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实验以其不同于其它教学的优点,在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学生的个体成长和发展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化学实验可培养出更具潜能性和创新性的学生。
关键词:化学实验 中职教育 重要性
引言
在中职学校,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日渐高涨的今天,实验教学已成为化学老师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主观能动性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等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有效手段,从而使中职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中职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化学实验在中职教学中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中等职业学校的多数学生学习成绩都较差,基础太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不努力无压力,自制能力也比较差,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并不高,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化学实验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15-16岁,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为主的,这时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中来,他即可以佐证老师的演示实验是否正确,又满足了自身的好奇心,何乐而不为呢。此外,还可提供几个实验方案,让学生自行选择所要做的实验,然后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例如:在趣味实验“用玉脂做果冻”的实验中,有学生提出了在实验中不加果汁,而改加各色各样的金属离子,这样做出来的果冻,也是丰富多彩的,加了Fe3+的果冻成了黄色、加了Cu2+的果冻成了蓝色、加了Mn2+的果冻成了红紫色、加了Co2+的果冻成了红色、加了Fe2+的果冻成了绿色……结果学生做出来的果冻可谓是姹紫嫣红,其实此实验的方法非常简单,但学生稍微做了一点点的改进,也做出了各色各样的漂亮的果冻(不能吃)。这就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乐在其中。
(二)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生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甚至会去探索、创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主体。学生对化学实验比较喜欢,是因为化学实验能够产生光、声、热、沉淀、气体、及颜色多变等新奇的现象,这是唤起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增强的有效手段。在分析化学实验过程中鲜艳颜色变化无端,让学生感到好奇,会促使他进一步去学习它的理论依据,自然而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形成了。
二、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形成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一般都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隔代教育是有缺陷的,至此有些小孩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惰性,不动手,不动脑,更是谈不上创新,然而,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以及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总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为今后的学生、生活、工作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一)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动手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功夫,这时就需要学生多动手,多练习,打好实验的基本功。让学生进行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解决许多课堂上单纯靠教师讲解而难以掌握的问题,学生能在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会去分析问题“这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无意识的,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分析问题的想法,并且会独立的去解决一些平时找不到答案,而在实验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找到了答案的疑难问题 ,并且可从化学实验中得到的这种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演绎到今后的学习及生活、工作中。
(二)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的特点是在动手做的同时,还得观察实验现象。例如:在分析化学酸碱滴定中,NaOH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中,用邻苯二钾酸氢钾作基准试剂,用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溶液来滴定基准试剂,当将要临近终点时,会有红色出现,但是只要稍微的摇动一下锥形瓶,红色即瞬消失,当到达终点时会有稳定的粉红色,但随即过量半滴NaOH溶液,立马形成颜色很深的红色,学生非常的感兴趣,便会认真观察,再而产生质疑,进而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的?”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经过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更是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是透过现象到本质的,从而可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化学实验能培養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能力
学生学习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在学习了分析化学的酸碱滴定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可设置这样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设计,分析食品超市中的食醋的含量,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探讨、探究,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1、方法与原理,是用NaOH滴定食醋呢,还是用Na2CO3滴定,是用酚酞作指示剂呢,还是用其它的作指示剂更好?2、试剂的配制、规格、浓度以及用量又是怎样呢?3、仪器又要作哪些选择呢,规格及数量等?4、实验的步骤又将是如何呢?取样量及方法、制备滴定试液、指示剂,标准溶液又将如何制备,终点颜色如何判断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自行去解决,去分析和探究。再根据不同的方案,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操作、所需仪器及药物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然后进行判断,得出结论,在此时学生容易产生奇思妙想,会有新的发现和创新。故而,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别人关心自己是天经地义的,这样就逐渐地养成自私自利、唯人独尊、骄横任性的性格。
(一)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好多是通过分组实验来完成的,在实验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进行对话、交流、分析等形式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协商,以期达到实验的目的。这种协作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合作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形成学生敏锐的思维与创新性以及小组成员之间及其与其他小组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二)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 实事求是的态度
化学实验不但要求科学严谨,更求实事求是,不能抄袭,更不能把别人的实验数据全盘占为已有。实验报告中的实验数据和现象必须如实填写,没有好的实验数据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合理的分析失败的原因即可。这样从化学实验中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做人、做事的准则。
总之,化学实验是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比较健全人格的最好载体之一。化学实验教学是积观察、分析、思考、归纳、动手、创新、协作等于一体的教学。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对于深化化学实验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全面提高教学化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华平.浅谈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5期
[2]黄金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教师》.2011年23期
[3]张磊.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成功(教育版)》.2013年16期
[4]黄岳平.初中化学实验研究教学实验室管理改进办法探讨[J].《广东化工》2010(7).
关键词:化学实验 中职教育 重要性
引言
在中职学校,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日渐高涨的今天,实验教学已成为化学老师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主观能动性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等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有效手段,从而使中职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中职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化学实验在中职教学中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中等职业学校的多数学生学习成绩都较差,基础太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不努力无压力,自制能力也比较差,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并不高,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化学实验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15-16岁,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为主的,这时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中来,他即可以佐证老师的演示实验是否正确,又满足了自身的好奇心,何乐而不为呢。此外,还可提供几个实验方案,让学生自行选择所要做的实验,然后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例如:在趣味实验“用玉脂做果冻”的实验中,有学生提出了在实验中不加果汁,而改加各色各样的金属离子,这样做出来的果冻,也是丰富多彩的,加了Fe3+的果冻成了黄色、加了Cu2+的果冻成了蓝色、加了Mn2+的果冻成了红紫色、加了Co2+的果冻成了红色、加了Fe2+的果冻成了绿色……结果学生做出来的果冻可谓是姹紫嫣红,其实此实验的方法非常简单,但学生稍微做了一点点的改进,也做出了各色各样的漂亮的果冻(不能吃)。这就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乐在其中。
(二)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生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甚至会去探索、创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主体。学生对化学实验比较喜欢,是因为化学实验能够产生光、声、热、沉淀、气体、及颜色多变等新奇的现象,这是唤起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增强的有效手段。在分析化学实验过程中鲜艳颜色变化无端,让学生感到好奇,会促使他进一步去学习它的理论依据,自然而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形成了。
二、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形成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一般都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隔代教育是有缺陷的,至此有些小孩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惰性,不动手,不动脑,更是谈不上创新,然而,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以及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总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为今后的学生、生活、工作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一)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动手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功夫,这时就需要学生多动手,多练习,打好实验的基本功。让学生进行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解决许多课堂上单纯靠教师讲解而难以掌握的问题,学生能在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会去分析问题“这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无意识的,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分析问题的想法,并且会独立的去解决一些平时找不到答案,而在实验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找到了答案的疑难问题 ,并且可从化学实验中得到的这种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演绎到今后的学习及生活、工作中。
(二)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的特点是在动手做的同时,还得观察实验现象。例如:在分析化学酸碱滴定中,NaOH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中,用邻苯二钾酸氢钾作基准试剂,用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溶液来滴定基准试剂,当将要临近终点时,会有红色出现,但是只要稍微的摇动一下锥形瓶,红色即瞬消失,当到达终点时会有稳定的粉红色,但随即过量半滴NaOH溶液,立马形成颜色很深的红色,学生非常的感兴趣,便会认真观察,再而产生质疑,进而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的?”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经过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更是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是透过现象到本质的,从而可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化学实验能培養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能力
学生学习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在学习了分析化学的酸碱滴定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可设置这样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设计,分析食品超市中的食醋的含量,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探讨、探究,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1、方法与原理,是用NaOH滴定食醋呢,还是用Na2CO3滴定,是用酚酞作指示剂呢,还是用其它的作指示剂更好?2、试剂的配制、规格、浓度以及用量又是怎样呢?3、仪器又要作哪些选择呢,规格及数量等?4、实验的步骤又将是如何呢?取样量及方法、制备滴定试液、指示剂,标准溶液又将如何制备,终点颜色如何判断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自行去解决,去分析和探究。再根据不同的方案,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操作、所需仪器及药物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然后进行判断,得出结论,在此时学生容易产生奇思妙想,会有新的发现和创新。故而,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别人关心自己是天经地义的,这样就逐渐地养成自私自利、唯人独尊、骄横任性的性格。
(一)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好多是通过分组实验来完成的,在实验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进行对话、交流、分析等形式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协商,以期达到实验的目的。这种协作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合作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形成学生敏锐的思维与创新性以及小组成员之间及其与其他小组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二)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 实事求是的态度
化学实验不但要求科学严谨,更求实事求是,不能抄袭,更不能把别人的实验数据全盘占为已有。实验报告中的实验数据和现象必须如实填写,没有好的实验数据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合理的分析失败的原因即可。这样从化学实验中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做人、做事的准则。
总之,化学实验是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比较健全人格的最好载体之一。化学实验教学是积观察、分析、思考、归纳、动手、创新、协作等于一体的教学。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对于深化化学实验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全面提高教学化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华平.浅谈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5期
[2]黄金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教师》.2011年23期
[3]张磊.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成功(教育版)》.2013年16期
[4]黄岳平.初中化学实验研究教学实验室管理改进办法探讨[J].《广东化工》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