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防空与压制防空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l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空军苏-27P 战斗机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分析了“立方体”导弹的具体性能和原理,只有吃透这种防空系统的性能和细节,才能有效防御和攻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讲一讲“立方体”的运用,并针对其谈一谈防御和进行防空压制、防空摧毁的办法。

“近快”还是“尽远”,是个问题


  讲完了“立方体”的主要性能和原理,我们再来看看它的战术运用。如果只给你一套“立方体”防空系统,去偷袭对方的战机,该怎么做?可能会有两个选择:第一,尽量前推,在对方飞行航线正面实施尽远拦截。第二,在需要保卫的目标附近守株待兔。
  大多数情况下,指挥官会选择第二种方式,毕竟它是一种点防御系统,其射程、航路捷径都很有限,其拦截正面宽度只有18×2=36千米。除非有特别确切的情报来源,否则很难保证自己能够压准敌方的航线。当然,如果有确切的情报支持,或者敌方飞机愚蠢、轻敌到多次使用同一航线,“压航线”拦截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往往能够出其不意地实施打击。当年中国空军的543部队(地导部队)就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机动转移,不断设套伏击,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一旦发现目标,如何打也是一门艺术。通常来说,火控雷达一旦对目标实施连续跟踪后,便开始解算射击参数,一旦目标进入导弹的发射包线,也就是说其计算的瞬时遭遇点进入了杀伤区,理论上就能开火射击了。
  到底什么时候开火,这就和目标属性、防空作战的意图以及指挥员的指挥艺术有关了。如果敌方大机群杀气腾腾地奔着你来的(这可以看航路捷径),要先拿防空系统“开刀”了,你还准备玩“近快战法”,那可能还没等己方发射导弹,敌方的防区外导弹就招呼上了。如果敌机是多机打算实施饱和攻击,也要尽早发射然后实施火力转移打另外目标,这时候尽管可能命中率降低,但是能把敌机赶走,也算是完成了保卫目标的任务。如果就是一架形单影只的飞机,那把它放近点,以求较高的命中率“也是极好的”。
  无论是“近快”还是“尽远”,通常都要尽量缩短制导雷达的对空辐射时间,这是在反辐射导弹白菜化的今天,必须牢记的法则。当年南联盟包括“立方体”在内的防空部队之所以能够保持90%以上的生存率,就是掐好了“哈姆”反辐射导弹的发射时间,制导雷达开机以秒计算。
  当然,这总体上是一种弱者对强者的思维。如果你的地面防空系统体系化、抗干扰能力比较强,也可以尝试另外一种方式。俄罗斯的S-300防空导弹系统对抗反辐射导弹的一个办法便是直接击落,其雷达一旦发现已经跟踪的目标出现了一个临近的分离目标,就立刻对其进行截获跟踪和拦截。
  如果防御一方分析出了来袭飞机的航线,在航线附近伏击仍然是一个好的选项。若是不具备对地打击能力的飞机,一名成熟的指挥官,肯定是要放近了再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近快战”法。中国空军地空导弹兵当年就是用这一战法击落多架U-2。否则“打草惊蛇”,对方很快就能脱离杀伤区。但能在多近打,也还要考虑目标的航路捷径,也就是看压航线是否压得准。
  打迎头目标,完全可以在目标尚没有进入杀伤区时便开火。而打尾追目标,即便目标尚处于导弹的杀伤区,也不见得能追得上。这取决于火控系统计算的导弹与目标的瞬时遭遇点。但这个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比如说本来是迎头飞来的飞机,发现被攻击后立刻U型转弯脱离,这就变成了尾追目标,原本在导弹的发射区内,很可能也就打不上了。

机动、干扰两相宜


  上面主要谈了防空一方,我们再来看看飞机这边。如果是一架苏-27战斗机,要想做出有效的防御措施,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不是被雷达锁定并照射了。不过,对于初期型苏-27来说,有效、精确的告警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苏-27使用的雷达告警接收机为SPO-15(L-006)型。按照俄系武器专家杨政卫的观点,这种雷达告警器相对比较原始,缺点一大堆。首先,其定位精度低,前半球也只能达到10度左右。其次,它是模拟系统,不存在数字式的数据库,只靠屈指可数的电路板模块记录想要告警的已知的雷达数据。实际上主要是当时西方的几种典型的战斗机和防空系统火控雷达。它会通过简单的俄文字符在显示器显示。另外,其告警逻辑也非常简单,需要在以毫秒计的时间内收到的脉冲串达到一定数量,或者达到一定功率。它很可能无法对边跟踪边扫描模式的雷达进行告警。
  在面对“立方体”时,可以肯定它无法对营属的目标指示雷达以及1S91的1S11搜索雷达做出有效告警。只有当1S31跟踪和照射雷达开机,对其进行截获和照射时,它才能做出告警。但这时候,距离导弹发射只有二十多秒钟的时间了。
  对于苏-27飞行员而言,一旦发现雷达告警,如果以自保为第一要求的话,还是要“扭头就跑”,同时降低飞行高度。所谓扭头就跑,也就是U型转弯。该动作一方面通过横向机动迫使导弹机动,消耗其能量(对于一些脉冲多普勒雷达,U型转弯也会使其短暂丢失目标,因为此时的径向速度为零)。另外这一动作可以变对方迎头拦截为尾追。尽管地空导弹系统的杀伤区并未变,但是发射区发生了变化,这就可能让导弹的瞬时遭遇点超出了杀伤区。而且,射击对尾追目标的最大速度是有限制的。按照部分资料的说法,“立方体”打尾追目标时,目标最大速度限定只有300米/秒。所以,在面对攻击时,战机通常采用降低高度加速脱离的战术,该战术有相当大的概率能逃出“立方体”的魔掌。
  一般来说,战机向外逃逸的过程实际上是看谁先飞抵了杀伤区的远界,而不完全是简单地和导弹“比快”。3M9导弹在杀伤区内飞行大部分時间都是主动-段,尽管冲压发动机在低空飞行的进气阻力大,但是其速度仍然是超出刚刚能超音速飞行的苏-27的,他们的距离在杀伤区之内,只能是越来越近。   如果导弹发射时飞机距离很近,导弹瞬时遭遇点始终位于杀伤区内,那么仅仅靠速度恐怕还是很难摆脱导弹,这时就要适当机动。上面谈到,“立方体”系统的导弹使用的是比例引导法。如果导弹距离很远,飞机就开始机动,那么这时候飞机相对于导弹的角度变化,也就是说角速度是非常小的,这引起的导弹的机动量也相对较小,导弹的需用过载也不大。虽然消耗了导弹能量,但战斗机自身的能量损失也太大,另一方面也很难甩掉导弹。
  而当导弹逼近的时候实施机动,效果会更好。这时候由于导弹距离近,作为目标的飞机横向机动的角速度变化非常大,这就需要的角速度变化更大,需用过载就很大。这时候如果导弹飞了一段时间,可能已经处于被动飞行段,速度下降,可用过载无法支持那么大的机动,进而最终丢失目标。
  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飞行员针对“立方体”3M9导弹的一种机动摆脱方式便是先冲着导弹飞,快临近的时候突然进行横向大载荷机动。这时候由于导弹和飞机的相对速度非常快,飞机横向机动时相对于导弹的角速度也非常大,导弹必须以极大过载才能追上飞机,而导弹最大25g的过载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这时候,导弹的需用过载需要是目标的5倍左右。
  而降低高度至少带来两个好处。一个是可以借助地形地物的遮蔽阻挡对方制导/照射雷达的视线,至少让地物杂波干扰一下对方雷达。1S91使用的动目标显示技术效果还不及脉冲多普勒。第二个好处是以势能换动能,加速脱离对方防空系统的杀伤区。这个战术对“立方体”这类防空导弹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侧卫系列的红外和箔条干扰弹位于尾部
红外/箔条干扰弹投放控制面板。红色长条盖子内为应急投放按钮
苏-27雷达告警显示画面。其告警精度较低,只能通过几个字母显示十分有限的威胁型号
苏-27战斗机进气道两侧安装有雷达告警接收天线

  另外,S型机动同样可以用来摆脱导弹的纠缠。因为3M9系列导弹采用的是比例导引法,频繁的S型机动,将迫使导弹同样做出更大幅度的机动,进而消耗导弹的能量。苏军教令中,苏-27在进入“爱国者”防空导弹杀伤区时,一种反导弹机动就是大坡度、大角度的S型机动。
  当然,机动摆脱说起来容易做好了难。千钧一发之际,在复杂战场上,飞行员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并不容易。还好,苏-27还有另外一道护身符——L-005S电子干扰吊舱。
  上面我们分析了,干擾吊舱干扰不了地面的连续波照射雷达(因为它只是一个发射器),但是可以干扰导弹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干扰吊舱的干扰范围是一个方向和俯仰上大约60度的锥形空间,只要机头针对雷达方向,导弹位于被干扰的波束内是大概率事件。而作为80年代技术的吊舱,是完全胜任干扰连续波导引头的,因为这种吊舱还要面对美国的“霍克”呢。除非战斗机毫无目的机动,致使机头偏离目标,使得导弹从侧方进入。所以,要进行稳定的干扰,就不能实施横向大范围机动,在机动和干扰之间,飞行员要做好协调。
  在实施积极干扰的同时,释放箔条将会进一步增强干扰效果。即便是抗干扰较强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在积极电子干扰的情况下,再遭遇箔条弹,也往往是应接不暇。当然,这都要事先规划和装订。总体来说,合理运用苏-27的自卫干扰装备,是能够对付一个火力单元的“立方体”的。
3M9导弹采用一体式固体冲压发动机

单挑“立方体”不容易


  解决了防的问题,如何对“立方体”实施火力打击,一劳永逸地将其消灭呢?毕竟,它藏在某个角落冷不丁出来很可能制造很大麻烦。当然,使用体系的力量是最好的,电子侦察机、防区外干扰、随队干扰、防空压制、防区外摧毁各种手段一起“群殴”,大概分分钟就能将其消灭。但如果只能用一两架飞机摧毁“立方体”,就要费些思量。这也是叙利亚军方的防空系统,在遭遇多轮空袭后仍然生存的重要原因。。
  由于时间紧迫,无法进行充分侦察,你不知道敌方在哪里出现,所以不能使用常规的精确打击、防区外精确打击武器实施。只有在立方体的1S91雷达开机后才能准确判断其方位,并必须在短时间内进行。这时候,初期型号的苏-27这种制空战斗机就无法解决了,在“侧卫”家族中,至少使用苏-30才行。
  首先,苏30MKK的雷达告警系统更为先进,使用了SPO-32(L-150)雷达告警器,已经有现代RWR的雏型。据公开资料介绍,它是数字式的,可以储存128种雷达信息,可以记录供日后分析,定位精确度达1度,足以导引武器。
  另外,苏-30MKK可携带6枚Kh-31P反辐射导弹。Kh-31P导弹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投入量产,是世界上首批装有冲压喷气发动机的空地导弹。有资料显示,其发动机实际上取自“立方体”的3M9防空导弹的。西方资料称,该弹在高空最大速度达到4.5马赫,低空最高速度2.7马赫,而战术导弹公司的资料只是给出了该弹最大巡航速度为1000米/秒。一般来说,冲压发动机的最大速度3马赫是正常的,4.5马赫略高了。该弹主要针对“爱国者”和“霍克”以及“标准”防空导弹系统设计,对付俄罗斯自己的雷达自然也不在话下。俄空军曾在2008年与格鲁吉亚的战争中成功使用这种导弹。在冲突爆发后的第二天,即2008年8月9日,俄军最新型苏-34前线轰炸机使用Kh-31P导弹,对格鲁吉亚哥里地区格军重要雷达站实施打击并将其摧毁,促成了俄军进攻作战的成功。
1S91雷达设计十分巧妙,非常便于进行战术机动

  Kh-31P的最大射程达到了110千米,而“立方体”导弹的最大射程只有25千米,所以很多人考虑可以在防区外“霸王硬上弓”,其优势在于对方打不着载机。但问题也很突出。首先L-150不太可能在110千米接收到1S91雷达信号,三代机的雷达告警器通常是在对方雷达探测距离的70%左右探测到其信号。据此推断,L-150大约只能在70~80千米左右探测到信号。
  即便在110千米上发射,实际上命中率也不会高。导弹要飞两分钟左右,这时候雷达一关机,导弹即便使用惯性制导来“记忆”目标方位,其精度也不足以确保摧毁。这种中远距离防区外发射的方式适合于大规模的,有各种战机配合的机群作战。海湾战争中美军专职反雷达作战的第35临时战术战斗机联队(装备F-4G和F-16C1的“野鼬鼠”部队)总共发射了905枚“哈姆”,据说共击毁了254个雷达目标,综合其发射的其它类型反辐射导弹,该联队反辐射导弹的命中率应该在20%左右。这应该是多国部队中的最高记录了,因为这支联队是专门训练来攻击雷达的,拥有完善的战术和强大的配套体系。相比之下,其他部队的反辐射导弹通常只是在载机被雷达照射时发射用以自卫,其命中率应该更低。综合各种情况,多国部队的反辐射导弹平均命中率达到15%就已经不错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这个战果也是在多国部队配合对伊雷达实施强烈电磁干扰,伊拉克几乎未进行任何对抗的条件下取得的。
  另外,中远距离发射反辐射导弹的消耗量相当大。海湾战争第一天晚上,仅美军就发射了200多枚反辐射导弹,战争中仅美国空军消耗的“哈姆”反辐射导弹就达1067枚,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则发射了894枚,多国部队发射的各类反辐射导弹加在一起恐怕不下3000枚,有时一次战斗就发射几十枚。所以这叫“防空压制”——想想电影中的火炮压制,就是通过连续发射让对方抬不起头。为此,后来美军发展了防空摧毁的概念,“哈姆”改进型使用了多模导引头,打一发起到一发的作用。
  如果是小机群偷袭,携带导弹数量有限,很难进行持续压制,那就尽量要抵近发射了。这时候即便对方紧急关机,由于距离近,导弹飞行时间短,导弹记忆装置的精度也能保证较高的摧毁概率。但这时仍要考虑是采取超低空突防还是中、低空突防。因为可能事先并不知道对方防空系统的精确位置,实施反辐射导弹攻击,必须要引诱敌方开机照射,如果进行超低空突防,对方无法发现,那也是个麻烦事。上世纪80年代乍得与利比亚战争期间,法军曾协助乍得部隊作战。在一次行动中,法军试图使用反辐射导弹攻击乍得北部一处利比亚基地的防空雷达,但是最终无功而返,就是因为利比亚当时战备松懈,雷达没有开机。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根据俄罗斯战术导弹公司的资料,Kh-31P导弹110千米的最大射程,是载机在15000米高空以1.5马赫速度发射时获得的。并不是每一种战机在携带这种大型反辐射导弹之后,都能够实现在这种条件下发射而达到这种射程。在低于以上高度和速度下发射,该弹的射程会有不同程度降低。如果从100米的超低空发射,该弹最大射程只有15千米!如果在超低空发射反辐射导弹,载机反而可能落入萨姆6的射程内。因此,如何用反辐射导弹攻击,也是十分讲究的。
  苏30MK战斗机,可以采取双机前后夹击的战术。这也是三代机双机无伴随干扰实施突防和防空摧毁的比较好的战术。虽然需要冒一定风险,但是却能满足较高的杀伤概率。当然,到底是采用超低空突防后递进爬升发射,还是中空突防中距离发射,恐怕还要根据战场情况来确定了。(全文完)。
  [编辑/行健]
其他文献
印度陆军接收首批K9和M777A2  2018年11月9日,印度陆军接收了一批军备,其中包括第一批10门韩国制造的K9型155毫米52倍口径自行榴弹炮,2门美国制造的M777A2式155毫米39倍口径牵引榴弹炮。2017年5月,韩国三星特克温公司及印度拿丁集团与印度陆军签署了100门改进版K9的合同。预计所有100门K9将于2019年11月交付完毕,第二批40门M777A2将于2019年11月交付
XB-70原型机,机身涂装变斑驳的原因并非生锈,而是因飞行速度过快,发生的掉漆现象。  XB-70超音速戰略轰炸机机身长度59.74米,翼展32米,机身高度9.14米,机身重量93吨,最大起飞重量249.5吨,可载燃油136吨。  有美国专家认为,“XB-70项目只持续了几年,但这架飞机本身却成了一个传奇。”这款由北美公司研发的飞机拥有一个光滑流畅的、犹如雕塑般美丽的外形。该机的机身采用“鸭翼 大
2010年12月17日上午,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防卫省新《防卫计划大纲》和2011~2015年度防卫力整备计划。分析人士指出,这是自1976年日本政府首次制定《防卫计划大纲》以来所经历的四次修改中调整幅度最大的一次。新大纲将武力放到第一位的态度和立场,处处都彰显着与周边国家以军力相抗衡的架势,防卫内容和自卫队的防卫行动已经彻底突破了日本《和平宪法》的防卫属性。这种咄咄逼人的防卫和外交态势以及明显加速
朝鲜军用无人机的应用情况  目前,朝鲜对军用无人机的应用主要包括演习训练和对韩国三八线附近地区的战略侦察。  演习训练从朝鲜披露的情况看,朝鲜无人机经常在陆军训练和火炮实弹射击中使用无人机,参与目标侦察、火力指示和打击效果评估任务。2010年8月,韩国联合参谋本部确认,9日晚在延坪岛北侧20多千米处捕捉到被推测是朝鲜低空无人飞机的飞行物体。这是韩国首次捕捉到朝鲜无人机,当时朝鲜向北方界线附近海域发
◎ 俄第五代核潜艇基于通用化艇艏和艇尾开发了“攻击型”和“巡航导弹型”两型  2016年3月,俄海军宣布第五代核潜艇命名为“哈斯基”级,8月俄国防部正式授予“孔雀石”设计局潜艇研制合同。2017年7月,据俄媒报道,“哈斯基”级潜艇将借助强大水压进行鱼雷发射和水下机器人投放,具备在任意深度实现快速隐蔽发射的能力。目前,俄正在加快推进总体设计、新型导弹、隐身材料等研制工作,计划2018年前完成全部设计
5月8日,中航工业发布了题为《大国起飞》的宣传片,纪念航空工业大中型军民用飞机研制生产基地创建60周年。宣传片中首次披露了一款神秘飞机的外形。该机被蒙布覆盖,只能看到前方的大致轮廓。从轮廓来看,这似乎是一种飞翼布局的飞机,由于该视频是介绍中国的大中型军民用飞机研制生产基地,这被外界广泛视为中国讨论已久的远程轰炸机。  采用飞翼布局是当今隐身轰炸机、无人攻击机的重要趋势,中国未来远轰如果采用这个方案
1903年,当莱特兄弟驾驶着“飞行者”跃入蓝天的时候,可能他们也没想到,仅仅11年后,空战的序幕就拉开了,主角就是机载机枪。此后飞机与机载机枪之间开始了近百年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从主角到配角,从渐渐淘汰到割舍不下,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称霸50载 写就空战辉煌    早期的飞机不是用来作战的。有人曾做过数学计算,认为在空中射击会导致飞机失控,甚至坠毁,这一度影响了机载武器的发展。一战初期,各
B-52 的发动机会冒出大量黑烟  B-52战略轰炸机在美国空军中的服役时间已达66年之久,当初恐怕没有人会想到“同温层堡垒”的使用寿命能这么长。而随着所谓的“商用发动机更换计划”(CERP)进入实质性阶段,B-52预计将会继续服役到本世纪50年代,这样其总服役期将长达一个世纪!“堡垒”,始于1954  B-52的总产量为744架。最初的2架原型机分别是XB-52和YB-52,接着是3架用于测试的
◎未来士兵将佩戴夜视隐形眼镜  又到年末,我们在感叹时光匆匆的同时,也会回顾盘点即将逝去的一年:平淡、收获、喜悦、感恩、悲伤……2016年,轻武器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呢?  2016年,世界各军事主要国家继续研发或升级自己的士兵系统,如“奈特勇士”系统的关注点放到了班组级层面上;升级战术作战人员信息网;网络连接模式正在从有线发展到无线。俄罗斯正在开展狙击手、特种作战、摩托化步兵等作战人员对士兵系统的作
从德皇到溥仪的勃朗宁M1900礼品手枪(枪号589370)比利时M1900轶闻  1948年春开始,解放军以优势兵力包围长春,使国民党军队孤独被困。10月中下旬曾泽生率60军起义,李鸿率新7军、郑洞国率部放下武器,长春解放。长春被围困7个月之久,断粮封城,国民党军队与百姓争夺食品,居民人口由50万锐减到25万左右。守军中一位军需官祁继忠,不愿随部队起义,化装百姓潜逃,被我军查获。其伪装当然瞒不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