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预测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cargo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依然会变中求稳,将进一步渗透新课标精神。首先是阅读材料仍然选自课外,继续强调对学生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注意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其次是速读与精读相结合,同时还会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捕捉、信息筛选和信息整合能力,考查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创造性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欣赏以及综合表达等方面的表现。第三是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试题将会受到重视,对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情感态度、遣词造句的领悟理解将成为考查重点。第四是与选文相关的链接材料的综合、探究试题以及读书笔记、读书卡片、批注等开放性试题将会再度攀升。
  
  1.阅读选材突出人文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也就是说要重视人文教育。2007年湖北黄冈卷的阅读试题选了《听泥土说话》一文,在第二次听了泥土的话后,“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考生读了这样的文字,也会像文中的儿子一样从中得到人生感悟。2008年的阅读题还将继续体现人文性要求,选文还将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精美文章,还将坚持百花齐放、各类文体兼顾的方针,或剖析生命的价值,或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或揭示生活哲理,或展示高新科技知识等,真正做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指引。
  
  2.阅读感悟鼓励多元性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各自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以及感悟角度不同,对同一语段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而传统的阅读题只追求与标准答案一致,不允许有超出标准答案的“异端邪说”,这容易扼杀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2008年对这方面的考查主要有四种类型:(1)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特别喜爱的地方作出反应。(2)对文本的内容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3)对文本的内容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说出自己的体验。(4)对文本的内容或表达另作设计。
  
  3.阅读理解注重整体性
  整体感知是阅读的基础,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阅读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感知内容,它包括: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领悟文章的主旨,把握感情基调,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文题与内容的关系;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线索和思路。如2007年福建泉州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长大了》的主要内容。又如2007年湖北荆州卷《中国能占领全球多少“知识领域”》:浏览全文,提取作者写作此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2008年阅读试题还会注重阅读理解的整体性。这种命题走向是对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机械分析模式”的否定,对今后的阅读教学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阅读方法体现比较性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2007年的阅读题都开始注意对比阅读:或是课内外两则文段的对比,或是课内同一内容两则文段的对比。例如山东滕州卷阅读鲁迅的《雪》:文中所表现的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美,有怎样不同的特色?这一题既要求考生对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美进行比较,又要求他们对不同的美进行鉴赏。再如重庆卷文言文阅读第7题: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的一人,略作评析。由于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对比阅读来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很有必要。2008年中考阅读试题将继续出现对比鉴赏阅读。
  
  5.阅读题型呈现多样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抒自己的真情。因此,2008年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还会有所增加,而且题型灵活多样,命题者一般会设计如下命题形式:
  (1)知识积累型。此类试题主要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课外阅读等积累情况,考生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丰厚的积累。这一方面的试题比较常见,不能轻视。
  (2)感悟体会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感受、启发、体会等,属于开放性试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要高度重视。虽然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怎样“成理”呢?笔者认为还是应紧扣选文的中心和材料,并且联系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实际来回答。当然这些感受和体会必须切实,不能泛泛而论,夸夸其谈。
  (3)联想想象型。这类试题要求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丰富联想,写出相关的内容或根据具体语境展开想象进行描述。这类试题近年来比较多,因此要多多训练,提高联想、想象能力。
  (4)评析创新型。这类试题比较常见,开放程度较高,往往要求考生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写作特点)作一点评析或鉴赏,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应该有创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好。
  (5)仿写创造型。这类试题要求仿照选文中有关句子的句式或修辞手法另写句子。这些仿写句子题不仅能考查学生概括语言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欲望与激情,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我们应高度重视。除了仿写外,还有要求创作一些标语和广告等的题型,同样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6)献策质疑型。这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选文相关问题提出对策或质疑,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只要平时坚持多琢磨、多训练,应该能答好此类试题。
  (7)比较评判型。即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选文或一篇选文中两个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要求考生比较两者异同,然后回答问题。这种比较阅读主要让考生作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考,清楚地认识文章的本质特征。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探索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出现的频率也较高,我们应加以注意。
  (8)探究说理型。这是鲜明体现现代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新题型,即给考生一组材料,要求考生探究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把探究结果写出来。
其他文献
自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以来,“语言创新”成了当前语文教学与考查的关键词,语言创新题也就成了高考落实新课标精神的命题试验田。细究起来,语言创新题只是笼统的说法,它实质上就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命题内容涉及仿写、扩写、压缩、变换句式、语言修饰和修辞手法等传统的基本考点,其创新点在于打通多考点之间的关系来综合考查,且所用语料皆新鲜而又沐浴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情况来看,语言创新题主要有
散文诗意浓郁,重视神韵,追求的是羚羊挂角、踏雪无痕的精湛与深意。苏童散文《三棵树》(本文中《三棵树》引文,均出自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便有此风范,文章流淌着浓郁的怀旧与淡淡的感伤,读后如食橄榄,余味无穷。作者以亦实亦虚的笔法,精致婉转地描述了自己和“三棵树”结下的不解之缘。由于“三棵树”的意象反复出现,使之具有了隐喻象征的功能,我们也可以认为,这篇散文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以“三棵树”象征自己
近年评课常说些不合时宜的话,惹一些大腕、名师不高兴;打开语文刊物,瞧得上眼的文章也没几篇,评价不高,惹一些主编、责编不高兴。也常后悔,私下反省:学问没多大长进,却爱挑毛病,得罪人越来越多,如何是好?  不论怎样自责,语文教学水平低、教研成绩不好,却终归是事实。多数语文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论成果缺乏基本的了解,对本学科先哲时贤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甚至一些本学科的“领军人物”,所做的也
几年前的一个暑假,几个本家兄弟要把他们的子弟送来让我单独辅导。我历来很怀疑“做家教”的效果,然而经不起家长们三番五次的拜托,终于收下了他们的四个孩子。其间孩子的一些异常举动,因为与我一直在追求的一项语文教学目标大相冲突,让我产生了写下这篇随笔的冲动。  在语文辅导中,我说要给他们读点故事听,一个刚读完三年级的孩子竟然马上抗议:“不喜欢听!”从他听故事时的表现——坐立难安,手足无措,心不在焉,我可以
理解能力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是学生语文学科学习质量和学习结果的重要体现。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包含一个复杂的能力体系,只有对理解能力进行要素与结构的分析,才能真正明晰高中生理解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发展过程。理解能力分为获取与阐释文本内容的能力、比较与评价的能力、反思与应用的能力。  一、高中生理解能力的表现标准  理解能力表现,是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
一  诗歌以意象构篇,其中景物意象最常见到;几个或几组美妙的景物意象组合起来,便产生特殊的诗意和深远的意境,这是广为人知的。不妨换一种说法,所谓景物意象的组合,其实就是空间的构成。景物意象的空间构成是诗意产生的基础,也是诗歌品质高下优劣的判别依据。对诗歌景物意象的空间构成的阐释,不只是语言学意义的,更是美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就是说,词语义只是诗歌的表层信息,“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最终要解
拜读《语文建设》2012年第五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课异构”的三篇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对三位老师的“五读法教学”“主题式教学”“非指示性教学”心驰神往,另一方面,也对他们各自在设计中体现出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的诸多差异而深感困惑。困惑的焦点,又主要聚合在教学目标的界定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三位教师,使用的是同一版本教材中的同一篇课文,却设计出三种很少有交集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样的“同
宋神宗元十五年(1082),苏轼游览黄州赤鼻矶,写下了“空旷高邈,敻不可攀”的《赤壁赋》。全篇以跳宕洒脱的单行奇句,冲破了韵语整饬板滞的文势,真正如万斛泉涌,纵恣自然。从文体来说,这是一篇文赋,即以古文之笔法来写“四六”。赋的特点之一,便是“主客问答”,《赤壁赋》也遵循了这种同有的写作程式;只不过,这篇文章中那个吹洞箫的“客”,确又实有其人。他叫杨世昌,“原是绵州武都山的道_上,与东坡谊属同乡”。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月是故乡明》中不止一次地把故乡的月亮称为“小月亮”,说每逢看到异地的明月,就立刻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干江有水干江月”,普天之下的人所看到的月亮都是那一轮,月亮难道还会有大小之分吗?  细读文章,发现作者之所以把故乡的月称为“小月亮”,首先是和“大月亮”相对而言的。  在季先生笔下,提到了五处所谓的“大月亮”。  前四处的“大月亮”都是在国外见到的,文中这样写:“
现代汉语书面语(文学语言)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从未有人对这段历史进行全面总结。本文实际上是一篇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发展史论,研究了现代汉语书面语发展的全过程,划分出五个发展阶段,对各阶段的特点做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系统的三个来源,着重探讨了翻译和现代书面语的关系、文言和现代书面语的关系。如何正确看待这两种关系,本文从事实出发,提出了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对于现代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