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党支部共建具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进的特点和优势,是高校深化履行自身职能和使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队伍素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实践途径。北京高校具有诸多优势,理应在开展党支部共建方面大有作为。为此,北京高校需要从明确指导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活动载体、确保经费支持、融入区域发展等方面着手开展党支部共建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北京高校 党支部共建 意义 模式
党的十七大指出:“基层党组织要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党支部共建正成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增长点和实践创新点,也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对挑战、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党支部共建已形成校内外共建两大类型和多种内容,并取得显著实效,党支部的活力进一步焕发,党员思想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党支部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和师生关系进一步改善。然而,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深入研究和系统指导还不够,制度保障和经费投入还不足等。构建符合时代发展新需要的高校党支部共建模式,成为许多北京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高校党支部共建模式的理论分析
1.概念解析
党支部共建是指不同基层党支部之间联手开展党建工作的特殊形式,有助于不同党组织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新的有机互联的组织系统,具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进的特点和优势。高校党支部共建,则是指高校基层党支部之间、高校与校外各种类型的基层党支部之间联手开展党建工作的形式。研究高校党支部共建模式,就是要全面梳理高校党支部共建的做法和经验,在千变万化的形式中找出其共性,总结归纳出可供推广的规律,以此规范高校党支部共建活动。
2.高校党支部共建的现实意义
一是深化履行高校自身职能和使命的迫切需要。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使命,党支部共建正是高校深化履行上述职能使命的重要途径。从人才培养来看,党支部共建能调动更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从科学研究来看,党支部共建能整合和优化资源,促进学科交叉和科研协作;从服务社会来看,党支部共建能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更好地与行业、社会对接,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从文化传承创新来看,党支部共建能够把中国优秀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等发扬光大,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播和创造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党支部共建是高校基层党组织面对转型社会的客观社会现实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基层组织的有力举措。高校党建工作的现行纵向组织管理模式,组织严密、纪律性强,对党员能起到很好的管理和教育效果,但也容易造成党员主体性不强、党内生活缺乏互动、党组织的服务性难以体现等问题。党支部共建有助于完善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使党支部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服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三是提升高校党员队伍素质的重要实践途径。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当今社会各要素不断融合,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相对于传统党支部活动而言,党支部共建更具有实践性、更能与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更贴近育人工作实际,因而成为许多高校党支部的选择。在共建活动中,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党员个体的特长得到发挥,党员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得以加强,党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也得以提升。因此,党支部共建成为提升党员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北京24所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73.0% 的被调查者认为党支部共建能“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员服务意识和能力”。
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模式的构建思考
客观上说,北京高校有着依托首都、资源丰富、人才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等优势,在党建方面又有北京市委教工委的统筹领导,在开展党支部共建模式探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引领全国高校开展党支部共建中理应大有作为。为此,北京高校需要总结经验,凝聚共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党支部共建模式的构建:
1.明确指导体系
一是指导思想。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大党建”理念;以切实履行好高校职能为核心,以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为落脚点,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以建立协调有序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保证,切实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党支部的工作活力。
二是基本原则。要坚持以下四项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坚持把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党支部共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大多数社会群众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注意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利益,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让社会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第二,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尊重和支持基层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为共建单位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途径,切实增强服务社会群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优势互补的原则。充分调动党支部共建的积极性,发挥高校党支部的理论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共同解决师生关心、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第四,促进发展原则。从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参与、推进高校和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
2.健全工作机制
适时研究制定《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工作指导意见》,调动北京高校党组织开展党支部共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以保障党支部共建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加强党支部书记培训,组织交流研讨,提高他们开展党支部共建工作的技能;定期组织党支部共建理论研究和评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不断丰富党支部共建理论体系,为高校党支部共建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3.创新活动载体
一是结对活动型——围绕特定主题,开展互动交流。结对活动型,就是共建双方围绕一定的主题结对开展党日活动。这是目前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这种载体往往适用于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企业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口党支部之间,可以包含支部建设、文化建设等内容。调查显示,有72.1%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适合的共建途径。其重点在于议定好特定主题,安排好活动方式;其特点在于实践性强,主题设置灵活,方便不同党支部之间根据需要开展共建活动,党员之间可以充分地互动交流,经费比较容易得到保证等,对于不同党支部之间学习交流、增进感情很有帮助。
二是行业互助型——结合行业需求,互通信息有无。行业互助型,就是共建双方从适应新形势下行业发展和党支部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以专业为纽带,以行业为平台,开展互助共建活动,为专业建设、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共生条件。这种模式往往适用于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包含人才培养、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等内容。例如,北京印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与西藏新华印刷厂开展“共建新雪域,共话新发展”的党支部共建活动,举办新华印刷厂印刷技能人才培训班,既有助于该支部开展服务性党支部建设,也显著地提升了该校行业影响力。这种载体特点在于共建双方的工作接触面广,便于共享行业资源,互通信息有无,对于企业发展和高校自身建设很有帮助,在今后社会经济发展中将大有作为。
三是项目合作型——开展项目合作,实现强强联手。项目合作型,就是共建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开展项目合作,旨在促进科研交流和资源共享,拓展科技服务空间,促进重点产业技术进步。这种同行业互助型模式总体类似,但在共建主体的具体机构方面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产学结合,后者侧重于学研结合。这种模式往往适用于高校与企业。其主要特点在于专业背景类似,预期成效明显,工作相通性和可持续性强,双方参与的积极性高,对于具体项目的推动大有助益;采取这种方式,双方的投入和收益容易核算,能够达成互利共赢的效果。
四是基地共建型——搭建基地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基地共建型,就是共建双方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的,对双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设育人实践基地。通过共建,双方都把对方的优势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形成“1 1>2”的效果。这种载体往往适用于高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之间,可以包含支部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内容。调查显示,有64.2%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适合的共建途径。其特点在于稳定性高,便于共建活动持续开展;理论和实践高度整合,实践居于主导地位;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协议、制定计划、建立领导小组等方式将共建活动制度化、长效化。
五是研讨观摩型——关注典型示范,力求多点开花。研讨观摩型,就是共建双方在共建问题上注重走内涵化发展的道路,在共建过程中,突出一个“实”字,凸显“典型示范”,从而形成“一方实践多方研讨”“一方开花多方齐放”“同伴互助”的良好局面以及互学互帮的浓厚氛围。这种载体往往适用于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乡镇之间,可以包含支部建设、文化建设等内容。在此种模式下,可以进行活动、资源、人员及党建信息等方面的共享,有利于双方或多方相互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党建工作理念及创新性的做法。其主要特点在于灵活性强,不受时间、空间、经费、人员的限制,有利于提升双方的党建工作水平。
六是智力支持型——通过你中有我,促进人员历练。智力支持型,就是共建双方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派或互派工作人员进入对方单位进行知识传授、经验交流,帮助对方解决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或学习对方先进理念和经验,有时也称为“引智工程”“挂职锻炼”,这是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方式。这种载体往往适用于高校与行业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可以包含支部建设、人才培养、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内容。其主要特点在于教育性强,人员的交流为共建党支部之间搭建了桥梁,有利于后续共建活动的开展。当然,采取这种方式必须与高校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协调起来进行。
七是公益服务型——牵手奉献爱心,共树文明风尚。公益服务型,就是共建中的某一方通过为另一方或以另一方为平台提供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活动,增进双方感情和情谊。这种载体是在服务中献爱心,在志愿活动中学知识,往往适用于高校与所在区县、乡镇之间,可以包含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内容。与智力支持型不同的是,此种共建类型既能使对方得到便利和实惠,感受爱心和尊敬,也有助于高校党员在献爱心活动中长本领、展才华、树风尚,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如高校学生党支部与社区敬老院共建。此种载体,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和促进共建双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建设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八是联系基层型——倡导“走转改”,服务面对面。联系基层型,就是工作上具有隶属关系的上级部门党支部与下级部门党支部之间开展共建,主要是高校机关、后勤、教辅部门党支部与基层教学单位党支部、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后勤部门党支部与机关教辅部门党支部开展共建,以及教师党支部之间的共建。前面所说的几种载体往往适用于校外,而这一载体通常适用于校内,可以包含支部建设、文化建设等内容,既有助于高校上级部门了解、体恤基层情况,也有助于基层师生更好地感受上级关怀,接受职能部门的工作指导,这对于高校机关部门党支部改进领导方式、工作方式,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很有帮助。
4.确保经费支持
高校党支部共建,离不开经费的支撑和保障。为此,一方面需要市委教育工委等主管部门针对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的需求,适度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将重点的党支部共建项目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实现专款专用,以保证党支部共建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党委在总经费预算中将党支部共建列入专项经费预算,完善党支部共建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以满足党支部共建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此外,高校基层单位也要开动脑筋,利用自身资源,拓宽经费渠道,提高自主筹费能力。同时,高校还需完善共建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做好共建经费的统筹管理与监督,避免经费变相流失。
5.融入区域发展
截至“十一五”末期,北京地区已经初步形成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几大区域性支柱产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进一步提出,要“以更高的标准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北京高校人才荟萃,学术资源和科研成果丰富,如不加以实践生产领域转化,就可能被束之高阁而无人问津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北京高校理应结合《规划》要求,通过党支部共建纽带融入区域发展中,促进北京高校进一步加强与北京市、行业界的互动往来与应用合作,将高校现有的资源优势和科研能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为北京“十二五”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改革发展服务。
在此基础上,上级主管部门也可结合相关精神和《规划》要求设定主题、统筹部署、分类指导,引领高校定期开展相关主题性党支部共建活动,打造共建工作融入区域发展的“快车道”和“大舞台”,从而形成上下互动、多方联动、全面推动的良好局面,共同促进支部共建工作融入区域发展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高校党支部共建作为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形式,在促进党建资源共享、推进基层党建和整体事业发展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也将是今后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理论增长点和实践创新点。北京高校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党支部共建模式,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领导下,推动党支部共建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在促进自身发展、服务“三个北京”建设、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模式研究》课题组)
[责任编辑:李艺英]
关键词:北京高校 党支部共建 意义 模式
党的十七大指出:“基层党组织要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党支部共建正成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增长点和实践创新点,也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对挑战、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党支部共建已形成校内外共建两大类型和多种内容,并取得显著实效,党支部的活力进一步焕发,党员思想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党支部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和师生关系进一步改善。然而,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深入研究和系统指导还不够,制度保障和经费投入还不足等。构建符合时代发展新需要的高校党支部共建模式,成为许多北京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高校党支部共建模式的理论分析
1.概念解析
党支部共建是指不同基层党支部之间联手开展党建工作的特殊形式,有助于不同党组织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新的有机互联的组织系统,具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进的特点和优势。高校党支部共建,则是指高校基层党支部之间、高校与校外各种类型的基层党支部之间联手开展党建工作的形式。研究高校党支部共建模式,就是要全面梳理高校党支部共建的做法和经验,在千变万化的形式中找出其共性,总结归纳出可供推广的规律,以此规范高校党支部共建活动。
2.高校党支部共建的现实意义
一是深化履行高校自身职能和使命的迫切需要。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使命,党支部共建正是高校深化履行上述职能使命的重要途径。从人才培养来看,党支部共建能调动更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从科学研究来看,党支部共建能整合和优化资源,促进学科交叉和科研协作;从服务社会来看,党支部共建能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更好地与行业、社会对接,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从文化传承创新来看,党支部共建能够把中国优秀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等发扬光大,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播和创造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党支部共建是高校基层党组织面对转型社会的客观社会现实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基层组织的有力举措。高校党建工作的现行纵向组织管理模式,组织严密、纪律性强,对党员能起到很好的管理和教育效果,但也容易造成党员主体性不强、党内生活缺乏互动、党组织的服务性难以体现等问题。党支部共建有助于完善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使党支部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服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三是提升高校党员队伍素质的重要实践途径。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当今社会各要素不断融合,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相对于传统党支部活动而言,党支部共建更具有实践性、更能与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更贴近育人工作实际,因而成为许多高校党支部的选择。在共建活动中,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党员个体的特长得到发挥,党员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得以加强,党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也得以提升。因此,党支部共建成为提升党员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北京24所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73.0% 的被调查者认为党支部共建能“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员服务意识和能力”。
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模式的构建思考
客观上说,北京高校有着依托首都、资源丰富、人才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等优势,在党建方面又有北京市委教工委的统筹领导,在开展党支部共建模式探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引领全国高校开展党支部共建中理应大有作为。为此,北京高校需要总结经验,凝聚共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党支部共建模式的构建:
1.明确指导体系
一是指导思想。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大党建”理念;以切实履行好高校职能为核心,以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为落脚点,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以建立协调有序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保证,切实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党支部的工作活力。
二是基本原则。要坚持以下四项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坚持把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党支部共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大多数社会群众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注意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利益,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让社会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第二,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尊重和支持基层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为共建单位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途径,切实增强服务社会群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优势互补的原则。充分调动党支部共建的积极性,发挥高校党支部的理论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共同解决师生关心、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第四,促进发展原则。从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参与、推进高校和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
2.健全工作机制
适时研究制定《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工作指导意见》,调动北京高校党组织开展党支部共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以保障党支部共建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加强党支部书记培训,组织交流研讨,提高他们开展党支部共建工作的技能;定期组织党支部共建理论研究和评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不断丰富党支部共建理论体系,为高校党支部共建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3.创新活动载体
一是结对活动型——围绕特定主题,开展互动交流。结对活动型,就是共建双方围绕一定的主题结对开展党日活动。这是目前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这种载体往往适用于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企业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口党支部之间,可以包含支部建设、文化建设等内容。调查显示,有72.1%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适合的共建途径。其重点在于议定好特定主题,安排好活动方式;其特点在于实践性强,主题设置灵活,方便不同党支部之间根据需要开展共建活动,党员之间可以充分地互动交流,经费比较容易得到保证等,对于不同党支部之间学习交流、增进感情很有帮助。
二是行业互助型——结合行业需求,互通信息有无。行业互助型,就是共建双方从适应新形势下行业发展和党支部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以专业为纽带,以行业为平台,开展互助共建活动,为专业建设、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共生条件。这种模式往往适用于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包含人才培养、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等内容。例如,北京印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与西藏新华印刷厂开展“共建新雪域,共话新发展”的党支部共建活动,举办新华印刷厂印刷技能人才培训班,既有助于该支部开展服务性党支部建设,也显著地提升了该校行业影响力。这种载体特点在于共建双方的工作接触面广,便于共享行业资源,互通信息有无,对于企业发展和高校自身建设很有帮助,在今后社会经济发展中将大有作为。
三是项目合作型——开展项目合作,实现强强联手。项目合作型,就是共建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开展项目合作,旨在促进科研交流和资源共享,拓展科技服务空间,促进重点产业技术进步。这种同行业互助型模式总体类似,但在共建主体的具体机构方面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产学结合,后者侧重于学研结合。这种模式往往适用于高校与企业。其主要特点在于专业背景类似,预期成效明显,工作相通性和可持续性强,双方参与的积极性高,对于具体项目的推动大有助益;采取这种方式,双方的投入和收益容易核算,能够达成互利共赢的效果。
四是基地共建型——搭建基地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基地共建型,就是共建双方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的,对双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设育人实践基地。通过共建,双方都把对方的优势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形成“1 1>2”的效果。这种载体往往适用于高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之间,可以包含支部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内容。调查显示,有64.2%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适合的共建途径。其特点在于稳定性高,便于共建活动持续开展;理论和实践高度整合,实践居于主导地位;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协议、制定计划、建立领导小组等方式将共建活动制度化、长效化。
五是研讨观摩型——关注典型示范,力求多点开花。研讨观摩型,就是共建双方在共建问题上注重走内涵化发展的道路,在共建过程中,突出一个“实”字,凸显“典型示范”,从而形成“一方实践多方研讨”“一方开花多方齐放”“同伴互助”的良好局面以及互学互帮的浓厚氛围。这种载体往往适用于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乡镇之间,可以包含支部建设、文化建设等内容。在此种模式下,可以进行活动、资源、人员及党建信息等方面的共享,有利于双方或多方相互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党建工作理念及创新性的做法。其主要特点在于灵活性强,不受时间、空间、经费、人员的限制,有利于提升双方的党建工作水平。
六是智力支持型——通过你中有我,促进人员历练。智力支持型,就是共建双方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派或互派工作人员进入对方单位进行知识传授、经验交流,帮助对方解决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或学习对方先进理念和经验,有时也称为“引智工程”“挂职锻炼”,这是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方式。这种载体往往适用于高校与行业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可以包含支部建设、人才培养、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内容。其主要特点在于教育性强,人员的交流为共建党支部之间搭建了桥梁,有利于后续共建活动的开展。当然,采取这种方式必须与高校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协调起来进行。
七是公益服务型——牵手奉献爱心,共树文明风尚。公益服务型,就是共建中的某一方通过为另一方或以另一方为平台提供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活动,增进双方感情和情谊。这种载体是在服务中献爱心,在志愿活动中学知识,往往适用于高校与所在区县、乡镇之间,可以包含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内容。与智力支持型不同的是,此种共建类型既能使对方得到便利和实惠,感受爱心和尊敬,也有助于高校党员在献爱心活动中长本领、展才华、树风尚,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如高校学生党支部与社区敬老院共建。此种载体,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和促进共建双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建设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八是联系基层型——倡导“走转改”,服务面对面。联系基层型,就是工作上具有隶属关系的上级部门党支部与下级部门党支部之间开展共建,主要是高校机关、后勤、教辅部门党支部与基层教学单位党支部、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后勤部门党支部与机关教辅部门党支部开展共建,以及教师党支部之间的共建。前面所说的几种载体往往适用于校外,而这一载体通常适用于校内,可以包含支部建设、文化建设等内容,既有助于高校上级部门了解、体恤基层情况,也有助于基层师生更好地感受上级关怀,接受职能部门的工作指导,这对于高校机关部门党支部改进领导方式、工作方式,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很有帮助。
4.确保经费支持
高校党支部共建,离不开经费的支撑和保障。为此,一方面需要市委教育工委等主管部门针对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的需求,适度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将重点的党支部共建项目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实现专款专用,以保证党支部共建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党委在总经费预算中将党支部共建列入专项经费预算,完善党支部共建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以满足党支部共建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此外,高校基层单位也要开动脑筋,利用自身资源,拓宽经费渠道,提高自主筹费能力。同时,高校还需完善共建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做好共建经费的统筹管理与监督,避免经费变相流失。
5.融入区域发展
截至“十一五”末期,北京地区已经初步形成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几大区域性支柱产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进一步提出,要“以更高的标准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北京高校人才荟萃,学术资源和科研成果丰富,如不加以实践生产领域转化,就可能被束之高阁而无人问津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北京高校理应结合《规划》要求,通过党支部共建纽带融入区域发展中,促进北京高校进一步加强与北京市、行业界的互动往来与应用合作,将高校现有的资源优势和科研能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为北京“十二五”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改革发展服务。
在此基础上,上级主管部门也可结合相关精神和《规划》要求设定主题、统筹部署、分类指导,引领高校定期开展相关主题性党支部共建活动,打造共建工作融入区域发展的“快车道”和“大舞台”,从而形成上下互动、多方联动、全面推动的良好局面,共同促进支部共建工作融入区域发展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高校党支部共建作为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形式,在促进党建资源共享、推进基层党建和整体事业发展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也将是今后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理论增长点和实践创新点。北京高校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党支部共建模式,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领导下,推动党支部共建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在促进自身发展、服务“三个北京”建设、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模式研究》课题组)
[责任编辑:李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