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文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为了摆脱小学作文教学困境,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我谈谈看法。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1.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沟通师生情感。转变、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是推动作文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和支撑点。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教师必须摈弃传统的“以文治人”的旧观念,将写作教学的着眼点由“文”转到“人”,发挥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放开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自由讨论,促使其自我感悟,发散思维。
2.挖掘教材趣味因子,诱发写作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推动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挥语文学科的教材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以多种形式引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有兴趣就有写作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作文的潜力。只有当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欲望一旦产生,思维的潮水便会汹涌奔出。应该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作文教学氛围,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是消除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害怕作文情绪的基础。
二、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写作素材
小学生怕写作文及作文中常常出现“假”、“空”、“抄”、“改”的现象,其最突出的原因就是觉得没东西可写。为此,应通过开展各种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
1.开展活动摆素材。小学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所写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熟悉的,但很多时候学生对原来很熟悉的生活却感到没什么可写,或者无从下手。教师应该在课前选择各种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引导观察、加强指导,有意启迪学生解决写作素材这一“老大难”问题。
2.留心生活挖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事事都在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决定了写作材料的丰富性,如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常做“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
3.敞开记忆追素材。儿童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儿童的活动是有滋有味的,美好纯真的童年、快乐有趣的生活总会勾起学生难忘的回忆和无穷的遐思。有厚积就有薄发,但对于思想还很幼稚的小学生来说,关键要靠教师启发和引导,从记忆中提取最有价值的生活素材为我所用。小学生初学写作,只有对粗糙散乱的生活材料经过自己大脑不断地储存、加工、筛选、整理,锤炼思维,才能逐步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敞开记忆,像过电影似的从过去的岁月里追寻素材,把握素材,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记忆中追寻素材,积累生活感悟。
4.多读多听借素材。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指导学生写作必须与阅读相结合。要积极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知识层面,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小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的接触面都较狭窄,如果把学生的阅读范围仅局限于语文课本之中,那么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是相当不利的。小学生不多读,不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平时无积累,何以作文?要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多读好书。班级里的“小小图书角”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平台。学生可以全班传阅,共享资源宝库。另有“读书写报栏”,及时更换报刊文章、抄写学生习作、张贴生活图片、提供时事新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班里每月订阅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和学生天地,部分家境较好的学生也可自行订阅,供大家传阅。班主任要从为学生发展出发,调节时间,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扩大阅读。同时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的优质资源,想方设法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三、改革训练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小学作文训练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传统的程序化、封闭式、单一性的作文训练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桎梏学生的思维,压抑学生的个性,写作水平难以提高。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努力在以下几方面深入探索,扎实实践,有所作为:
1.变单纯“写”的训练为“听说读写”一体化训练。作文能力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因此,作文教学不是单纯“写”的能力,而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综合产品。听,可锻炼思维,提高辨析力,获取写的第一手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写作”;说和写更密不可分,先说后写是一个整理思想、疏通思路的过程,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教师在作文训练中千万不要忽视听、说、读的训练.
2.变单纯的语言表达训练为观察、思维训练并重的同步训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但光有观察还不行,观察得到的材料,还须通过头脑加工,加以分析整理,其间就有一个思维的过程,确定中心,谋篇布局,最后才能写成文章。语文教师要敏锐地抓住思维科学的新发现,将其用于作文教学。一方面要利用思维活动选择作文材料,另一方面要利用思维活动组织材料,这样才能做到文能达意,富有文饰,作文显得有条理。
3.变训练量。在落实当前“减负”的大前提下,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同时,适当加大小学生的习作训练量很有必要。鼓励学生主动作文和写日记的习惯。光靠每学期教材所规定的几堂作文训练课,远远不能达到反复历练形成作文能力的现代教学要求。因此,从培养学生试着写随笔、记日记、写读书心得开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譬如当发现不少学生喜欢养花种树、饲养一些小动物时,在作文训练时应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及和小动物友好相处的点滴体会用笔记录下来,这样一篇篇充满童趣、饱含生活气息的日记便油然而生。
4.变教学手段。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于作文训练,既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例如用触控式一体机播放图片、漫画,让学生观察,可写说明文字;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片,看电影、电视,可写观后感、影评;或一边放事先录制好的乐曲,一边看投影图片,可让学生即兴创作,想象成文。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项目来源: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3年度规划立项课题《利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系列成果之一(编号:GS[2013]GHB0119)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1.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沟通师生情感。转变、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是推动作文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和支撑点。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教师必须摈弃传统的“以文治人”的旧观念,将写作教学的着眼点由“文”转到“人”,发挥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放开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自由讨论,促使其自我感悟,发散思维。
2.挖掘教材趣味因子,诱发写作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推动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挥语文学科的教材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以多种形式引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有兴趣就有写作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作文的潜力。只有当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欲望一旦产生,思维的潮水便会汹涌奔出。应该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作文教学氛围,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是消除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害怕作文情绪的基础。
二、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写作素材
小学生怕写作文及作文中常常出现“假”、“空”、“抄”、“改”的现象,其最突出的原因就是觉得没东西可写。为此,应通过开展各种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
1.开展活动摆素材。小学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所写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熟悉的,但很多时候学生对原来很熟悉的生活却感到没什么可写,或者无从下手。教师应该在课前选择各种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引导观察、加强指导,有意启迪学生解决写作素材这一“老大难”问题。
2.留心生活挖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事事都在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决定了写作材料的丰富性,如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常做“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
3.敞开记忆追素材。儿童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儿童的活动是有滋有味的,美好纯真的童年、快乐有趣的生活总会勾起学生难忘的回忆和无穷的遐思。有厚积就有薄发,但对于思想还很幼稚的小学生来说,关键要靠教师启发和引导,从记忆中提取最有价值的生活素材为我所用。小学生初学写作,只有对粗糙散乱的生活材料经过自己大脑不断地储存、加工、筛选、整理,锤炼思维,才能逐步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敞开记忆,像过电影似的从过去的岁月里追寻素材,把握素材,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记忆中追寻素材,积累生活感悟。
4.多读多听借素材。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指导学生写作必须与阅读相结合。要积极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知识层面,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小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的接触面都较狭窄,如果把学生的阅读范围仅局限于语文课本之中,那么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是相当不利的。小学生不多读,不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平时无积累,何以作文?要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多读好书。班级里的“小小图书角”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平台。学生可以全班传阅,共享资源宝库。另有“读书写报栏”,及时更换报刊文章、抄写学生习作、张贴生活图片、提供时事新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班里每月订阅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和学生天地,部分家境较好的学生也可自行订阅,供大家传阅。班主任要从为学生发展出发,调节时间,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扩大阅读。同时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的优质资源,想方设法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三、改革训练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小学作文训练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传统的程序化、封闭式、单一性的作文训练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桎梏学生的思维,压抑学生的个性,写作水平难以提高。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努力在以下几方面深入探索,扎实实践,有所作为:
1.变单纯“写”的训练为“听说读写”一体化训练。作文能力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因此,作文教学不是单纯“写”的能力,而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综合产品。听,可锻炼思维,提高辨析力,获取写的第一手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写作”;说和写更密不可分,先说后写是一个整理思想、疏通思路的过程,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教师在作文训练中千万不要忽视听、说、读的训练.
2.变单纯的语言表达训练为观察、思维训练并重的同步训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但光有观察还不行,观察得到的材料,还须通过头脑加工,加以分析整理,其间就有一个思维的过程,确定中心,谋篇布局,最后才能写成文章。语文教师要敏锐地抓住思维科学的新发现,将其用于作文教学。一方面要利用思维活动选择作文材料,另一方面要利用思维活动组织材料,这样才能做到文能达意,富有文饰,作文显得有条理。
3.变训练量。在落实当前“减负”的大前提下,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同时,适当加大小学生的习作训练量很有必要。鼓励学生主动作文和写日记的习惯。光靠每学期教材所规定的几堂作文训练课,远远不能达到反复历练形成作文能力的现代教学要求。因此,从培养学生试着写随笔、记日记、写读书心得开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譬如当发现不少学生喜欢养花种树、饲养一些小动物时,在作文训练时应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及和小动物友好相处的点滴体会用笔记录下来,这样一篇篇充满童趣、饱含生活气息的日记便油然而生。
4.变教学手段。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于作文训练,既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例如用触控式一体机播放图片、漫画,让学生观察,可写说明文字;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片,看电影、电视,可写观后感、影评;或一边放事先录制好的乐曲,一边看投影图片,可让学生即兴创作,想象成文。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项目来源: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3年度规划立项课题《利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系列成果之一(编号:GS[2013]GHB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