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内蒙古根据自身的语言文字传统,基于当前双语教学实践,大力推行“蒙—汉—外”双语教学模式。笔者就双语教学选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双语教学模式;“蒙—汉—外”双语教学;问题与发展思路
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既受少数民族居住与分布特点的制约,又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影响,更摆脱不了现行教育体制中双语教育系统完备性的限制。在选择双语教学模式时,要基于本民族的双语教育实践,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实践中的双语教学模式。
一、内蒙古双语教学模式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在内蒙古的双语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的完备的双语教学体系。因此,内蒙古在选择双语教学模式时,往往选择以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一类模式。内蒙古从90年代中期变开始了“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实验,至今已有数年,在推行“蒙—汉—外”双语教学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蒙语授课的学生升入区外重点大学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地方经济支持“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后劲不足
我国少数民族多处于边远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与沿海地区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地方经济对民族教育的投入不足。同时,民族双语教学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所需教育资源更多,所以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一直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语言的学习,包括听、说、读、写4个方面,在内蒙古,由于大部分地区缺乏汉语交流和外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因此要提高蒙古族学生的汉语和外语水平,就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在推行“蒙—汉—外”双语教学地区,教学中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未能相应配套,致使“蒙—汉—外”双语教学成了“耗时长、见效慢”的“软肋”,成为民族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
2.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内蒙古地区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主要表现为整个队伍数量够甚至超编与结构性缺失的矛盾,也就是说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补充不进来,而一部分由于双语教学改革而不能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急需转岗或再培训。
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历和职称结构偏低、年龄结构偏高等方面。除此之外,蒙语授课中小学仍有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生,相当一部分教师“合格学历"都不是原始学历,而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后续取得的,这些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3.关于开设“蒙—汉—外”双语教学起始年级的争议
内蒙古自治区蒙族学校学习本民族语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无任何争议。但是,从小学还是初中何时开始学习汉语和外语,至今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是,如果开设汉语和外语太早,将对学生学习母语造成冲击;如果开设太晚,民族学生学习语言负担过重,学生终究会因学习效果不好而放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三语”开始情况如下:小学1—3年级开设汉语文;开设英语课的时间,一部分学校从小学3年级开始,一部分从初一开始。
4.社会实践方面带来的影响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蒙—汉—外”双语教学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仅有呼市和东部区的赤峰、通辽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于是,受地域文化和传统的影响,有些家长开始质疑汉语和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随然有很多民族语授课的专家和学者们没有学过汉语和外语,但也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发展“蒙—汉—外”双语教学的思路
1.合理分配汉语和外语的开启时间
根据国外学者们的分类,双语现象可以分为接触型双语和非接触型双语,接触型双语现象是在两个民族共同的生活条件下产生的,第二语言环境较好,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形成,蒙汉双语就是属于接触型双语现象;经过专门学习而掌握一种外国语是非接触型双语,由于缺乏外语语言环境,掌握非接触型双语,相对而言难度大,蒙外双语就是属于非接触型双语现象。因此,在确定汉语、外语学习的起始时间排序问题时,一般来说,三语学习起始时间按蒙语→外语→汉语这种顺序安排为宜。
2.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队伍管理。研究制定幼儿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城乡中小学统一编制标准政策。全面实施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做好教职工岗位设置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继续实施和开展“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牧区教育工作活动。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严格执行校长队伍选任、考核、退休等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化建设。
(2)切实提高培训质量。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认真落实好年度培训任务。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民族中小学切实加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进一步增强教学能力。高等学校以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培养重点,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3)稳妥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前期改革成果,指导各地切实做好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工作。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3.加强设备、环境建设
鉴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双语、三语课程多,任务重,一些地区的学习条件差,按照民族教育“优先、重点”的原则,根据现代语言学习教学策略,优先给蒙语授课学生配备汉语和英语教辅设备。
4.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外语教学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跨文化的人文性,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所关注的焦点。因此,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养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
关键词:双语教学模式;“蒙—汉—外”双语教学;问题与发展思路
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既受少数民族居住与分布特点的制约,又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影响,更摆脱不了现行教育体制中双语教育系统完备性的限制。在选择双语教学模式时,要基于本民族的双语教育实践,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实践中的双语教学模式。
一、内蒙古双语教学模式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在内蒙古的双语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的完备的双语教学体系。因此,内蒙古在选择双语教学模式时,往往选择以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一类模式。内蒙古从90年代中期变开始了“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实验,至今已有数年,在推行“蒙—汉—外”双语教学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蒙语授课的学生升入区外重点大学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地方经济支持“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后劲不足
我国少数民族多处于边远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与沿海地区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地方经济对民族教育的投入不足。同时,民族双语教学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所需教育资源更多,所以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一直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语言的学习,包括听、说、读、写4个方面,在内蒙古,由于大部分地区缺乏汉语交流和外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因此要提高蒙古族学生的汉语和外语水平,就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在推行“蒙—汉—外”双语教学地区,教学中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未能相应配套,致使“蒙—汉—外”双语教学成了“耗时长、见效慢”的“软肋”,成为民族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
2.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内蒙古地区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主要表现为整个队伍数量够甚至超编与结构性缺失的矛盾,也就是说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补充不进来,而一部分由于双语教学改革而不能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急需转岗或再培训。
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历和职称结构偏低、年龄结构偏高等方面。除此之外,蒙语授课中小学仍有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生,相当一部分教师“合格学历"都不是原始学历,而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后续取得的,这些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3.关于开设“蒙—汉—外”双语教学起始年级的争议
内蒙古自治区蒙族学校学习本民族语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无任何争议。但是,从小学还是初中何时开始学习汉语和外语,至今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是,如果开设汉语和外语太早,将对学生学习母语造成冲击;如果开设太晚,民族学生学习语言负担过重,学生终究会因学习效果不好而放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三语”开始情况如下:小学1—3年级开设汉语文;开设英语课的时间,一部分学校从小学3年级开始,一部分从初一开始。
4.社会实践方面带来的影响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蒙—汉—外”双语教学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仅有呼市和东部区的赤峰、通辽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于是,受地域文化和传统的影响,有些家长开始质疑汉语和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随然有很多民族语授课的专家和学者们没有学过汉语和外语,但也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发展“蒙—汉—外”双语教学的思路
1.合理分配汉语和外语的开启时间
根据国外学者们的分类,双语现象可以分为接触型双语和非接触型双语,接触型双语现象是在两个民族共同的生活条件下产生的,第二语言环境较好,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形成,蒙汉双语就是属于接触型双语现象;经过专门学习而掌握一种外国语是非接触型双语,由于缺乏外语语言环境,掌握非接触型双语,相对而言难度大,蒙外双语就是属于非接触型双语现象。因此,在确定汉语、外语学习的起始时间排序问题时,一般来说,三语学习起始时间按蒙语→外语→汉语这种顺序安排为宜。
2.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队伍管理。研究制定幼儿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城乡中小学统一编制标准政策。全面实施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做好教职工岗位设置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继续实施和开展“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牧区教育工作活动。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严格执行校长队伍选任、考核、退休等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化建设。
(2)切实提高培训质量。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认真落实好年度培训任务。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民族中小学切实加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进一步增强教学能力。高等学校以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培养重点,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3)稳妥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前期改革成果,指导各地切实做好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工作。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3.加强设备、环境建设
鉴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双语、三语课程多,任务重,一些地区的学习条件差,按照民族教育“优先、重点”的原则,根据现代语言学习教学策略,优先给蒙语授课学生配备汉语和英语教辅设备。
4.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外语教学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跨文化的人文性,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所关注的焦点。因此,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养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