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佛教影响下的诗歌作品中,以王维为代表的表现禅宗和禅趣的诗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多佛家理趣,故又称其为“诗佛”。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境主要表现在“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静默观照的禅趣与山水审美的结合以及融摄空有的隐逸情结。
【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空灵境界 隐逸情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034-01
文学作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伦理、审美趣味、宗教、文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因此文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尤其是诗歌的创作,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诗歌是唐朝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蜚声四海,映照古今,在古典诗词中可谓登峰造极。而佛教对唐文学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全唐书》收僧人诗作2783首,反映士人与僧人交往的诗作2273首,二者占了《全唐书》总数的百分之十三。在佛教影响下的作品中,以王维为代表的表现禅宗和禅趣的禅宗诗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其作品中多佛家理趣,故其有“诗佛”之称。
佛教中尤以禅宗的发展最为迅速,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它以自身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而发展开的处事方式、人生追求、直觉关照、审美情趣,凸显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而受到文人的推崇。唐诗尤其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薄而又深刻的含蕴就是从这里来的。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
王维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滤的对象,从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逐渐锲入禅境,以诗境来表现禅境,使山水诗的创造慧眼独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悟滤的直观印象,那无心淡薄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了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在用色彩和声音构织出的幽深境界中,诗人宁静安禅,观潭悟理,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由自然的幽僻渐入内心的彻悟澄明之境,制毒龙,克心欲的禅境油然而生,神会于物,表现了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态。
二、“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
空灵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是禅的最高境界。花事问花、菊事问菊,也没有站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化成流水、行云、青苔,物我合一。王维创造的明秀诗境中,能于空境中传出动荡,平淡里透出幽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自己高洁的心志和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寓于幽静山林,在静观寂寞时感受到自然的悠观情韵,显示出心境的空照与寂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笛”、“深林”、“明月”、“独坐”、“弹琴”、“长啸”,音响与寂静相照,光影与明暗相衬,置身此间,安闲自得,尘虑皆空,意兴清幽,心灵澄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近景入林中,复照青苔上”,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更显王维境界之空灵。
三、静默关照的禅趣与山水审美体验合二为一
与坐禅相关联,王维多喜欢独坐时的感悟。“雨中山里路,灯下草虫鸣”,“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鸣。夜花空灵寂,松风自似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果落、虫鸣反映山林的静谧,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寓静于动,寓有声于无声,通过对大自然声响和动静的捕捉及描绘,寄寓诗人的独幽情怀。这种动静结合的二元观照,直接体现了诗人回归本心的真实本性。
四、融摄空有的隐逸情结
禅机作为一种不可言传的心灵感悟,必定要以自然物象为载体。作者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刹那间的心灵顿悟。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他的思想受当时流行的北禅宗的影响较大,后来又接近南禅宗。而唐朝隐逸之风盛行,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当然,纵观中国历代文人,隐逸的直接原因缘起于仕途的败落,是一种孤独惆怅捆绕下苟全性命的避世隐居。但王维的隐逸心态里,有一种脱情志于俗谛桎梏的意蕴,他闲适逍遥的隐逸情结,承老庄之道,循五柳之法,有一种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如他在《酬张少府》中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识返旧林。松风吹解衣,山月登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 深”。诗人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月下弹琴。在友人仕途坎坷而求法于诗人时,诗人却未正面回答,而是以赞赏“松风吹解衣,山月照弹琴”的隐逸情趣,来暗示回归本性以求精神解脱的人生理想。
王维一生的佛缘,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无限的禅机禅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禅境统摄下的诗情画意中,洋溢着摩诘幽静闲适、忘情山水的高洁心志和洒脱的生活姿态。他以隐居为切入点,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至于他是消极避世还是忘情山水,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仅就从这种生存状态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上看,他极大的延伸了文人的触角,扩展了文学的生存发展空间。
总之,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在紧张纷繁的工作之余,我们何不忙里偷闲,感受自然赐予我们的清净。文人的山水情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的文学青年,培养对自然山水的诗性灵感,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2]雷依群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3]吴言生主编.《禅宗诗歌境界》.中华书局,2001版.
[4]洪修平主编.《中国禅学思想史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版.
【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空灵境界 隐逸情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034-01
文学作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伦理、审美趣味、宗教、文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因此文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尤其是诗歌的创作,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诗歌是唐朝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蜚声四海,映照古今,在古典诗词中可谓登峰造极。而佛教对唐文学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全唐书》收僧人诗作2783首,反映士人与僧人交往的诗作2273首,二者占了《全唐书》总数的百分之十三。在佛教影响下的作品中,以王维为代表的表现禅宗和禅趣的禅宗诗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其作品中多佛家理趣,故其有“诗佛”之称。
佛教中尤以禅宗的发展最为迅速,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它以自身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而发展开的处事方式、人生追求、直觉关照、审美情趣,凸显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而受到文人的推崇。唐诗尤其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薄而又深刻的含蕴就是从这里来的。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
王维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滤的对象,从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逐渐锲入禅境,以诗境来表现禅境,使山水诗的创造慧眼独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悟滤的直观印象,那无心淡薄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了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在用色彩和声音构织出的幽深境界中,诗人宁静安禅,观潭悟理,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由自然的幽僻渐入内心的彻悟澄明之境,制毒龙,克心欲的禅境油然而生,神会于物,表现了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态。
二、“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
空灵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是禅的最高境界。花事问花、菊事问菊,也没有站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化成流水、行云、青苔,物我合一。王维创造的明秀诗境中,能于空境中传出动荡,平淡里透出幽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自己高洁的心志和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寓于幽静山林,在静观寂寞时感受到自然的悠观情韵,显示出心境的空照与寂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笛”、“深林”、“明月”、“独坐”、“弹琴”、“长啸”,音响与寂静相照,光影与明暗相衬,置身此间,安闲自得,尘虑皆空,意兴清幽,心灵澄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近景入林中,复照青苔上”,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更显王维境界之空灵。
三、静默关照的禅趣与山水审美体验合二为一
与坐禅相关联,王维多喜欢独坐时的感悟。“雨中山里路,灯下草虫鸣”,“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鸣。夜花空灵寂,松风自似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果落、虫鸣反映山林的静谧,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寓静于动,寓有声于无声,通过对大自然声响和动静的捕捉及描绘,寄寓诗人的独幽情怀。这种动静结合的二元观照,直接体现了诗人回归本心的真实本性。
四、融摄空有的隐逸情结
禅机作为一种不可言传的心灵感悟,必定要以自然物象为载体。作者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刹那间的心灵顿悟。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他的思想受当时流行的北禅宗的影响较大,后来又接近南禅宗。而唐朝隐逸之风盛行,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当然,纵观中国历代文人,隐逸的直接原因缘起于仕途的败落,是一种孤独惆怅捆绕下苟全性命的避世隐居。但王维的隐逸心态里,有一种脱情志于俗谛桎梏的意蕴,他闲适逍遥的隐逸情结,承老庄之道,循五柳之法,有一种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如他在《酬张少府》中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识返旧林。松风吹解衣,山月登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 深”。诗人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月下弹琴。在友人仕途坎坷而求法于诗人时,诗人却未正面回答,而是以赞赏“松风吹解衣,山月照弹琴”的隐逸情趣,来暗示回归本性以求精神解脱的人生理想。
王维一生的佛缘,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无限的禅机禅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禅境统摄下的诗情画意中,洋溢着摩诘幽静闲适、忘情山水的高洁心志和洒脱的生活姿态。他以隐居为切入点,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至于他是消极避世还是忘情山水,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仅就从这种生存状态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上看,他极大的延伸了文人的触角,扩展了文学的生存发展空间。
总之,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在紧张纷繁的工作之余,我们何不忙里偷闲,感受自然赐予我们的清净。文人的山水情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的文学青年,培养对自然山水的诗性灵感,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2]雷依群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3]吴言生主编.《禅宗诗歌境界》.中华书局,2001版.
[4]洪修平主编.《中国禅学思想史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