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论养成教育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系统阐述了养成教育的基本理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有效实施养成教育,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理运用纪律,维护学生自尊;创设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为学生树立共同学习的榜样.
其他文献
晚清众声喧哗的时局造就了这一时期翻译界纷繁芜杂的翻译态势,为了适应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达到启蒙民众的教育目的 ,这一时期的小说翻译在翻译作品、形式、语言、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以广东省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厘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与原因,揭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以守正创新为基本方向,从教育理念、教育环境、课堂教学、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五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为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供有益启发和借鉴.
当代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其爱国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我国未来建设的成败和国家的安危,因此探讨如何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意识非常必要.本文以大学生爱国心理行为特点为依据,基于“知—能—意”目标,构建包括基础知识教育部分和深入引导教育部分的“非”字型爱国主义教学体系,并探索相应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使其形成对国防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及对国家民族的正确判断和理性认知,自觉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增强爱国热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整理出了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关系,得出了新时代红色文化认同视域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提升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互作用;拓展不同载体形式、不同表达形式和不同实践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利用现代化媒体手段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教育,促进红色网络和公众资源叠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构成了思政课的主要课程.本文从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以及三者融合的焦点两个层面,探讨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内在逻辑.
庄子美学最关注的是人存在的意义,偏重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自由.它揭示了人生的三重困境:一是人追求自由的本性与外在物质、环境、条件桎梏之间的矛盾;二是知识与智慧之无穷和人的内在局限性之间的矛盾;三是空间和时间的浩渺与生命短暂、渺小之间的矛盾.为了超脱这三重困境,庄子试图通过“悟道”塑造一个超越万物、绝对自由、自然而然、毫不做作的理想人格,实现的途径是放下名利得失、排除心思巧智、顺应万物变化.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与党的历史紧密相连,新时代党史教育要始终坚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融合发展,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目前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服务现代经济发展战略,“双高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力点,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已刻不容缓.生源质量是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职业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愈发重要.本文剖析当前基于新媒体的招生宣传工作理念和存在的不足,结合新媒体开展招生宣传的实践效果及对学生和家长的调研走访结果,提出基于国家政策背景,利用不同媒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投放招生宣传内容的新思路,以增强招生宣传效果.
《生死场》作为萧红的成名作,是“萧红体”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本文从词语的锤炼、常规语法的突破、音韵的和谐和辞格的运用等方面分析萧红《生死场》的语言特色,探究作者在不期然中所达到的语言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和学情皆有诸多变化的今天,高校思政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针对传统思政课话语体系存在的话语内容的解释力不够、话语表达感召力不强和话语体系创新力不足等问题,在坚持方向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等原则的前提下,从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两个方面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进行重新建构,从根本上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