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穷追不舍中演绎精彩

来源 :人生与伴侣·极品课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m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追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次次提问后的再次追问,教师穷追不舍地问问题,直到他们能够正确解答为止。而作为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有效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富于启发的动态连续性提问,也是教师提问策略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深化门径。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构建有效的追问
  有效追问是教学过程中教授者为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所作的再一次或更多次的提问,是一种为使学习者更好地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它可以是建立在教授者已提问题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建立在学习者所产生疑问的基础上。
  有效的追问,它应该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真正解答出来为止。
  这一教学环节通过不断地激励、引导、和启发,将学习者逐渐导入文章的内里尤其是语言的深处,又在学生揣摩、研讨和分析的过程中,巧妙点拨,或设问,或比较,或总结“告诉”,力求让学生探究出文章深处的意蕴,感知作家作文的深度情思。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即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终点。以恰当的追问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使学生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有效追问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好时机
  教学过程中有效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追问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引不起学生的关注。那么有效追问的最好时机是什么呢?
  1、需要突破创新时
  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在思考问题借鉴别人的较多,而缺乏自己的见解。表述的时候基本上是重复别人的意见或旧知。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追问,来鼓励学生创新,“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怎样理解?”“你是如何认识的?”引导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说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的点,并且体会到思考带来的愉悦。
  2、缺乏深度思考時
  教学过程井然有序,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再往深处想想看,这个问题说明什么?”“它和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教师这样有意识地追问,会培养学生刨根究底,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态度与精神,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3、产生分歧异议时
  既然“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鼓励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甚至鼓励“异想天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创造个性品质,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有批判精神,勇于提出创新性见解。要培养这种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意见,并巧妙地引导他们“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求真知。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学生能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实在难得,表明他们真正地进行了思考。
  4、触及深入感悟时
  文本阅读既是指向作为教材的言语作品及其作者,同时也应指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心灵。作为教材的文本是经过时间的筛选,专家的论证,富有时代精神的,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这样的作品必会引起学生的感悟。但往往学生的阅读缺乏自我的深度参与,感悟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而我们可以通过点拨,将感悟的触角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而到大千世界中的社会人生。
  5、需要概括整合时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零散的,缺乏概括性的。他们或许能零星地得出一些理解和感悟,但却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能力将这些理解和感悟高屋建瓴地总结、概括、整合起来。而此时教师如能给以恰当有效的追问,相信定能将学生散乱的思维扭成一股紧密的绳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分散设问难点是有效追问的保证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提问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问题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教师的提问的计划要心中有数,提问的开展有循序渐进,步步进逼,顺流而下,学生才能对答如流,达到我们提问的意图,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掌握知识。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在其难易上狠下功夫,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有答问的条件,力争每位学生的回答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玉不琢,不成器。”打磨一堂好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问、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要打磨出一堂有效的好课必须仔细地去雕琢、去打磨。只有我们在备课、听课、上课中不断追问课堂、剖析课堂,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思维才会被点燃,学生的智慧才会被最大限度地开发。相信语文课堂必将因追问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穷追不舍必将演绎出语文课堂的精彩!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总复习不同于单元复习、学期复习,对学生来说,知识容量多、跨度大、时间长,所学的知识遗忘率高;对教师来说则感到时间紧、内容多,知识的综合性强,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复习效果。下面我就多年六年级数学教学所得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系统分析  在六年级的数学复习阶段开始前,老师要首先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学任务、知识范围、顺序与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这些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其次,要全面了解全班
期刊
问题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从提出问题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学习相关知识。此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汲取课本中的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得“渔”,而不是得“鱼”,真正体现现代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  一、问题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现代心理学很多理论为问题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让其能有实践的可能性。其中以下三
期刊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结果表明,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⑴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⑵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这表明小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其学习动机往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受兴趣的左右。  2.小学
期刊
新课标要求进行互动性强的教学,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情境创设,要求老师转变自身高高在上的思想观念,与学生建立人格平等的关系,老师要与学生一起进行数学理论的学习和探讨,要从学生认知状况和生活实际进行考虑,更多的让学生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1.情境创设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成功的初中数学教学不在于让学生硬性的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探索和求知的习惯和方法。教学情境
期刊
1 青少年田径训练存在的问题  1.1 训练目标不明确  训练没有目标,方向就不明确,这是提高田径训练效能的关键。从我国当前广大中小学、基层体校的田径训练情况看,訓练普遍存在着大而全现象,缺少专精的目标性和针对性。青少年田径训练贵在培养对体育健身的热爱,在他们身心机能发育不全的情况下,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步骤,以及竞技所必需的快速、力量、心理稳定等素质。中学体育、体校因受升学率和教师考评机制的影响,
期刊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是新时期人类科技技术发展历史上重要的标志,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等形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形式。新时期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在交通、建筑以及教育等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多,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过程中,也优化了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前进形式。文章主要是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及其特点  信息科学是理解和应用信息的科
期刊
高考生物复习通常安排两轮。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对人体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生命活动的调节分别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重难点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第二轮复习,较第一轮复习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纵横知识网络的构建;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结合信息提取能力,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为了更好实现二轮复习的目标,复习时往往要深入了解学生学完成了第一轮复习后的学情,精心编写复习学案
期刊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牧区汉语文教学,由于汉语是藏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针对这些客观情况,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了(藏族地区使用)汉语教科书,目的就是为了适合第二语言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也一直使用五省区协编教材,到了2013年,很多老师和家长提出,学校的汉语教材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有的领导认为,汉族学生能接受到的知识,我们藏族學生同样能够接受。
期刊
研究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的目的,是在于找到能够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语文阅读量问题的优化途径。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并就其对策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一、课本阅读量的现状  提到“课本阅读量”这个名词,可能还有一些教师或者学生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它是指全套课本内完整的阅读文章数量,包括课堂上需要多节课时进行精讲的精读课文、一些可以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开展教学的略读文章和小学高年级教学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新课标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师放下架子,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者自居,而应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伙伴式的交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心理学家也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