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高校教學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文章提出要改变历来忽视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努力构建有利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机制,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促进机制
[作者简介]李茂科(1967- ),男,怀化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湖南 怀化 418008)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5-0050-02
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自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扩招以来,教学质量问题已成为高校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但在诸多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体现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因素。纵观我国高校的现状,教师的教学能力很不乐观。2001年3月28日,《中国经济时报》刊登了《高等教育严重滑坡》一文,引用了清华大学刘西拉教授对国内一所著名高校的调查:学生对整个教学环节很满意和满意的只有5%,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高达53%。因此,正确地认识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在高校建立起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不断发展的促进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延伸而逐步得到提高。当前,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引力”系统
高校教师的管理要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转变,以满足教师组织管理和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满足教师内在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开发的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划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逐渐递升的,各层次的需要是相互依赖和重叠的。①基于此,建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引力”系统是非常迫切的。
1.建立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激励机制。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机制是关键,只有建立有效的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才能真正激发教师投身到教学工作中的热情,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现在有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如设立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等来激发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但由于这种奖励要求高、比例小,激励功能有限。笔者认为,应该将所有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分配直接挂钩,如同科研根据等级进行奖励一样,教师教学质量也要通过等级评定来进行分配。同时,在教师职称晋级评定中,也对教学质量等级进行硬性规定,达不到一定质量就不能晋升到高一级职称。对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可以采取低职高聘的办法进行奖励。只有将教学激励机制引入到高校教学实践中,刺激教师的原动力,才能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大胆地改革和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2.建立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自主提升的“教学文化”环境。教学文化环境是隐含于学校中,可能为教师所习得的教学文化氛围。教师们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心理暗示而受到影响,自觉、主动地关注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这种文化环境的建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校应积极去创设这种文化氛围。一方面,学校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要经常性地研究教学问题,定期开展教学调研,不断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持之以恒地狠抓教学质量。领导的质量意识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学校的督导、评价政策、学校制度、管理文化等因素都会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注意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如设立“课堂教学奖励基金”“学术活动资助基金”“优秀教师导师津贴”等,用于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改善教师福利待遇;评聘以“水平”“业务”为杠杆,实行差额竞聘等。教师们在一种重视教学的文化氛围中能自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使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稳步提高。
3.增大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教学改革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源泉和动力。当前,各高校都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相继设立了教学改革研究办公室来组织、指导学校的改革研究工作。但从现实来看,各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尚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们比较关注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较少关注本学科的教学。(2)教学改革周期长,见效慢,评价体系难以量化,教师们不愿意在这方面花时间。(3)教师们多年来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讲到底的状况,认可这种教学方式的作用。(4)教学改革的投入不足,来自外部的支持力度小。(5)教学改革对教师们非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力要求高,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素养。由此可见,要提升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急需外部支持,学校应在观念、经费、管理等方面给予教师们持续的支持,着力解决他们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只有将教师们从事教学改革的
热情激发出来,教师的教学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助力”系统
“助力”系统属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外部系统,教师借助外部助推力来加速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部“助力”系统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条件。而从教师自主成长理论来看,教师成长需要有外部的帮助。目前,高校构建教师教学能力“助力”系统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有效的岗前培训机制。岗前培训是教师从教前的一种职业训练,旨在使教师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熟悉高等教育法规,掌握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从理论上讲,这种培训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设想的目的,新任教师并不乐意参加这种培训。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培训缺乏实效性,对教师帮助不大。
要改变岗前培训的方法,增强其实效性,可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组织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观摩之后再采取讨论评课的方式,使教师们学习专家型教师驾驭知识、调控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制和教学能力。(2)采用微格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开展小型的课堂教学,然后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再让教师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3)开展说课活动,让教师在课后讲课前所做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些措施可以使教师与教学实践更为贴近,更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2.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助教”制。真正意义上的“助教”制是让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前几年先协助有经验的教师,待到条件成熟后再正式授课。在我国许多高校,由于专业扩展过快,师资力量不足,“助教”制已失去了本来的含义。新教师不仅一工作就上讲台,有时还承担了四五门课的教学,疲于应付,根本无从考虑教学质量。对此,国家应加强宏观管理,让招生规模与教师人数、教学条件等挂钩,使“助教”制名副其实。
3.建立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导师制。諾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谬尔逊曾说过:“谁才能获得诺贝尔奖呢?我可以把这个方法告诉大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伟大的导师。”当前,许多高校已建立起了导师制,就是为青年教师选配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这客观上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了条件。但目前导师制的实施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导师的职能、权利、义务、报酬等界定模糊,使导师制难以产生实效。(2)接受导师指导的对象仅限于青年教师,许多工作时间长、教学水平低的教师没有导师指导。(3)导师局限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年轻、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被排除在外。(4)师徒双方缺乏彼此对话与相互观摩,更多的是徒弟对师傅服从乃至盲从,束缚了新手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发展。因此,这种封闭、单向的导师制亟待转型,要用一种开放、合作、师徒相互促进的充满活力的导师制来取代。
4.激活教研室制度。高校的教研室应是教师们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场所。现在,高校教研室的这些职能已几乎消失,一些必须由教研室全体教师来完成的常规工作也仅由教研室主任一人承担,教师们从中所得到的支持相当有限。激活死气沉沉的教研室制度,恢复其本来面目应是当前各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1)应强化教研室的奖惩机制,提高教研室负责人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2)规范教研室工作,将教学研究作为教研室的主要工作。(3)加强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教研室工作的效能。(4)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列为教师考核、评价的内容之一。只有将教研室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才会有立足点。
5.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于优秀教师的奖励,各高校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对评选过程抓得比较实,却不注意挖掘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奖励的结束也就是优秀教师评选的结束,忽视了评选优秀教师的目的,导致这项工作本末倒置。(2)在教学督导过程中,教学水平较差的教师往往是关注的重点,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却成为教学督导工作的“盲点”,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得不到挖掘,致使教学水平较低的教师更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身边丰富的可借鉴的资源又被闲置。有专家研究发现:“促进新教师发展成长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优秀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尤其是如何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布置家庭作业等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的知识教给新教师。”②可见,教师成长中如果有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必将有助于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驱力”系统
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驱力”系统的核心是指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外部压力,推动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设置“驱力”系统的目的不是奖惩,而在于改进教学与管理。美国学者斯德菲认为:教师在其任职生涯中或增长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呈正向发展,其中有起有落,有高有低,甚至会出现停滞、后退这种心理学上说的“高原现象”。教师工作到一定时期,由于某种原因会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工作满意度下降,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从而使教师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势必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③要解决教师生涯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除了借助“引力”系统、“助力”系统的作用外,“驱力”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
1.建立教学督导机制。教学督导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方式。教学督导组成员一般由责任心强,政策水平高,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关心支持教学建设和改革,有丰富教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师组成。他们工作的主要目的不是抓教师的问题,而是帮助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建立健全教学督导体系,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良好的督导队伍,以课堂督导为中心,实行全面督导;以导为主,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督导方式,同时进一步加强督导理论研究,提高教学督导工作水平。
2.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是指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要素,如教学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效果、批改作业情况、课外辅导等进行评价。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对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学生评教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由于学生评教易受到学生素质、师生关系、教师形象、课程类型等因素的干扰,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一是做好学生评教过程的组织和引导工作,指导学生进行评教工作;二是研究学生评教的方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因素对评教的影响;三是及时反馈评教结果,合理处理和利用学生评教结果。
3.实行学分制,加大学生选课范围。《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中对学分制的定义是:“衡量某一教学过程(通常是一门课)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实施学分制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学分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及自己了解到的每位教师的自然状况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教师,那些水平高、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态度认真、品质高尚的教师深受学生欢迎,相反一些教师却无人问津。这种竞争势必会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术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获取学生的认可。这种良性竞争机制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个体素质,扭转教师的工作作风。学分制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使其能持续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师资的使用效率。
4.强化教学检查力度。教学检查主要指每学期开学、期中、期末集中对教学进行检查和日常教学巡查。教学检查的目的重在规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减少教学及管理中的不规范现象,增强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要提高教学检查的力度和效力,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检查程序,使检查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及时通报和反馈检查结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整改。
教师教学能力的“引力”系统、“助力”系统和“驱力”系统是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三个部分。教师教学能力的“引力”系统是动力,教师教学能力的“助力”系统是根本,教师教学能力的“驱力”系统是保证。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力量的集合才能实现。
[注释]
①韩延明.管理学新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39.
②③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22,23.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促进机制
[作者简介]李茂科(1967- ),男,怀化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湖南 怀化 418008)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5-0050-02
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自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扩招以来,教学质量问题已成为高校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但在诸多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体现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因素。纵观我国高校的现状,教师的教学能力很不乐观。2001年3月28日,《中国经济时报》刊登了《高等教育严重滑坡》一文,引用了清华大学刘西拉教授对国内一所著名高校的调查:学生对整个教学环节很满意和满意的只有5%,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高达53%。因此,正确地认识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在高校建立起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不断发展的促进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延伸而逐步得到提高。当前,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引力”系统
高校教师的管理要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转变,以满足教师组织管理和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满足教师内在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开发的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划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逐渐递升的,各层次的需要是相互依赖和重叠的。①基于此,建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引力”系统是非常迫切的。
1.建立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激励机制。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机制是关键,只有建立有效的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才能真正激发教师投身到教学工作中的热情,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现在有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如设立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等来激发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但由于这种奖励要求高、比例小,激励功能有限。笔者认为,应该将所有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分配直接挂钩,如同科研根据等级进行奖励一样,教师教学质量也要通过等级评定来进行分配。同时,在教师职称晋级评定中,也对教学质量等级进行硬性规定,达不到一定质量就不能晋升到高一级职称。对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可以采取低职高聘的办法进行奖励。只有将教学激励机制引入到高校教学实践中,刺激教师的原动力,才能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大胆地改革和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2.建立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自主提升的“教学文化”环境。教学文化环境是隐含于学校中,可能为教师所习得的教学文化氛围。教师们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心理暗示而受到影响,自觉、主动地关注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这种文化环境的建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校应积极去创设这种文化氛围。一方面,学校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要经常性地研究教学问题,定期开展教学调研,不断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持之以恒地狠抓教学质量。领导的质量意识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学校的督导、评价政策、学校制度、管理文化等因素都会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注意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如设立“课堂教学奖励基金”“学术活动资助基金”“优秀教师导师津贴”等,用于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改善教师福利待遇;评聘以“水平”“业务”为杠杆,实行差额竞聘等。教师们在一种重视教学的文化氛围中能自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使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稳步提高。
3.增大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教学改革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源泉和动力。当前,各高校都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相继设立了教学改革研究办公室来组织、指导学校的改革研究工作。但从现实来看,各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尚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们比较关注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较少关注本学科的教学。(2)教学改革周期长,见效慢,评价体系难以量化,教师们不愿意在这方面花时间。(3)教师们多年来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讲到底的状况,认可这种教学方式的作用。(4)教学改革的投入不足,来自外部的支持力度小。(5)教学改革对教师们非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力要求高,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素养。由此可见,要提升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急需外部支持,学校应在观念、经费、管理等方面给予教师们持续的支持,着力解决他们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只有将教师们从事教学改革的
热情激发出来,教师的教学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助力”系统
“助力”系统属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外部系统,教师借助外部助推力来加速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部“助力”系统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条件。而从教师自主成长理论来看,教师成长需要有外部的帮助。目前,高校构建教师教学能力“助力”系统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有效的岗前培训机制。岗前培训是教师从教前的一种职业训练,旨在使教师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熟悉高等教育法规,掌握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从理论上讲,这种培训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设想的目的,新任教师并不乐意参加这种培训。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培训缺乏实效性,对教师帮助不大。
要改变岗前培训的方法,增强其实效性,可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组织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观摩之后再采取讨论评课的方式,使教师们学习专家型教师驾驭知识、调控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制和教学能力。(2)采用微格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开展小型的课堂教学,然后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再让教师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3)开展说课活动,让教师在课后讲课前所做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些措施可以使教师与教学实践更为贴近,更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2.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助教”制。真正意义上的“助教”制是让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前几年先协助有经验的教师,待到条件成熟后再正式授课。在我国许多高校,由于专业扩展过快,师资力量不足,“助教”制已失去了本来的含义。新教师不仅一工作就上讲台,有时还承担了四五门课的教学,疲于应付,根本无从考虑教学质量。对此,国家应加强宏观管理,让招生规模与教师人数、教学条件等挂钩,使“助教”制名副其实。
3.建立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导师制。諾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谬尔逊曾说过:“谁才能获得诺贝尔奖呢?我可以把这个方法告诉大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伟大的导师。”当前,许多高校已建立起了导师制,就是为青年教师选配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这客观上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了条件。但目前导师制的实施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导师的职能、权利、义务、报酬等界定模糊,使导师制难以产生实效。(2)接受导师指导的对象仅限于青年教师,许多工作时间长、教学水平低的教师没有导师指导。(3)导师局限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年轻、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被排除在外。(4)师徒双方缺乏彼此对话与相互观摩,更多的是徒弟对师傅服从乃至盲从,束缚了新手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发展。因此,这种封闭、单向的导师制亟待转型,要用一种开放、合作、师徒相互促进的充满活力的导师制来取代。
4.激活教研室制度。高校的教研室应是教师们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场所。现在,高校教研室的这些职能已几乎消失,一些必须由教研室全体教师来完成的常规工作也仅由教研室主任一人承担,教师们从中所得到的支持相当有限。激活死气沉沉的教研室制度,恢复其本来面目应是当前各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1)应强化教研室的奖惩机制,提高教研室负责人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2)规范教研室工作,将教学研究作为教研室的主要工作。(3)加强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教研室工作的效能。(4)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列为教师考核、评价的内容之一。只有将教研室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才会有立足点。
5.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于优秀教师的奖励,各高校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对评选过程抓得比较实,却不注意挖掘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奖励的结束也就是优秀教师评选的结束,忽视了评选优秀教师的目的,导致这项工作本末倒置。(2)在教学督导过程中,教学水平较差的教师往往是关注的重点,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却成为教学督导工作的“盲点”,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得不到挖掘,致使教学水平较低的教师更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身边丰富的可借鉴的资源又被闲置。有专家研究发现:“促进新教师发展成长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优秀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尤其是如何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布置家庭作业等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的知识教给新教师。”②可见,教师成长中如果有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必将有助于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驱力”系统
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驱力”系统的核心是指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外部压力,推动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设置“驱力”系统的目的不是奖惩,而在于改进教学与管理。美国学者斯德菲认为:教师在其任职生涯中或增长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呈正向发展,其中有起有落,有高有低,甚至会出现停滞、后退这种心理学上说的“高原现象”。教师工作到一定时期,由于某种原因会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工作满意度下降,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从而使教师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势必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③要解决教师生涯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除了借助“引力”系统、“助力”系统的作用外,“驱力”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
1.建立教学督导机制。教学督导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方式。教学督导组成员一般由责任心强,政策水平高,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关心支持教学建设和改革,有丰富教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师组成。他们工作的主要目的不是抓教师的问题,而是帮助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建立健全教学督导体系,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良好的督导队伍,以课堂督导为中心,实行全面督导;以导为主,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督导方式,同时进一步加强督导理论研究,提高教学督导工作水平。
2.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是指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要素,如教学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效果、批改作业情况、课外辅导等进行评价。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对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学生评教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由于学生评教易受到学生素质、师生关系、教师形象、课程类型等因素的干扰,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一是做好学生评教过程的组织和引导工作,指导学生进行评教工作;二是研究学生评教的方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因素对评教的影响;三是及时反馈评教结果,合理处理和利用学生评教结果。
3.实行学分制,加大学生选课范围。《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中对学分制的定义是:“衡量某一教学过程(通常是一门课)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实施学分制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学分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及自己了解到的每位教师的自然状况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教师,那些水平高、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态度认真、品质高尚的教师深受学生欢迎,相反一些教师却无人问津。这种竞争势必会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术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获取学生的认可。这种良性竞争机制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个体素质,扭转教师的工作作风。学分制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使其能持续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师资的使用效率。
4.强化教学检查力度。教学检查主要指每学期开学、期中、期末集中对教学进行检查和日常教学巡查。教学检查的目的重在规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减少教学及管理中的不规范现象,增强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要提高教学检查的力度和效力,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检查程序,使检查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及时通报和反馈检查结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整改。
教师教学能力的“引力”系统、“助力”系统和“驱力”系统是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三个部分。教师教学能力的“引力”系统是动力,教师教学能力的“助力”系统是根本,教师教学能力的“驱力”系统是保证。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力量的集合才能实现。
[注释]
①韩延明.管理学新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39.
②③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