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将贯穿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质量;学生的计算能力关乎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效,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加强 严格要求 讲清算理 思维训练 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00-01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占有较大比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其它内容的学习起着垫基和辅助的作用。但与其它教学内容相比,计算无疑是枯燥的,计算练习更是重复、乏味,很多学生不喜欢计算,而且容易算错。那么, 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严格教学要求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把好计算关。要把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学生只有理解了计算的道理,才能"创造"出计算的方法,才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正确地计算,所以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教学时要着重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领悟计算的道理。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12×4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你打算怎么计算12×4呢?使学生明白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可以把12×4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计算:先算4个10是多少,再算4个2是多少,最后把两次算的得数合并起来,写成的算式是:10×4=40,2×4=8,40+8=48。实际上这是口算的方法,口算的过程体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算理之后,应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启发学生再思考:计算14×2要写出三个算式,你的感觉怎样?可以简化一下吗?怎么简化?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创造"方便、快捷的计算方法:先算4×2=8,在个位上写上8,再算10×2=20,在十位上写2、个位上写0,最后再把8和20加起来等于28,得出算理竖式。接着再启发学生思考:还能再简化吗?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加号可以省略,还可以把8个一与2个十直接合并,优化成简化竖式。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 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 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 ,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 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 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 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 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 、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 整齐美观。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
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 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 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 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好基础。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74+26=100,63+37=100,252+ 748=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 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当用7去乘被乘数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能力不强,试商也直接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加大计算的练习力度,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设定教学情境来优化计算教学,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为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朝霞.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11).
[2]郝玉.小学数学简便计算错误成因分析及对策[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5).
【关键词】加强 严格要求 讲清算理 思维训练 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00-01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占有较大比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其它内容的学习起着垫基和辅助的作用。但与其它教学内容相比,计算无疑是枯燥的,计算练习更是重复、乏味,很多学生不喜欢计算,而且容易算错。那么, 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严格教学要求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把好计算关。要把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学生只有理解了计算的道理,才能"创造"出计算的方法,才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正确地计算,所以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教学时要着重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领悟计算的道理。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12×4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你打算怎么计算12×4呢?使学生明白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可以把12×4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计算:先算4个10是多少,再算4个2是多少,最后把两次算的得数合并起来,写成的算式是:10×4=40,2×4=8,40+8=48。实际上这是口算的方法,口算的过程体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算理之后,应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启发学生再思考:计算14×2要写出三个算式,你的感觉怎样?可以简化一下吗?怎么简化?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创造"方便、快捷的计算方法:先算4×2=8,在个位上写上8,再算10×2=20,在十位上写2、个位上写0,最后再把8和20加起来等于28,得出算理竖式。接着再启发学生思考:还能再简化吗?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加号可以省略,还可以把8个一与2个十直接合并,优化成简化竖式。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 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 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 ,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 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 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 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 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 、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 整齐美观。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
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 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 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 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好基础。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74+26=100,63+37=100,252+ 748=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 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当用7去乘被乘数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能力不强,试商也直接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加大计算的练习力度,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设定教学情境来优化计算教学,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为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朝霞.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11).
[2]郝玉.小学数学简便计算错误成因分析及对策[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