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课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10月第1版)是一篇具有科学理性和文化精神相统一的典范文章,它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文化内涵、文化背景、文化演进进行教育的优秀范文,它完全符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和目标。
《数学与文化》一文从确定性、简单性、深刻性、抽象性和自我完善性等方面论述了数学性质和特点,又从数学与文化思想、思维理性、创新精神诸方面论述了与其关系及作用。
深切研读,重点感悟。“数学是一株参天大树,它向天空伸出自己的枝叶,吸收阳光。它不断扩展自己的领地,在它的树干上有越来越多的鸟巢,它为越来越多的学科提供支持,也从越来越多的学科中吸取营养。它又把自己的根伸向越来越深的理性思维的土地中,使它越来越牢固地站立。”要求学生们对此段话进行真切感受、深刻领悟、类比推理来演绎出一颗中国传统文化大树,旨在具体、全面、简洁地诠释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了让学生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消化继承到综合创新,提供《论语》《老子》《礼记》等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材料,重点感悟近代学者江希张在《道德经白话解说》中的一幅图,这幅图将德、仁、义、礼、智、信标在一棵树的根、干、枝、茎、花、果上,最后用一个“道”字来综论。由此看出,这幅图给我们勾画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棵参天大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领悟来写一篇《树的启示》的文章,来表达出自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究。为了具体指导学生写作,本人拟写了一篇“下水”文,让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推理演绎、综合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的目的。
树的启示
树是一种十分寻常的植物。有婆娑摇曳的柳树,有笔直挺立的杨树,有青翠参天的松树,有叶绿花红的桃树等等。种类繁杂、形态各异,给人启迪暗示颇多,更让人遐思悠想。
一棵树犹如人生,树干似身躯,树冠似头颅,树叶似头发,汁液似血液,树皮似尊严,树根似先祖。幼苗如童年,茂盛如中年,苍古如老年。然而,或将一棵树的枯荣譬喻为悲凉和壮丽的人生,或将饱经沧桑的古树直接看成一个民族有生命的化石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标本。睹物演说,映衬折射;感慨惊叹,义丰理湛;苦思冥想,顿悟彻醒。
常言说,春华秋实。华者,花也。盛花奇艳,蝶飞蜂舞,精英毕集,清馨醉人。花,宛如智。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要言之,智就是不迷惑。具体地讲,就是事无碍,理无碍,事理无碍。
“秋实”就是金秋的丰硕果实。“实”犹如信和诚。言而无信,非为人也。古人讲“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乃至理精言。“信”与“诚”可通用可连用,就语境而释其义。“信”是会意字,人言之义;“诚”是形声字,言形成声,形为意蕴,可见二字有其共同之义。简言之,诚者,一心不二;信者,信心不逆。
花和果实是离不开枝茎的。枝繁叶则茂;反之,枝枯叶萎。枝和茎各有其用,各尽其义,互不替代,当然也不能厚此非彼。枝似义,茎似礼。《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唐玄宗说:“利物为义。”《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义利。”所以,我国古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就是“舍生取义”。礼仪之邦,焉有不明之理。如果不学札、懂礼、行礼,就难以立身处世,更有愧于天地。真如荀子所说的“非礼是无法也”。故此,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春华秋实怎离枝繁叶茂呢?由此而推,枝和茎依附于树干,而树干犹如身躯,支撑着参天大树。能否经受住狂风暴雨的洗礼,主要取决于它。常言说树大招风,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树干是什么呢?它宛如仁。何谓仁,仁者爱人。司马迁说:“仁者爱万物。”(《史记·赵世家》)在《大学》中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处世,必依于仁;怜贫恤孤,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为仁不忧。
有一条成语叫根深叶茂。在此舍“叶茂”,而取“根探”。近代学者江希张说:“深培其根,坚固其柢。”其实“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固“根底”的本源。故此,根者,相当于德。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卑;是谓玄德。”明德启后,友爱和睦;润身修性,孝悌慈忠;亲民至善,德立万世。
当然,树的生长是诸多因素和条件的整合作用,它浑然一体,惟恍惟惚,强名之为“道”吧!“道”为何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或生或灭,或隐或显,或增或减,道都在运行其里,须臾不离也。
蓦然间,自然的一棵树,使我顿悟到:它是一颗古老而常青的人文之树——信、智、礼、义、仁、德、道。
由《教学与文化》一课学习,到《树的启示》“下水”文示范,让学生们说说在语文中怎样培养和提高感受领悟、推理演绎、融会贯通、综合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呢?
先让学生们对《树的启示》一文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这篇“下水”文,内容丰富,材料翔实,观点鲜明,义理精要,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脉络清晰,形象直观。有的学生认为这篇“下水”文用简练的线条,清晰地勾画出了一棵我国传统文化的参天大树,它对我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呈现出了一个典型的示例。学生们一直认为从前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深深感到十分玄妙,甚有望之却步之感。今天通过对《数学与文化》一篇课文的学习,再到教师“下水”文的讨论,我们认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难,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积累、长于表达,就能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与文化》一文从确定性、简单性、深刻性、抽象性和自我完善性等方面论述了数学性质和特点,又从数学与文化思想、思维理性、创新精神诸方面论述了与其关系及作用。
深切研读,重点感悟。“数学是一株参天大树,它向天空伸出自己的枝叶,吸收阳光。它不断扩展自己的领地,在它的树干上有越来越多的鸟巢,它为越来越多的学科提供支持,也从越来越多的学科中吸取营养。它又把自己的根伸向越来越深的理性思维的土地中,使它越来越牢固地站立。”要求学生们对此段话进行真切感受、深刻领悟、类比推理来演绎出一颗中国传统文化大树,旨在具体、全面、简洁地诠释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了让学生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消化继承到综合创新,提供《论语》《老子》《礼记》等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材料,重点感悟近代学者江希张在《道德经白话解说》中的一幅图,这幅图将德、仁、义、礼、智、信标在一棵树的根、干、枝、茎、花、果上,最后用一个“道”字来综论。由此看出,这幅图给我们勾画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棵参天大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领悟来写一篇《树的启示》的文章,来表达出自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究。为了具体指导学生写作,本人拟写了一篇“下水”文,让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推理演绎、综合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的目的。
树的启示
树是一种十分寻常的植物。有婆娑摇曳的柳树,有笔直挺立的杨树,有青翠参天的松树,有叶绿花红的桃树等等。种类繁杂、形态各异,给人启迪暗示颇多,更让人遐思悠想。
一棵树犹如人生,树干似身躯,树冠似头颅,树叶似头发,汁液似血液,树皮似尊严,树根似先祖。幼苗如童年,茂盛如中年,苍古如老年。然而,或将一棵树的枯荣譬喻为悲凉和壮丽的人生,或将饱经沧桑的古树直接看成一个民族有生命的化石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标本。睹物演说,映衬折射;感慨惊叹,义丰理湛;苦思冥想,顿悟彻醒。
常言说,春华秋实。华者,花也。盛花奇艳,蝶飞蜂舞,精英毕集,清馨醉人。花,宛如智。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要言之,智就是不迷惑。具体地讲,就是事无碍,理无碍,事理无碍。
“秋实”就是金秋的丰硕果实。“实”犹如信和诚。言而无信,非为人也。古人讲“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乃至理精言。“信”与“诚”可通用可连用,就语境而释其义。“信”是会意字,人言之义;“诚”是形声字,言形成声,形为意蕴,可见二字有其共同之义。简言之,诚者,一心不二;信者,信心不逆。
花和果实是离不开枝茎的。枝繁叶则茂;反之,枝枯叶萎。枝和茎各有其用,各尽其义,互不替代,当然也不能厚此非彼。枝似义,茎似礼。《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唐玄宗说:“利物为义。”《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义利。”所以,我国古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就是“舍生取义”。礼仪之邦,焉有不明之理。如果不学札、懂礼、行礼,就难以立身处世,更有愧于天地。真如荀子所说的“非礼是无法也”。故此,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春华秋实怎离枝繁叶茂呢?由此而推,枝和茎依附于树干,而树干犹如身躯,支撑着参天大树。能否经受住狂风暴雨的洗礼,主要取决于它。常言说树大招风,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树干是什么呢?它宛如仁。何谓仁,仁者爱人。司马迁说:“仁者爱万物。”(《史记·赵世家》)在《大学》中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处世,必依于仁;怜贫恤孤,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为仁不忧。
有一条成语叫根深叶茂。在此舍“叶茂”,而取“根探”。近代学者江希张说:“深培其根,坚固其柢。”其实“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固“根底”的本源。故此,根者,相当于德。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卑;是谓玄德。”明德启后,友爱和睦;润身修性,孝悌慈忠;亲民至善,德立万世。
当然,树的生长是诸多因素和条件的整合作用,它浑然一体,惟恍惟惚,强名之为“道”吧!“道”为何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或生或灭,或隐或显,或增或减,道都在运行其里,须臾不离也。
蓦然间,自然的一棵树,使我顿悟到:它是一颗古老而常青的人文之树——信、智、礼、义、仁、德、道。
由《教学与文化》一课学习,到《树的启示》“下水”文示范,让学生们说说在语文中怎样培养和提高感受领悟、推理演绎、融会贯通、综合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呢?
先让学生们对《树的启示》一文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这篇“下水”文,内容丰富,材料翔实,观点鲜明,义理精要,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脉络清晰,形象直观。有的学生认为这篇“下水”文用简练的线条,清晰地勾画出了一棵我国传统文化的参天大树,它对我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呈现出了一个典型的示例。学生们一直认为从前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深深感到十分玄妙,甚有望之却步之感。今天通过对《数学与文化》一篇课文的学习,再到教师“下水”文的讨论,我们认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难,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积累、长于表达,就能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