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永远是脚踩大地,仰望星空。脚踩大地是因为教育必须扎根实践,仰望星空是因为教育必须执著于人类的理想、理想的人类,而“德育银行”的新德育理念正是为了实现道德教育的理想而在实践中的探索。“德育银行”模式希望借鉴经济形态,化灌输式德育为活动式德育,弃结果性考核为动态性激励,转学校德育为社会德育,最终实现“解放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的双重教育使命。
德育过程要有“隐形翅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被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故而,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就是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学校德育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要换一种方式,给德育插上“隐形的翅膀”。
关键词一:情景化
情境化要求学校德育的信息输出,应融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从学习、社会实践甚至娱乐,对物质环境、精神生活甚至人文氛围,在看似自然的表面下昭示着教育的内涵,减少刻意的人为痕迹,注重创设情境和氛围以促使个体产生内在的需要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主动去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照银行这一经济形态,学校开设了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的“德育银行”服务大厅,为全体师生提供分数查询、评价录入、数据分析等服务,动态展播最新德育评价条目。同时接受各类投诉建议、收播校园各类信息、补办校服校牌、办理学生证件、提供保险咨询并提供值班服务,学生在这里如置身于真实的“银行”。“德育银行”服务大厅以其强烈的生活化形态,打破灌输式、直观性德育教育的藩篱,实现德育过程的自然化,为学校德育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情境,已经成为我校德育管理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关键词二:自主化
充满时代变革气息的当下,青年学生总是热衷于探索。我们可以适应他们要求独立自主探索个人发展、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愿望,放下“为师”的架子,尽力使自己和学生处于“水乳”状态,借助不同的德育方式消除双方之间存在着的心理距离与对立情绪,同时在德育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达到教育的“自由”状态。
“德育银行”作为德育管理的一个媒介,成为引导学生自主教育、自我修正的杠杆。其运营以一个学期为周期,因此每学期初,学校会给每个学生200分的基础分,每个班级1000分的基础分。与普通银行一样,学生通过“账户余额”的多少以及“账户存取款”变动的对比,可以清楚地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实现主动约束负面行为,从而学会克制、学会判断;同时,学生可以将参加实践活动获得的分值“存”入银行,增加自己的“信用度”,学会选择、学会坚持,逐歩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一个有发展的人,一个更自信的人,一个更快乐的人。这种以经济行为为外表的德育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使自我教育成为可能。
动态管理是德育工程的保障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优劣取决于系统诸项有机要素的作用程度。作为德育工程的实施者,光有好的材料(德育内容)是不够的,好的材料并不能保证构建出优质的工程,还取决于构建工程的工艺技术(德育的策略与方法)的好坏。从这个角度看,德育的效果和质量在于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教育的内容,表现出相应的、期望之中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而接受与否,接受和表现的程度,取决于德育工作者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多年的德育经验告诉我,动态管理是德育工程的保障。
关键词一:活动化
“枯燥”“没意思”“老套”,说教式的德育常常给学生这样的印象。因此,一旦谈到德育教育,学生们总要“避如蛇蝎”,甚至以睡觉来“抗议”。如何扭转德育教育这一尴尬的局面?其实很简单,德育是“非教学性”的,其主要手段不应该是说教和灌输,而应该是熏陶。“德育银行”的做法就是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把现实生活中不同价值观的冲突、社会道德困惑中的问题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于社会实践。
以“德育银行”为载体,学校形成了德育活动体系,包括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常规活动如“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真情一刻、母爱永恒”摄影比赛、“看到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辩论比赛等,非常规活动如针对新生开展“我的学校”活动,让学生自愿组合,进行分组调查,增强对学校的了解。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也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实行。活动化德育有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共鸣共振”,确保德育教育的落地。
关键词二:过程化
摒弃结果性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是“德育银行”动态管理的又一特色。“德育银行”的评价考核细化到每一天,因此学生的“账户”数据每天都在更新。除了硬性分值,“德育银行”更注重对考核过程的反映。以备注形式,留下更加详细的信息,如加减分的缘由说明、老师的主观感受等。评价者可以充分发挥,评价内容不再是硬邦邦的条框,而是对某一事件的形象描述,内容更具体、更有人情味,从而形成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也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更广泛的信息。
德育不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更是传递一种人本理念;德育不只是一个对结果的奖罚,更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的动态激励。跳出德育看德育,以欣赏的角度,以多层的维度去评价学生、感动学生,才能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才能为学生创造性的成长、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
“开门”才是好的德育教育
“开门”德育最早源自美国。美国的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是学科教育的分支。因此,美国教育者认为德育不仅仅是品德教育,其境界更广博,应与学科教学、社会生活联合起来,形成开放式的德育姿态。延伸到我国的德育教育,开放式德育首先是网络化的,其次是社会化的。
德育过程要有“隐形翅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被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故而,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就是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学校德育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要换一种方式,给德育插上“隐形的翅膀”。
关键词一:情景化
情境化要求学校德育的信息输出,应融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从学习、社会实践甚至娱乐,对物质环境、精神生活甚至人文氛围,在看似自然的表面下昭示着教育的内涵,减少刻意的人为痕迹,注重创设情境和氛围以促使个体产生内在的需要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主动去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照银行这一经济形态,学校开设了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的“德育银行”服务大厅,为全体师生提供分数查询、评价录入、数据分析等服务,动态展播最新德育评价条目。同时接受各类投诉建议、收播校园各类信息、补办校服校牌、办理学生证件、提供保险咨询并提供值班服务,学生在这里如置身于真实的“银行”。“德育银行”服务大厅以其强烈的生活化形态,打破灌输式、直观性德育教育的藩篱,实现德育过程的自然化,为学校德育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情境,已经成为我校德育管理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关键词二:自主化
充满时代变革气息的当下,青年学生总是热衷于探索。我们可以适应他们要求独立自主探索个人发展、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愿望,放下“为师”的架子,尽力使自己和学生处于“水乳”状态,借助不同的德育方式消除双方之间存在着的心理距离与对立情绪,同时在德育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达到教育的“自由”状态。
“德育银行”作为德育管理的一个媒介,成为引导学生自主教育、自我修正的杠杆。其运营以一个学期为周期,因此每学期初,学校会给每个学生200分的基础分,每个班级1000分的基础分。与普通银行一样,学生通过“账户余额”的多少以及“账户存取款”变动的对比,可以清楚地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实现主动约束负面行为,从而学会克制、学会判断;同时,学生可以将参加实践活动获得的分值“存”入银行,增加自己的“信用度”,学会选择、学会坚持,逐歩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一个有发展的人,一个更自信的人,一个更快乐的人。这种以经济行为为外表的德育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使自我教育成为可能。
动态管理是德育工程的保障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优劣取决于系统诸项有机要素的作用程度。作为德育工程的实施者,光有好的材料(德育内容)是不够的,好的材料并不能保证构建出优质的工程,还取决于构建工程的工艺技术(德育的策略与方法)的好坏。从这个角度看,德育的效果和质量在于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教育的内容,表现出相应的、期望之中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而接受与否,接受和表现的程度,取决于德育工作者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多年的德育经验告诉我,动态管理是德育工程的保障。
关键词一:活动化
“枯燥”“没意思”“老套”,说教式的德育常常给学生这样的印象。因此,一旦谈到德育教育,学生们总要“避如蛇蝎”,甚至以睡觉来“抗议”。如何扭转德育教育这一尴尬的局面?其实很简单,德育是“非教学性”的,其主要手段不应该是说教和灌输,而应该是熏陶。“德育银行”的做法就是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把现实生活中不同价值观的冲突、社会道德困惑中的问题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于社会实践。
以“德育银行”为载体,学校形成了德育活动体系,包括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常规活动如“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真情一刻、母爱永恒”摄影比赛、“看到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辩论比赛等,非常规活动如针对新生开展“我的学校”活动,让学生自愿组合,进行分组调查,增强对学校的了解。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也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实行。活动化德育有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共鸣共振”,确保德育教育的落地。
关键词二:过程化
摒弃结果性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是“德育银行”动态管理的又一特色。“德育银行”的评价考核细化到每一天,因此学生的“账户”数据每天都在更新。除了硬性分值,“德育银行”更注重对考核过程的反映。以备注形式,留下更加详细的信息,如加减分的缘由说明、老师的主观感受等。评价者可以充分发挥,评价内容不再是硬邦邦的条框,而是对某一事件的形象描述,内容更具体、更有人情味,从而形成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也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更广泛的信息。
德育不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更是传递一种人本理念;德育不只是一个对结果的奖罚,更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的动态激励。跳出德育看德育,以欣赏的角度,以多层的维度去评价学生、感动学生,才能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才能为学生创造性的成长、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
“开门”才是好的德育教育
“开门”德育最早源自美国。美国的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是学科教育的分支。因此,美国教育者认为德育不仅仅是品德教育,其境界更广博,应与学科教学、社会生活联合起来,形成开放式的德育姿态。延伸到我国的德育教育,开放式德育首先是网络化的,其次是社会化的。