凉儿十分警觉,只要你把竹竿伸进树的枝叶间,它立刻就“吱”的一声飞走了。
后来我断了捉住它的念头。我觉得伏凉儿只凭借它的叫声就可以成为夏天的一种象征,象征着夏天的炎热,也象征着夏天的树荫;象征着夏天的宁静,也象征着夏天的喧闹;象征着夏天的焦躁,也象征着夏天的平和。总之,伏凉儿独特的叫声,在这个林叶葱茏、花草繁茂的季节,给了我一种独特的享受:一种天籁般的无法复制的韵律。
我想,只要能在夏天听到这“伏凉儿—伏凉儿”的歌唱,能不能捉住它都已无所谓了,特别是当我渐渐告别了童年,对于昆虫的赏玩,已不再是捉到手里嬉戏把玩了。也许这才是一种更真切的赏玩,保持距离地听赏它的歌唱。
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有一天,有一只伏凉儿,不知怎的钻进了我家的纱窗,还来回爬着,在那儿正“伏凉儿—伏凉儿”地叫。我毫不迟疑,手到擒来,就把它收养进小竹笼子里了。我把它高挂于阳台上,喂它菜叶。我不知道它喜阳还是喜阴,就把它先放在向阳处,它不叫,又把它拿进屋里,还是不叫。整整一天,它都沉默着。窗外的伏凉儿叫得此起彼伏,一点儿也不停歇,我请进来的这只,却矜持至极。我思忖着,它可能是因为人生地不熟,所以不敢大声叫。我自信地想,好好养它一两天,它会叫的。
我每天都精心地飼养它,喂它菜叶,喂它萝卜,甚至甜汁较多的柚子,但它依然不叫。到后来,我只是盼望它能吃一些东西,不致饿死。我静静地站在笼子前面,专注地观察它,看它有无吸吮这些蔬菜或水果汁液的动作。我站了很久,都不见它动一动。那天,我暗自许下承诺,如果今天不叫,我会在天黑之前,把它放生。
那天,中午过后,我一面谛听它有无叫声,一面观望天气的变化。渐渐地,太阳照旧西沉,伏凉儿依然沉默。我信守诺言,推开窗子,放走了那只伏凉儿,目送着它飞向最近的那棵苦楝(liàn)树。
我有些失落,它一声没叫,我无奈地送走了它。
第二天,天刚亮,这是一个晴好的天气。我站在窗前,我听见从树林间传来“伏凉儿—伏凉儿”的叫声,不知为什么,我认定那就是我放生的那只伏凉儿的叫声……
(选自《自然笔记:昆虫印象》,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从听觉入手,由“伏凉儿”这种特殊的叫声引出被“我们”称作“伏凉儿”的蝉。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了伏凉儿的叫声给“我”带来的独特的享受,指出在“我”心里它是夏天的象征。文章通过“我”饲养伏凉儿最后不得不放生的经历告诉大家万物有灵,应该尊重和保护和谐的自然环境。
本栏目插图:庄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