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不不不,“90后”拒绝被定义。
千年前孔丘的发问犹在耳畔:“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不断介入,手工艺、设计、艺术之间的概念边界日渐消弭与融合。这群已经在竞逐中崭露头角的手艺“后浪”,或许并不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手艺人,但一样也在赓续传承中国的手工艺文化。
毕竟,青春少年样样红。
黄子昕
独立设计师、大学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是地域文化创新、当代手工艺以及场景空间塑造,试图用当代设计赋予传统工艺全新的生命力。
我想一直
乐此不疲地折腾下去
10年前在和父母的一次谈话后,黄子昕决定走“艺考生”这条路。
但“和很多复读生或来自美院附中的同学相比,我的画技没有丝毫优势”,除此之外,还要挤时间“恶补”文化课。黄子昕笑称自己是个“有弹性的人”——“一方面,我好像还是比较能扛得住压力与困难;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最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她选择了家居产品设计专业。大学4年,黄子昕去到不少城市,体会不同的传统工艺,也目睹了手艺人的艰辛。
《移镜》和《幻想曲》两组作品,是她近年来对“传统造物与当代设计”这个命题的探索。以传统梳妆物品为灵感设计的模块化梳妆台系列《移镜》,旨在为城市生活空间增添诗意感。在材料上,竹子与传统大漆结合,延续了大漆在中国梳妆物品的历史含义。《幻想曲》则是一组边几,选用了竹子不同部位(如竹青、竹木等)相结合的方式,带来色彩碰撞,让静态的家具也可以如音符般跳跃。
“设计本就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传统作为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社会性、人文性等,可作为设计的灵感与精神性支撑。”黄子昕试图去搭建设计与手工艺之间互补的桥梁。“在前期,比如材料实验阶段,我会更多地参与手工。而后期制作成品时,大部分还是交给手艺人来完成。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比较偏好的创作方式,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与手工艺人互相信任、互相补充的过程。”
去年底从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硕士毕业回国的她,目前在福州的一所高校任教,同时在做个人创作。“我的理想状态是学术与实践都能共同发展,并能有更多跨领域的尝试。当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人,一直乐此不疲地折腾下去。”
林宇贤
Yuhsien Design Studio主理人
从家居产品到艺术品,他的作品涵盖多元领域。此外,也与星巴克、宜家、大疆等品牌保持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不同的自我挑战中,同时保留产品最原始的美学。
我一直努力
寻求事物的清晰度
林宇贤似乎没有“工作之余”——“就我而言,我的私人生活和工作并没有真正的區别,我非常幸运可以把喜爱的事物与工作相互融合。”
早在台湾念书的时候,他就获得过多个设计类奖项。2016年在米兰多莫斯设计学院获得产品硕士学位之后,林宇贤进入到米兰的一家设计公司任职。2017年,他在米兰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去年5月,同名设计公司也在上海挂牌成立。“令人兴奋的是,目前工作室接触过很多不同领域的创作,比如家具、家居、工业设计等。当我们把不同领域的经验相互融合,就一直能创造出充满原创性且超越时空限制的风格。”
尽管疫情带来的“后遗症”仍在,像原计划今年参展的米兰国际家具展、巴黎国际家饰展、深圳国际家具展等都将延期举办,“这对工作室的时间排程影响较大,今年光是出差后的隔离就已经多达5次了”,但他同时提道“反而利用了隔离期间的独处,让我对本身喜爱的创作有了更深的认识”。至于工作室的营收状况则影响不大,“喜爱我们工作室的品牌客户还是一直在持续合作并进行新品开发”。
“我从未在传统和设计之间做出任何区分,或是界定它们的关系。”在他看来,传统工艺仍能生产无与伦比的精美艺术品,但在当下,它们缺乏把握时代创新的能力,“呈现的大多是缺乏灵魂的‘完美’”。并且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很多还停留在奢侈品的层级或只在少数玩家的收藏中,还未能全面性地融入一般人的生活。“我们拥有精致的手工技艺,但无法真正地迈入市场,这是非常可惜的。”
“‘手工的感觉’对于我来说至关重要,材料的触感及颜色的组合是我更关心的,要让每个设计透过材料来凸显出原始的灵魂。”在林宇贤眼里,“设计并非只是单纯追求美感,也不能仅重视功能性,唯有两者兼备并经过不断地观察与洞悉,才能成就永久流传的设计。”
精心设计的“泡沫”(Bubble)系列玻璃花瓶,就是他心目中“优雅且有故事性”的代表作。“我想创造一个花器,可容纳不同大小和类型的鲜花。用隔离的器皿来存放少量的鲜花,不是大量地布置,只是为了欣赏一朵鲜花的独特性。”花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不规则的泡沫,经由玻璃工艺家吹制,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使用玻璃材质,我们前期使用了包含树脂、陶瓷、不锈钢、实木等大量材料去做模型,用不同媒材去着色,并且也使用了3D打印机这种现代化的工具去做最终的形态确认。之后再完整地与工艺师做详细的讨论,共同完成了Bubble系列产品。”
至于未来的“野心”,林宇贤想要去“持续寻找魅力”。“魅力是完美与不完美之间的平衡,而我们想参与的领域很多,想做的事很多。就像使用色彩,我们想要尽可能地使用各种色彩,去创造各种可能性。”
德国工业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曾说:“假如重来一遍,我决不当设计师。”而林宇贤说自己今天如果不是一位设计师的话,那他“应该会是脱口秀的主持人吧”。这位差一点成了主持人的设计师,用了“哲学”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我想我一直努力寻求事物的清晰度,试图通过哲学的方法理清空间。这其实非常有趣,因为我知道美学从何而来。例如我常使用哲学的方式去操纵光线、空间和材料,不过多装饰,以本质的方式存在于这世上。” 陈英泽
“南作器”创始人
一边用现代的设计语言为传统银器带来全新的表现效果,一边回归“纯艺术”的创作。在商业化的进程中保留一点初心,带领品牌走得更远。
我只能诚实地
做好自己的创作
“关于‘打标签’这件事情我倒还好啦。学院派还是其他什么派,设计师、手工艺人或者匠人,我都没问题。最主要的是从哪个角度看我们的东西。”
陈英泽是一名“景漂”,但他却是在景德镇做银器。他大学就读的是金属工艺与首饰设计专业,毕业后与朋友合伙成立了“南作器”,主营手工银制品。今年大年初四就从老家漳州回到景德镇的他,在“封城”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想我个人的创作”,当然也思考了“工作室下一步的风格和发展方向”。“我们主要是以定制为主,手作的效率比较慢,工作周期较长,因此还在消化之前的订单,工作量上面没有太大的变化。”
银壶、茶器等实用器是南作器的主要产品,在满足功能化使用的同时,也兼具传统意蕴和现代审美。“其实我觉得传统跟设计不是一个对立的状态。”在陈英泽眼里,“传统是一个状态,或者是一种现象,而设计是一个动词。比如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从小接受传统文化、审美等教育,我需要根据自己的积累来对它们进行理解,来做创作。这样的话,不致于做出的东西多么脱离传统、脱离当下。”
在走市场化道路、获得保障生存的“六便士”之外,陈英泽心中的“月亮”仍在。“不用考虑功用,不需要满足甲方要求”的《融》是他近年的代表作。这件观念性的作品在材质上运用了银和瓷。在器皿的银质表面,5双以瓷制成的“手”探了出来。金属与陶瓷的对立、银白与德化窑“猪油白”的互补,赋予了《融》强烈的视觉语言。“单就技法而言,它是我当时做得最大的一件作品,对练手和整体布局有一定锻炼。我不敢说它在艺术上有什么高度,但对我个人来说确实有一些影响,它让我‘回归’了。”
“我非常尊敬和喜爱一些大师做的东西,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内心世界或成长经历。但我能做的就是按照我所理解的方向,去做我的设计。当然他们可能没办法理解我,‘年轻人怎么能这么乱七八糟地做呢’?”陈英泽并不想耗费无用的心力去争夺“话语权”。“年轻的时候谁没有想过去争话语权啊?但安定之后就觉得,其实那些东西应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今年是南作器成立的第7个年头。随着工作室的不断发展,从工艺、概念,到造型、风格,甚至包括产品海报,南作器都做了大量的尝试与革新,只为做出有工艺感、设计感、亲切感的作品。“实验性对我们工作室来说还蛮重要的。”在陈英泽看来,“实验的效果达到预期,或者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这个环节会让我觉得非常兴奋和开心。当然哪怕是失败,我也是享受的。至少可以让自己知道,空想的部分是不能够做的。”
陈英泽希望能“继续安定地做创作,过平宁的日子”。他说道:“我觉得做一样东西能让别人开心并且被欣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希望这种幸福可以变得更饱满一点,而这确实是一件需要精力和时间去换取的事情。”
狮子座的陈英泽爱好很多,喜欢画画写字、饮茶小酌,“我很爱种花,但是种得也就那样,就是土土俗俗的,但我很喜欢”。他几次提到希望自己能诚实地去做创作。“没办法完全诚实的,难免自己也会虚情假意地讲话的时候,晚上回到被窝之后可能也会反思,‘唉,今天又說了哪些恶心的话’。当然,尽量不要让自己有那种状态,诚实地面对自己所学跟所做的事情吧。”
梅琳玉
“一善门”创始人
从陶瓷这个“原点”出发,跨界金缮、大漆、玻璃等多个领域。通过不断积聚的内在力量,找到属于自身的艺术道路。
我是个“新时代的旧人”
对于12岁时就随家人从浔阳迁居景德镇的梅琳玉来说,陶瓷是他手中的“道具”,也是他众多“语言”中的一种。本科毕业后,“把景德镇作为试验田,我待了差不多5年时间。我做过很多不同领域的尝试,做展览、设计,做酒吧、餐厅,还做了‘一善门’器物工作室”。
2017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一位老师找到他,希望梅琳玉去协助他为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
千年前孔丘的发问犹在耳畔:“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不断介入,手工艺、设计、艺术之间的概念边界日渐消弭与融合。这群已经在竞逐中崭露头角的手艺“后浪”,或许并不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手艺人,但一样也在赓续传承中国的手工艺文化。
毕竟,青春少年样样红。
黄子昕
独立设计师、大学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是地域文化创新、当代手工艺以及场景空间塑造,试图用当代设计赋予传统工艺全新的生命力。
我想一直
乐此不疲地折腾下去
10年前在和父母的一次谈话后,黄子昕决定走“艺考生”这条路。
但“和很多复读生或来自美院附中的同学相比,我的画技没有丝毫优势”,除此之外,还要挤时间“恶补”文化课。黄子昕笑称自己是个“有弹性的人”——“一方面,我好像还是比较能扛得住压力与困难;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最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她选择了家居产品设计专业。大学4年,黄子昕去到不少城市,体会不同的传统工艺,也目睹了手艺人的艰辛。
《移镜》和《幻想曲》两组作品,是她近年来对“传统造物与当代设计”这个命题的探索。以传统梳妆物品为灵感设计的模块化梳妆台系列《移镜》,旨在为城市生活空间增添诗意感。在材料上,竹子与传统大漆结合,延续了大漆在中国梳妆物品的历史含义。《幻想曲》则是一组边几,选用了竹子不同部位(如竹青、竹木等)相结合的方式,带来色彩碰撞,让静态的家具也可以如音符般跳跃。
“设计本就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传统作为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社会性、人文性等,可作为设计的灵感与精神性支撑。”黄子昕试图去搭建设计与手工艺之间互补的桥梁。“在前期,比如材料实验阶段,我会更多地参与手工。而后期制作成品时,大部分还是交给手艺人来完成。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比较偏好的创作方式,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与手工艺人互相信任、互相补充的过程。”
去年底从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硕士毕业回国的她,目前在福州的一所高校任教,同时在做个人创作。“我的理想状态是学术与实践都能共同发展,并能有更多跨领域的尝试。当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人,一直乐此不疲地折腾下去。”
林宇贤
Yuhsien Design Studio主理人
从家居产品到艺术品,他的作品涵盖多元领域。此外,也与星巴克、宜家、大疆等品牌保持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不同的自我挑战中,同时保留产品最原始的美学。
我一直努力
寻求事物的清晰度
林宇贤似乎没有“工作之余”——“就我而言,我的私人生活和工作并没有真正的區别,我非常幸运可以把喜爱的事物与工作相互融合。”
早在台湾念书的时候,他就获得过多个设计类奖项。2016年在米兰多莫斯设计学院获得产品硕士学位之后,林宇贤进入到米兰的一家设计公司任职。2017年,他在米兰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去年5月,同名设计公司也在上海挂牌成立。“令人兴奋的是,目前工作室接触过很多不同领域的创作,比如家具、家居、工业设计等。当我们把不同领域的经验相互融合,就一直能创造出充满原创性且超越时空限制的风格。”
尽管疫情带来的“后遗症”仍在,像原计划今年参展的米兰国际家具展、巴黎国际家饰展、深圳国际家具展等都将延期举办,“这对工作室的时间排程影响较大,今年光是出差后的隔离就已经多达5次了”,但他同时提道“反而利用了隔离期间的独处,让我对本身喜爱的创作有了更深的认识”。至于工作室的营收状况则影响不大,“喜爱我们工作室的品牌客户还是一直在持续合作并进行新品开发”。
“我从未在传统和设计之间做出任何区分,或是界定它们的关系。”在他看来,传统工艺仍能生产无与伦比的精美艺术品,但在当下,它们缺乏把握时代创新的能力,“呈现的大多是缺乏灵魂的‘完美’”。并且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很多还停留在奢侈品的层级或只在少数玩家的收藏中,还未能全面性地融入一般人的生活。“我们拥有精致的手工技艺,但无法真正地迈入市场,这是非常可惜的。”
“‘手工的感觉’对于我来说至关重要,材料的触感及颜色的组合是我更关心的,要让每个设计透过材料来凸显出原始的灵魂。”在林宇贤眼里,“设计并非只是单纯追求美感,也不能仅重视功能性,唯有两者兼备并经过不断地观察与洞悉,才能成就永久流传的设计。”
精心设计的“泡沫”(Bubble)系列玻璃花瓶,就是他心目中“优雅且有故事性”的代表作。“我想创造一个花器,可容纳不同大小和类型的鲜花。用隔离的器皿来存放少量的鲜花,不是大量地布置,只是为了欣赏一朵鲜花的独特性。”花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不规则的泡沫,经由玻璃工艺家吹制,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使用玻璃材质,我们前期使用了包含树脂、陶瓷、不锈钢、实木等大量材料去做模型,用不同媒材去着色,并且也使用了3D打印机这种现代化的工具去做最终的形态确认。之后再完整地与工艺师做详细的讨论,共同完成了Bubble系列产品。”
至于未来的“野心”,林宇贤想要去“持续寻找魅力”。“魅力是完美与不完美之间的平衡,而我们想参与的领域很多,想做的事很多。就像使用色彩,我们想要尽可能地使用各种色彩,去创造各种可能性。”
德国工业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曾说:“假如重来一遍,我决不当设计师。”而林宇贤说自己今天如果不是一位设计师的话,那他“应该会是脱口秀的主持人吧”。这位差一点成了主持人的设计师,用了“哲学”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我想我一直努力寻求事物的清晰度,试图通过哲学的方法理清空间。这其实非常有趣,因为我知道美学从何而来。例如我常使用哲学的方式去操纵光线、空间和材料,不过多装饰,以本质的方式存在于这世上。” 陈英泽
“南作器”创始人
一边用现代的设计语言为传统银器带来全新的表现效果,一边回归“纯艺术”的创作。在商业化的进程中保留一点初心,带领品牌走得更远。
我只能诚实地
做好自己的创作
“关于‘打标签’这件事情我倒还好啦。学院派还是其他什么派,设计师、手工艺人或者匠人,我都没问题。最主要的是从哪个角度看我们的东西。”
陈英泽是一名“景漂”,但他却是在景德镇做银器。他大学就读的是金属工艺与首饰设计专业,毕业后与朋友合伙成立了“南作器”,主营手工银制品。今年大年初四就从老家漳州回到景德镇的他,在“封城”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想我个人的创作”,当然也思考了“工作室下一步的风格和发展方向”。“我们主要是以定制为主,手作的效率比较慢,工作周期较长,因此还在消化之前的订单,工作量上面没有太大的变化。”
银壶、茶器等实用器是南作器的主要产品,在满足功能化使用的同时,也兼具传统意蕴和现代审美。“其实我觉得传统跟设计不是一个对立的状态。”在陈英泽眼里,“传统是一个状态,或者是一种现象,而设计是一个动词。比如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从小接受传统文化、审美等教育,我需要根据自己的积累来对它们进行理解,来做创作。这样的话,不致于做出的东西多么脱离传统、脱离当下。”
在走市场化道路、获得保障生存的“六便士”之外,陈英泽心中的“月亮”仍在。“不用考虑功用,不需要满足甲方要求”的《融》是他近年的代表作。这件观念性的作品在材质上运用了银和瓷。在器皿的银质表面,5双以瓷制成的“手”探了出来。金属与陶瓷的对立、银白与德化窑“猪油白”的互补,赋予了《融》强烈的视觉语言。“单就技法而言,它是我当时做得最大的一件作品,对练手和整体布局有一定锻炼。我不敢说它在艺术上有什么高度,但对我个人来说确实有一些影响,它让我‘回归’了。”
“我非常尊敬和喜爱一些大师做的东西,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内心世界或成长经历。但我能做的就是按照我所理解的方向,去做我的设计。当然他们可能没办法理解我,‘年轻人怎么能这么乱七八糟地做呢’?”陈英泽并不想耗费无用的心力去争夺“话语权”。“年轻的时候谁没有想过去争话语权啊?但安定之后就觉得,其实那些东西应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今年是南作器成立的第7个年头。随着工作室的不断发展,从工艺、概念,到造型、风格,甚至包括产品海报,南作器都做了大量的尝试与革新,只为做出有工艺感、设计感、亲切感的作品。“实验性对我们工作室来说还蛮重要的。”在陈英泽看来,“实验的效果达到预期,或者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这个环节会让我觉得非常兴奋和开心。当然哪怕是失败,我也是享受的。至少可以让自己知道,空想的部分是不能够做的。”
陈英泽希望能“继续安定地做创作,过平宁的日子”。他说道:“我觉得做一样东西能让别人开心并且被欣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希望这种幸福可以变得更饱满一点,而这确实是一件需要精力和时间去换取的事情。”
狮子座的陈英泽爱好很多,喜欢画画写字、饮茶小酌,“我很爱种花,但是种得也就那样,就是土土俗俗的,但我很喜欢”。他几次提到希望自己能诚实地去做创作。“没办法完全诚实的,难免自己也会虚情假意地讲话的时候,晚上回到被窝之后可能也会反思,‘唉,今天又說了哪些恶心的话’。当然,尽量不要让自己有那种状态,诚实地面对自己所学跟所做的事情吧。”
梅琳玉
“一善门”创始人
从陶瓷这个“原点”出发,跨界金缮、大漆、玻璃等多个领域。通过不断积聚的内在力量,找到属于自身的艺术道路。
我是个“新时代的旧人”
对于12岁时就随家人从浔阳迁居景德镇的梅琳玉来说,陶瓷是他手中的“道具”,也是他众多“语言”中的一种。本科毕业后,“把景德镇作为试验田,我待了差不多5年时间。我做过很多不同领域的尝试,做展览、设计,做酒吧、餐厅,还做了‘一善门’器物工作室”。
2017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一位老师找到他,希望梅琳玉去协助他为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