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是当代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获得,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成功融入社会生活。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托文本,让学生学会做人;根据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借助网络,让学生懂得交流分享。这样,让学生逐渐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创新,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品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45-01
核心素养是当代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在各科教学中,教师都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结合學科教学实际进行有机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文本而不局限于文本,注重对学生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逐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依托文本,学会做人
行为学家桑乐曾经说过:“孩子身上有家长的影子,不单单是因为基因。”可见,家庭环境、习惯等方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有多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所学课文的特点,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如,苏教版第五册《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主要通过充满诗意的语言描写了大树与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教育学生要像叶子那样具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时,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笔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上。结合文本中的“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这句话,笔者让学生回想:“在社会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在家里,你的父母是如何为自己付出的?”在学习结束后,我让学生讲讲自己如何回报父母,怎样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从上述教学课例中,教师主要结合文本的内容特点,不仅让学生学会阅读,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根据内容,实践创新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和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课文的性质特点出发,并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引向社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懂得做人的道理。
如,苏教版第八册《云雀的心愿》一课,主要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他们从小就具有环保意识。在教学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课文内容,把学生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到田野、公园、社区等,做一些有益于环保的具体事情。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发现了许多平时不知道的容易破坏环境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学生对人类、社会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素养。
社会是个大课堂。在教学中,与其教师生硬、漫无目的的说教,不如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感受。这样,他们的印象就会深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还要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语文教学真正社会化、实践化、生活化。
三、借鉴网络,互动分享
听说读写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而且也是一个人素养的反映和表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大语文教育观,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习作指导上,教师可以巧借网络这个平台,鼓励学生写博文,或者在网络上互相分享,以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写作是学生最大的弱项,不少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疼。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特别留意相关的作文论坛,一旦发现好的文章就及时与学生分享。除此之外,笔者还鼓励学生自己写文章,发到班级博客上;并鼓励他们积极就博文进行评论,定期评选出博客明星;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加网络作文竞赛活动。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分析生活,提高他们适应生活能力。
俞敏洪曾说:“没有网络的盲目学习,只是坐井观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网络这个透明交流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而且综合素养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而且还要让学生逐渐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创新,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品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进行有机渗透,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45-01
核心素养是当代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在各科教学中,教师都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结合學科教学实际进行有机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文本而不局限于文本,注重对学生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逐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依托文本,学会做人
行为学家桑乐曾经说过:“孩子身上有家长的影子,不单单是因为基因。”可见,家庭环境、习惯等方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有多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所学课文的特点,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如,苏教版第五册《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主要通过充满诗意的语言描写了大树与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教育学生要像叶子那样具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时,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笔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上。结合文本中的“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这句话,笔者让学生回想:“在社会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在家里,你的父母是如何为自己付出的?”在学习结束后,我让学生讲讲自己如何回报父母,怎样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从上述教学课例中,教师主要结合文本的内容特点,不仅让学生学会阅读,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根据内容,实践创新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和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课文的性质特点出发,并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引向社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懂得做人的道理。
如,苏教版第八册《云雀的心愿》一课,主要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他们从小就具有环保意识。在教学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课文内容,把学生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到田野、公园、社区等,做一些有益于环保的具体事情。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发现了许多平时不知道的容易破坏环境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学生对人类、社会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素养。
社会是个大课堂。在教学中,与其教师生硬、漫无目的的说教,不如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感受。这样,他们的印象就会深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还要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语文教学真正社会化、实践化、生活化。
三、借鉴网络,互动分享
听说读写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而且也是一个人素养的反映和表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大语文教育观,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习作指导上,教师可以巧借网络这个平台,鼓励学生写博文,或者在网络上互相分享,以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写作是学生最大的弱项,不少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疼。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特别留意相关的作文论坛,一旦发现好的文章就及时与学生分享。除此之外,笔者还鼓励学生自己写文章,发到班级博客上;并鼓励他们积极就博文进行评论,定期评选出博客明星;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加网络作文竞赛活动。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分析生活,提高他们适应生活能力。
俞敏洪曾说:“没有网络的盲目学习,只是坐井观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网络这个透明交流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而且综合素养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而且还要让学生逐渐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创新,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品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进行有机渗透,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