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提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的体育教学要从五个方面来探讨:学习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形式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体育教学 科学性
科学性是一门学科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提。随着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上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强调以培养学生朝正确的终身体育这一方向发展为目标的体育教学。为此,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在正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克服一切没有科学依据、脱离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教学实际的现象;把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更贴近高中学生的身心实际,进而保证体育教学科学、合理、高效、有序地进行,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和方法,真正地体现体育教学的价值。鉴于此,我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学的体育教学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
1.学习目标的科学性
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是进行体育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是指教学目标要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育。因此,在教学目标的选定上要确立综合发展的观念,考虑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要求;要明确具体,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以及认知领域水平来确定,在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还要对能力、个性、情感、意志目标提出明确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在高中阶段,一是知识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与体育活动、健身、保健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二是技能知识:使学生掌握1种或2种体育活动的基本技能,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方法,形成一定的特长,为参与锻炼和自我锻炼打好基础。三是健康目标:身心健康是体育课程的第一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四是道德品质目标:体育教学不是单纯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的教育,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锻炼习惯和体育道德。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民族精神、团队精神,善于合作的作风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例如:短跑——途中跑的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90%以上的学生能够采用正确的途中跑技术,在7.4秒内通过50米。2.发展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培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及逐步掌握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方法。3.在比、学、赶、帮、超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竞争意识和勇敢顽强、善于展示自己的良好心态。
2.教学形式的科学性
科学、全面、有效地运用组织教学是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要向科学化发展,这样才能满足当今和未来的需要。体育教学中所涉及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怎样有效地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活动使得师生紧密联系,增强体育教学效果,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水平段学生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一定独创性,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注重多方面的联系,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情绪的体验等因素来合理、灵活地采用教学组织形式。如:同质分组、兴趣分组、行政分组、异质分组、友伴分组、帮教分组、随机分组等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教学内容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体现教学的现实需要性和本身目的性的反映。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①具有丰富内涵,是人类文化和科学的结晶,如身体科学原理、锻炼科学原理、训练科学原理和相关的社会科学原理等;②科学和文化含量高;③内容的编制和教学遵循有关教学内容编制和教学的科学规律与原则。根据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在根据课时目标选择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内容取舍应讲究科学性,走进高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体现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与心理发展水平,设计新颖、样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做到所选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具有可操性、可行性、便利性等原则,通过合理科学地选择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健康成才。例如: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教材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引入一些高中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如轮滑、旱冰、跆拳道等;可以挑选、整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如斗鸡、舞狮等,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通过室内教学来讲授有关科学锻炼、卫生保健、运动文化、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要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灵活、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发挥教法整体功能,优化教学过程。创新多变的教学手段与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高中课程目标要求强调,要培养学生从“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的转变,真正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采用“自主、创新、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由“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转变,从而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体育的技巧,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让他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一定要做到“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条件及特点来选择最具科学性的教学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体育学习更具有效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等。
5.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改变课堂结构,搞好课堂评价,也是课改的关键所在。在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应科学设计和安排评价标准,防止教学评价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主观性。新课标要求把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相结合,把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把学生个人评价、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对学生成绩进行多维评价,注重评价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学生体育成绩考核实行综合得分制:一是“达标”项目的考核,应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来划定分数;二是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各项加分项目的考核;三是根据学生自身特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考核追加分;四是设置学生自我评价卡,每次考核后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打分。
总之,只有科学合理有序地进行体育教学,使体体育教学更符合、更贴近高中学生的身心实际,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掌握技能,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和谐发展,才能达到正确的终身体育的目标,才是新课改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齐慧侠.谈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调整[J].辽宁体育科技,2003,(4).
[2]李少群,严欣欣,卢其宝.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分类特征[J].中国学校体育,2010,(5).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体育教学 科学性
科学性是一门学科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提。随着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上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强调以培养学生朝正确的终身体育这一方向发展为目标的体育教学。为此,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在正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克服一切没有科学依据、脱离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教学实际的现象;把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更贴近高中学生的身心实际,进而保证体育教学科学、合理、高效、有序地进行,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和方法,真正地体现体育教学的价值。鉴于此,我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学的体育教学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
1.学习目标的科学性
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是进行体育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是指教学目标要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育。因此,在教学目标的选定上要确立综合发展的观念,考虑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要求;要明确具体,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以及认知领域水平来确定,在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还要对能力、个性、情感、意志目标提出明确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在高中阶段,一是知识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与体育活动、健身、保健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二是技能知识:使学生掌握1种或2种体育活动的基本技能,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方法,形成一定的特长,为参与锻炼和自我锻炼打好基础。三是健康目标:身心健康是体育课程的第一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四是道德品质目标:体育教学不是单纯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的教育,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锻炼习惯和体育道德。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民族精神、团队精神,善于合作的作风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例如:短跑——途中跑的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90%以上的学生能够采用正确的途中跑技术,在7.4秒内通过50米。2.发展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培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及逐步掌握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方法。3.在比、学、赶、帮、超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竞争意识和勇敢顽强、善于展示自己的良好心态。
2.教学形式的科学性
科学、全面、有效地运用组织教学是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要向科学化发展,这样才能满足当今和未来的需要。体育教学中所涉及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怎样有效地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活动使得师生紧密联系,增强体育教学效果,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水平段学生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一定独创性,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注重多方面的联系,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情绪的体验等因素来合理、灵活地采用教学组织形式。如:同质分组、兴趣分组、行政分组、异质分组、友伴分组、帮教分组、随机分组等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教学内容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体现教学的现实需要性和本身目的性的反映。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①具有丰富内涵,是人类文化和科学的结晶,如身体科学原理、锻炼科学原理、训练科学原理和相关的社会科学原理等;②科学和文化含量高;③内容的编制和教学遵循有关教学内容编制和教学的科学规律与原则。根据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在根据课时目标选择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内容取舍应讲究科学性,走进高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体现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与心理发展水平,设计新颖、样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做到所选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具有可操性、可行性、便利性等原则,通过合理科学地选择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健康成才。例如: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教材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引入一些高中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如轮滑、旱冰、跆拳道等;可以挑选、整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如斗鸡、舞狮等,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通过室内教学来讲授有关科学锻炼、卫生保健、运动文化、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要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灵活、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发挥教法整体功能,优化教学过程。创新多变的教学手段与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高中课程目标要求强调,要培养学生从“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的转变,真正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采用“自主、创新、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由“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转变,从而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体育的技巧,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让他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一定要做到“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条件及特点来选择最具科学性的教学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体育学习更具有效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等。
5.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改变课堂结构,搞好课堂评价,也是课改的关键所在。在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应科学设计和安排评价标准,防止教学评价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主观性。新课标要求把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相结合,把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把学生个人评价、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对学生成绩进行多维评价,注重评价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学生体育成绩考核实行综合得分制:一是“达标”项目的考核,应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来划定分数;二是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各项加分项目的考核;三是根据学生自身特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考核追加分;四是设置学生自我评价卡,每次考核后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打分。
总之,只有科学合理有序地进行体育教学,使体体育教学更符合、更贴近高中学生的身心实际,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掌握技能,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和谐发展,才能达到正确的终身体育的目标,才是新课改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齐慧侠.谈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调整[J].辽宁体育科技,2003,(4).
[2]李少群,严欣欣,卢其宝.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分类特征[J].中国学校体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