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进城打工,不仅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农民外出打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为国家创造了财富,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打工收入已占到家庭收入的50%以上,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会以更快的速度递增。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民工在劳动条件、工资待遇、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安全等诸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实现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农民工问题,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当前农民工存在的问题
·工作难找
我国目前有14亿人口,有7.5亿劳动力,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青年农民工在城市里最大的苦恼是工作难找,其次为被城里人瞧不起和劳动安全无保障。正是由于工作难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让青年农民工失去了与单位谈工资、讲条件的权利;同时也致使一些人没有签合同、没有工伤保障等。多数青年农民工能正确、冷静看待失业,而且本地青年农民工的创业意识明显弱于外地青年农民工,大多数人的创业想法局限于做个体户,但因缺少资金无法付诸实施。
·劳动生活条件差
农民工打工的主要原因是增加家庭收入,其次是觉得家里太穷想在城里生活。在农民进城打工的过程中,多数用工单位为农民工提供的住宿条件很差,拥挤、脏乱、不通风,极易引起一些流行病的滋生和传播。有些业主信用意识不强,轻视打工环境,就地建房,一张木板,一叠床被,就形成了群。体群居的工作生活,冬天冷得哆嗦,夏天热得冒汗,用工环境差、生活艰苦、岗位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低,与他们担负的工作强度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
·子女教育问题值得关注
在城市里打工的青年农民工最担心的问题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家里的老人无人照顾、子女教育问题、收入低。家里老人无人照顾之所以成为农民工最担心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工思想观念相对封闭保守,“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思想影响较重;农民工家庭的弱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子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很少,大多数成为留守儿童,其教育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工孩子在城市学校上学困难,需上交让他们难以承受的赞助费,户籍问题成为困扰农民工子女正常入学的突出因素。
·安全隐患大,拖欠工资
农民工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胜过其他社会群体,但是得到的回报却不能和他们的付出相符。农民工打工工资不到位、安全保障问题表现最为突出;近几年,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尤其是相对贫困落后的村庄,几乎成为一种潮流。农民进城打工的唯一目的就是凭自己的劳动拿到自己应得的报酬,但他们面临“活好做,钱难要”的难题。一方面是有些部门为了及早建成某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资金不到位或条件不成熟时,进行超前建设,导致农民工工资无法兑现;另一方面是个别黑心包工头恶意拖欠、变相克扣,在农民工讨还工资时,甚至遭到工头雇佣的打手的暴力伤害、野蛮关押等非法待遇。
影响农民工现状的因素分析
·劳动力供大于求
工作难找使青年农民工根本没有与用工单位讨价还价的筹码,只能任人摆布。在此背景下,有些用工单位无视相关的劳动法规,不与青年农民工签订用工合同,并且随意克扣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广大青年农民工为了生活只有选择接受。
·缺少技能培训和组织性
与城市青年相比,青年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情结让青年农民工始终难以完全认同城市生活规则,而青年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劳动技能偏低、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对城市文明的接受程度有限,多数人只能在城市里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择业上,主要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盲目性大,且各自为“工”,失去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正式组织依托;农民工普遍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使他们缺少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渠道和载体,在权益受到侵犯时,无法借助组织、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法律意识差,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农民工对劳动法等法律了解不够,甚至有些人一无所知。当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不懂得或不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总体特点是粗放型,大多从事脏、重、苦、险等工种,农民工普遍缺少一技之长,不仅文化素质低,而且劳动技能较差,很难进入文化层次要求高、劳动技术含量高、报酬丰厚的行业就业,因此造成的后果是收入偏低、劳酬不符。农民工队伍中出现了欠薪、工资拖欠等不公平的问题时,试图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采取自己忍了或近乎违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的甚至引发犯罪。
·社会救助不平等
目前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动大都是靠亲戚朋友介绍或自发流动,由政府组织或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相对较少。但目前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明显滞后,缺乏对农民工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民工就业的组织与指导,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确立,城市市民已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而农民工往往不在保障对象之列,低收入的农民工不仅随时可能处在失业之中,而且没有社会救助系统的支持,成了生活在城市中却又享受不到居民权利的无保障人群。
解决对策建议
·开展职业指导
农民工是社会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指导非常必要。培养他们的职业理想,使他们学会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把握发展条件与机遇,正确认识就业和创业;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文化知识等素质教育;要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增强维权信心,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学会利用法律这一合法渠道来维护自身权益。
·强化技能培训
农民工大多是作为“人力资源”,而不是“人力资本”而存在的,他们在市场上始终处于“被选择”的位置,而不是处于“选择岗位”的主体位置。国家对农民工的培训实施很多的民生工程,比如涉农类技术免学费。家庭困难给予生活资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从而提高青年农民工素质。已经在有关行业就业的青年农民工,应该严格按照本行业的职业标准进行规范的技能培训,使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增强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
进一步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加强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强化劳动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劳动关系上坚持一视同仁,发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中介组织,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预测、规划、调控、立法、监管,使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转移逐步实现规范、有序。充分利用劳动人才人事部门、职业学校、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优势,不断深化农村青年委培就业、农村青年劳动力输转等工作,保证农民工的培训、输出有序合法进行,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打下坚实基础。
·构建良好的社会服务体系
保障必要的公共服务供给,让农民工在城市有真正的归属感。树立公平、正义、共享的核心价值观,用平等的理念和包容的心态实现城市对农民工的真正开放。进一步改革传统的城市管理制度,让农民工分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调整财政公共支出结构,应千方百计地帮助青年农民工解决子女入学、医疗卫生、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大力加强青年农民工所在单位的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建设,重点打造为农民工服务的工作品牌,让农民工找到组织依托和精神归属,分享企业和社会发展成果。让农民工得到有效的培训;通过共享群众文化活动阵地,让青年农民工找到精神家园;通过健全社区服务网络,为农民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丰富青年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区域联动”等工作项目,实现对流动农民工的有效管理;通过开办服务热线,为青年农民工提供心理咨询和维权服务。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当前农民工存在的问题
·工作难找
我国目前有14亿人口,有7.5亿劳动力,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青年农民工在城市里最大的苦恼是工作难找,其次为被城里人瞧不起和劳动安全无保障。正是由于工作难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让青年农民工失去了与单位谈工资、讲条件的权利;同时也致使一些人没有签合同、没有工伤保障等。多数青年农民工能正确、冷静看待失业,而且本地青年农民工的创业意识明显弱于外地青年农民工,大多数人的创业想法局限于做个体户,但因缺少资金无法付诸实施。
·劳动生活条件差
农民工打工的主要原因是增加家庭收入,其次是觉得家里太穷想在城里生活。在农民进城打工的过程中,多数用工单位为农民工提供的住宿条件很差,拥挤、脏乱、不通风,极易引起一些流行病的滋生和传播。有些业主信用意识不强,轻视打工环境,就地建房,一张木板,一叠床被,就形成了群。体群居的工作生活,冬天冷得哆嗦,夏天热得冒汗,用工环境差、生活艰苦、岗位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低,与他们担负的工作强度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
·子女教育问题值得关注
在城市里打工的青年农民工最担心的问题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家里的老人无人照顾、子女教育问题、收入低。家里老人无人照顾之所以成为农民工最担心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工思想观念相对封闭保守,“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思想影响较重;农民工家庭的弱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子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很少,大多数成为留守儿童,其教育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工孩子在城市学校上学困难,需上交让他们难以承受的赞助费,户籍问题成为困扰农民工子女正常入学的突出因素。
·安全隐患大,拖欠工资
农民工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胜过其他社会群体,但是得到的回报却不能和他们的付出相符。农民工打工工资不到位、安全保障问题表现最为突出;近几年,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尤其是相对贫困落后的村庄,几乎成为一种潮流。农民进城打工的唯一目的就是凭自己的劳动拿到自己应得的报酬,但他们面临“活好做,钱难要”的难题。一方面是有些部门为了及早建成某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资金不到位或条件不成熟时,进行超前建设,导致农民工工资无法兑现;另一方面是个别黑心包工头恶意拖欠、变相克扣,在农民工讨还工资时,甚至遭到工头雇佣的打手的暴力伤害、野蛮关押等非法待遇。
影响农民工现状的因素分析
·劳动力供大于求
工作难找使青年农民工根本没有与用工单位讨价还价的筹码,只能任人摆布。在此背景下,有些用工单位无视相关的劳动法规,不与青年农民工签订用工合同,并且随意克扣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广大青年农民工为了生活只有选择接受。
·缺少技能培训和组织性
与城市青年相比,青年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情结让青年农民工始终难以完全认同城市生活规则,而青年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劳动技能偏低、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对城市文明的接受程度有限,多数人只能在城市里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择业上,主要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盲目性大,且各自为“工”,失去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正式组织依托;农民工普遍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使他们缺少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渠道和载体,在权益受到侵犯时,无法借助组织、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法律意识差,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农民工对劳动法等法律了解不够,甚至有些人一无所知。当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不懂得或不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总体特点是粗放型,大多从事脏、重、苦、险等工种,农民工普遍缺少一技之长,不仅文化素质低,而且劳动技能较差,很难进入文化层次要求高、劳动技术含量高、报酬丰厚的行业就业,因此造成的后果是收入偏低、劳酬不符。农民工队伍中出现了欠薪、工资拖欠等不公平的问题时,试图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采取自己忍了或近乎违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的甚至引发犯罪。
·社会救助不平等
目前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动大都是靠亲戚朋友介绍或自发流动,由政府组织或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相对较少。但目前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明显滞后,缺乏对农民工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民工就业的组织与指导,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确立,城市市民已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而农民工往往不在保障对象之列,低收入的农民工不仅随时可能处在失业之中,而且没有社会救助系统的支持,成了生活在城市中却又享受不到居民权利的无保障人群。
解决对策建议
·开展职业指导
农民工是社会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指导非常必要。培养他们的职业理想,使他们学会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把握发展条件与机遇,正确认识就业和创业;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文化知识等素质教育;要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增强维权信心,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学会利用法律这一合法渠道来维护自身权益。
·强化技能培训
农民工大多是作为“人力资源”,而不是“人力资本”而存在的,他们在市场上始终处于“被选择”的位置,而不是处于“选择岗位”的主体位置。国家对农民工的培训实施很多的民生工程,比如涉农类技术免学费。家庭困难给予生活资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从而提高青年农民工素质。已经在有关行业就业的青年农民工,应该严格按照本行业的职业标准进行规范的技能培训,使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增强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
进一步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加强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强化劳动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劳动关系上坚持一视同仁,发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中介组织,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预测、规划、调控、立法、监管,使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转移逐步实现规范、有序。充分利用劳动人才人事部门、职业学校、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优势,不断深化农村青年委培就业、农村青年劳动力输转等工作,保证农民工的培训、输出有序合法进行,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打下坚实基础。
·构建良好的社会服务体系
保障必要的公共服务供给,让农民工在城市有真正的归属感。树立公平、正义、共享的核心价值观,用平等的理念和包容的心态实现城市对农民工的真正开放。进一步改革传统的城市管理制度,让农民工分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调整财政公共支出结构,应千方百计地帮助青年农民工解决子女入学、医疗卫生、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大力加强青年农民工所在单位的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建设,重点打造为农民工服务的工作品牌,让农民工找到组织依托和精神归属,分享企业和社会发展成果。让农民工得到有效的培训;通过共享群众文化活动阵地,让青年农民工找到精神家园;通过健全社区服务网络,为农民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丰富青年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区域联动”等工作项目,实现对流动农民工的有效管理;通过开办服务热线,为青年农民工提供心理咨询和维权服务。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