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前预设是以教师为主导,主要指课前的教学预测及课堂设计;课堂生成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长,是在预设之外,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在合作、对话、碰撞中产生的新问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统一,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构成了课堂教学。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和经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小学数学学科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我们既要有精雕细琢的预设,更要有灵动出彩的生成,以预设提高教的质量,以生成促进学生们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前提准备,而教材作为我们教学的指南针,是教的主要依据。毋庸置疑,走进教材、解读教材应该是我们精心预设的第一步,至少是关键的一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尤其是经验较为丰富的老教师,放松了对教材的认识与解读,凭借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就想驰骋三尺讲台,忽略了教材细节上的变化及其潜在的教学价值,导致预设越来越随意,越来越乏味。人的思想和意识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就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那样:"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把教材当成一本“全新的书”,以一颗好奇之心,细心研读教材,认真推敲教材。通过一双发现的眼睛,寻找教材中细微之处的变化,把老生常谈的旧知识教出新的味道。此外,我们还应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应用,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对相同教材进行不同的课前预设,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切实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核心教学理念。如教学五年级“认识负数”这一课时,教材在展示了三个城市的温度后,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认识负数。而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负数的理解,笔者设计了一个“拨一拨”的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利用“拨”温度计,引发他们对负数的思考与理解。不要小看这个小细节的变化,正是正个“拨”的动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动手操作中,学生明白了要在温度计上显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明白了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二、强化互动促生成
在预设过程中,我们要多假设,多进行换位思考,如学生遇到这个问题,会怎么说?他们会从哪些角度展开讨论?哪一个角度可以继续引申,导向下一个教学话题?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笔者在课前发现班里不少学生在实际购物中已经有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还有个别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平日帮妈妈打理文具店的小杰就是个计算小能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开放性的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将小杰家的文具店借助多媒体视频的方式搬上了课堂,以情境重现的方式邀请学生上台购买文具,文具价格都为小数,学生挑选完文具(如自动铅笔1.5元,自动橡皮擦2.6元)结账时,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由此一来,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笔者并不着急解答,而是以求助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例题及课前预习展开小组探究,以小步子解题的方式尝试解题,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给足学生空间,以生活刺激他们的生成。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有意识地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平等对话来开展教学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师生互动,如教学小游戏、师生合作项目、角色扮演等,营造出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之间的纽带,为学生们的动态生成创造出有利的教学环境。
三、动态生成扬个性
课堂是动态的,是瞬息万变的,即便有着步步为营的课前预设,课堂教学的生成仍旧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以预设为推力,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而不是局限课堂的发展,限制学生的个性成长。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坚持“少教多学”的教学原则,在预设的基础上应用导学案,通过学案将精心准备的课前预设分享给学生,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他们指引正确的思考及活动方向。另外,在导学案的基础上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创设层层推进的探究任务,鼓励学生们在学案的指导下开展小组实践活动,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推动教师的“教”,实现以学促教,动态生成。
四、升华课堂促精彩
课堂生成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课堂教学中各方面要素,如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知识与实践之间发生作用与碰撞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作为教师,在预设的前提下,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对待课堂中的各种突发状况,抓住课堂的生成点,助学生一臂之力,促进学生的知识生成。那么,课堂的生成点在哪里?不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困惑。在自身的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课堂生成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质疑点、学生的闪光点、学生的争论点、学生的失误点、课堂的意外点。在课堂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生成点并巧妙利用,以“推波助澜”的方式,在这个生成点中升华预设,推动课堂的精彩生成。如在“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中,在“根据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这一环节时,笔者考虑到要求学生们观察的三角形数量较多,如果逐一测量边的长度后再进行总结,比较费时,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并总结,在小组发言的过程中,引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在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们有了争论,有的学生提出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有的学生却不这么认为。为此,笔者趁热打铁,开展了一个“小小辩论会”,让正、反两方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总结,在智慧碰撞的热烈氛围中促进知识的生成。
总之,出彩的课堂少不了预设,更需要生成。在数学课堂中,我们既要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精心地做好课前的预设工作,又要尽量把教材教出新味道,把课堂搭出新风格,让学生们对课堂有期待。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在置身课堂的同时,竭力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让学生们在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获得自主学习的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小学数学学科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我们既要有精雕细琢的预设,更要有灵动出彩的生成,以预设提高教的质量,以生成促进学生们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前提准备,而教材作为我们教学的指南针,是教的主要依据。毋庸置疑,走进教材、解读教材应该是我们精心预设的第一步,至少是关键的一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尤其是经验较为丰富的老教师,放松了对教材的认识与解读,凭借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就想驰骋三尺讲台,忽略了教材细节上的变化及其潜在的教学价值,导致预设越来越随意,越来越乏味。人的思想和意识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就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那样:"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把教材当成一本“全新的书”,以一颗好奇之心,细心研读教材,认真推敲教材。通过一双发现的眼睛,寻找教材中细微之处的变化,把老生常谈的旧知识教出新的味道。此外,我们还应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应用,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对相同教材进行不同的课前预设,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切实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核心教学理念。如教学五年级“认识负数”这一课时,教材在展示了三个城市的温度后,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认识负数。而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负数的理解,笔者设计了一个“拨一拨”的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利用“拨”温度计,引发他们对负数的思考与理解。不要小看这个小细节的变化,正是正个“拨”的动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动手操作中,学生明白了要在温度计上显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明白了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二、强化互动促生成
在预设过程中,我们要多假设,多进行换位思考,如学生遇到这个问题,会怎么说?他们会从哪些角度展开讨论?哪一个角度可以继续引申,导向下一个教学话题?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笔者在课前发现班里不少学生在实际购物中已经有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还有个别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平日帮妈妈打理文具店的小杰就是个计算小能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开放性的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将小杰家的文具店借助多媒体视频的方式搬上了课堂,以情境重现的方式邀请学生上台购买文具,文具价格都为小数,学生挑选完文具(如自动铅笔1.5元,自动橡皮擦2.6元)结账时,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由此一来,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笔者并不着急解答,而是以求助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例题及课前预习展开小组探究,以小步子解题的方式尝试解题,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给足学生空间,以生活刺激他们的生成。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有意识地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平等对话来开展教学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师生互动,如教学小游戏、师生合作项目、角色扮演等,营造出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之间的纽带,为学生们的动态生成创造出有利的教学环境。
三、动态生成扬个性
课堂是动态的,是瞬息万变的,即便有着步步为营的课前预设,课堂教学的生成仍旧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以预设为推力,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而不是局限课堂的发展,限制学生的个性成长。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坚持“少教多学”的教学原则,在预设的基础上应用导学案,通过学案将精心准备的课前预设分享给学生,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他们指引正确的思考及活动方向。另外,在导学案的基础上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创设层层推进的探究任务,鼓励学生们在学案的指导下开展小组实践活动,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推动教师的“教”,实现以学促教,动态生成。
四、升华课堂促精彩
课堂生成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课堂教学中各方面要素,如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知识与实践之间发生作用与碰撞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作为教师,在预设的前提下,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对待课堂中的各种突发状况,抓住课堂的生成点,助学生一臂之力,促进学生的知识生成。那么,课堂的生成点在哪里?不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困惑。在自身的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课堂生成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质疑点、学生的闪光点、学生的争论点、学生的失误点、课堂的意外点。在课堂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生成点并巧妙利用,以“推波助澜”的方式,在这个生成点中升华预设,推动课堂的精彩生成。如在“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中,在“根据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这一环节时,笔者考虑到要求学生们观察的三角形数量较多,如果逐一测量边的长度后再进行总结,比较费时,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并总结,在小组发言的过程中,引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在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们有了争论,有的学生提出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有的学生却不这么认为。为此,笔者趁热打铁,开展了一个“小小辩论会”,让正、反两方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总结,在智慧碰撞的热烈氛围中促进知识的生成。
总之,出彩的课堂少不了预设,更需要生成。在数学课堂中,我们既要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精心地做好课前的预设工作,又要尽量把教材教出新味道,把课堂搭出新风格,让学生们对课堂有期待。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在置身课堂的同时,竭力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让学生们在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获得自主学习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