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所确定的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而在这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该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核心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离不开情感教学。笔者尝试以触动学生心灵感动为着力点,从情动于中才能感动、心动于中才是感动、行动于中才会感动等方面对初中思想品德情感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教学 思想品德 感动 尝试
感动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触动,引起同情、支持或向慕。感动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感动作为情感的一部分,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感动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使学生获得强烈的心理支持从而使知识由枯燥变得生动,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促使学生产生感动的有情动、心动、行动等方式。
一、情动于中才能感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通则理达。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动之以情,比之于单纯的说教,更有利于开启学生心灵之门,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向“善”。
(一)以情育情
情感具有传染性,以教师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最终产生情感共鸣,是情感教学的有力措施之一。例如,笔者在执教《维护消费者权益》时,以讲述《天亮了》这个故事为导入。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落,就在悲剧即将发生的一刹那,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讲着讲着,自己的眼眶也湿润了,只是凭自己的控制力才使得泪珠幸免掉下。受此感染,课堂上一片沉默,学生们均为父母舍身保子的行为所折服。这种真情实感即使以最简单的声音为媒介传递,也能在教学中起到巨大的情感催化作用。
(二)以境育情
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真实地呈现生活现实,给学生提供一种能引起情绪感染和体验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中观察、感受隐含于情境中的思想和情感。笔者在执教七年级“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四个话题:什么是挫折、挫折从何而来、如何面对挫折、榜样在身边。在“挫折从何而来”的环节中,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多米诺骨牌游戏比赛。学生一下子消失了紧张感,沉浸在兴奋与好奇之中,欢笑声、尖叫声不绝于耳。比赛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比赛不顺利时的心情。此时,学生一改平时的拘谨腼腆,踊跃发言,很顺利地归纳出“什么是挫折”及其“产生原因”:没玩过——不敢,害怕自己不能完成——紧张,我们失败了——沮丧,觉得不公平——气愤,大家都指责我——郁闷……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选择的教学情境还有多种呈现方式,如生活展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以及游戏体验情境等。
(三)以理育情
理智支配情感,情感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说理使学生感悟出道德情感。如笔者在执教八年级《我爱我家》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感受无私的母爱及深深的父母之爱,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情感。再辅之以“我家是小家,家乡是多家,国家是大家”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初步感情。
二、心动于中才是感动
“心动”是情绪的内在表现形式,是情绪的深层次的感动。“心动”有利于主体内部情感激荡,直至心灵震撼、感悟而获体验,最后上升为观念、理念。
(一)对话令人心动
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已从“独白”走向“对话”。令人心动的对话将能促进生成,促进对话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学中,能使学生心动的对话常有以下几个类型:
1.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笔者在执教七年级《悦纳自己》这一课时,将课堂设置成一个“聊天茶座”,老师扮演主持人,向大家介绍同龄人《王刚的烦心事》。然后伴随着轻柔音乐引出:有人说,我们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有的人缺点多一点,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那么我们都来找找自己有哪些地方被上帝咬了一口?有了这样的情境铺垫,学生回答问题也就无拘无束了,觉得自己的不足是上帝喜欢的缘故。在这种聊天式的课堂氛围中,自信、勇敢等品质得到了培养,教学目标也轻松达成。
2.直指学生心理矛盾的对话。选择的话题必须能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是学生无法解决却又期待解决的、令他们心理矛盾的问题。笔者在执教《我与父母交朋友》这一课时,选择家庭子女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平凡小事作为引子,进行具体分析,自然地让学生想起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及曾经的矛盾。这样,就使学生体验到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
3.自主建构的对话。随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增长,初中生已有了一定的道德准则和思想观点,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一定的评价。由于个性差异,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有区别的。在课堂上可以发动学生讨论,在辩论中畅所欲言、交换思想、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在争论中修正自己的观点,主动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如上《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可以“给别人起绰号是否侵犯人格尊严权”为题设计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建构道德认知。
(二) 悦纳令人心动
令人心动的“悦纳”不只指悦纳学生的正确认识和行为,特别指悦纳学生的错误认识和行为。悦纳错误将使学生敢于暴露错误,显现真实意愿,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建立在学生真实意愿的基础之上。令人心动的悦纳需要做到这样二个要求:
1.悦纳错误。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伴随着“错误”一起成长。悦纳错误是德育人性化的体现。教师要了解犯错学生的需求与渴望,站在他们的角度去领会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成为他们的理解者、引导者,使他们在教师面前敢于敞开自己。 2.道德体验。宽容错误不是放任错误,是要促其在道德体验中自我纠错。道德体验按存在形式可分为“亲验”和“想验”。“亲验”指学生亲自置身于一定的关系世界和生活情境之中,经历和受到感动,获得对自身及其存在的生存状态及其意义的体验。“想验”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亲历、感受和观察,在积淀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借助于别人的表达和自己的想象去领悟表达者的生活阅历、生存状态及其人生意义。诱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要求教师有效组织“亲验”和“想验”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道德关系、情境和活动。如在《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中,笔者布置作业“小鬼当家”。要求学生星期日当一天的家:收拾房间(包括洗衣、叠被、扫地等)、买菜烧饭、接待客人,同时记录父母的评价及自己的感受。通过体验不仅让学生懂得父母的辛苦,而且认识到自立的重要表现是独立地生活,并要去实践、锻炼。
三、行动于中才会感动
情感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落实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尺,又是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条件。思想品德教学需要结合实践行动进行道德引领。
(一)引领行动
引领行动的总要求是强调教师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提示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要求,加强对实践行动的组织和指导。做法上指向两个方面:一是解决问题,即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直面问题及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开展实践活动。这要求老师与说理相结合,设计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实践行动的内在动力;提供一定的条件,督促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加强总结评价,总结实践行动的情况,评价目标达成度和小组集体及突出的个体的行为表现。
(二)自能行动
学生的自能行动是德育的最高境界。“自能”行动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体性水平。这应具体反映在四方面:一是选择性水平,表现在学会选择,正确选择行动方向和方式、筛选和加工外界信息。二是自主性水平,表现在具有自主意识,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和态度;把自己看作教育的对象,能对实践行动进行自我支配、调节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行动目标。三是主动性水平,表现在根据教学要求积极参加实践行动,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主动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从而实现自己的新的意义建构。四是创造性水平,不仅表现在实践行动本身及其结果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品质上。当然,“引领”和“自能”是学生实践行动的两个方面,需要相互促进。学生的“自能”行动需要教师安排时适应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适应学生的如上要求。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往往表现在明理、辨析、导行三个方面。例如,在学习《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课后,笔者安排学生去学校操场走一圈。安排的任务只是走一圈,但当学生看到垃圾时,却自发地开始拣了起来。我当时很有感触,感触于学生们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也为自己的这一安排感到欣慰。
总之,感动是一种内心的感化,感动是一种力量,感动是催生进步的一种元素。情动、心动、行动是催化感动的三部曲,情为起点,心为过程,行是教育目的。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构建感动的课堂,让向善德性在“心灵的颤动”中形成。
【参考文献】
[1]楼江红.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桂军. 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教育报,2007.
[3]谭志立. 运用情境教学法上好思想政治课. 政治课教学,2002.
【关键词】初中教学 思想品德 感动 尝试
感动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触动,引起同情、支持或向慕。感动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感动作为情感的一部分,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感动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使学生获得强烈的心理支持从而使知识由枯燥变得生动,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促使学生产生感动的有情动、心动、行动等方式。
一、情动于中才能感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通则理达。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动之以情,比之于单纯的说教,更有利于开启学生心灵之门,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向“善”。
(一)以情育情
情感具有传染性,以教师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最终产生情感共鸣,是情感教学的有力措施之一。例如,笔者在执教《维护消费者权益》时,以讲述《天亮了》这个故事为导入。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落,就在悲剧即将发生的一刹那,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讲着讲着,自己的眼眶也湿润了,只是凭自己的控制力才使得泪珠幸免掉下。受此感染,课堂上一片沉默,学生们均为父母舍身保子的行为所折服。这种真情实感即使以最简单的声音为媒介传递,也能在教学中起到巨大的情感催化作用。
(二)以境育情
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真实地呈现生活现实,给学生提供一种能引起情绪感染和体验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中观察、感受隐含于情境中的思想和情感。笔者在执教七年级“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四个话题:什么是挫折、挫折从何而来、如何面对挫折、榜样在身边。在“挫折从何而来”的环节中,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多米诺骨牌游戏比赛。学生一下子消失了紧张感,沉浸在兴奋与好奇之中,欢笑声、尖叫声不绝于耳。比赛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比赛不顺利时的心情。此时,学生一改平时的拘谨腼腆,踊跃发言,很顺利地归纳出“什么是挫折”及其“产生原因”:没玩过——不敢,害怕自己不能完成——紧张,我们失败了——沮丧,觉得不公平——气愤,大家都指责我——郁闷……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选择的教学情境还有多种呈现方式,如生活展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以及游戏体验情境等。
(三)以理育情
理智支配情感,情感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说理使学生感悟出道德情感。如笔者在执教八年级《我爱我家》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感受无私的母爱及深深的父母之爱,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情感。再辅之以“我家是小家,家乡是多家,国家是大家”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初步感情。
二、心动于中才是感动
“心动”是情绪的内在表现形式,是情绪的深层次的感动。“心动”有利于主体内部情感激荡,直至心灵震撼、感悟而获体验,最后上升为观念、理念。
(一)对话令人心动
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已从“独白”走向“对话”。令人心动的对话将能促进生成,促进对话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学中,能使学生心动的对话常有以下几个类型:
1.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笔者在执教七年级《悦纳自己》这一课时,将课堂设置成一个“聊天茶座”,老师扮演主持人,向大家介绍同龄人《王刚的烦心事》。然后伴随着轻柔音乐引出:有人说,我们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有的人缺点多一点,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那么我们都来找找自己有哪些地方被上帝咬了一口?有了这样的情境铺垫,学生回答问题也就无拘无束了,觉得自己的不足是上帝喜欢的缘故。在这种聊天式的课堂氛围中,自信、勇敢等品质得到了培养,教学目标也轻松达成。
2.直指学生心理矛盾的对话。选择的话题必须能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是学生无法解决却又期待解决的、令他们心理矛盾的问题。笔者在执教《我与父母交朋友》这一课时,选择家庭子女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平凡小事作为引子,进行具体分析,自然地让学生想起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及曾经的矛盾。这样,就使学生体验到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
3.自主建构的对话。随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增长,初中生已有了一定的道德准则和思想观点,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一定的评价。由于个性差异,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有区别的。在课堂上可以发动学生讨论,在辩论中畅所欲言、交换思想、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在争论中修正自己的观点,主动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如上《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可以“给别人起绰号是否侵犯人格尊严权”为题设计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建构道德认知。
(二) 悦纳令人心动
令人心动的“悦纳”不只指悦纳学生的正确认识和行为,特别指悦纳学生的错误认识和行为。悦纳错误将使学生敢于暴露错误,显现真实意愿,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建立在学生真实意愿的基础之上。令人心动的悦纳需要做到这样二个要求:
1.悦纳错误。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伴随着“错误”一起成长。悦纳错误是德育人性化的体现。教师要了解犯错学生的需求与渴望,站在他们的角度去领会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成为他们的理解者、引导者,使他们在教师面前敢于敞开自己。 2.道德体验。宽容错误不是放任错误,是要促其在道德体验中自我纠错。道德体验按存在形式可分为“亲验”和“想验”。“亲验”指学生亲自置身于一定的关系世界和生活情境之中,经历和受到感动,获得对自身及其存在的生存状态及其意义的体验。“想验”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亲历、感受和观察,在积淀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借助于别人的表达和自己的想象去领悟表达者的生活阅历、生存状态及其人生意义。诱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要求教师有效组织“亲验”和“想验”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道德关系、情境和活动。如在《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中,笔者布置作业“小鬼当家”。要求学生星期日当一天的家:收拾房间(包括洗衣、叠被、扫地等)、买菜烧饭、接待客人,同时记录父母的评价及自己的感受。通过体验不仅让学生懂得父母的辛苦,而且认识到自立的重要表现是独立地生活,并要去实践、锻炼。
三、行动于中才会感动
情感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落实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尺,又是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条件。思想品德教学需要结合实践行动进行道德引领。
(一)引领行动
引领行动的总要求是强调教师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提示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要求,加强对实践行动的组织和指导。做法上指向两个方面:一是解决问题,即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直面问题及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开展实践活动。这要求老师与说理相结合,设计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实践行动的内在动力;提供一定的条件,督促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加强总结评价,总结实践行动的情况,评价目标达成度和小组集体及突出的个体的行为表现。
(二)自能行动
学生的自能行动是德育的最高境界。“自能”行动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体性水平。这应具体反映在四方面:一是选择性水平,表现在学会选择,正确选择行动方向和方式、筛选和加工外界信息。二是自主性水平,表现在具有自主意识,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和态度;把自己看作教育的对象,能对实践行动进行自我支配、调节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行动目标。三是主动性水平,表现在根据教学要求积极参加实践行动,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主动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从而实现自己的新的意义建构。四是创造性水平,不仅表现在实践行动本身及其结果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品质上。当然,“引领”和“自能”是学生实践行动的两个方面,需要相互促进。学生的“自能”行动需要教师安排时适应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适应学生的如上要求。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往往表现在明理、辨析、导行三个方面。例如,在学习《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课后,笔者安排学生去学校操场走一圈。安排的任务只是走一圈,但当学生看到垃圾时,却自发地开始拣了起来。我当时很有感触,感触于学生们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也为自己的这一安排感到欣慰。
总之,感动是一种内心的感化,感动是一种力量,感动是催生进步的一种元素。情动、心动、行动是催化感动的三部曲,情为起点,心为过程,行是教育目的。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构建感动的课堂,让向善德性在“心灵的颤动”中形成。
【参考文献】
[1]楼江红.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桂军. 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教育报,2007.
[3]谭志立. 运用情境教学法上好思想政治课. 政治课教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