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是贫瘠而艰苦的。可母亲摊的小面饼、韭菜饼、高粱饼、糍粑、菜瓜饼却总能给我带来温暖和慰藉。
夏天的夜晚,酷热难当,萤火闪烁,我们这些孩子都蹲在木桥上纳凉。而母亲却在昏黄的煤油灯下调面粉。早上喝剩的稀粥,用盆盛下来,到晚上已发馊了,冒出鱼眼睛般的泡泡。母亲用勺子把面倒进粥盆里,用筷子不停地搅拌,面和粥缠绵在一起。母亲同时再掺进些许碱——防酸,投点糖精——生甜。最后调匀的面呀,光洁如绸。
翌日清晨,天麻麻亮,母亲便起身到灶间摊饼了。用洋火点燃黄豆秸,毕毕剥剥中,黑黝黝的铁锅直冒热气。母亲用小瓷勺舀两三勺香油,沿铁锅中部浇上一圈,待油嗞嗞炸响,便用铜勺把调匀、发酵好的面就着油倒入,挥动铲子不住地抹、摊、压、翻、抖,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母亲一会儿在锅上摊,一会儿往灶膛里填豆秸,用火钳压住,如此往复,汗水直流。
等到锅里的浆饼色泽金黄、中间起孔、边缘发焦时,即可起锅,其时,狭促的灶间便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饼香。我们早已翕动鼻翼、咽着涎水,瞅着天窗,巴望着天快亮。母亲摊好第一锅饼,接着摊第二锅、第三锅……直到盆里的面全舀尽才罢。一早上母亲往往能摊五六锅浆饼。
摊好的浆饼,盘子大小,中厚边薄,黄中泛焦,纹理诡谲。掰开来,饼中生孔,如蜂窝。咬进嘴里,酥软甜腻,嚼之,滑润爽口,酸中渗甜,朵颐生香。
我們围在桑木桌旁,边吸溜着粥汤,边嚼着浆饼。手上和嘴角都油腻腻的。母亲忙招呼我们吃慢点:“别烫着,饼多着哩!”我和妹妹总是互相瞅着对方手中的浆饼,不让自己落后。那油黄喷香的浆饼躺在盘子里,对我们而言,是莫大的诱惑。
父母下田劳作也带一些浆饼,省得喝薄粥。母亲还送些饼给邻家小孩,过几天,我们准能尝到邻家送来的浆饼。我们节省着吃,把剩下的浆饼放进大碗,泡在凉水里,留着第二天再吃。
现在,人们吃着烧饼、南瓜饼、葱油蛋饼、三角面饼,却很难吃到从前的小面硬饼、涨浆饼、草鞋底饼,它们已经湮没于岁月的长河里。
每逢看到路边摊头上的烙饼,我总是想起母亲的浆饼。每当我回到老家,母亲总是心领神会,为我摊上几锅糍粑或浆饼,这时,我的思绪又飞回到遥远的童年时代。嚼着母亲的面饼,我分明是在咂摸着那远去了的纯朴而恬淡的乡村生活。临走,母亲总摊上几锅面饼,包好,让我带回去,给妻儿品尝。我想,母亲摊的面饼里浸润着岁月深处的感恩、苦涩、怜悯和善良。
夏天的夜晚,酷热难当,萤火闪烁,我们这些孩子都蹲在木桥上纳凉。而母亲却在昏黄的煤油灯下调面粉。早上喝剩的稀粥,用盆盛下来,到晚上已发馊了,冒出鱼眼睛般的泡泡。母亲用勺子把面倒进粥盆里,用筷子不停地搅拌,面和粥缠绵在一起。母亲同时再掺进些许碱——防酸,投点糖精——生甜。最后调匀的面呀,光洁如绸。
翌日清晨,天麻麻亮,母亲便起身到灶间摊饼了。用洋火点燃黄豆秸,毕毕剥剥中,黑黝黝的铁锅直冒热气。母亲用小瓷勺舀两三勺香油,沿铁锅中部浇上一圈,待油嗞嗞炸响,便用铜勺把调匀、发酵好的面就着油倒入,挥动铲子不住地抹、摊、压、翻、抖,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母亲一会儿在锅上摊,一会儿往灶膛里填豆秸,用火钳压住,如此往复,汗水直流。
等到锅里的浆饼色泽金黄、中间起孔、边缘发焦时,即可起锅,其时,狭促的灶间便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饼香。我们早已翕动鼻翼、咽着涎水,瞅着天窗,巴望着天快亮。母亲摊好第一锅饼,接着摊第二锅、第三锅……直到盆里的面全舀尽才罢。一早上母亲往往能摊五六锅浆饼。
摊好的浆饼,盘子大小,中厚边薄,黄中泛焦,纹理诡谲。掰开来,饼中生孔,如蜂窝。咬进嘴里,酥软甜腻,嚼之,滑润爽口,酸中渗甜,朵颐生香。
我們围在桑木桌旁,边吸溜着粥汤,边嚼着浆饼。手上和嘴角都油腻腻的。母亲忙招呼我们吃慢点:“别烫着,饼多着哩!”我和妹妹总是互相瞅着对方手中的浆饼,不让自己落后。那油黄喷香的浆饼躺在盘子里,对我们而言,是莫大的诱惑。
父母下田劳作也带一些浆饼,省得喝薄粥。母亲还送些饼给邻家小孩,过几天,我们准能尝到邻家送来的浆饼。我们节省着吃,把剩下的浆饼放进大碗,泡在凉水里,留着第二天再吃。
现在,人们吃着烧饼、南瓜饼、葱油蛋饼、三角面饼,却很难吃到从前的小面硬饼、涨浆饼、草鞋底饼,它们已经湮没于岁月的长河里。
每逢看到路边摊头上的烙饼,我总是想起母亲的浆饼。每当我回到老家,母亲总是心领神会,为我摊上几锅糍粑或浆饼,这时,我的思绪又飞回到遥远的童年时代。嚼着母亲的面饼,我分明是在咂摸着那远去了的纯朴而恬淡的乡村生活。临走,母亲总摊上几锅面饼,包好,让我带回去,给妻儿品尝。我想,母亲摊的面饼里浸润着岁月深处的感恩、苦涩、怜悯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