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研究以科研训练环节为出发点,针对专业特点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科研训练方案,力求让大部分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有探索和实践的机会。通过科研训练的渗透,塑造学生基本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充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打破教学与研究独立进行的局面,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奠定学生申请大学生创业项目、升学和创业的基础,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多元化的成长途径。
关键词: 实践,创新,科研训练,科研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13-02
国内外的许多高校已经对本科生进行开展科研训练被认同为一种有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途径,研究型和教学型的大学都积极加入其中[1]。科研训练从研究生层面和少数本科生自发的课外活动逐步扩大到大多数学生可以选择参与的实践活动[1],成为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教育,积极促进科研素养的提高[2]、启迪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并提升创新技能[3]。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面对充满挑战和变化的工作岗位或深造时方能主动适应,不仅落实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投入的政策建设,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4],由知识型的学生向素质型转变,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于一体的创新人才[5],东南大学的“课外研学学分”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强调学生的重在参与和科研全过程的体验,并有较好的引导课程、研学活动和保障措施[4]。天津农学院的本科生也有许多参与到科研中的学生,但大多属于个体行为,从侧面反应了我校学生和教师之间有科研训练结合的需求。本研究针对专业特点,探索符合我院实际的科研训练方案,让大部分有兴趣的学生有探索实践的机会,塑造其基本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奠定其申请大学生创业项目、升学和创业的基础,为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提供多元的成长途径。
1.以科研训练为基础塑造本科生的科研素养
科研素养指科研主体在开展科学研究时应具备的能力[6],在以往的教育中更加注重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随着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加入到科研的队伍中或者研究生通过入学复试后迅速进入科研课题中,塑造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就显得势在必行。科研素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包含: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是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人才必备的素质[7]。良好的科研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收集数据与分析技能,可有效的促进其对科学数据的管理和共享。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不少的学生有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的意愿,研究生招生复试中,更多的导师注重学生的科研基本功考察和动手实践能力;历届考研学生在升学复试体会中明显觉得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亟待提高;部分毕业生进入科研单位工作,同样要求科研能力水平。创新活动也不是单纯的智力行为,更需要以创新情感为源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综合效应下,帮助学生突破自我意识障碍、认识障碍、情感障碍和动机障碍,这也是科研素养的具体内涵部分。因此,塑造本科生科研素养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科研训练针对本科生,强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入门引导和基本常识的建立。科学研究是求真务实的系统工作,科学研究者追求其成果必须保证真实和原创性,科研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毅力,养成善于观察、对比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研训练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从学习知识向创新转变的意识,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其科研规划和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能参与团队协作同时也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其在研究过程中承受失败和迎接成功的感受,逐步的形成良好的科研素养。
2.以科研训练为基础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水平提升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创新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3]。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着力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8]。科研训练实践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仍然在发展階段,本科如何深入进行促进教学深层次的教育改革尤其重要。这就要求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和良好的环节训练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本科教学中,传统的知识传授仍然占据课堂的重要地位,部分学生有创新的愿意却没有创新的执行力,主观能动性不强,甚至不了解本学科的科研动态、不知道基本的研究方法,更不用说具备基本的科研素养。目前学生参与科研程度主动性程度差异大,被动接受知识的常态亟需改善,主动学习和主动创新创业的意识尚未广泛形成。能力培养不是一时促就,需要循序渐进和有效的引导。本科生进入大学后,大一阶段对学校有了基本熟悉和认知,大二阶段除了学习专业课程外,对自己的发展认知迷茫,需要得到引导;与此同时,如果大三大四阶段的学生,仍然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依然在该实践环节中接纳和培养他们。
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拓宽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启迪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拓展创新技能和塑造创新人格。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敢于质疑、猜想、挑战和超越的品质,不崇拜专家和权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敏锐观察,积极求新求异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确的运用创新的方法,提高实践和操作技能,培养总结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的创新技能得到拓展。创新人才还要塑造良好的创新人格,树立远大的科研立项,有求真的坚定信念,有孜孜不倦的创新激情,同时能克服自卑、从众、保守、嫉妒、自负和颓废等不良的心理障碍,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创新人格。
3.科研训练进行的方式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从学校和教师层面来说,学校和教师需要深入进行教学改革,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可以吸收学生为科研的助力,加快科研进展和扩大科研成果。学生而言,参与科研活动的个例已经普遍,逐步从课外活动转变为研究性实践学习,学生对科研的浓厚兴趣是由内到外的自发性动力[1],因此应该重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许多高校的科研训练在逐渐扩大规模,少数学校通过较大的资金投入,形成由上而下、并提供专项科研项目和基金进行科研训练,是由外向内的注入压力、有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学生的科研水平有一定的客观要求。我国应试教育多年,学生从课堂到实验室有一段距离,是需要夯实的基础,即需要塑造的基本的科研素养。教师在培养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的方式方法上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 3.1科研训练进行的方式。
以天津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学生为科研训练实践活动培养对象,整合学院的实验室资源和教师资源,利用天津农学院实践平台,通过科研训练实践环节,分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在不同的实验室轮转,熟悉实验室安全管理、熟悉各类型实验室功能及其能承担的试验内容、熟悉实验室各类药品的种类和管理;了解能使用的实验室资源、了解不同老师的研究方向,并在其中寻找学生自己有浓厚兴趣的研究方向。
其次,让学生参与到各实验室科研准备工作中,从基本的科研准备工作做起,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室的操作实践结合,在不影响本科教学和教师科研进程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科研操作实验,对未来的真实科研进行预演和练习。通过实验实践,避免学生眼高手低,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之具备基本的科研素养。
然后,学生与教师互选,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的各个环节。经过系列准备工作后,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试验探索,鼓励学生的探索性行为,在试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學院组织进行结题考核答辩和评优,合格的学生获得创新学分,被评优的科研探索项目优先进入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申报,为学生以后进行科研探索、毕业论文、申请大学生创业项目、考研深造和就业等奠定基础。
3.2科研训练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的重要原则。
首先,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发挥兴趣的最大驱动力。科研训练旨在使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该科研实践,希望参与同学的动机单纯的是因为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其次,学生进行的项目应较适合于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规模小,难度适中。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一学期或假期,较大的项目可分解为若干周期、由多个学生协作完成;同时接纳数名学生的项目,指导教师应将任务分解到人。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项目,其难度和工作量要求应高于毕业设计要求,避免学生为了提前完成毕业论文而占用科研训练资源。第三,科研训练任务的选择需重视和突出对大学生科研方法和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重在塑造科研素养,避免学生进行重复的和非探索性的工作。第四,科研训练组织的过程中,强调与课程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的结合,以科研活动为中心,形成浓厚的创新气氛;以指导老师为中心形成的科研训练团队里,鼓励教师让本科生进行小组讨论式学习,激发对科研的热情。
3.3科研训练实施中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
学生和导师之间双向选择,学生努力夯实专业基础力求得到老师的认可,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吸引学生的参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只要学生有兴趣,就为他们提供锻炼环节,进行实践过程引导,我们就培养他们的基础实践能力和基本科研常识,即塑造他们的科研素养。教师可以利用科研训练培养个体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人才培养经验,然后引进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扩大影响并改进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也能给教师提供科研助力,帮助分担科研工作。教师不断积极申请科研课题,不断科研实力和改良教学方法。因此,科研训练对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3.4对于科研训练所得成果的思考。
科研训练的最重要成果是学生科研素养的塑造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伴生的还有文章和专利等。学生对科研写作锻炼少,不擅长,而科研写作本身有很高的难度,不少学生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的文章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见刊,学生投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挫折。从长远来看,科研写作也是要对学生进行的能力训练之一,让学生以第一作者进行投稿训练,有利于鼓励后面的学生继续为科研努力,也更符合科研求真求实的实质精神。科研训练的另一个意义上的成果即促进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结合,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探索合理的机制激励教师将科研的方法和成果融入课堂,有利于形成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发挥个性的氛围。
4小结
通过科研训练环节等实践教学环节,转变办学理念,针对专业特点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科研训练方案,力求让大部分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有探索和实践的机会。规范学院管理机制,健全激励办法,充分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完善交流的平台,对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性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实践的过程引导,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主创新的意识;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合作意识。通过科研训练过程渗透,培养本科生科研素养,为其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和学生在其中共同探索,塑造学生基本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充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打破教学与研究独立进行的局面,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奠定学生申请大学生创业项目、升学和创业的基础,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多元的成长途径。
参考文献
[1] 俞林伟,施露静,周恩红.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历程、困境与未来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89-92
[2] 谢纪美,康文雄.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24-126
[3] 尹喜云,李鹏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99-100
[4] 方霞,任亚梨.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
[5] 白文苑.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社科纵横.2011(2):161-162
[6] 李文文,周萍.基于科研生命周期的科学素养教育研究[J].现代情报.2017(1):157-159
[7] 李箐箐,陈娴,王君辉等.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的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80-82
关键词: 实践,创新,科研训练,科研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13-02
国内外的许多高校已经对本科生进行开展科研训练被认同为一种有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途径,研究型和教学型的大学都积极加入其中[1]。科研训练从研究生层面和少数本科生自发的课外活动逐步扩大到大多数学生可以选择参与的实践活动[1],成为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教育,积极促进科研素养的提高[2]、启迪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并提升创新技能[3]。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面对充满挑战和变化的工作岗位或深造时方能主动适应,不仅落实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投入的政策建设,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4],由知识型的学生向素质型转变,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于一体的创新人才[5],东南大学的“课外研学学分”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强调学生的重在参与和科研全过程的体验,并有较好的引导课程、研学活动和保障措施[4]。天津农学院的本科生也有许多参与到科研中的学生,但大多属于个体行为,从侧面反应了我校学生和教师之间有科研训练结合的需求。本研究针对专业特点,探索符合我院实际的科研训练方案,让大部分有兴趣的学生有探索实践的机会,塑造其基本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奠定其申请大学生创业项目、升学和创业的基础,为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提供多元的成长途径。
1.以科研训练为基础塑造本科生的科研素养
科研素养指科研主体在开展科学研究时应具备的能力[6],在以往的教育中更加注重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随着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加入到科研的队伍中或者研究生通过入学复试后迅速进入科研课题中,塑造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就显得势在必行。科研素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包含: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是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人才必备的素质[7]。良好的科研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收集数据与分析技能,可有效的促进其对科学数据的管理和共享。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不少的学生有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的意愿,研究生招生复试中,更多的导师注重学生的科研基本功考察和动手实践能力;历届考研学生在升学复试体会中明显觉得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亟待提高;部分毕业生进入科研单位工作,同样要求科研能力水平。创新活动也不是单纯的智力行为,更需要以创新情感为源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综合效应下,帮助学生突破自我意识障碍、认识障碍、情感障碍和动机障碍,这也是科研素养的具体内涵部分。因此,塑造本科生科研素养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科研训练针对本科生,强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入门引导和基本常识的建立。科学研究是求真务实的系统工作,科学研究者追求其成果必须保证真实和原创性,科研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毅力,养成善于观察、对比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研训练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从学习知识向创新转变的意识,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其科研规划和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能参与团队协作同时也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其在研究过程中承受失败和迎接成功的感受,逐步的形成良好的科研素养。
2.以科研训练为基础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水平提升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创新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3]。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着力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8]。科研训练实践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仍然在发展階段,本科如何深入进行促进教学深层次的教育改革尤其重要。这就要求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和良好的环节训练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本科教学中,传统的知识传授仍然占据课堂的重要地位,部分学生有创新的愿意却没有创新的执行力,主观能动性不强,甚至不了解本学科的科研动态、不知道基本的研究方法,更不用说具备基本的科研素养。目前学生参与科研程度主动性程度差异大,被动接受知识的常态亟需改善,主动学习和主动创新创业的意识尚未广泛形成。能力培养不是一时促就,需要循序渐进和有效的引导。本科生进入大学后,大一阶段对学校有了基本熟悉和认知,大二阶段除了学习专业课程外,对自己的发展认知迷茫,需要得到引导;与此同时,如果大三大四阶段的学生,仍然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依然在该实践环节中接纳和培养他们。
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拓宽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启迪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拓展创新技能和塑造创新人格。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敢于质疑、猜想、挑战和超越的品质,不崇拜专家和权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敏锐观察,积极求新求异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确的运用创新的方法,提高实践和操作技能,培养总结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的创新技能得到拓展。创新人才还要塑造良好的创新人格,树立远大的科研立项,有求真的坚定信念,有孜孜不倦的创新激情,同时能克服自卑、从众、保守、嫉妒、自负和颓废等不良的心理障碍,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创新人格。
3.科研训练进行的方式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从学校和教师层面来说,学校和教师需要深入进行教学改革,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可以吸收学生为科研的助力,加快科研进展和扩大科研成果。学生而言,参与科研活动的个例已经普遍,逐步从课外活动转变为研究性实践学习,学生对科研的浓厚兴趣是由内到外的自发性动力[1],因此应该重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许多高校的科研训练在逐渐扩大规模,少数学校通过较大的资金投入,形成由上而下、并提供专项科研项目和基金进行科研训练,是由外向内的注入压力、有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学生的科研水平有一定的客观要求。我国应试教育多年,学生从课堂到实验室有一段距离,是需要夯实的基础,即需要塑造的基本的科研素养。教师在培养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的方式方法上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 3.1科研训练进行的方式。
以天津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学生为科研训练实践活动培养对象,整合学院的实验室资源和教师资源,利用天津农学院实践平台,通过科研训练实践环节,分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在不同的实验室轮转,熟悉实验室安全管理、熟悉各类型实验室功能及其能承担的试验内容、熟悉实验室各类药品的种类和管理;了解能使用的实验室资源、了解不同老师的研究方向,并在其中寻找学生自己有浓厚兴趣的研究方向。
其次,让学生参与到各实验室科研准备工作中,从基本的科研准备工作做起,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室的操作实践结合,在不影响本科教学和教师科研进程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科研操作实验,对未来的真实科研进行预演和练习。通过实验实践,避免学生眼高手低,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之具备基本的科研素养。
然后,学生与教师互选,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的各个环节。经过系列准备工作后,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试验探索,鼓励学生的探索性行为,在试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學院组织进行结题考核答辩和评优,合格的学生获得创新学分,被评优的科研探索项目优先进入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申报,为学生以后进行科研探索、毕业论文、申请大学生创业项目、考研深造和就业等奠定基础。
3.2科研训练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的重要原则。
首先,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发挥兴趣的最大驱动力。科研训练旨在使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该科研实践,希望参与同学的动机单纯的是因为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其次,学生进行的项目应较适合于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规模小,难度适中。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一学期或假期,较大的项目可分解为若干周期、由多个学生协作完成;同时接纳数名学生的项目,指导教师应将任务分解到人。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项目,其难度和工作量要求应高于毕业设计要求,避免学生为了提前完成毕业论文而占用科研训练资源。第三,科研训练任务的选择需重视和突出对大学生科研方法和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重在塑造科研素养,避免学生进行重复的和非探索性的工作。第四,科研训练组织的过程中,强调与课程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的结合,以科研活动为中心,形成浓厚的创新气氛;以指导老师为中心形成的科研训练团队里,鼓励教师让本科生进行小组讨论式学习,激发对科研的热情。
3.3科研训练实施中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
学生和导师之间双向选择,学生努力夯实专业基础力求得到老师的认可,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吸引学生的参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只要学生有兴趣,就为他们提供锻炼环节,进行实践过程引导,我们就培养他们的基础实践能力和基本科研常识,即塑造他们的科研素养。教师可以利用科研训练培养个体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人才培养经验,然后引进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扩大影响并改进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也能给教师提供科研助力,帮助分担科研工作。教师不断积极申请科研课题,不断科研实力和改良教学方法。因此,科研训练对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3.4对于科研训练所得成果的思考。
科研训练的最重要成果是学生科研素养的塑造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伴生的还有文章和专利等。学生对科研写作锻炼少,不擅长,而科研写作本身有很高的难度,不少学生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的文章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见刊,学生投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挫折。从长远来看,科研写作也是要对学生进行的能力训练之一,让学生以第一作者进行投稿训练,有利于鼓励后面的学生继续为科研努力,也更符合科研求真求实的实质精神。科研训练的另一个意义上的成果即促进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结合,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探索合理的机制激励教师将科研的方法和成果融入课堂,有利于形成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发挥个性的氛围。
4小结
通过科研训练环节等实践教学环节,转变办学理念,针对专业特点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科研训练方案,力求让大部分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有探索和实践的机会。规范学院管理机制,健全激励办法,充分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完善交流的平台,对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性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实践的过程引导,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主创新的意识;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合作意识。通过科研训练过程渗透,培养本科生科研素养,为其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和学生在其中共同探索,塑造学生基本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充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打破教学与研究独立进行的局面,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奠定学生申请大学生创业项目、升学和创业的基础,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多元的成长途径。
参考文献
[1] 俞林伟,施露静,周恩红.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历程、困境与未来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89-92
[2] 谢纪美,康文雄.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24-126
[3] 尹喜云,李鹏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99-100
[4] 方霞,任亚梨.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
[5] 白文苑.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社科纵横.2011(2):161-162
[6] 李文文,周萍.基于科研生命周期的科学素养教育研究[J].现代情报.2017(1):157-159
[7] 李箐箐,陈娴,王君辉等.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的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