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讽刺家人揩油母亲节,还是节庆中完美展现母亲本色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ao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是加拿大作家里柯克的一篇幽默小品:先写家人为了庆祝母亲节准备陪同母亲出游、钓鱼,后写因车挤反而把母亲留在家中、各自在外尽情玩了一天,回来饱餐母亲烧的饭。乍一看,文章的;主题是讽刺家人揩油母亲节,实际上,却是在节庆中完美展现了可亲可爱的母亲的本色。这里就提出了一个如何由表及里地领悟并把握作者艺术构思的问题。
  在第一个母亲节来到之前,家人们早已翘首盼望,并决定为长年累月操劳、吃足苦头、付出牺牲的母亲举行一次等同于圣诞节或别的盛大节日那样隆重的庆祝活动:首先是向办公室或学校请假,下定决心陪同母亲一整天;其次是布置环境,用鲜花点缀房间,用格言装饰壁炉等;最后是大家穿戴一新,两个姑娘买了新帽子,经过母亲修饰,戴着格外好看,父亲给他自己和两个男孩买了新领带。而一向低调寡言、埋头操持家务的母亲这一回对这个节日也倾注了感情,对家人的好心好意既恬然领受,也热情回应。她除了跟孩子一起布置环境、营造气氛,并戴上那顶她最喜欢的、非常合适以至于儿女们准备买的新帽子都无可取代的旧无檐帽之外,还苦心筹办了一桌丰盛的正餐,以报偿大家的盛情。
  大家知道,在一般家庭中,节日里忙上忙下都是为了吃,吃这吃那都是为了乐。这就是家庭生活的核心,而第一个母亲节中丰盛的正餐更是核心的核心。如果没有意外的事发生,接下来就是大家帮着上菜,围坐一起,谈谈笑笑,举刀动叉,吃起来了。
  但是,如果第一个母亲节就这样过得简单平淡、局促潦草,庆祝的一方和被庆祝的一方都不会过瘾:前者会因为没有陪同母亲好好休息而歉愧,后者会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烹制菜肴而内疚。就拿烧烤火鸡这道菜来说,必须文火慢烤,肚子里装满的栗子、核桃、夏威夷果、大提子干等才能各尽其味,融会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统一于香酥松脆、富有弹性的咬劲之中,怎么可以因火候不到致使口味不正呢!
  好在孩子们果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准备雇一辆车,把全家人拉出去,把母亲从烦琐的家务中拉出来,载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个早晨。母亲则是悉听尊便。虽然后来按照丈夫的意见,把盲目兜游改为有的放矢,大家要去钓鱼的时候,她也乐意陪同前往。总之,她要把自己的节日当成全家四个孩子加上一个老小孩似的丈夫都有份的大节日。为此,她在早饭后到出发前充其量半小时的时间内,已经利索地准备了一顿实实惠惠的便餐。因为她知道,组织一个这样规模的活动,如果只带一些夹心面包片,像孩子们乘玩兴大发而未及细虑就提出来的那样,没有一顿便餐打底,更没有一顿正餐吸引,那是一点劲头都没有的。
  但是,矛盾终于来了。当出租车开到家门口时,大家发现车子并不宽敞,而必须带去的鱼篓、钓竿和一大篮子便餐又占去了不小的空间,因为没法儿都坐进车里去,所以必须有人留在家中。
  这时,父亲首先自告奋勇留下来,还说乘便可以干一大堆粗活和脏活;两姐妹倒也乐意留下来,帮着女佣人做午饭;两兄弟也愿意退出,尽管他们在准备饭菜上一点忙也帮不上。然而,在母亲看来,这一切都是不现实的:首先,从他们各人的情况而言,丈夫已是被她娇惯坏了的大少爷,这只要一看后来他钓鱼回来弄得一身肮里肮脏、不能不使她忙了好一阵子就可知道,如果要他留下来,准会闯祸;两个女儿戴了新帽子,不出去逛一逛,未免太使人扫兴;两个儿子既然不能帮忙,又何必留下来空闲着呢?其次,从庆祝者一方和被庆祝者一方而言,庆祝者怎么可以从庆祝的一线上退下来?而她这个被庆祝者留在二线还不是一样地被庆祝?——母亲是漏不掉的话题,有话无话总会牢记在心;母亲是离不开的亲人,有人无人总会心心相印。果然,他们钓到大鱼时,就想到如果母亲来钓,她是无论如何拽不上来的;而女孩子和她们碰到的小伙子们,准会异口同声叨念着托母亲节的福。总之,庆祝者的一方无处无时不打上庆祝母亲节的烙印。
  而且母亲认为她留在二线更可以为庆祝者游刃有余地做些实事,即一桌正餐可以不借他人之手而按部就班,从容出炉。于是,她便宽然让座。当她站在阳台上瞅着大家远去,直到瞅不见为止的时候,是多么具有仪式感啊!她仿佛把母亲节折叠了一下,然后舒心地伸展着送别家人,往后再折叠一下,更舒心地伸展着迎接他们,于是正式开饭!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起初打算跟母亲兜游一个早晨便回家,后来决定钓鱼以后,改为中午回家吃饭,时间都是短促的。但跟母亲告别以后,却索性玩了大半天,直到傍晚7时才回到家。真是在母亲的应允下,肩负着庆祝母亲节的使命,把他们平时尊重母亲、爱护母亲的感情,以不遗余力、不剩余时的、彻底玩耍的形式兑现了!
  对此,母亲是早就猜到、完全理解并引以为荣的。她由衷地感受到孩子们的玩耍所包含的特殊意义,他们所付出的体力、精力、心力都是对母亲节的献礼,同时,她也要把烹制正餐、擦洗餐具当作向庆祝者的报偿。她欣然感悟到做母亲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的报偿。因此当大家睡觉前全部去吻母亲时,母亲感动地含泪说:这是她有生以来最快活的一天!
  这就是母亲节对母亲和心向母亲、凝聚在母亲周围的所有人的感召力。这就是这篇幽默小品如此安排情节结构的艺术感染力。但是,何以有此文系讽刺家人揩油母亲节的误解呢?恐怕是为粗读文章而自惑。其中最大的把柄无非是家人对母亲“口惠而实不至”:借母亲节之名,图贪玩之实;以“出游需要目的”为幌子,尽钓鱼之兴;新领带和新钓竿并买,庆节日和过钓瘾;虽似主动让座,却是行动未见,牢骚已来……但是,五个人中只要有一人向隅,是不是会举家不安呢?母亲倘在一线,变成一个兜风者、观钓者,竟会心安理得、乐不思蜀吗?现在母亲留在二线后勤,与一线默契呼應,层层展现她的完美本色,有何不好?这样来看,对文章主题便会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对其幽默感也会悟得其所了。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又一次被“各家教派”推至风口浪尖,又一次被“各路豪杰”争论得不可开交之际,温家宝总理借第二十二个教师节看望教育工作者的机会,满怀温和的亲民情愫,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亲近母语教学,畅谈着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想。笔者以敬仰的姿态聆听着,揣摩着,分享着……    一、摆脱“哑巴语文”的尴尬    温总理在与教师交流小语教学时强调:语文课尚需进一步强调“表达,口语等训练”“要告诉学生,一个
我和台湾孙剑秋教授主编的台湾高中国文课本第一、二册,经有关方面通过,已正式发行。我的分工是对每一篇选文作解读,此前在《语文建设》上发表的顾炎武《廉耻》的解读就是其中之一。应读者吁请,我将解读龙应台1999年在台大法学院的一次演讲,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一  这篇文字显然是根据记录整理的,因为她问过学生是否读过鲁迅的小说,还有学生背诵苏轼的《江城子》中断,有人从旁补足。这种文章不是一般的散文,应该
书名:于漪教育视点丛书:涌动生命的课堂  作者:于漪  出版单位: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ISBN:9787203074557  定价:40元  语文是一门特殊又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随着综合素养的提出和推广,人们对语文学科也寄予了更多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健康美好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同时,语文教
当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技术层面的东西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时,教材便一下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解读教材随即也成了时髦的话题,变得神秘起来。当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水上飞机》后,我恍然大悟,教材其实也可以这么读。    一、 读文本,区分文本体裁    教参在进行教材说明时说:《水上飞机》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说白了,它就一篇说明文
一、材料解读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語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2018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材料由分行排列的三句话组成。“语言”一词共出现五次,显然是材料中的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是命题者希望考生审题时加以圈画、凝视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优美的文笔和深厚的情味赢得了一代代读者的喜爱,学界对其主题意绪的探讨也从未停止。许多论者将悲凉看成文章的情感基调,如朱金顺认为,《故都的秋》“抒发了悲凉的感情”[1];王立宪认为,悲凉的意味笼罩着《故都的秋》全篇[2];与人教版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亦持“悲凉说”[3]。其实,这样的解读存在审美偏差,“秋气堪悲未必然”,《故都的秋》表达的主要不是悲凉之情,而是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统编语文教材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提出了“語文要素”这一核心概念,并将此作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一条线索。所谓语文要素,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成若干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合理编排并有机呈现在单元导语、写作、名著选读、“补白”等板块之中,由此构建层级序列较为清晰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系。语文要素使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更加明
【活动背景】  《会飞的图画》是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爸爸给小明寄信时贴的一张小小的邮票,向学生介绍了邮票的作用。课上,我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邮票,并分小组介绍了邮票的画面。但我总感觉学生意犹未尽。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学语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开展了《会飞的图画》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从课本引入生活,了解邮票的作用
书名: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  主编:赵敏俐  出版单位: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  ISBN:9787800604072  定价:100元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历程中,诗歌与音乐的作用举足轻重,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密不可分的。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在《关于加强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出:“在文学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不能再忽视或简单地描述这一文化现象,而应该从艺
【教学理念】  1.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让学生学会在咬文嚼字中品味语言、揣摩作者、触摸诗句背后所隐藏的内蕴。  2.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让学生在形象感知、展开想象中入境,在感同身受、参读互训中悟情,在融情悟读、激情引读中入心。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能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