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中学语文课本名篇《陌上桑》为主要背景,分析文中主人公秦罗敷的形象身份问题,通过衣着、姓名模糊度、对使君的态度和婚否进行四方面的解读与讨论,兼纳前人认为罗敷是“富家女”“广大劳苦大众的理想化身”的两种意见,结合当下,创新性地提出了观点,即罗敷是有现实对照的中等家庭的姑娘,但其高尚的性格与人品是虚拟的,是人民寄托的乌托邦所在。
关键词:秦罗敷;形象;身份;现实
对于《陌上桑》中秦罗敷身份的确认,大多数文献认为罗敷既不是富家女,也不是完全的劳动者,而是“集中体现了下层人民的高贵品质和美好愿望,是个被高度美化的理想化的下层劳动者。”
我比较赞同这个说法,但是我认为单纯将罗敷虚化成一个“理想中的美人”似乎有些“意犹未尽”,罗敷应该是有实际人物对应的,她可能是一个小家碧玉的、家庭经济政治情况中等的未婚女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一、衣着
一些研究认为罗敷是富家女,否则她不可能穿得如此华丽;但也有观点认为,罗敷的形象是由许多劳动人民所设想的最美好的样子和性格拼凑而成的民众的合影,寄托着人民的美好愿望,所以,这种虚化的描写可能夸张化、理想化、不能当真。但我认为,文中罗敷“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着装其实也不是特别奢华,是完全可能在经济良好的人家中实现的,即中等人家的女儿在服饰和形象上讲究一点;赶时髦“头上倭堕髻”;在“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也可以看出罗敷这个女子很有生活情趣、细致有心。这些东西用的讲究,搭配细致下功夫,这是广大中等家庭的女子从古至今的追求。至于“耳中明月珠”则可能是通过偶然的机会得到,或这一细节是为了整体形象的“理想化”而虚构上去的。
二、姓名
“罗敷”是汉代美好女子的统称,许多研究认为,这可印证这个形象是虚伪的:由于“罗敷”二字是泛指,证明罗敷身上是汇集了劳动人民的优点堆砌而成的“大众美人”的形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罗敷姓秦,与其说是作者随意取的,不如推测真的有这样一户秦姓人家,其女相貌美丽,善于养蚕采桑,是当地人所认同的美女;她也许并不如文中的“秦罗敷”这般完美,许多优点为他人所加,但秦美人这个称号深得当地人的认可。人们只知道这位美人姓秦,远观而不得知其名,于是用常以形容美人的“罗敷”二字代替。
三、使君
这位使君是文中比较负面的代表,在汉代,太守等官吏强抢采桑女的事时有发生,这里的使官的出现使文章引出了中心:使君的邀约受到罗敷异于其他女子哭哭啼啼说不出话来的表现反击,罗敷介绍自己夫君的官位“……四十专城居”和官相一副仪表堂堂,最终成功从心理上打败了这位使君,使之溜之大吉。罗敷这段话从根本上压倒使官的是其夫君的“官位”,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中国这个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世代的“官高人胆大”,如当了官就可以随意抢占民女。如何去摆平一个小官的不讲理行为,不是去与他理论人权和意愿问题,而是直接说出一个与自己关系越近越好的更大的官名,压倒他。更大的官意味着更大的权力,以权“制”权,似乎往往都更有效。到了今天,就更容易形成独断和腐败。
四、婚否
罗敷洋洋洒洒一番反击使官的话,把自己夫君夸得十分完美,但是从其过于“完美”的描述来看,却更有可能是不真实的。罗敷是一个中户人家的女子,聪明伶俐,明白“以官制官”是对付这类人最有效的途径。于是她虚构出其“夫”的“仕途”:从府小吏、朝大夫、侍中郎到地方一城之主,若是劳作人家的女儿,是断不能清楚这个官职升迁的顺序的,从全文看又不可能是富家女,所以应是中产人家的女子见闻过此类官职。她在反驳使官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对于未来夫君的盼望,这种十分完美、“乌托邦”式的人物在现实很难实现,但在年轻女子“秦罗敷”们身上却是一种对人生对未来的向往。
但罗敷对“完美”夫君的描述中流露出来的自豪感可以看出,中国人世代对于官吏的崇拜与官权的至高无上。无论是成千上万被压榨劳动力的农民,在官场上的小官小吏,还是冰清玉洁,聪明美丽的中户人家女儿秦罗敷,都避不过这对世俗的、批判着的官吏职位的向往,或者说是对赋予其之上的可以为所欲为的权力的渴望。
如果单纯像以往研究一般将罗敷定位成“被高度美化、理想化的下层劳动者”,我想也许有一些细节还是难以说服读者的:在文中可以见到,罗敷似乎与下层劳动者有了一道隔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真正的劳动者对罗敷只能远远地看着,并没有与她接触,都让开了在远处打量着这个“孤清”的美人,这又是与劳动者性质不符的——如果罗敷是劳动者美化后的代表,那至少应该也是与农家妇女田中欢笑,怎么文中却是她的到来像稀客,向仙人一样,让劳动者们都敬而远之呢?
所以我认为罗敷应是确有其人的,根据她对官职的熟悉也许还是个小官小吏人家的女兒,貌美,有教养,偶尔会到蚕桑场采桑,每次出现都精心打扮,这应是秦罗敷的原型所在,但这位原型还不够完美。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原型的罗敷是像第一解那样的“孤傲美人”,并不爱说话,劳作也是极其偶尔——所以每次出现才会使人如此着迷。后来随着民歌的传播,罗敷这一原型被赋予诸多优秀品质,来汇集下层劳动者的优点。
可以说,文中的“秦罗敷”跟原型已经不是同个人了,不过是借用了她的外在或家世背景罢了,她以一个中层的外壳,装载着下层人民的向往和优点。这其实是下层劳动者对于生活质量、经济能力提升的向往,是追求勇敢反抗官吏的欺压行为和自己对官位渴求的矛盾;秦罗敷的形象是汇集了下层劳动者的优点,反映了他们的部分愿望,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秦罗敷自始至终没有代表他们,而是他们的“乌托邦”的寄托所在。
关键词:秦罗敷;形象;身份;现实
对于《陌上桑》中秦罗敷身份的确认,大多数文献认为罗敷既不是富家女,也不是完全的劳动者,而是“集中体现了下层人民的高贵品质和美好愿望,是个被高度美化的理想化的下层劳动者。”
我比较赞同这个说法,但是我认为单纯将罗敷虚化成一个“理想中的美人”似乎有些“意犹未尽”,罗敷应该是有实际人物对应的,她可能是一个小家碧玉的、家庭经济政治情况中等的未婚女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一、衣着
一些研究认为罗敷是富家女,否则她不可能穿得如此华丽;但也有观点认为,罗敷的形象是由许多劳动人民所设想的最美好的样子和性格拼凑而成的民众的合影,寄托着人民的美好愿望,所以,这种虚化的描写可能夸张化、理想化、不能当真。但我认为,文中罗敷“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着装其实也不是特别奢华,是完全可能在经济良好的人家中实现的,即中等人家的女儿在服饰和形象上讲究一点;赶时髦“头上倭堕髻”;在“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也可以看出罗敷这个女子很有生活情趣、细致有心。这些东西用的讲究,搭配细致下功夫,这是广大中等家庭的女子从古至今的追求。至于“耳中明月珠”则可能是通过偶然的机会得到,或这一细节是为了整体形象的“理想化”而虚构上去的。
二、姓名
“罗敷”是汉代美好女子的统称,许多研究认为,这可印证这个形象是虚伪的:由于“罗敷”二字是泛指,证明罗敷身上是汇集了劳动人民的优点堆砌而成的“大众美人”的形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罗敷姓秦,与其说是作者随意取的,不如推测真的有这样一户秦姓人家,其女相貌美丽,善于养蚕采桑,是当地人所认同的美女;她也许并不如文中的“秦罗敷”这般完美,许多优点为他人所加,但秦美人这个称号深得当地人的认可。人们只知道这位美人姓秦,远观而不得知其名,于是用常以形容美人的“罗敷”二字代替。
三、使君
这位使君是文中比较负面的代表,在汉代,太守等官吏强抢采桑女的事时有发生,这里的使官的出现使文章引出了中心:使君的邀约受到罗敷异于其他女子哭哭啼啼说不出话来的表现反击,罗敷介绍自己夫君的官位“……四十专城居”和官相一副仪表堂堂,最终成功从心理上打败了这位使君,使之溜之大吉。罗敷这段话从根本上压倒使官的是其夫君的“官位”,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中国这个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世代的“官高人胆大”,如当了官就可以随意抢占民女。如何去摆平一个小官的不讲理行为,不是去与他理论人权和意愿问题,而是直接说出一个与自己关系越近越好的更大的官名,压倒他。更大的官意味着更大的权力,以权“制”权,似乎往往都更有效。到了今天,就更容易形成独断和腐败。
四、婚否
罗敷洋洋洒洒一番反击使官的话,把自己夫君夸得十分完美,但是从其过于“完美”的描述来看,却更有可能是不真实的。罗敷是一个中户人家的女子,聪明伶俐,明白“以官制官”是对付这类人最有效的途径。于是她虚构出其“夫”的“仕途”:从府小吏、朝大夫、侍中郎到地方一城之主,若是劳作人家的女儿,是断不能清楚这个官职升迁的顺序的,从全文看又不可能是富家女,所以应是中产人家的女子见闻过此类官职。她在反驳使官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对于未来夫君的盼望,这种十分完美、“乌托邦”式的人物在现实很难实现,但在年轻女子“秦罗敷”们身上却是一种对人生对未来的向往。
但罗敷对“完美”夫君的描述中流露出来的自豪感可以看出,中国人世代对于官吏的崇拜与官权的至高无上。无论是成千上万被压榨劳动力的农民,在官场上的小官小吏,还是冰清玉洁,聪明美丽的中户人家女儿秦罗敷,都避不过这对世俗的、批判着的官吏职位的向往,或者说是对赋予其之上的可以为所欲为的权力的渴望。
如果单纯像以往研究一般将罗敷定位成“被高度美化、理想化的下层劳动者”,我想也许有一些细节还是难以说服读者的:在文中可以见到,罗敷似乎与下层劳动者有了一道隔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真正的劳动者对罗敷只能远远地看着,并没有与她接触,都让开了在远处打量着这个“孤清”的美人,这又是与劳动者性质不符的——如果罗敷是劳动者美化后的代表,那至少应该也是与农家妇女田中欢笑,怎么文中却是她的到来像稀客,向仙人一样,让劳动者们都敬而远之呢?
所以我认为罗敷应是确有其人的,根据她对官职的熟悉也许还是个小官小吏人家的女兒,貌美,有教养,偶尔会到蚕桑场采桑,每次出现都精心打扮,这应是秦罗敷的原型所在,但这位原型还不够完美。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原型的罗敷是像第一解那样的“孤傲美人”,并不爱说话,劳作也是极其偶尔——所以每次出现才会使人如此着迷。后来随着民歌的传播,罗敷这一原型被赋予诸多优秀品质,来汇集下层劳动者的优点。
可以说,文中的“秦罗敷”跟原型已经不是同个人了,不过是借用了她的外在或家世背景罢了,她以一个中层的外壳,装载着下层人民的向往和优点。这其实是下层劳动者对于生活质量、经济能力提升的向往,是追求勇敢反抗官吏的欺压行为和自己对官位渴求的矛盾;秦罗敷的形象是汇集了下层劳动者的优点,反映了他们的部分愿望,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秦罗敷自始至终没有代表他们,而是他们的“乌托邦”的寄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