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社交类产品;使用年限;使用
频率;主要用途
〔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9—0062—01
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网络有关,网络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以至于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社交圈,特别是对20~35岁之间的青年而言,网络社交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在对大学生网络社交的方式、频率、习惯、内容和用户体验等方面作了调查并进行了相关分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约占总人口的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也就是说,在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网络用户。而在这个群体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经常使用的是网络社交类产品。由北京大度咨询公司发布的2011年网络社交类产品用户行为报告显示,90%的用户在30岁以下,其中21至25岁的用户规模达到了42.7%。由此可见,网络社交类产品用户主力军为青年,而大学生正是这个群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谓网络社交类产品,指的是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它不是一个技术产品,类似于一个像windows系统的公共平台,在平台上开发出各种应用类产品供网民使用。像我们熟悉的QQ、MSN、开心网、人人网、微博等都可以归为网络社交类产品。本次调查共选取了186个大一学生作为样本,调查他们的使用情况。发放问卷186份,收回有效问卷共计182份。通过分析,得到了如下调查结果:
1.使用年限。在182人中,除了1人由于家境原因在大学前没有接触过电脑,其他同学都是从高中开始使用QQ和人人网。94%的同学是在高中二年级以前申请了QQ账号。71%的同学在高中毕业时开始使用人人网,其余的同学则在大学入校后注册了人人网用户。还有约46%的同学在大学入校后注册了微博。所以,大部分同学的网络社交产品使用年限都在3年或以上。
2.使用频率。由于手机的普及和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现有的各种社交类产品应用都可以在手机上使用,包括手机QQ、手机MSN、人人网手机客户端、微博手机客户端等等。这些技术支持使得随时登录使用变成了可能,不必依赖于电脑和固定网络。在调查中,使用智能手机的同学约占44%,日均3至5个小时,包括与亲友QQ聊天、刷新好友状态、浏览帖子、发布日记和照片等等。53%的同学每天花在网络社交上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其余的同学使用时间在1小时左右。
3.使用模式和主要用途。网络社交类产品的核心在于建立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在使用过程中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消耗时间,二是建立关系网。在调查中,85%以上的同学的QQ或人人网好友总数量超过了200人,最多的一人好友达564个。而在微博上,互相关注的人数则大多在100人及以下。QQ和人人网的普及率比微博总体要高。好友的组成主要有亲戚、同学、玩伴和网友,虽然拥有庞大的好友群体,但经常联系沟通的人数却不多。大部分同学的常联系人数在10至15人之间,主要是父母、非常要好的朋友、舍友和男女朋友。
调查显示,同学们使用社交类产品的主要目的有三种:联系亲友、休闲娱乐和获取资讯。其中以联系亲友为最重要的用途。休闲娱乐和资讯获取主要通过转帖、视频、微博、签名档等方式分享内容。约20%的同学表示,他们在获取新闻资讯时不会访问专门的新闻类网站,而以转帖和微博作为主要方式。超过80%的同学经常通过QQ或人人、微博等转帖,与自己的好友分享内容。34%的同学表示在人人网上看好友更新的内容是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
网络社交类产品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际关系构建和维护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发挥了娱乐休闲和获取资讯的功能。但用户的体验结果并不完全令人满意。有7位同学提到了被盗号、诈骗等等不良经历,11%的同学认为自己花费在网络交往上的时间过长,浪费了时间,还有13%的同学认为单纯的网络交流对于构建和维护人际关系没有必然的益处,而且由于互联网上谣言相对较多又较难分辨,分享会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网络社交类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很大。他们使用社交类产品进行社会交往,在构建关系网的基础上,更希望得到社会认同,在所属的群体中得到积极评价。网络社交类产品在大学生群体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加强导向性,使网络社交类产品的使用能够良性发展。
编辑:张 昀
频率;主要用途
〔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9—0062—01
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网络有关,网络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以至于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社交圈,特别是对20~35岁之间的青年而言,网络社交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在对大学生网络社交的方式、频率、习惯、内容和用户体验等方面作了调查并进行了相关分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约占总人口的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也就是说,在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网络用户。而在这个群体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经常使用的是网络社交类产品。由北京大度咨询公司发布的2011年网络社交类产品用户行为报告显示,90%的用户在30岁以下,其中21至25岁的用户规模达到了42.7%。由此可见,网络社交类产品用户主力军为青年,而大学生正是这个群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谓网络社交类产品,指的是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它不是一个技术产品,类似于一个像windows系统的公共平台,在平台上开发出各种应用类产品供网民使用。像我们熟悉的QQ、MSN、开心网、人人网、微博等都可以归为网络社交类产品。本次调查共选取了186个大一学生作为样本,调查他们的使用情况。发放问卷186份,收回有效问卷共计182份。通过分析,得到了如下调查结果:
1.使用年限。在182人中,除了1人由于家境原因在大学前没有接触过电脑,其他同学都是从高中开始使用QQ和人人网。94%的同学是在高中二年级以前申请了QQ账号。71%的同学在高中毕业时开始使用人人网,其余的同学则在大学入校后注册了人人网用户。还有约46%的同学在大学入校后注册了微博。所以,大部分同学的网络社交产品使用年限都在3年或以上。
2.使用频率。由于手机的普及和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现有的各种社交类产品应用都可以在手机上使用,包括手机QQ、手机MSN、人人网手机客户端、微博手机客户端等等。这些技术支持使得随时登录使用变成了可能,不必依赖于电脑和固定网络。在调查中,使用智能手机的同学约占44%,日均3至5个小时,包括与亲友QQ聊天、刷新好友状态、浏览帖子、发布日记和照片等等。53%的同学每天花在网络社交上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其余的同学使用时间在1小时左右。
3.使用模式和主要用途。网络社交类产品的核心在于建立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在使用过程中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消耗时间,二是建立关系网。在调查中,85%以上的同学的QQ或人人网好友总数量超过了200人,最多的一人好友达564个。而在微博上,互相关注的人数则大多在100人及以下。QQ和人人网的普及率比微博总体要高。好友的组成主要有亲戚、同学、玩伴和网友,虽然拥有庞大的好友群体,但经常联系沟通的人数却不多。大部分同学的常联系人数在10至15人之间,主要是父母、非常要好的朋友、舍友和男女朋友。
调查显示,同学们使用社交类产品的主要目的有三种:联系亲友、休闲娱乐和获取资讯。其中以联系亲友为最重要的用途。休闲娱乐和资讯获取主要通过转帖、视频、微博、签名档等方式分享内容。约20%的同学表示,他们在获取新闻资讯时不会访问专门的新闻类网站,而以转帖和微博作为主要方式。超过80%的同学经常通过QQ或人人、微博等转帖,与自己的好友分享内容。34%的同学表示在人人网上看好友更新的内容是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
网络社交类产品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际关系构建和维护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发挥了娱乐休闲和获取资讯的功能。但用户的体验结果并不完全令人满意。有7位同学提到了被盗号、诈骗等等不良经历,11%的同学认为自己花费在网络交往上的时间过长,浪费了时间,还有13%的同学认为单纯的网络交流对于构建和维护人际关系没有必然的益处,而且由于互联网上谣言相对较多又较难分辨,分享会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网络社交类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很大。他们使用社交类产品进行社会交往,在构建关系网的基础上,更希望得到社会认同,在所属的群体中得到积极评价。网络社交类产品在大学生群体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加强导向性,使网络社交类产品的使用能够良性发展。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