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机器人比赛的蓬勃发展,机器人教学正从“为技术而教”转变为“为思维而教”,它已成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新平台。下面,笔者结合IRobotQ 3D虚拟机器人汽车总动员项目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机器人教学中渗透计算思维的诸要素,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 对比求解,激发计算思维意识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首先在于激发其计算思维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引导学生用计算思维的方式求解问题,使其体会计算思维的优势,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利用计算思维去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如,《赛车抢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是:在沿着赛道行驶的过程中,被限制大小的机器人小车尽可能地获取路边的得分物。一开始,学生没有系统思考如何获取路边的得分物,他们看到机器人小车在行驶过程中,靠自身结构获取路边的得分物,就一直在想如何加宽机器人小车车身,结果机器人小车重心不稳,行驶状态很不稳定,有时还会遗漏得分物,严重影响后来的成绩。因此,我展示了一个方案:给机器人安装两只手臂,这样它在沿着赛道行走的同时,能直接获取一路上的得分物。学生对此方案感到很惊奇,我便借机引导他们用计算思维的方式去思考如何完成任务。
  首先,将这个任务分解成若干子问题:如何判别机器人到达得分物附近?机器人如何获取路边的得分物?机器人在获取路边得分物的过程中,是否会影响到行驶状态?影响机器人行驶状态的因素有哪些?
  其次,寻求这些子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应力求在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法。
  最后,合并所有子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加以完善,得到整个问题的求解方案。这里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子问题的解决方法之间是否有冲突,能不能并行处理,如何协调它们才是最佳。
  经过对比实验,不少学生探索出自己的最佳方案:有的利用两个伺服,在机器人左右两侧各安装一只活动手臂,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某一侧存在得分物,那一侧就挥动手臂;有的利用一个伺服在机器人前方安装一只活动手臂,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某一侧存在得分物,就向那一侧挥动手臂;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探索得到的方案在空间、时间上的操作步骤更协调、效率更高,也深刻体会到如果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能迅速提高研究、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这样就有效激发了学生利用计算思维的主动意识。
  ● 设解问题,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的表现还体现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问题,并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因此,教师应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机器人运行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计算思维的实践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出适宜的机器人项目问题,这些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①要有适当难度,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②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能充分挖掘与培养计算思维能力。③要能训练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④要有利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授《小车进加油站》一课时,当学生完成“机器人小车直接进入加油站”的基本问题后,我提出新问题:当高速行驶时,机器人小车容易越过加油站,让机器人小车倒车进入加油站(车头朝外)成为必然,那么如何控制机器人小车倒车进入加油站呢?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足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如何控制机器人的转弯幅度。同时,它还涉及机器人转弯幅度的空间复杂性和时间复杂性。
  2.实践求解问题
  在机器人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我鼓励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练习,利用计算思维去寻求最优方案。
  例如,在《机器人小车走中线》项目训练时,小车转弯速度取固定值,易导致小车不能高速行驶,影响到达终点的成功率。最初,学生采用的是分段给机器人小车赋予不同的速度值,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路段进行实践研究,利用计算思维方式解决机器人运行的实际问题,最终将控制机器人小车转弯行驶部分修改成动态转弯,如左边电机速度=基准速度-(左测距-右测距)/转换比例,右边电机速度=基准速度 (左测距-右测距)/转换比例。
  其中,小车在不同路段时的基准速度(左测距=右测距时,往前跑的速度)是不同的;转换比例,即将小车与两侧栏杆的距离之差转换为速度之差的比例,一般为100(根据机器人的结构,转换比例越小,转弯幅度越大)。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利用计算思维去求解问题,学生能主动使用相关方法,不断归纳总结,逐步系统地培养计算思维的实践能力。
  ● 归纳总结,提升计算思维广度和精度
  1.个人总结反思
  每次训练后,学生针对某些问题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解决思路,于是我及时组织学生撰写有针对性的总结反思,记载问题求解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思路及有待解决的疑难杂症。学生一方面可以及时总结经验,厘清思路,回忆训练过程,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总结训练中的教训,反思改进操作的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问题求解水平。例如,在《机器人小车走中线》项目训练中,通过反复实验,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左前方和右前方两个距离传感器的旋转角度设置与道路弯曲程度有一定关系,当道路弯曲程度较小时,两个距离传感器略微向正前方旋转,旋转角度设置为40,这样机器人能提前检测到道路的弯曲状态,就会自动将基准速度提到70以上。
  2.师生互评完善
  针对学生的求解方案,我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学习优点,帮助解决不足,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尝试新方案,激发他们求解新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机器人小车高速行驶》项目训练中,一位学生提出了无级变速的想法,但他没有解决在不同速度之间切换时机器人行驶状态的稳定问题。于是,其他学生开始尝试这种方案,共同寻求解决机器人行驶状态的稳定问题。后来有学生提出了无级变速的改进版:若机器人与正前方的障碍物之间的距离由大于2000状态变为小于2000时,速度由70分段逐渐减至50,而不是瞬间跳至50。这个新方案比原有方案改进了不少,但运行分段速度的时间不好控制。此时,我及时给学生补充变量的概念,并提出无级变速的变量版:将机器人速度设定为一变量,当速度要由70减至50,就将此速度变量先减1再运行一次,然后循环刚才的操作,直至速度变量为50,这样机器人在速度切换时行驶状态就可以保持相对稳定。这样的师生互评讲解,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另一方面能共享资源,集中师生所有的智力有的放矢地完善方案,使原有的解决问题方案不断得到高水平的补充完善。在不斷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也对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求解方案时考虑得越来越广,越来越精。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设计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该系统集成课堂教学视频的直播和点播、同步与异步教学评价以及结果反馈等功能,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 ;高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课堂教学远程评价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07-0106-
编辑约我为2013年NOC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初中语文组作品写点评,我因不是语文科班出身,自然有点不太敢接手。后来记起一位曾经担任教研室主任的朋友说过: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一般不是问题(有教参帮忙),方法的指点更加重要。于是自赶“鸭子”上架,对《枣核》的两份自主学习任务单试作评说。  亮点:  亮点一:“达成目标”清晰明了,让学生对任务有一个总体了解  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学校参赛团队(以下简称
2016年7月13日,我们一行三人前往安徽合肥,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决赛。7月14日上午,比赛现场公布了小学英语的赛题——北师大五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School Sports Day。在这里,我们精诚协作,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从微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到微视频制作,从互评兄弟团队作品到反思梳理团队教研,每一个环节我们都细细推敲与打磨,直至完善相关
当今,教育大数据持续累积和深度挖掘,数字化测评工具和软件进入中小学教学,以精准化、个性化为特征的精准教学日益普及。但让精准教学从理想的“趋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我们仍然需要做很多努力。南长实验中学的精准教研实践是源自于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既破解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关键瓶颈,又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全国中小学校开展精准教学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起源实践: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南长实
教学现场  笔者在设计一节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编程模块《初识Scratch》公开课中,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按照常规设计思路,一般是从介绍软件的界面出发,让学生知晓大致的主要界面功能,再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作品,完成对软件的基本认识,进而完成该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反思教学效果,学生无意识的技能模仿成为传统设计的表征。作为一节具有示范性质的公开课,笔者希望能体现出打破常规的思路,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  问题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从根源上弄清为什么“知识难以理解”。知识是科学描述事物内在规律的需要,由一系列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术语”及特定的“逻辑关系”“推理方法”等构成。正是由于知识必须要具备通用性、无歧义性、可扩展性,因而知识也必然是抽象的、去情境化的,而这也正是知识难以理解的根源。因此,教学的本质就是将抽象的知识重新还原其情境。情境越具体,越丰富,离学生越近,其所蕴含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故事化设计
教研活动是教师合作研讨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阵地。但在当前的教研活动中,更多时候存在着“假教研”的现象,为了教研而教研,教研活动的形式化、浅表化、朦胧化现象普遍存在,教师作为教研主体真正的参与度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教研活动的质量。这其中的核心原因,笔者认为是教研缺乏深度思考的参与。这样的“浅教研”势必带来教师的“浅教学”,教师的“浅教”则必然导致学生的“浅
阅读了方老师的博文,我心怀感激,感谢方老师对我这个“后进生”的关心,感谢方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批判。这些批判使我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促使我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我想改变教学理念首先要从学习开始,因此,我决定采用各种学习方法,及时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更新教学观念。在最近的教学中,我也做了改进。例如,改变以前“先讲后练,只练不评”的教学模式;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环节;通过“生帮生”达到小组学习的
摘要:为了顺应创客教育发展的趋势,笔者结合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及所在学校现有的软硬件条件,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尝试探索开发一套自成体系的基于3D设计及3D打印为载体的校本课程,使用系统化的微课,整理各章节的内容,以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循环学习,本文剖析了三维创意设计校本课程在开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微课在创客校本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微课;创客;3D One;三维创意设计;3D打印
2016年6月5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美国曼哈顿的家中逝世,享年100岁。作为一名世界知名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带给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听闻布鲁纳过世,我想起读博士期间认真阅读过他的两本著作——《教育过程》和《教育文化》。阅读时,我被著作里的真知灼见所打动,由此想到信息技术课程,感到布鲁纳教育思想对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超越繁琐的操作训练,走向信息技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