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机构与公共艺术的深度互动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k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访人:凯蒂·罗斯(Katherine L.Ross),1981年开始任教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系该校的终身教授,现任研究生院院长。她的作品在亚洲、欧洲、北美都被广泛介绍,参加过的展览包括芝加哥SoFA大展,科勒艺术中心邀请展,圣安吉罗博物馆展,中国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国际艺术家典藏展等等。罗斯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还得到过许多奖金,如芝加哥国际游学项目的研究奖金、印第安那州大师奖金、威廉森基金会奖金等等。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作为艺术家的罗斯教授曾多次与建筑师迈克-格里夫,宇曼菲尔建筑事务所,P·E格林集团等等建筑界人士合作设计建筑外墙、室内装饰。她的艺术研究内容主要是对当下的生物技术、病毒预防学、基因工程和克隆改变日常生活的价值思考、苏联日用纪念瓷及设计档案研究等等。
  黎:如果我没记错,我注意到您将这件关于公共医疗的作品命名为《预防/卫生》(Prophylaxis/Hygiene),您能和我们的读者谈谈您的构思吗?是什么吸引您做这件作品呢?
  罗斯:人类所有的精神状态,包括身体与自然(Nature),身体与焦虑(Anxiety),身体与精神超越(Transcendence),身体和纯化(Purification)之类种种,在我装置作品中都受到“水”的激发,以表达“预防/卫生”这么一层意思。
  正如我们所知,瓷砖经常出现在与水和身体接触有关的空间,例如卫生间、手术室、厨房、游泳池等等。我所设计制作的瓷砖装置会让人唤起对某些类似场合的想象与记忆,而印制在表面的图像也正是对水源、净化功能、卫生和污染的一种心理状态的探寻。瓷砖让人有防腐、冷漠和无菌的感觉。污染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问题,既是实际存在的,也是内心涌现的,两者均是我必然要考虑到的创作元素。对纯净和升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只可惜那很难实现。(图1)
  《预防/卫生》这件作品由大大小小的瓷砖组成多个圆形装置。每一个细节的表面都是由数字贴花工艺所印制的影像来传达水性细菌的概念,看上去就像通过巨型显微镜观看一样。而其中一组作品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正在洗涤身体的图像。(图3)
  与此同时,在墙的一边是一组安装了50个暖水袋的雕塑装置。暖水袋会让人对病痛中的温暖与舒适产生回忆。然而,这么多的暖水袋放在一起却产生了某种焦虑感,会让人对病痛有某种窒息感。在另外一堵墙上是一组总体30尺长的水龙头手柄的装置,每一个小手柄上都印制了一些词汇,随着观众一路读过去,会念出以下的文字:(图2)
  “人类的抵抗力越来越少依赖身体本身的抗体,似乎更需要外在因素的保护。对环境的人工消毒处理必然会影响内在免疫力的自我防卫能力,在病毒面前,您会被自身的抗体衰减所击败。病毒恰恰存活于成功的预防措施中。”——摘自论文《透明的魔鬼:对极端现象的研究》(作者:让波德里亚)
  这里,苍白的瓷砖与医院、卫生间和实验室的联系也通过我这件单色的作品表达出紧张和焦虑的气氛。我总能感觉到这单纯的材料性能够影响我们的内心状态。材料本身的纯度与简约,加上雅致的安装策略和文化与心理上对污染问题包括净化问题等都让我产生了创作的浓厚兴趣。
  黎:您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个课题(医疗卫生与公共艺术)感兴趣?能告诉我您做了多久的公共艺术,最早是什么时候?
  罗斯:我最早做公共艺术项目源于1970年上研究生的时候。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只要干活我就总有机会和马匹呆在一起,那时已经对泥土这种材料产生兴趣,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会考虑选择用泥土(瓷土)作为媒介来完成这件作品。作为帮手,我要为马棚安装湿粘土层(wet clay floors),要有6个英尺那么厚才能供牲畜用。工作完成后,室内空间环境的气氛因为泥土这种材料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有点潮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特别的气味,当马儿被牵进这个环境的时候似乎也感觉到了变化,立即就平静舒服地躺下来呆在这有弹性的土层上。此时我相信是泥土本身影响到马儿。此时我悟到原来材料本身还有这么大的心理层面上的影响。
  黎:我知道您在自家庄园里养了两头骡子,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不是马或者驴又或者像可爱的矮脚马(pony)等等。
  罗斯:小的时候我开始养马。长大成为艺术家后,我对人类如何改变自然,特别是克隆、基因工程和杂交技术等方式感兴趣。我一直在想,骡子就是人类操纵基因的最早试验品。我所知道的历史是:在古埃及,人类就开始让马和驴交配,从而诞生了骡子,但同时也导致了这种动物无法生殖并成为人类的奴隶。我希望通过自己养骡子并照顾他们,让它们也能分享人类的幸福感。它们在人们心中并非重要的物种,我却想通过艺术让它们的存在价值不朽。而且,骡子更加聪明,健康,强壮,并且比马和驴活得更长。
  黎:我听说您的这系列作品曾让病人深深地感动,甚至有些观众感动落泪并握着您的手向您这位艺术家道谢,您觉得是什么因素感动了他们?您能告诉我“观众对这件作品的评价和反馈”吗?您觉得艺术真能对观众起到类似心理治疗的作用吗?我很想了解您和病人交流中的一些细节与故事。
  罗斯:您问到的实际上正好是在这件作品之后,有了一个对无菌环境这样的课题更深入的探索的机会。这件新的作品我命名为《护士》。一位来自德克萨斯州女子大学的策展人看见《预防/卫生》的作品问我是否有兴趣为全美最大的护士学校做一件装置作品。起初我对护士学并不感兴趣,这个课题是一个很专业且有针对性的课题,而我本人也没有这方面的素养。因此我去研究并查看了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与信息,并通过介入一些护士学的网上论坛与大家交流。我以匿名的方式询问了一些护士关于她们的职业问题和与病人沟通的故事和细节。我同时也采访了一些病人关于对护士工作的看法等等。我下了一番功夫,特别是通过接受匿名护士们的反馈,我觉得这个课题非常值得挖掘,最后决定接下这个公共艺术项目。我不断从病人和护士的故事中听到一些重复的字词,于是我就把这些字词刻在了由瓷土做的巨型药片上。这些药片放在了有医疗语境的环境中,加上我个人一直以来对语义学的兴趣,包括语言中的含义是怎样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转变,都是我选用具体字词时参考的方法。大多数观众都有和护士与医院接触的经验,我希望这些词藻会让观众产生回忆,那样他就会像吞食了精神药片一样。(图5)
  与此同时,我在墙上投放了一个影像装置。观众能够看到并听到护士穿戴橡胶手套的图像与声音质感。视频和声音都用慢镜处理过,音频因此显得有点机械,这也是我追求技术化社会味道的某种表达方式。视频中的护士是用一个在床上躺着的病人的角度来观察的。影像中的护士也正在准备像往常那样手指交错地戴上手套。这是在手术前的标准程序。所有这一切都会让观众看到病人面对医生或者护士在手术前的内心世界的那一刻。(图4)
  在展览期间,我环视展厅的时候看见一位(后来得知她是护士)妇女在我的作品面前哭泣。之后她对我说她从 来没有想过自己在病人眼里是怎样的感觉。她意识到她们的专业身份实际上让她们从情感上与病人脱离开来。看完视频后,她决定要给予病人更多情感上的关怀。
  其他观众在看了我作品“药片”后和我说了他们作为护士的矛盾心理。她们谈及对那些自认为药物能治百病的病人的用药管理问题。一直以来,因为药物管理协议的关系,用药的护士都知道有些病是不可能通过药物治疗而痊愈的,这也一直让护士在道德问题上进退两难;其实对于大多数的护士来说,这也是他们工作中最困难的部分。实际上,病人所道出的故事也不断地让护士们反思她们的职业性。她们也提及希望通过手术和医疗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医疗方面的技术的过于先进有时候会导致个别医生认为技术本身就是符合道德准则的。
  黎:在我们中国大陆医疗专业单位与艺术家之间像此种类型的互动并不是那么广泛,邀请您做展览的是一家怎样的机构?他们有没有一笔经费是专门拨给艺术项目的?
  罗斯:这个项目是受到了德克萨斯州女子大学的艺术系邀请去设计制作的。他们的艺术系希望与全美最大的护士学院作跨学科的合作。这个艺术项目也是德州女子大学首次大胆尝试,他们当然也提供了经费支持。在这个问题上,我其实非常惊讶竟然有那么多的医生和护士对艺术家在他们的专业领域进行创意探索而感到饶有兴致。这个护士学校非常支持我,这次的经历确实终生难忘,他们也并非在期待一个怎样的结果,他们更在乎的是一件作品如何能够深深地与他们的专业领域互动。现在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希望介入此类题材的探索,与艺术世界以外的领域进行深度的交流与沟通。
  黎:您认为您的作品与艺术治疗专业有着某种联系吗?您是否曾经教授过艺术治疗专业的课程?
  罗斯:我倒是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ART THERAPY)出发。我更感兴趣的是有许多新的能够激起我思考的课题。我在工作室里做作品很多时候是利用不同材料、不同题材对自己的刺激来创作。我从不去考虑问题的答案,而是更多地去实践,看看自己的作品能往前走多远。我希望大家都能细细地告诉我自己对我作品的感受。
  黎:如果我遗漏了什么您认为要表达的部分。希望您能替我补充。
  罗斯:由于历史的关系,我觉得“瓷土”这种材料比起更多各式各样的泥土更有意思。瓷土在经过高温炼成以后成了“纯洁”和“力量”的代言词。并且这种材料很高贵,价格也不菲。我对这种材料文化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意义都很感兴趣。我未来打算把作品融合行为艺术带到画廊以外的空间去进行。作品将会更加抽象,更加开放和具有高度的互动性。
  
  后语
  
  我和凯蒂教授有着“莫名”的缘分,多年前在景德镇做陶瓷雕塑的时候恰巧碰上了一个国际陶瓷雕塑大师精品展,当时看到了一颗“药丸”雕塑,搬起照相机就拍了几张,过后也没多想,只是非常喜欢。两年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该校上研究生的时候和罗斯教授谈起她的作品,她拿出的幻灯片中就有这个系列的作品;当时我激动万分,那件作品竟然就是您的!在讲座中,罗斯教授也因为作品与病人护士之间的感人故事而落泪,我顿时感觉到艺术的真诚是公共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互动因素。又是一个两年,毕业后的某天,罗斯教授告诉我他们家因为起火而工作室尽毁,但是在废墟中,竟然残存了一颗药丸,上面刻着“平静”两个大字。这两个大字与罗斯教授送给我的另一件刻着“信任”的雕塑药丸深深地唤起自己的艺术灵魂中的纯与真,或许她的药片真是精神治疗的最佳良方。
其他文献
玉雕是一门传统艺术门类,在创新上,海派玉雕一直是全国玉雕行业的领军团队。  传统的玉雕设计往往内容决定形式,给创作者带上了无形的枷锁,使玉雕艺术缺乏艺术个性。现代玉雕除了继承精良的传统工艺之外,更加强调“设计元素”,即着力于艺术的创造,追求创意的巧妙、风格的独特。海派玉雕是特定文化、地域因素结合的产物,一方面继承传统玉雕技艺,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精髓,最终形成洵美且异的玉雕艺术特色。    海派玉雕
内容摘要:寿山石薄意雕刻作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融诗、书、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长期以来,关注薄意的历史起源以及文化背景的人很多,包括流派以及创作技法等等。本篇试图从中国传统书画的精神理法切入,阐述如何通过“以刀代笔”来演绎笔法气韵,并兼谈薄意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薄意艺术、雕刻技艺、中国画、意象、以刀代笔、画境  在寿山石雕刻艺术中,薄意是一个很重要
人体是一个复杂又机密的“机器”,里面有很多秘密,人类虽在不断探索,但只是发现了极少部分的秘密,还有很多尚未被发现,而这些“少部分”对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你的心跳一辈子只有30亿次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一生中的心跳次数大约为30亿次。所以保护心脏对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现在心血管和心脏疾病开始年轻化,每个人都应该要预防。   2、 喷嚏扩散的速度为100英里/小时  
女,1987年生于安徽。  2005年,就读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雕塑专业。  2012年至今,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雕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2007年,协助日本女雕塑家万里完成作品《报纸》。  2009年,《为生命,而非为权利》被选为优秀毕业设计,并参加“ 90造型艺术”展览。  2012年,《为生命,而非为权利》受邀参加BIFT PARK开幕式展览。  2012年,《为生命,而非为权利》受
5月19日下午,由广东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广州雕塑院、广州糖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影三艺术承办的“充盈灵动的生命一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上海站”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隆重开幕。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任天华、广州市委宣传部艺术处处长谢海涛,《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宋伟光以及郦国义、邱瑞敏、吴慧
福建莆田人,1989年师从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民间文化(木雕)杰出传承人━闵国霖,199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2012年结业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早年从事木雕、玉雕工艺,后来把木雕、玉雕技法运用到牙雕中,自2011年后专攻牙雕。擅长人物圆雕、高浮雕。从事雕刻艺术创作20多年来,不断地研究、开发探索,并且掌握专业的技术技能,近年来的牙雕项目取得了优越的成绩。其中:作品《象牙三多》经专
8月11日上午,在福建惠安新海峡石业艺术有限公司的石雕车间里,“海峡情”2008全国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拉开帷幕。来自全国13个院校的18位毕业生在此后的半个月时间里,对自己的毕业作品以石雕的形式进行了一次再创作。他们亲身经历了测量、开大形、雕凿、抛光的石雕制作全过程,并最终成功地完成了18组作品。  这次创作营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全国性的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也是雕塑在线网站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线下的
[摘 要]外语教育是克服对外交往语言障碍的路径选择。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应取决于某种外语的使用价值,而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出现了把外语教育的语种选择与政治挂钩,根据国家间的关系来确定外语教育语种的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也折射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关键词]外语教育语种;演变;管窥;中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D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3—0194—01    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从众多事实中发现和判断哪一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西方新闻学叫做“新闻嗅觉”,直译是“新闻鼻子”,也就是业内人士常说的敏锐的观察力。作为一个称职的记者,他必须具有迅速而准确的认识、捕捉和挖掘有意义的新闻事实的能力。具体讲,新闻敏感包括这样一些能力:能
30年前,对于硅像艺术,中国的雕塑家见所未见,大众们也都闻所未闻,但人倜先生和他的团队“西安超人”接二连三在各地的博物俳推出他的栩棚如生的仿真硅像。当越来越多的群众走进博物馆后,人倜先生和“西安超人”的声名也大起来,相映生辉,蔚为大观,成为全国首届一指乃至享誉欧美的“造假高手”。  搞雕塑,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中,向来被视为“匠人”,如伶人,尽管其作品、其演绎,做得好了往往也能博得一些喝彩,但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