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追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次次提问后的再次追问,教师穷追不舍地问问题,直到他们能够正确解答为止。而作为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有效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富于启发的动态连续性提问,也是教师提问策略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深化门径。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构建有效的追问
有效追问是教学过程中教授者为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所作的再一次或更多次的提问,是一种为使学习者更好地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它可以是建立在教授者已提问题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建立在学习者所产生疑问的基础上。
有效的追问,它应该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真正解答出来为止。
这一教学环节通过不断地激励、引导、和启发,将学习者逐渐导入文章的内里尤其是语言的深处,又在学生揣摩、研讨和分析的过程中,巧妙点拨,或设问,或比较,或总结“告诉”,力求让学生探究出文章深处的意蕴,感知作家作文的深度情思。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即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终点。以恰当的追问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使学生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有效追问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好时机
教学过程中有效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追问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引不起学生的关注。那么有效追问的最好时机是什么呢?
1、需要突破创新时
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在思考问题借鉴别人的较多,而缺乏自己的见解。表述的时候基本上是重复别人的意见或旧知。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追问,来鼓励学生创新,“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怎样理解?”“你是如何认识的?”引导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说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的点,并且体会到思考带来的愉悦。
2、缺乏深度思考時
教学过程井然有序,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再往深处想想看,这个问题说明什么?”“它和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教师这样有意识地追问,会培养学生刨根究底,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态度与精神,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3、产生分歧异议时
既然“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鼓励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甚至鼓励“异想天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创造个性品质,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有批判精神,勇于提出创新性见解。要培养这种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意见,并巧妙地引导他们“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求真知。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学生能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实在难得,表明他们真正地进行了思考。
4、触及深入感悟时
文本阅读既是指向作为教材的言语作品及其作者,同时也应指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心灵。作为教材的文本是经过时间的筛选,专家的论证,富有时代精神的,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这样的作品必会引起学生的感悟。但往往学生的阅读缺乏自我的深度参与,感悟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而我们可以通过点拨,将感悟的触角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而到大千世界中的社会人生。
5、需要概括整合时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零散的,缺乏概括性的。他们或许能零星地得出一些理解和感悟,但却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能力将这些理解和感悟高屋建瓴地总结、概括、整合起来。而此时教师如能给以恰当有效的追问,相信定能将学生散乱的思维扭成一股紧密的绳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分散设问难点是有效追问的保证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提问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问题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教师的提问的计划要心中有数,提问的开展有循序渐进,步步进逼,顺流而下,学生才能对答如流,达到我们提问的意图,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掌握知识。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在其难易上狠下功夫,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有答问的条件,力争每位学生的回答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玉不琢,不成器。”打磨一堂好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问、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要打磨出一堂有效的好课必须仔细地去雕琢、去打磨。只有我们在备课、听课、上课中不断追问课堂、剖析课堂,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思维才会被点燃,学生的智慧才会被最大限度地开发。相信语文课堂必将因追问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穷追不舍必将演绎出语文课堂的精彩!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构建有效的追问
有效追问是教学过程中教授者为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所作的再一次或更多次的提问,是一种为使学习者更好地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它可以是建立在教授者已提问题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建立在学习者所产生疑问的基础上。
有效的追问,它应该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真正解答出来为止。
这一教学环节通过不断地激励、引导、和启发,将学习者逐渐导入文章的内里尤其是语言的深处,又在学生揣摩、研讨和分析的过程中,巧妙点拨,或设问,或比较,或总结“告诉”,力求让学生探究出文章深处的意蕴,感知作家作文的深度情思。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即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终点。以恰当的追问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使学生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有效追问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好时机
教学过程中有效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追问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引不起学生的关注。那么有效追问的最好时机是什么呢?
1、需要突破创新时
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在思考问题借鉴别人的较多,而缺乏自己的见解。表述的时候基本上是重复别人的意见或旧知。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追问,来鼓励学生创新,“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怎样理解?”“你是如何认识的?”引导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说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的点,并且体会到思考带来的愉悦。
2、缺乏深度思考時
教学过程井然有序,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再往深处想想看,这个问题说明什么?”“它和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教师这样有意识地追问,会培养学生刨根究底,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态度与精神,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3、产生分歧异议时
既然“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鼓励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甚至鼓励“异想天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创造个性品质,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有批判精神,勇于提出创新性见解。要培养这种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意见,并巧妙地引导他们“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求真知。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学生能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实在难得,表明他们真正地进行了思考。
4、触及深入感悟时
文本阅读既是指向作为教材的言语作品及其作者,同时也应指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心灵。作为教材的文本是经过时间的筛选,专家的论证,富有时代精神的,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这样的作品必会引起学生的感悟。但往往学生的阅读缺乏自我的深度参与,感悟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而我们可以通过点拨,将感悟的触角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而到大千世界中的社会人生。
5、需要概括整合时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零散的,缺乏概括性的。他们或许能零星地得出一些理解和感悟,但却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能力将这些理解和感悟高屋建瓴地总结、概括、整合起来。而此时教师如能给以恰当有效的追问,相信定能将学生散乱的思维扭成一股紧密的绳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分散设问难点是有效追问的保证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提问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问题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教师的提问的计划要心中有数,提问的开展有循序渐进,步步进逼,顺流而下,学生才能对答如流,达到我们提问的意图,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掌握知识。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在其难易上狠下功夫,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有答问的条件,力争每位学生的回答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玉不琢,不成器。”打磨一堂好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问、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要打磨出一堂有效的好课必须仔细地去雕琢、去打磨。只有我们在备课、听课、上课中不断追问课堂、剖析课堂,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思维才会被点燃,学生的智慧才会被最大限度地开发。相信语文课堂必将因追问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穷追不舍必将演绎出语文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