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钢琴家罗维:拓宽一个音乐家的可能性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88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维是“非典型”钢琴家,骨子里有着些“不安分”,在二十来岁的年纪里,想着打破行业积年的桎梏,拓宽一个音乐家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她又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清醒,“弹琴是那个很重要的‘1’,然后我才能够往后面加上很多的‘0’,不然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起源与延续


  罗维对俄罗斯音乐的亲近与生俱来,她称之为自己DNA中的一部分。
  小时候,爸爸妈妈带她去看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明快活泼的旋律就在她的心里埋下了种子。后来,她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芭蕾,从舞者的角度再次理解了这些音乐。考虑到练舞对外形条件的苛刻要求,罗维最终选择了自己更加喜爱的钢琴演奏。
  十一岁时,正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小跟随唐哲教授学习的小罗维获得了与指挥家汤沐海合作演出的机会,曲目正是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29)。这部作品标志着作曲家在创作上的成熟,对钢琴独奏有着极高的要求,手法上将俄罗斯民间旋律以复调展现,投射出激情四射、光怪陆离的魔力。罗维将俄罗斯音乐中别致的戏剧张力和悲情色彩,通过自己的钢琴语言讲述给观众听。


演奏中的罗维

  也正是在十一岁的年纪,她创下了一个月内两获国际比赛桂冠的记录,在肖邦的浪漫随性与俄罗斯音乐的扎实宏大间切换自如,先后用自己的琴声征服了波兰肖邦第十一届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和第二届德国拉赫玛尼诺夫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们。
  对于俄罗斯音乐的痴迷从儿时延续到今日,罗维在策划自己的独奏会曲目时也率先考虑到了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以“冰与火”这一组对立的概念,遴选了学院派与民族乐派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呈现这片广袤大地的旖旎风光。“音乐中的冰与火是密不可分的,就像痛苦和欢乐一样,相互衬托、相互交织。在极致的伤感中看到希望,也在极致的欢乐中眼含泪花,我看到的俄罗斯音乐就是这么一种矛盾的存在。”

深沉与绚烂


  听罗维解读自己独奏会的曲目是一件有趣的事。她会旁征博引,用各种对比和形容让音乐变得具象起来。
  巡演音乐会的上半场,从观众最为熟知的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开始。《杜姆卡(悲歌)》将俄罗斯民谣中悲伤缓慢的歌与欢快的民间舞曲交替展现,音乐的静谧与安宁令人不禁回想起夜晚田间的星空,熟悉却陌生,增添的是一份淡淡的乡愁。
  相比于这种历经千帆的凄婉,拉赫玛尼诺夫更注重用歌唱性的旋律讲述细小的璀璨。罗维选择了改编版本的《练声曲》,她尤其喜欢结尾处的跑动,就像点缀的钻石兀自闪耀。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是演出中观众品味到的第三种味道。亲历战争的作曲家在音乐中加入了极端刺耳的声响,是挣扎、不屑、讽刺。运用踏板时近乎机械化的冷酷无情,与敲击琴键时的凝重,都在抗拒着时代乌云带给音乐家的种种压迫。罗维喜欢这种在失控与克制边缘的音乐,在演奏时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能量输出,用张力十足的表现抓住听众的耳朵。
  策划巡演曲目的下半场时,罗维希望能够让观众拥有沉浸式体验,在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徜徉。拉威尔在改编管弦乐版本的《图画展览会》时,会用长笛、圆号这类具有性格塑造力和表现力的乐器来丰富声响,而钢琴版本的演绎则考验着演奏家对音色的掌控力。




演奏中的罗维

  演奏中,与作品相对应的三幅画会在罗维的脑海里变得生动起来,譬如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古堡,联想到各种各样形态与建筑风格的古堡,再走进其中想起古堡内曾经鲜活存在的人物与他们的爱恨情仇。想象力的放飞,让画中的建筑物在音乐里变成流动的旋律,承载着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从后来者的视角审视着过往世界里的善与恶。
  罗维用热情如火的音乐感染观众,她喜欢用动力性的旋律刺激人们的听觉。她相信音乐不会凝固在某一个时刻,而音乐会也并不会终止在自己双手离开琴键的瞬间。“有可能观众回去后躺在床上,还会回想起这些音乐,还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内涵。”

传承与突破


  罗维目前就读于科蒂斯音乐学院,跟随格拉夫曼先生和麦克唐纳先生学习。演奏与教学风格大相径庭的两位老师让罗维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加速了她的成长。
  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意味着每周上课都需要准备两套曲目,“我只要一有时间就练琴,幸好科蒂斯的琴房二十四小时开放。我觉得这样上课特别好,格拉夫曼是霍洛维茨的学生,让我对俄罗斯音乐的理解变得更加透彻;而麦克唐纳通晓德奥音乐,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和纯正的古典表达也是我所需要的。”
  与刚刚赴美学习时迷茫的自己不同,现在的罗维不再一味遵照老师的想法演奏,而会有自己解读曲目的逻輯。她开始和老师探讨音乐处理的多样化与可能性。两位老师也很欣喜于罗维的成长:“只要你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的理解,能够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就是好的,这远远比听我们的话更重要。”
  在科蒂斯,罗维同时学习即兴戏剧与哲学课程。她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尝试用肢体表现静物,去探索不同的传情方式。每一次尝试都像是在实验,神秘而有趣,没有人会知道最终的结果导向。空间的转换也是戏剧课上的关键词,音乐家常常需要适应不同的空间,敏锐地感受声响上的变化,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互通性让罗维受益匪浅。
  与此同时,罗维并不想做一个拘泥于钢琴盒子里的演奏家。她会自己去思考如何呈现舞台,如何撰写表露自己心意的文案,设计每场演出的海报,以及如何运用灯光和道具。很多时候,她将自己放置在观众和导演的位置上去思考,一场音乐会究竟应该带给大家什么。她会参考时尚的元素,喜欢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的鲜艳浓烈,想用视觉色彩上的极致对比带给观众直接的感受。
  这些设想与思考早已超越了一位钢琴演奏家的职业范畴,她希望自己在传承古典音乐精神的同时,能够完成些许小的尝试与突破。

多元与可能


  罗维的尝试不限于自己的音乐会,台下的她也为音乐普及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2020年3月,罗维在疫情之下回国,剧院关闭,音乐会转为线上。在深圳音乐厅尝试线上音乐会之后,她自己也开始尝试用新媒体推广古典音乐。
  罗维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上发出的第一条视频是“在美中国留学生回国记”,分享了回国路上的亲身经历。如今已经发布的六十余条视频中有她谈及自己对音乐家、对作品的感悟,也有演出录像和台前幕后的全记录,甚至还包括打卡“网红店”的故事。
  罗维足够接地气,谈及音乐的时候足够真诚,被她吸引的新一批年轻观众多数也是因为喜欢这样的真实,才有了走近音乐的渴望。
  作为环球音乐家,罗维还参与了2020年3月19日“国际睡眠日”的特别专辑录制,演奏了田志仁的《夜曲》,通过zoom反馈给录音师们。这一次跨国的合作,又是全新的尝试。从人文的角度出发,罗维希望自己是个有温度、有人情味的钢琴家,在表达古典作曲家们细腻情感的同时,还能用音乐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想法。一边为全国巡演奔波,一边还倒时差上网课的罗维,辛苦并幸福着。作为新一代的钢琴家,她没有将自己封禁在古典音乐的空间里,而是通过尝试各种各样的新鲜模式,来让古典音乐获得“复活”。
  我愿意称她为非典型的钢琴家——她身上的热情如火、勇敢大胆,恰好就是年轻的模样。
其他文献
基于一台自然吸气缸内直喷汽油机,研究了高能点火、被动预燃室和两者结合对当量比和稀薄燃烧工况下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点火结合被动预燃室,能够在小负荷工况下显著降低循环波动、缩短点火延迟期和燃烧持续期,两者效果相互叠加,能够进一步提高热效率。高能点火的被动预燃室可将稀燃极限由1.4小幅拓宽至1.5~1.6之间;在当量比工况,可使热效率相对提升最高达17.9%。而在大负荷工况下,高能点火结合普通火花塞或被动预燃室均对燃烧性能无明显提升作用。对于排放性能而言,高能点火对于排放性能的影响较小,而被动预
短视频新闻的弹幕评论诞生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融合进程之中,是传统新闻评论被赋予“弹幕”新形态的产物,其兼有弹幕运作机制影响下产生的新特征以及由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传统保留,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而使用与满足理论立足于受众的需求,同弹幕信息表达过程中受众的主体地位相契合,因而以此为理论基础,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能够一以贯之地将短视频新闻弹幕归纳为五大类别,并剖析其扩张、感染、交互、娱乐等特征。
BACKGROUND The occurrence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associated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SP-HUS)is increasing.Thomsen-Friedenreich antigen activation is highly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P-HUS,and T-antibody-negative plasma exchange(PE)may be effe
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社交媒体成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桥梁。在此语境下,政民双主体的沟通便构成了互动传播关系研究的重点。如何实现“道”“术”结合的无障碍沟通,摆脱政府与民众间的交流困境,达成双方间有效良性的沟通,从而完善政民双主体间沟通机制的现实出路,《沟通:社交网络时代的政府与民众》的作者聚焦于社会、沟通与媒介三个关键词,从公共对话沟通与整体互动传播的视角,构建了基于传播学视域下的沟通政—民关系框架,探索了社交网络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从而进一步回答社交媒体时代下政府与民众的沟通问题。
新世纪以来,本土影视字幕翻译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当下,国内观众对外语影视的需求持续走高,中国优秀影视内容的对外传播需求亦不断扩大,提升本土字幕研究数量与质量以服务字幕翻译实践的迫切性日益显现。在此语境下,学界有必要及时回顾国内影视字幕翻译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并为其发展建言。本研究旨在系统评述国内近二十年在字幕翻译研究领域的成果与不足,并对其后续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国内字幕翻译研究者提供参考。
如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学片段剖析为载体,提出教师要用好教材的要求,可尝试以下四点:解读教材内容,构建整体联系;对接认知起点,追寻有效互动;拓展教学内容,关注“长程”体验;调整教材内容,突破固化思维。
选取位于粤东、闽西南地区的韩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CA-Markov模型对2050年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预测,构建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以未来土地利用情景和气候变化情景为变量进行水文模拟,分析不同情景下韩江生态流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未来城镇化扩张将使梅江支流中上游成为韩江流域内生态流量对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将导致韩江流域枯水期流量整体减小,枯水期流量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韩江流域生态流量变化特征将呈现从西南到东北由升到降的趋势,梅江支流中上游地区的生态流量将得到改善;
视觉中心主义下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对媒介信息内容的批判,这是表征视域下视觉霸权的一种体现。而在当下的数字媒介实践中,个人的媒介接触行为不仅是通过视觉进行感知的过程,而且还是作为整体的人和媒介交互的过程。在既有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通过视觉“看”到的内容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主体在传播实践中的其他感知体验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媒介素养教育要与媒介环境相适应,在整全性感知方式逐渐复兴的媒介生态中,以视觉文本信息批判为中心媒介素养教育应寻求新的发展可能性。本文结合个体日常数字媒介实践中的情感、技术、身体等重要
从直观的城市要素构成角度看,水资源及相关水体工程、建筑、植被、附着物等,占据了城市空间较大的比例,因而是城市规划设计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不同城市的水资源禀赋不同,先天性差异的存在,意味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能一概而论,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展开建设体制与机制的合理创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渴望“影视快餐”节约观影“成本”。影视解说短视频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其内容选题甚至成为一部分受众观影的风向标。本文以探寻影视解说短视频的结构要素为目的,以b站中57位影视解说短视频创作者及其285个作品为样本,对影视解说短视频的结构性要素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剧情偏向的解说思路占据主流,不同解说偏向的创作者其作品内容构成各有偏好。同时发现,面对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时,创作者也会选择不同的解说思路,但总体呈现出明显的风格化特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文末对影视解说短视频的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